克里斯提安·齊瑪曼1956年出生于波蘭扎布熱,早年由父親啟蒙開始學習鋼琴,1963年在卡托維治音樂院師從楊辛斯基(他也是齊瑪曼唯一的老師),1975年贏得蕭邦國際鋼琴大賽第一名(他是一百一十八名參賽者中年紀最小的一位)后開始在世界各地演出。1976年,阿圖·魯賓斯坦邀請齊瑪曼到他位于巴黎的寓所給予寶貴的個人指導,對于齊瑪曼未來的事業(yè)影響很大。沒多久齊瑪曼就得到與柏林愛樂及阿姆斯特丹大會堂管弦樂團合作的機會,1977年首在倫敦登臺,1978年第一次赴美國明尼亞波里斯演出,曲目是蕭邦第一號鋼琴協(xié)奏曲。齊瑪曼于同年在洛杉磯演出蕭邦第二號鋼琴協(xié)奏曲后,被當?shù)貥吩u人與年輕時期的約瑟夫·霍夫曼相提并論。齊瑪曼在DG錄下不少錄音,包括獨奏與協(xié)奏曲,與他合作過的指揮包括卡拉揚與伯恩斯坦。
克里斯提安·齊瑪曼 - 個人簡介
克里斯提安·齊瑪曼的音樂生涯有許多值得注意的階段,而從這些階段正可看出一位年輕藝術家如何摸索出適合
自己的道路。從早期錄音室錄音,甚至1975年華沙蕭邦大賽實況來看,早年齊瑪曼的音樂詮釋都以純粹鋼琴語言為基礎,追求技巧精確、音色清晰無瑕。這種情形很容易造成且重視技巧而忽略內涵的印象(雖然齊瑪曼的音樂不完全只*超人的技巧)。如果我的看法沒有錯,一知半解或一味追求音色是不值得鼓勵的。從錄音來審視齊瑪曼各階段的變化不是件容易的事,不過卻很有意義。不斷自我鞭策是齊瑪曼之所以能在世界各地不斷有演出機會與錄制唱片的主因,他的行事都經(jīng)過事前縝密的規(guī)畫,并且在嚴格的自我要求下,廣博涉獵各領域的藝術風格。原則上,齊瑪曼不同于那些號稱隨時拿得出三十首協(xié)奏曲、十五場獨奏會曲目的鋼琴家,相反的,不管何種情況,齊瑪曼對每年的演出場次都有一定節(jié)制,他要求每場都是最高水平,每首樂曲都經(jīng)過精心準備,雖然曲目范圍會因此無可避免地變的比較狹窄。他用現(xiàn)代科技幫助自己,透過自我反省檢討,使其藝術更臻完美,并借著內心自發(fā)的藝術目標使自己能更精準掌握對樂曲的詮釋。
克里斯提安·齊瑪曼 - 作品評價
在維也納音樂會現(xiàn)場錄制的兩首布拉姆斯鋼琴協(xié)奏曲里,齊瑪曼的詮釋相當小心護慎,音色有如水晶般透明清澈,在塑造樂曲堅實結構的前提下,審慎投入莊重的活力。演出并錄制這兩首協(xié)奏曲前,齊瑪曼才剛與伯恩斯坦合作錄制貝多芬第三、四、五號鋼琴協(xié)奏曲(也是現(xiàn)場實況錄音)。不幸的是,伯恩斯坦在1990年猝逝,兩人不及完成全套貝多芬鋼琴協(xié)奏曲錄音工作,而兩位藝術家惺惺相惜的友情也因此被迫結束。齊瑪曼先前沒有嘗試過指揮,但似乎受到伯恩斯坦逝世的影響,他毅然決定由自己擔任指揮兼獨奏,與維也納愛樂完成貝多芬五首鋼琴協(xié)奏曲錄音。在齊瑪曼自任指揮的一、二號鋼琴協(xié)奏曲中,他熟練地掌控鋼琴彈奏技巧,展現(xiàn)令人驚異的才能(1991年12月,齊瑪曼時年三十五歲)。這兩首協(xié)奏曲的錄音是為了「紀念倫尼」(伯恩斯坦名字「雷奧納德」的昵稱)。
指揮方面,齊瑪曼有意延續(xù)伯恩斯坦一貫的風格,呈現(xiàn)與三首后期協(xié)奏曲同樣的熱情與張力,樂句間也特意地加入較多的彈性與即興。在伯恩斯坦指揮下,齊瑪曼的布拉姆斯第二號鋼琴協(xié)奏曲也有同樣的效果。該曲于1984年10月在維也納錄制,同樣也是現(xiàn)場實況錄音。這次錄音可為齊瑪曼如何恣意揮灑彈奏技巧提供左證。齊瑪曼的掌幅極寬,不但能無礙的彈奏出樂譜所要求的繁復音符,更能以優(yōu)雅的方式讓音符吟唱出來,這些正是他最擅長的。要令人贊嘆的是,齊瑪曼在彈奏快速的雙音階樂句時,同樣也能將它們處理得很好。這次錄音從一開場齊瑪曼對法國號精確的響應開始,就顯示出齊瑪曼是個既能與樂團融合、又具有主導能力的布拉姆斯詮釋者;這種至高的演奏境界過去不曾在鋼琴協(xié)奏曲中出現(xiàn)過,尤其是在現(xiàn)場聽眾面前。
不管是從個別的音符、和聲間精巧的平衡,乃至精準的音色控制來總體評析,我們可以把齊瑪曼的琴藝與意大利鋼琴家米開蘭杰里(ArturoBenedettiMichelangeli)相提并論。他們兩人都有極度敏感的個性,曲目選拾與詮釋上也有許多相通之處。例如:德布西二十四首前奏曲、蕭邦F小調幼想曲和李斯特《死之舞》(Totentanze)中流露的能量和氣質。無論從其表現(xiàn)的樂曲細節(jié)或整體演奏格局,齊瑪曼的蕭邦F小調幻想曲似乎想制造一個立即的整體印象。李斯特《死之舞》和德布西前奏曲(兩冊作品精選集)的演奏音色則是完美無瑕的,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樂曲所有細節(jié),讓每位聽眾印象深刻。
天性和氣質使齊瑪曼演奏李斯特輝煌技巧的主題時,并不會像祈弗拉(GyorgyCziffra)一樣為討好聆聽者的感官而演奏出炫人耳目的火熱。齊瑪曼把李斯特這部變奏曲詮釋成接連的哲學思考,款款描述關于人世的冷與熱、歷史的光明與黑暗以及難逃毀滅的人類宿命,并把這些要素塑造成強大的音樂張力。音樂中的圖像性、氣息和溫度都在齊瑪曼的音樂邏輯性下被中和了,但音樂卻毫不因為移除樂曲中的火爆氣質而降低說服力。
在德布西的《前奏曲》中,可以觀察到類似的情形。齊瑪曼并沒有被《特耳菲的舞姬們》或淘氣的《精靈之舞》迷昏了理智,也沒有被最后一曲《煙火》(Feud’artifice)弄得目眩神馳。我先前所描述,齊瑪曼演奏時的清晰哲學理念在演奏印象派音樂時也是占上風的。齊瑪曼的演奏藝術告訴我們,如何將勤奮不懈的工作轉變成不朽的藝術成果。相形之下,他那些才華平庸的同輩一開始就企盼不切實際的至高境界,到頭來卻只停留在平庸等級。
談到齊瑪曼的布拉姆斯鋼琴協(xié)奏曲唱片的同時,也必須提到他早期無瑕、智能且富含年輕節(jié)制力的降E小調詼諧曲Op.4。DG在1982年展開一頂龐大的布拉姆斯作品錄音計畫,時年二十六歲的齊瑪曼受托負責演奏三首布拉姆斯鋼琴奏鳴曲、敘事曲Op.10、為左手寫的改編《夏康舞曲》、布拉姆斯自己改寫的弦樂六重奏Op.18第二樂章鋼琴版。顯然地,齊瑪曼在詮釋這部表情豐富、尖銳激烈的詼諧曲時,既不妥協(xié)也不特意夸張。當年齊瑪曼演奏蕭邦時,年輕而嚴謹?shù)奶刭|同樣發(fā)散在這部作品中。
克里斯提安·齊瑪曼 - 個人評價
齊瑪曼以詮演古典、浪漫時期的作品最受好評,他擅長演奏舒伯特、貝多芬、蕭邦、葛利格、布拉姆斯與李斯特的作品。不過,齊瑪曼也把曲目擴展到德布西、史特拉汶斯基、齊瑪諾夫斯基與魯托斯拉夫斯基等二十世紀作曲家的作品。1975年,齊瑪曼終于以演奏蕭邦得到音樂生涯的真正突破,也就是在華沙蕭邦鋼琴大賽中贏得首獎,雖然賽前他就已被普遍看好。他那光輝燦爛的技巧、令人折服的說服力和自然度,以及他在舞臺上明朗可親的人格,都極其杰出。然而他卻永遠謙虛而自信,發(fā)出不凡的智能光采。
克里斯提安·齊瑪曼 - 相關條目
阿圖爾·魯賓斯坦
艾薩克·斯特恩
安東·德沃夏克
布羅尼斯拉夫·胡貝爾曼
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維奇
弗里茨·克萊斯勒
弗特·格羅菲
賈科莫·普契尼
克勞迪奧·阿勞
路易斯·阿姆斯特朗
克里斯提安·齊瑪曼 - 參考資料
1·http://lib.verycd.com/2006/05/15/0000102874.html
2·http://www.imagegarden.net/bbs/showthread_588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