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字全乙,亦字挺卿,號易軒。生卒年不詳。新吳(今江西奉新縣)人。8歲能屬文,上書,召見,拜童子郎。開元二十一年(733)進士,調(diào)洛陽尉,遷夏縣令。性高逸,不慕榮利,交游多山僧道侶。曾擬在廬山卜宅隱居,未成。早年逝世。
劉慎虛 - 人物簡介
劉慎虛是盛唐著名詩人之一。鄭處晦《明皇雜錄》把他和王昌齡、常建、李白、杜甫等人并列,說是雖有文章盛名,皆流落不偶(《唐詩紀事》引)。嚴羽也把他與沈宋、初唐四杰、陳子昂、王維、韋應物并舉,稱之為大名家(《滄浪詩話·考證》)。殷□撰《河岳英靈集》,別擇精嚴,而選錄其詩多至11首,說他情幽興遠,思苦語奇。忽有所得,便驚眾聽。他和孟浩然交誼甚深,有《暮秋揚子江寄孟浩然》;孟去世后又有《寄江滔求孟六遺文》,詞意墾摯。其詩題材、體制以及意境也與孟頗近似,而清微淡遠之中,有幽深拗峭之趣,則又于孟之外自辟蹊徑!蛾I題》道由白云盡一首,最能代表這種風格。
《全唐詩》收其詩15首,除去其中竄入的他人作品,基本上就是《河岳英靈集》所錄存者。事跡見《唐詩紀事》、《唐才子傳》。20歲中進士,22歲參加吏部宏詞科考試,得中,初授左春坊司經(jīng)局校書郎,為皇太子?苯(jīng)史;旋轉崇文館校書郎,為皇親國戚的子侄們校勘典籍,均為從九品的小吏。
劉慎虛為人淡泊,脫略勢利,壯年辭官歸田,寄意山水,與孟浩然、王昌齡等詩人相友善,互唱和。他曾游江南西道洪州建昌縣桃源里(今江西省靖安縣水口鄉(xiāng)桃源村),見此地山水秀美,民風淳厚,是定居,構筑深柳讀書堂,著書自娛。《唐詩三百首》上載的首句道由白云居詩,就是寫于此時此地,原題為《歸桃源鄉(xiāng)》。54歲卒,葬在該村云山垴,墓塋尚存。
《全唐詩》存其詩15首,《唐人選唐詩·河岳英靈集》存其詩11首,《靖安縣志·藝文志》(清道光五年版)存其詩12首(五言古詩10首,五言律詩2首)。劉慎虛是一位自南朝永明年間以來江南一帶杰出詩人。
劉慎虛 - 文學成就
劉慎虛(生卒年不詳)自幼聰穎,姿容秀朗。新吳(今江西奉新縣,一說靖安縣)人,《唐才子傳》載其嵩山人,《全唐詩》謂其江東人。字全乙、挺卿,號易軒。劉慎虛自幼聰穎,八歲作文上書,受到皇帝的常識,拜為童子郎!度瞬偶言挕份d其八歲屬文上疏,拜童子郎。但日后劉慎虛仕途失意,開元二十一年(733)進士及第。曾任洛陽尉,夏縣令,左春坊司經(jīng)局校書郎,崇文館校書郎等小吏。壯年辭官南歸,游歷于休寧、安慶、潯陽、廬山、洪州等地。與賀知章、包融、張旭交游,時稱吳中四友,并與孟浩然、王昌齡、高適等往來酬唱,互贈詩章。晚年定居江南西道洪州建昌縣桃源里(今江西省靖安縣水口鄉(xiāng)桃源村),于深柳讀書堂著書自娛。其交游多文人士子、山僧道侶。
在現(xiàn)存的十幾首詩中,《闕題》(原題為《歸桃源鄉(xiāng)》)為其代表作:道由白云盡,春與青溪長。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閑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幽映每日白,清輝照衣裳。"這首詩是其歸鄉(xiāng)后所作,如一幅濃淡相宜的水墨畫,重筆勾勒的是山溪、書屋;淡墨湮染的是白云、清輝……超然物外,神思邈遠!短撇抛觽鳌吩u價其人其詩:為詩情幽興遠,思雅詞奇,忽有所得,便驚眾聽。當時東南高倡者數(shù)十人,聲律婉態(tài),無出其右,惟氣骨不逮諸公。永明以還,端可杰立江表。善為方外之言,夫何不永,天碎國寶,有志不就,惜哉!明代銅鼓衛(wèi)經(jīng)歷舒孟華的《劉全乙先生考》稱道其詩功力淵永深厚超然,上逼漢魏,下薄六朝,絕不與世之鍛煉求工者同日語焉。清代朱琬在《友貽草題辭》贊嘆曰:誦劉慎虛詩,不患其少。
劉慎虛著有《鹡鸰集》五卷,今已散佚!逗釉烙㈧`集》收存其詩十一首,《全唐詩》收存十五首,《靖安縣志·藝文志》(清道光五年版)收存十二首!短撇抛觽鳌吩u綦毋潛善寫方外之情;評劉慎虛善為方外之言,他們的作品在風格上都可歸為王維、孟浩然山水田園詩派。
晚唐禮部侍郎劉允章曾在為劉慎虛所撰的題贊中稱道:“盛唐樂府,先生倡之,杰立江表,謫仙并馳。時有長卿,共祖相知。后有夢得,奉以為師!辈粌H將劉慎虛與史稱“詩仙”李白、“五言長城”的劉長卿并列,而且說“詩毫”劉禹錫奉之為師?梢娝谖膶W史上較高的地位。劉慎虛曾官拜洛陽尉,遷縣縣令。中年后他超脫勢利,嘯傲風塵,結識僧侶,常涉足山水,浪跡于長江下游一帶,曾擬卜居廬山,末果。當時其父劉鎬任洪州刺史,他來洪州省親,游歷靖安桃源,愛此間山水清秀,筑室卜居,寫詩自娛,并終老于斯,死后葬于桃源的云山垴,至今墓冢猶存。
劉慎虛 - 盛唐詩人
劉慎虛,字全乙,亦字挺卿,號易軒。約生于公元702-705年,卒于公元756-759年,終年54歲。新吳縣奉化鄉(xiāng)(今上富鎮(zhèn))上。劉慎虛紀時聰穎,九歲就會寫文章,上書朝廷,被召號,授給他“童子郎”稱號。開元二十一年(723年)中進士。開元十九年,唐皇朝開博學宏詞科以考核博學能文之人,他又考中博學宏詞科。入第后,做過宏詞科左春坊司經(jīng)局校書郎,以后又轉崇文館校書郎、秘書郎,還做過洛陽尉和夏縣(今屬山西省)縣令。
劉慎虛是盛唐成就較高的詩人之一。撰寫的5卷詩集到清康熙年間還在流傳,卻毀于《四庫全書》修成之日。我們今天能讀到的他的作品,只有《全唐詩》中僅存的15首。歷代對劉慎虛的詩都有較高的評價。唐朝人殷所編的《河岳英靈集》精選24位詩人的234首詩,推崇劉慎虛為一家,選錄其詩多至11首,排在常建、李白、王維之后居第4位,列為“河岳英靈”中的上乘作品,并評價其詩:情幽興遠,思苦語奇,可以杰立江表。清人宋婉在《友貽堂題辭》中則寫道:“誦劉慎虛詩,勿患其少”。除《河岳英靈集》外,《唐詩別裁》、《唐詩三百首》、《唐詩選》都選錄了他的詩作!短圃娂o事》、《唐才子傳》有他的傳記。中科院文學研究所編著的《中國文學史》也提到了他。
劉慎虛不僅詩才出眾,人品也高。據(jù)道光《奉新縣志》載:因劉慎虛“孝友恭儉,哲悟過人”,時任洪州(今南昌)刺史吳兢特改其所居奉化鄉(xiāng)為“孝悌鄉(xiāng)”以示表彰。劉慎虛與其同時代的大詩人孟浩然、王昌齡、高適等交往甚密,并結下了深厚的感情,留有許多相互唱和的詩作。劉慎虛代表詩作是《闕題》:
劉慎虛 - 詩史雜談
唐朝著名詩人孟浩然在《宿揚子津寄潤州長山劉隱士》詩中寫到:“所思在建業(yè),欲往大江深。日夕望京口,煙波愁我心。心馳茅山洞,目極楓樹林。不見少微星,風霜徒夜吟!遍L山和茅山一樣,都是由于漢代茅氏三兄弟隱居于此而著名。所以,有文人名士在此隱居,也不足為奇。少微星又名處士星,所以標題“宿揚子津寄潤州長山劉隱士”也有古書記為“宿揚子津寄潤州長山劉處士”。
劉隱士是唐朝詩人劉慎虛。他和孟浩然是好朋友,彼此之間常有唱和,同聲相應。比如他與孟浩然相附和的《暮秋揚子江寄孟浩然》:“木葉紛紛下,東南日煙霜。林山相晚暮,天?涨嗌n。暝色況復久,秋聲亦何長。孤舟兼微月,獨夜仍越鄉(xiāng)。寒笛對京口,故人在襄陽。詠思勞今夕,江漢遙相望!痹娙藦木┛冢撮L山以北的舊址)附近揚子江暮秋時節(jié)的肅殺景象緩緩寫起,從迷茫的景色中引出獨居越鄉(xiāng)的客愁,進而懷想起遠在湖北襄陽的朋友孟浩然。全詩在結構上層層引進,步步深入,讀來如友人長談,娓娓深情。
從這些詩里可以看出:劉慎虛該在長山隱居過一段時間。劉慎虛是盛唐著名詩人之一。據(jù)《唐詩紀事》、《唐才子傳》中記載:鄭處晦《明皇雜錄》把他和王昌齡、常建、李白、杜甫等人并列,說是“雖有文章盛名,皆流落不偶”(《唐詩紀事》引)。嚴羽也把他與沈宋、初唐四杰、陳子昂、王維、韋應物并舉,稱之為“大名家”殷璠撰寫的《河岳英靈集》,選擇特別嚴格,卻選了他的詩多達11首,并說他“情幽興遠,思苦語奇。忽有所得,便驚眾聽”。劉慎虛和孟浩然友誼最深,所以才有了《宿揚子津寄潤州長山劉隱士》和《暮秋揚子江寄孟浩然》;孟浩然去世后,又有《寄江滔求孟六遺文》,詞意墾摯。他的詩題材、意境與孟浩然的風格非常相近,屬清微淡遠,又兼幽深拗峭的情趣。
劉慎虛的代表作是《闕題》。唐朝殷璠在《河岳英靈集》里輯錄這首詩的時候題目就已散失,只好給它安上“闕題”二字!暗烙砂自票M,春與青溪長。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閑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幽映每白日,清輝照衣裳。”,這首詩描寫了深山中的一座別墅及其幽美環(huán)境。全詩句句寫景,詩情畫意,佳句盈篇。在詩里,我們可以讀到長山許多風景的影子:落花、青溪、山路等,時光雖然相隔了千年,風景卻依然。
劉慎虛和同時代的王昌齡也是好朋友,王昌齡以送別詩見長,因為在他留下的182首詩里,有32首都是以“送”字打頭,比如就在長山以北的芙蓉樓,他寫下了千古絕唱《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從這一側面也可反映出,詩人之間的相識好象很容易,就是以詩會友。他給劉慎虛寫過兩首詩:《宿京江口期劉慎虛不至》:“霜天起長望,殘月生海門。風靜夜潮滿,城高寒氣昏。故人何寂寞,久已乖清言。明發(fā)不能寐,徒盈江上尊!边有篇是《送劉慎虛歸取宏詞解》:“太清聞海鶴,游子引鄉(xiāng)眄。聲隨羽儀遠。勢與歸云便。青桂春再榮,白云暮來變。遷飛在禮儀,豈復淚如霰”。
晚唐時候還有位詩人叫李洞,他寫過篇《秋宿潤州劉處士江亭》:“北夢風吹斷,江邊處士亭。吟生萬井月,見盡一天星。浪靜魚沖鎖,窗高鶴聽經(jīng)。東西渺無際,世界半滄溟”。那也依稀是長山以北江畔的迷人風光,根據(jù)《唐才子傳》里的記載,李洞的年代和劉慎虛相隔了大約100年,不知道李洞筆下的劉處士是否就是曾隱居長山的詩人劉慎虛?
劉慎虛 - 詩詞欣賞
闕題
道由白云盡,春與青溪長。時有落花至,遠聞流水香。
閑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幽映每白日,清輝照衣裳。
山路被白云隔斷在塵境之外,春光宛若清清溪流源遠流長。
不時有落花隨溪水飄流而至,遠遠地就可聞到水中的芳香。
閑靜的荊門面對蜿蜒的山路,柳蔭深處蘊藏著讀書的齋堂。
每當太陽光穿過柳蔭的幽境,清幽的光輝便灑滿我的衣裳。
從詩的語意看來,似乎是寫友人在暮春山中隱居讀書的生活。詩以“暮春”為主題,白云春光,落花流水,柳色清渾,一片春光春色,清新自然,幽靜多趣。全詩無奇詞麗句,只把所見所聞如實道來,娓娓動聽,使人快樂無限。這首詩原來應是有個題目的,后來不知怎樣失落了。唐殷璠《河岳英靈集》在輯錄這首詩的時候就沒有題目,后人只好給它安上“闕題”二字。
這首詩句句寫景,畫意詩情,佳句盈篇,可推為劉眘虛的代表作。詩描寫深山中一座別墅及其幽美環(huán)境。一開頭就寫進入深山的情景。“道由白云盡”,是說通向別墅的路是從白云盡處開始的,可見這里地勢相當高峻。這樣開頭,便已藏過前面爬山一大段文字,省掉了許多拖沓。同時,它暗示詩人已是走在通向別墅的路上,離別墅并不太遠了。
“春與青溪長”,伴隨山路有一道曲折的溪水,其時正當春暖花開,山路悠長,溪水也悠長,而一路的春色又與溪水同其悠長。為什么春色也會“悠長”呢?因為沿著青溪一路走,一路上都看到繁花盛草,真是無盡春色源源而來。青溪行不盡,春色也就看不盡,似乎春色也是悠長的了。三、四兩句緊接上文,細寫青溪和春色,透露了詩人自己的喜悅之情。
“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這二句,要特別注意“至”字和“隨”字。它們賦予落花以人的動作,又暗示詩人也正在行動之中,從中可以體味出詩人遙想青溪上游一片繁花似錦的神情。此時,水面上漂浮著花瓣,流水也散發(fā)出香氣。芬芳的落花隨著流水遠遠而來,又隨著流水遠遠而去,詩人完全被青溪春色吸引住了。他悠然自適,絲毫沒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感傷情調(diào)。他沿著青溪遠遠地走了一段路,還是不時地看到落花飄灑在青溪中,于是不期而然地感覺到流水也是香的了。
總括上面四句:開頭是用粗略的筆墨寫出山路和溪流,往下就用細筆來特寫青溪,仿佛是把鏡頭里的景物從遠處拉到眼前,讓我們也看得清清楚楚,甚至還可以聞到花香水香。一路行走,一路觀賞,別墅終于出現(xiàn)在眼前。抬頭一看,“閑門向山路”。這里是沒有多少人來打擾的,所以門也成了“閑門”。主人分明愛好觀山,所以門又向山路而設。進門一看,院子里種了許多柳樹,長條飄拂,主人的讀書堂就深藏在柳影之中。原來這位主人是在山中專心致志研究學問的。
寫到這里,詩人從登山到進門的一路經(jīng)歷,都曲曲折折地描述下來了。但他不過把幾件景物攝進鏡頭,并沒有敘述經(jīng)過,僅僅給你以幾種不同的變化著的形象。
結末兩句,詩人仍然只就別墅的光景來描寫。“幽映每白日,清輝照衣裳!边@里的“每”作“雖然”講。因為山深林密,所以雖然在白天里,也有一片清幽的光亮散落在衣裳上面。那環(huán)境的安謐,氣候的舒適,真是專志讀書的最好地方了。詩到這里,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了思索余地,更增加了詩的韻味。
全詩都用景語織成,沒有一句直接抒情,然而情韻盈然,意境幽美。王國維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人間詞話》刪稿)詩人巧妙地運用景語,不但寫出風景,給風景抹上感情色彩,而且又藏有人物,人物的行動、神態(tài)、感情、心理活動乃至身份、地位等等,給讀者帶來了直覺的美感和形象之外的趣味。因而這首詩余韻縈繞,有一種異乎尋常的藝術魅力。
劉慎虛 - 相關詞條
宋若昭 |
牛僧孺 |
王易簡 |
張子容 |
羊士諤 |
李九齡 |
劉慎虛 - 參考資料
http://www.uname.cn/top/celeb_99166.html
http://www.tangchao9.com/tc/tcmr/200808/2857.html
http://www.dehua.net/shici/list/15680/
http://www.fengxin.gov.cn/Article/ShowInfo.asp?InfoID=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