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康·雅克 - 個人資料
姓名:拉康·雅克性別:男
國籍:法國
生卒:1901年~1981年
榮譽:法國的精神分析學家、哲學家和思想家
拉康·雅克 - 個人簡介
拉康·雅克(Jacques Lacan,1901-1981)法國精神醫(yī)生及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最具獨立見解,而又是最有爭議的歐洲精神分析學家,被稱為“法國的弗洛伊德”。拉康嚴厲批評偏離弗洛伊德潛意識理論而走向“自我心理學‘的美國式精神分析學派。在美國,精神分析治療集中于自我意識,解釋病理性心理防御,并促進無沖突矛盾的適應能力的成長。拉康全盤否定這種做法。根據他的觀點,無沖突境界不存在的”自我“是敵視潛意識與主要精神分析過程的。他認為精神分析是一種咨詢,而不是一種治療。拉康以他典型的玩弄文字游戲的手法,諷刺美國試圖將精神分析變成一門實踐科學的研究,是“無心理”和“周圍心理”。英語“實踐”一詞experimental拆成兩面半就成了“無心理”(ex-mental)和“周圍心理”(per﹣mental)。對拉康來說,那種用動物進行的研究排除了心理的概念,因為心理必然與語言、意義和價值觀念相關聯(lián)。拉康·雅克 - 成為醫(yī)生
拉康·雅克是家中長子,有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弟弟馬克后來成為神父。早年,拉康曾求學于耶穌教會管理的斯坦尼斯拉斯中學古典班,在那里熟習了希臘文、拉丁文和數(shù)學。15 歲時,他開始用古典手法寫詩,并向雜志投稿,17歲時,拉康結識了喬伊斯等一批重要的現(xiàn)代文學大師。與此同時,年青的拉康亦在很早的時候就對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特別是斯賓諾莎的思想。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他目睹了人與人之間殘忍的殺戮,因此而對上帝產生懷疑,未滿 20 歲就背叛了家庭的宗教信仰。1919 年秋,拉康進入巴黎大學醫(yī)學院學習精神分析學,在7年的醫(yī)科學習的同時,他也學習文學和哲學。拉康成為圣安娜醫(yī)院精神病所的住院醫(yī)生,1928 年,他來到警察局附屬的特殊醫(yī)院擔任專職醫(yī)生。在這里,他的興趣逐漸轉移到精神病理學和犯罪學領域。同年,他發(fā)表了《戰(zhàn)爭后遺癥:一個女人不能前行的病癥》一文,探討特定時期出現(xiàn)的社會心理疾病。1929 年,拉康正式成為魯賽爾醫(yī)院的一名法醫(yī),后于 1931 年回到圣安娜醫(yī)院,著手用語言學方法分析精神病人的手記,并逐漸將妄想型病癥為自己的主要研究對象。值得注意的是,此時,達利已經明確提出所謂的“妄想狂的批判方法”。也是在這一研究中,拉康開始關注病人的“心理自動”現(xiàn)象,即主體心理對某種外部力量的無意識臣屬慣性。這項“心理自動”的研究受益于其見習指導老師克萊朗布爾(Clérambault),在立意上正好與超現(xiàn)實主義者推崇的“自動寫作”處于截然不同的語境中。也是在這里,拉康“導向弗洛伊德”。
拉康·雅克 - 初露才華
拉康在克勞德(Henri Claude)教授的指導下,完成了題為《論經驗的妄想型精神病概念與人格問題》的論文,獲巴黎大學博士學位,此后主要從事于精神分析學的教學與醫(yī)療工作。1933 年,拉康與達利等超現(xiàn)實主義藝術家的交往日益密切。他連續(xù)在巴塔耶命名的超現(xiàn)實主義雜志《米諾托》上發(fā)表文章,討論精神病與藝術風格的關系,其中一篇討論帕品姐妹命案的文章尤其引人矚目 。同年,拉康受巴塔耶(Ceorges Bataille,1897-1962)的邀請,參加了考杰夫(A. kojéve)關于黑格爾《精神現(xiàn)象學》的研討。考杰夫和伊波利特關于黑格爾主奴辯證法思想的欲望關系的詮釋極深遠地影響了拉康。同期,拉康還在法蘭西學院旁聽心理學家瓦。℉enri Wallon)的課程,瓦隆兒童心理學研究中的“鏡像實驗”成為他不久后提出的鏡像理論的直接科學基礎。1934 年,拉康成為巴黎精神分析學會的候補會員,開始精神分析工作,同年和一位主治醫(yī)生的女兒布朗婷(Marie-Louis Blondin)結婚,婚后共育有3個孩子。1936 年7 月 31 日下午,在捷克馬里安巴(Marienbad)召開的第14屆國際精神分析學會年會上,拉康發(fā)表了關于鏡像階段論的報告,第一次明確提出鏡像理論。1938 年成為巴黎精神分析學會正式會員。拉康·雅克 - 組建學派
1939-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拉康先在軍隊醫(yī)院服役,不久隱居于法國南部的小城奈斯(Nice)。其間,拉康曾學習中文和日語,并與巴塔耶的妻子西維亞(Sylvia)保持密切的關系,1941 年,拉康與這位知名女星生下了女兒朱迪特(Judith)。1946 年以后,拉康以精神分析學家的身份參加了巴黎精神分析協(xié)會的活動,并于1953 年 1 月就任該學會主席,但同年6月即辭去這一職務,轉而加入法蘭西精神分析學會,7 月,他和巴塔耶的前妻西維亞開始了他的第二次婚姻。1953 年 7 月,拉康在《象征,真實和想象》一文中,首次提出“回到弗洛伊德”的口號。同年9 月,拉康在第17屆國際精神分析大會上作了《言語與語言在精神分析中的作用和范圍》的報告。年末,拉康開始了他長達27年的公開研討會。他幾乎每周或者隔周作一次報告,吸引了許多學者。1963 年,法蘭西精神分析學會宣告解散。1964 年,拉康與瑪諾尼等人組建法國精神分析學派,不久即更名為巴黎弗洛伊德學派。拉康的學術思想漸入獨具個性的神秘玄學狀態(tài)。在這個最后時期里,難解的“欲望結構”、“真實界”、“癥候”與“對象a”成為他討論的中心。自 1970 年始,他開始接受電視臺采訪,也不斷被意大利,比利時和美國各一流大學邀請講學,成為當時的名人。1980 年1 月,拉康宣布解散巴黎弗洛伊德學派,同年2月,組建新的“弗洛伊德主義事業(yè)”學派。
拉康·雅克 - 學術思想
拉康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最具獨立見解而又是最有爭議的歐洲精神分析學家,被稱為“法國的弗洛伊德”。他嚴厲批評偏離S.弗洛伊德潛意識理論而走向“自我心理學”的美國式精神分析學派。在美國,精神分析治療集中于自我意識,解釋病理性心理防御,并促進無沖突矛盾的適應能力的成長。拉康全盤否定這種做法。根據他的觀點,無沖突境界不存在的”自我“是敵視潛意識與主要精神分析過程的。他認為精神分析是一種咨詢,而不是一種治療。對拉康來說,那種用動物進行的研究排除了心理的概念,因為心理必然與語言、意義和價值觀念相關聯(lián)。拉康對流行的弗洛伊德學派的理論不滿,主張作“重新解釋”,并要求回到弗洛伊德的觀點,他提出了鏡像階段的理論。認為嬰兒從出生后的6-18 個月中,從鏡子中看到自己。起初,嬰兒還不能區(qū)分自己的鏡像與他人他物的鏡像;后來,區(qū)別了自己的鏡像與自己;最后,知道了自己的鏡像是自己的形象,并認識到自己與別人別物是有區(qū)別和聯(lián)系的。這樣,嬰兒就逐漸變成有情感和觀念的人了。
拉康所說的鏡像階段的活動是一種識別作用,即當主體與外界接觸時,人們所認識到的形像總是客體的一個變形,是人們想象中的形像。因此,拉康從鏡像階段的理論又引出了關于個性或人格的想象、象征和現(xiàn)實三個層次的學說。想象的層次就是通過鏡像階段把有意識的、無意識的、知道的、想象到的都記錄下來,形成世界的圖象。象征是一種符號性的東西,是對世界的象征的知識,它類似于結構主義語言學中的“能指者”,它的各種因素只有聯(lián)系起來才有意
義。想象的東西與象征的東西結合起來就是現(xiàn)實,因而現(xiàn)實并非客觀的事物,它只是通過人的主觀所形成的現(xiàn)象,而客觀事物在他看來只是一種“未知數(shù)”。
拉康把他的這種理論歸結為“無意識有語言的結構”和“無意識是他者的話語”,即無意識有一種語言的結構,有時候以移位和壓縮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人們可以通過其表現(xiàn)考察內在的無意識的結構。這種無意識的結構包括自我與他人、他物之間的關系。
拉康的著作神秘、隱晦、富于技巧而有詩意,讀來艱澀難懂。存在主義、新黑格爾理論和語言學理論都對拉康有很大影響。尤其是其后期的著作更加令人難懂,因為他將拓撲學和數(shù)學,置于他的理論的中心地位。
拉康·雅克 - 參考資料
[1] 文化研究 http://www.cul-studies.com/old/asp/default3.asp?id=lacan
[2] 豆瓣網 http://www.douban.com/group/7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