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智慧 - 個人簡介
夏智慧,1980年6月生于哈爾濱。黑龍江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1994年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早期作品有短篇小說《一顆流星》、《大山的呼喚》,中篇小說有《愛的奇跡》,1997年至2003年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詩歌和散文,其中《飛》、《踏著青草歸去》、《擁有自己》、《夢即將逝去》、《渴望》、《藍色里的白鴿》、《往事》等十幾首詩歌及散文在省級雜志和《人民文學》副刊上發(fā)表,2000年在黑龍江省《學術交流》上發(fā)表論文《詩的靈魂與聲音——談蘇利普呂多姆的詩集〈孤獨與沉思〉》。
2005年,60萬字長篇小說《傷怨》出版,引起了文學界和廣大讀者們的關注。2006年5月12日,黑龍江省電臺都市女性頻率《女人河》欄目,對長篇小說《傷怨》的作家夏智慧進行了專題訪談。在長達20分鐘的專訪過程中,通過電話的方式,對黑龍江省作家協(xié)會名譽副主席、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國家一級作家呂中山先生、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著名文藝評論家楊治經(jīng)先生、著名文學評論家,作家李長榮先生,進行了采訪,請他們評論《傷怨》這部作品,在采訪中他們對作者夏智慧寄予了很高的厚望,對《傷怨》這部作品也給以了較高而又客觀的評價。
夏智慧曾是一名美術教師,現(xiàn)創(chuàng)辦有藝童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2008年將有又一長篇力作《葬在落葉下的記憶》和詩集《飛翔的夢》出版。
夏智慧 - 作品介紹
《傷苑》主要以一個家庭為主線,貫穿了整篇小說里的所有人物,主要描寫了欒花和她七個子女的婚姻家庭,以及隱藏在心底的情感恩怨。他們想愛卻不敢愛,想要忘記仇恨卻又不能忘記;壓抑,愁悶,寬容,愛恨交加的復雜情感和充滿矛盾的現(xiàn)實生活都展現(xiàn)在了這部小說里。
夏智慧 - 作者自敘
寫這部書時我沒想過要出版,別人知道我寫的內(nèi)容后,都希望能夠看到這部作品,他們大多都是一些青中年人,其中有的人對我產(chǎn)生了質(zhì)疑,不相信像我這個年齡的女孩能夠?qū)懗鲆徊筷P于上代人的情感故事。
我沒有想到,先睹我作品的一些人中,會有人要向我傾訴隱秘的婚姻生活;這說明他們對我作品的認同。其實我不是一個成熟的作家,而是一個心裝很多夢想不愿長大的孩子,一個總想幫助別人卻自己都管不好的孩子王,一個有時自卑有時自信且變化無常的沉思者,一個為了自己的普通而變得不再普通的奮斗者,一個看似沉默卻并不沉默的觀察者。我寫這樣一部作品是為了追尋一代人的經(jīng)歷,感懷一段久別的時代,挖掘一種普遍而又特殊的人類情感,也許有些事情我永遠都無法真正去體驗,但是我想用我獨特的思考、領會、體察,走近許許多多的普通人,寫他們的人生,寫他們的命運,反映普通人的生活。
我想做一個平民作家,因為我自己就是一個平民,我想用我的心去容納很多人的心,讓每個人都能真正的享受和諧;這個愿望促使我加倍去努力,不懈地去追求,我堅信生活是美好的,美好無處不在……
我愿用我二十五歲初春般的年華去承載所有的季節(jié)。
夏智慧
2005年7月15日
《傷怨》這部60萬字的長篇小說,不僅僅是我的處女作,而是我文學創(chuàng)作生涯的一個起點,更是我平凡的青春里一抹蒸騰的晨光。早在十年前,我把一篇完整稚氣的小小說拿給父親看時,心里就萌發(fā)了想要當作家的夢想;現(xiàn)在,如果《傷怨》可以證明我的寫作才華,那么做一名有責任感的作家將是我一生的追求。
我從小就喜愛幻想、思考,所以能寫出這樣一部令自己還算滿意的作品也是必然的。我對一切事情都懷有美好的憧憬和向往,甚至失去了理智的判斷力,這種過于理想的奢望,有時也會給自己帶來很多的煩憂。我寫作,是因為我有很多的話想要對自己說,在別人眼里,我很沉默、很安靜、不善言詞、甚至有些自閉、孤獨;其實我很熱情,但我從不表露出來,我把我內(nèi)心所有豐富的情感都賦予給了我的文字,讓小說里每一個人物都有著像精靈一般鮮活的生命。
我的幼年時代是在我外祖母家度過的,那里離松花江邊很近,夏天在長滿雜草、野花的江壩上捕蝴蝶;冬天守在爐子前烤土豆;晚間躺在炕上打開收音機聽單田芳播講的評書。那種無憂無慮,讓現(xiàn)在的小孩子都會感到羨慕。在那時,我就喜愛聽長輩們給我講過去的事情,聽那些離我的時代很遙遠的往事。我外祖母和我爺爺?shù)挠洃浟O好,他們把每一段經(jīng)歷都會講得很完整,把腦子里知道的事情也會用語言表述得很清楚;以及我的父輩們也經(jīng)常和我談起過去,好像歲月在他們的講述中倒流著。
理想、毅力、勤奮、自信、智慧支撐著我在文字中跋涉著,以前我從不覺著寫作是一種艱辛;當我寫道阿蘭懷著復雜的悔恨、自責、依戀像蝴蝶一樣從窗口飄飛出去時;當我寫道方城在灰暗的燈光下用刀片割開自己的脖頸時;當劉濤離開人世,方旭陪著他冰冷的軀體傷感不休的自語時;我明白了寫作是艱辛的,是一種獨特心路歷程的艱辛,情感的艱辛。甚至我有些不安、茫然;希望他們能在我的文字中復活,企盼那段時代人性靈魂的復活。
這部作品從起稿到封筆用了將近2年的時間,在這2年的時間里我一邊創(chuàng)作,一邊思考這部書的名字;想了好多,最后還是覺著《傷怨》最符合這部小說的內(nèi)容及格調(diào);有人說僅憑這個名字就感覺這部作品很傷感,其實我無意在作品中刻意渲染悲涼的氣氛,而是因為故事發(fā)生在一個特定的時代,所以必然帶有獨特悲美的色彩。
在我15歲之前,我就閱讀了很多中外文學大師們的作品,那個時期我尤其喜愛中國的現(xiàn)代文學。我家有一套中國現(xiàn)代文學作品選,我不知閱讀了多少遍;近些年,我一邊忙于學習、工作、創(chuàng)作,一邊堅持不斷地閱讀好的文學作品,同時也很關注新文學的發(fā)展走向以及市場化的文學趨勢。每位作家都有每位作家獨特的寫作風格,獨特的寫作技巧,獨特的寫作語言,相互不可比擬。曾有一位作家說:“最高的技巧是無技巧,僅僅炫耀技巧就失去了靈魂!币苍S我這個稚嫩的寫手還沒有達到這種高超的創(chuàng)作境界,但是我的創(chuàng)作靈魂是圣潔的。
我也搞不清我運用了什么技巧,屬于什么文風;我就像一個不成熟的母親,把腦子里的東西孕育成了一個有著生命、體溫的嬰兒;然后把我所有的夢想、熱情、期盼,都寄托在了它的身上;小心翼翼的捧著它,展現(xiàn)在讀者們的面前。
《傷怨》讓我激動讓我平靜,更讓我學會了如何的思索,也促使我睜大心靈的眼睛觀察世界,觀察身邊的普通人,在無所顧忌的遐想中展現(xiàn)著喧囂的現(xiàn)實。
我選擇寫這樣一部傳統(tǒng)題材的小說,就像現(xiàn)在人重踏長征路一樣,沿著歷史的長河印下新的足跡;在無情的歷史面前,用我純樸的思想,獨特的視角,真摯的情懷,追尋一代人的經(jīng)歷,感懷一個久別的時代,挖掘一種普遍而又特殊的人類情感。
我本來很柔弱,但是在創(chuàng)作《傷怨》的過程中我變得更加感性而又堅強。
有了《傷怨》這部作品,我相信我今后的創(chuàng)作會更加的成熟。青春短暫,追求無限;我會堅持不懈地在文學道路上,追逐著我的夢想!
2006年4月9日
夏智慧
早在很多年前我就已經(jīng)醞釀了這個故事,現(xiàn)在寫出來,并且得到了出版,心里反而倒是不平靜了。記不清了是哪一年的夏季,我在江邊散步,偶然聽到兩個路人,談論著一個心懷哀怨卻很自愛的姑娘。我不知道他們說到的那個姑娘是誰?有著怎樣的經(jīng)歷?我只記住了他們說得那個女孩是一位畫家,一個患有嚴重抑郁癥的病人……
按理說這樣的故事太平常不過了,不足以當作一個素材去加以想象,但出于自己的年齡、職業(yè)與人家所說的那個姑娘有著相同之處,便把這個隨意聽來的故事,當成了小說的影子裝進了心里。
說到這本書,我不得不談一談我的成長,一段被風吹拂的日子,在我的上一部長篇小說《傷怨》出版前,我一直認為自己是飄搖不定的,無法確信模糊在空氣中的方向。爸爸、媽媽的愛,有時讓我更加得憂郁、自責,甚至覺著我無法回饋他們對我的期望。從小到大,我不知道我有沒有快樂過,我確信一定有過,和同齡的孩子們一樣有過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童年,但時常也會有著各種各樣的煩惱在心間誕生。
我曾經(jīng)問媽媽“冰花是怎樣畫出來的?”媽媽告訴我“是霧滴變成的!蔽揖蜁o靜的凝視玻璃窗上的冰花,聯(lián)想到很多很多……不知何時,忽然的覺著在我的眼里,世界上的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是美好的,完全的不去理會外面的天空到底有多大,會有怎樣的驚濤駭浪。
在7歲那年,我剛剛認識了一些字和拼音,便看起了泰戈爾的《飛鳥集》,這是我除了畫冊外,看得第一部文學作品,直到現(xiàn)在也是我最喜愛的一部詩集。當時讀,只是為了提高識字和閱讀能力,對里面的詩句是不太理解的。我的爸爸一直從事教育業(yè),他當過很多年的老師,所以我家里的藏書比較多,閱讀也便成為了我從小的習慣。我沒想過要當一位作家,15歲開始寫作一直到今天,不論學業(yè)、工作怎樣忙,從來沒有間斷過創(chuàng)作。閱讀、寫作早已成為了我的生活方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最開始寫作是原于不自信、憂郁,心里有很多的話想要對自己說,后來逐漸的演變成了,想把自己對外界的看法、理解寫出來與別人能夠獲得交流!秱埂烦霭姘l(fā)行后,我便順其自然的成為了一名職業(yè)作家。
有爸爸、媽媽、讀者們的支持與鼓勵,我對創(chuàng)作一直都保持著輕松、愉悅的狀態(tài),不會因暫時的生計問題而終止自己所熱愛的職業(yè)。在考慮作品的文學價值,藝術價值的同時,也在探究著當今文學的新思潮,努力使自己的作品與時代同步,與市場接軌。
我不敢猜想《葬在落葉下的記憶》會給讀者們帶去怎樣的感受,但我堅定地相信書中的“韓莫玲”一定會悄悄得讓每位細心的讀者,愛戀上她。她不是完美的天使,也不是美麗驚艷的公主;她在我的筆下就是一個普普通通想讓自己夢想飛翔的灰姑娘,在找尋著屬于自己的那雙水晶鞋。
有一位編輯老師說我是在憂郁中創(chuàng)作的,希望我的作品能夠陽光一些,對這點我并不回避。
本書講述的是一個青年女畫家坎坷的人生遭遇和成長經(jīng)歷,我把小說的切入點,整體側(cè)重于了女主人公復雜的內(nèi)心描寫,所以使作品一開始就突現(xiàn)了凝重感。為了能夠?qū)懞谩绊n莫玲”我與幾個高知女性,探討“韓莫玲”的人物個性以及她所處環(huán)境的情感、人際關系,包括懷有總總美好向往、曲折、傷感的婚戀。有幾個女性朋友,建議我把視野主要停留在對男女情感的挖掘上,這樣做,一會很有賣點,二會體現(xiàn)當今人的婚戀觀;讀者讀后,能對自己的婚戀有指導意義。這樣的建議讓我有些為難,生怕寫不好,對于婚戀情感,我是不敢輕易觸及的,第一我尚且年輕對于婚戀家庭沒有過太深的體驗和經(jīng)歷,第二由于閱歷的局限,必然對婚姻家庭的責任感缺乏深刻的理解,更談不上會對讀者有怎樣的指導意義。
小說中“韓莫玲”不論與“帕斯特洛”的婚姻,還是與“繁星”的戀情都緊密貫穿了她的人生命運,和她的成長過程。整部作品以一個家庭為背景,以倆個男人為依托,以中、歐地域時空為主線,烘托出了一個高貴、典雅、溫情、浪漫、才藝絕佳的女子。通過描述女主人公20余年獨特的成長經(jīng)歷,獨特的人物個性,獨特的理想追求,帶有戲劇的命運沉浮和充滿悲美的異國戀情。全面、細致、深刻地揭示了錯綜復雜,憂郁傷懷,矛盾質(zhì)樸的內(nèi)心世界。
整部作品運用了正敘、倒敘、插敘的手法,立體的展現(xiàn)了故事的全貌與內(nèi)核。使時空地域的交替得到了很好的銜接與漸變。更加突出了人物的情感與個性。
在出版前,有一個朋友,看過我的書稿,帶有感嘆地說道“太溫情、浪漫了,有點像詩!蔽已a充說:“還應該有一點的凄涼!
他說:“有了這凄涼之感,才使這部小說變得豐盈、可愛了!
聽到這樣的評價,我心里安穩(wěn)了許多,一直覺著自己寫得不夠完美,但又不愿隨意的破壞最初的構(gòu)思,所以花費了大量的心思,用在了對人物內(nèi)心情感變化的描述上。人與人,事與事,雖以“情”為主,我還是覺著不容易寫出“韓莫玲”內(nèi)在的全部。我還在想,外界條件因素會對她有怎樣的影響,比方別人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或是一處景致,一段不美好的回憶,包括天氣,都會對她不穩(wěn)定的情緒帶來微妙的打擊。
由這些,我又想到,她會如何的表達自己的愛意,如何宣泄自己的才情,如何堅定地去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和夢想,如何擺脫、克服傷害給她留下的陰影。想到這些,我便覺著這部作品變得厚重了起來,害怕自己幼嫩的肩膀擔不起這樣一顆沉重的心。
有人問我是不是學過心理學,或者作過精神病醫(yī)生?要不然是不會把“韓莫玲”塑造得如此惟妙惟肖的。對于這樣的提問,我只能很抱歉的回答,如果有可能,我很想做一名心理咨詢師。曾經(jīng)和幾個心理有障礙的朋友交談過,謝謝他們愿意對我講述他們的經(jīng)歷,豐富了我的創(chuàng)作。
從秋天到第二年的夏天,我整整用了8個月的時間,完成了這部作品。因為醞釀的時間長,搜集的材料多,當坐在電腦前寫起來時,我并沒感到有什么困難。
對于“韓莫玲”我不否認,這是一個非常理想化的人物,但在語言文字的處理上,我盡所能的把握住她活潑、開朗的一面,比方她與父母撒嬌時的語氣,還有她與繁星在一起開心的時刻,以及她與帕斯特洛甜蜜的愛戀,這些帶有暖色的語言,使整部作品不至過于深沉。有人把我的作品定義為“溫情悲劇”,從長篇小說《傷怨》到《葬在落葉下的記憶》雖都屬悲劇,但結(jié)尾都是以溫情劇終的。人人都有愛,人人都需要愛,人人都有理想、有愿望、有美的追求。我筆下的人物既是人間存在的,也是我所憧憬的。我想奉獻并且獲得了愛,為自己的理想努力執(zhí)著的追求過,即使一生中全是悲劇也是幸運的;并非人人都能完成對自己心靈的冶煉。
本部作品13萬字,6個章節(jié),名字修改了很多遍,最后定為《葬在落葉下的記憶》。小說里“韓莫玲”的沉默,實際是對夢想的吶喊。在茫然與理想之間,在憂愁與夢幻之間,在自卑與高傲之間,在責怨與尊嚴之間?此迫崛,看似沉默,看似孤寂的生命,卻為我們奏響了一曲現(xiàn)實而又震撼心靈的交響。深刻地反映了當今人的種種壓抑、種種渴望、種種交錯扭結(jié)的情感、以及種種人生的態(tài)度。
寫完這本書,我喘了一口長氣,仿佛朝思暮想的心事終于完了。但我并沒急于出版,把厚厚的一沓書稿打印裝訂好沉默的放在了書架上;2008年才拿出來通過著名作家呂中山老師,轉(zhuǎn)交給了出版社的編輯;在此由衷地感謝他們對我的支持與幫助。
謝謝一直以來關注我文學創(chuàng)作的朋友和廣大讀者們。我期待著你們的批評與指正!
2008年4月16日
夏智慧 - 小說書評
許久以來,我就期待,當代小說創(chuàng)作,也能從古典名著《紅樓夢》中吸取營養(yǎng),運用“紅樓筆法”以獲成功。我苦尋苦待,惜未得見。傾讀夏智慧女士的新作《傷怨》,不禁大喜過望;這部長篇小說,堪稱當代小說創(chuàng)作中運用“紅樓筆法”的力作。謂予不信,有事實為證:一曰人物性格與人物品格的二元組合。
所謂“紅樓筆法”,首先體現(xiàn)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即如魯迅先生所言:“至于說到《紅樓夢》的價值,可是在中國小說底中實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點在敢于如實描寫,并無諱飾,和從前的小說敘好人完全是好,壞人完全是壞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敘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傊杂小都t樓夢》出來以后,傳統(tǒng)的思想和寫法都打破了!保ā吨袊≌f的歷史變遷》,《魯迅全集》第9卷第338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1版)這種由過去的“好人”、“壞人”一元化的模式向“不好不壞,亦好亦壞”二元化格局的拓展,是“紅樓筆法”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一大主要標志。
二曰生活流程與心路歷程的二元組合
《傷怨》是“生活流”小說,描寫的均是日常生活中的家長里短,諸如吃年夜飯,吃肥腸頓酸菜等等,還有讀詩,寫詩之類,這與《紅樓夢》描寫飲酒、賦詩的“生活流”的寫法一脈相承。
但是,“生活流”只是手段而非目的,作家的真正目的是使生活流程與心路歷程雙向重合,并在這種雙向重合中著力寫出人物的心路歷程,展示人物豐富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突出一個“情”字。從這個意義上,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魯迅先生會在他的《中國小說史略》和《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中,均得《紅樓夢》列為“人情小說”類別之中。
而要寫出“人情”人們公認的一個辦法就是構(gòu)建“三角關系”,通過“金三角”寫盡人物內(nèi)心的金色之光。《紅樓夢》中的寶、黛、釵如此;被譽為中國現(xiàn)代小說“紅樓夢”的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覺新、瑞玨、梅如此;瓊瑤的40余部小說幾乎每部都如此;《傷怨》亦如此。它通過多組三角關系,寫盡兒女情長,寫盡人物內(nèi)心的情感。方城、阿蘭、趙童彥如此;方天、小菊、張光輝如此;方林、仙月、張博如此;方旭、劉濤、蔣老師如此;方清、王志、韓文武、邱有聲,前后形成了雙三角。甚至第三代方繼承、麗蔚、露婭也如此,而第二代與第三代混合的三角關系方清、邱有聲、李丹同樣如此。作者憑借這種種的三角關系,使人物的心靈外化,顯露出淚與血、苦與甜的交織。如方城、阿蘭、趙童彥之間的愛恨情仇,牽腸掛肚,三個人終于都以悲劇終結(jié)了人生:一個被汽車撞死,倆個自殺。當讀到男主人公方城以刮胡刀片割頸自殺的那一幕時,讀者一定會為這個才華橫溢而又賭博成性,對人善良而又心胸郁結(jié)的男人感到百味雜陳,他的為情而死,也定會令人產(chǎn)生責怪與理解,惋惜與同情的交織之情。其他如方旭與劉濤的生離死別,阿蘭與繼承的母子相認等情節(jié),都力透紙背,把人物內(nèi)心的情感寫得相當?shù)轿,真正達到了蕩氣回腸,催人淚下的藝術境界。說它是“紅樓筆法”絕非溢美也。
三曰風格平實與功力扎實的互相融合
作者在本書《自序》中坦言:“我想做一個平民作家,因為我自己就是一個平民,我想用我的心去容納很多人的心,讓每個人都能真正享受和諧!笨梢哉f,小說創(chuàng)作的實踐實現(xiàn)了作者的藝術追求;她以平實的風格顯示出其平民文學的特點;描寫平民百姓的平常生活,在平常心中展示其煩惱、困惑、愁悶、友愛、寬容的心態(tài)。也會有人提出疑問,《紅樓夢》描寫的榮、寧二府,乃簪纓世族、鼎食之家,此與平民何干?何言平民文學四字?但愚意以為《紅樓夢》所寫,雖然是封建貴族而非平民百姓,但作者曹雪芹的可貴之處卻在于,他是以平民的視角與平民的立腳點,去觀照沒落貴族的家庭生活,所以他才能夠鐘情于作為平民甚至奴隸的筆者,并對尼姑、俠客、戲子等社會平民,皆傾情描寫。所以,“紅樓筆法”的關鍵不在于所寫對象的身份和地位,而在于作者所持的平民意識和平實文風。《傷怨》不事雕琢,不尚華麗,文風樸實,清新流暢,娓娓道來,自然銜接,恰如當代社會的一幅《清明上河圖》與人情的“浮世繪”。
當然,平實并非平淡無奇,而是平中見奇,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薄秱埂吩谄綄嵉谋澈,透露出飛揚的文采。正如當年魯迅先生稱贊蕭紅時所說:“女性作者的細致觀察和越軌的筆致,又增加了不少明麗和新鮮!保ā妒捈t作〈生死場〉序》,《魯迅全集》第6卷第408頁,版本同上)一方面,《傷怨》成功地運用了《紅樓夢》細節(jié)描寫的手法,細膩傳神,如關于蘋果的運用,就顯出意蘊深邃之功;另一方面,文筆流暢,平中見雅,例如關于阿蘭之死的一段文字:“阿蘭死了,她學著蝴蝶的姿勢,從病房的窗口,瞬間飄飛了下去,變成了一縷煙霧,一個印痕,在空中一抹而過,她沒有變成蝴蝶,而是變成了一朵血色的花!边@是凄美、痛美、悲劇之美、死亡之美。而阿蘭的遺書,更是一篇絕妙好詞,稱得上是字字濺淚,句句噴血。至于書中的詩,無論是引用夸西莫多的《我的幸存之光》,還是阿蘭、繼承所作的新詩,都深得《紅樓夢》詩詞運用之精髓。
平實之風是以作者扎實的功力為支撐與后盾的。一位年僅25歲的小女子,文學功底如此扎實深厚,雖遠不能與博大精深的雪芹翁相提并論,但也確實令人拍案稱奇!全篇結(jié)構(gòu)嚴謹,文筆流暢,描寫生動,敘述準確,議論深刻。凡此種種,都不能不說是“紅樓筆法”的學用、活用、妙用。
我由衷地為《傷怨》叫好,愿有更多的讀者成為它的“鋼絲”!
——李長榮 黑龍江省著名文藝評論家 2006年5月16日
一位23歲的女青年,僅用兩年時間就創(chuàng)作出版了一部60余萬字的長篇小說,這在小說創(chuàng)作界是不多見的。
長篇小說《傷怨》的思想藝術價值,首先在于作者能夠站在時代高度,以當代意識燭照歷史,通過一個普通人家三代人的情感糾葛,真實地展現(xiàn)了紛紜復雜的社會生活。它對于當今人們回顧過去、感悟現(xiàn)在具有較高的認識價值和現(xiàn)實的教育意義。
其次,作者以詩人的情懷、獨特的視角、普通人的真摯情感,質(zhì)樸無華的藝術手法,精心塑造了一系列性格各異、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為文學創(chuàng)作人物畫廊增添了異彩。其中,對母親欒花形象的塑造更具特色。欒花的形象,對于激勵當今人們自強不息、艱苦創(chuàng)業(yè)、努力構(gòu)建和諧的社會、家庭生活,具有一定的啟迪作用。
第三,這部作品對于作者沒有親身經(jīng)歷的社會生活,之所以描寫得如此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完全是憑借了自己對間接生活的理解積累和豐富的藝術想象。
——楊治經(jīng) 黑龍江省著名文藝評論家
夏智慧 - 詩歌點評
詩歌《飛》、《踏著青草歸去》、《擁有自己》三首詩寫的也是愛,但十分特殊,獨奏異響,因為寫的是詩人還很少寫的一種自愛!稉碛凶约骸愤@主題就已點明是自愛么,而《飛》也是說自愛在飛,《踏著青草歸去》也是說自愛在踏著青草歸去。作者寫道:“我深深地愛著自己”,這還不是自愛嗎?“我想為生命的戲劇,寫上光輝的獨白!边@還不是自愛嗎?“我的惘然與手上的青蒿相望,直到冬天踏著青草歸去。”這還不是自愛嗎?以獨奏異響的語言寫十分特殊的自愛使這三首詩居于本期詩歌之冠。——點評于2001年第二期《人民文學》副刊
詩歌《渴望》,最后一句“邁著無聲的腳步走進渴望”,這“渴望”自然也就是未來,詩人的渴望就是理想,就是想象。至于中間寫的:“渴望心里的樂譜,演奏在日出的清晨里!薄翱释竽X里的詩句,吟誦在白鴿的鳴叫里!薄翱释仔〉臉涿,得到雨滴的滋潤!薄翱释窭锏奶焓梗w翔在洋溢的熱情里!边@些所渴望的東西,也就是理想,也就是想象。
本期寫理想的,僅此一篇,唯其如此,此篇才更顯得可貴。英國十八世紀三十年代,車爾尼雪夫斯基寫小說《怎么辦》,其中的新人就是理想。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我們的毛主席寫《念奴嬌?昆侖》其中的詩句“太平世界,環(huán)球同此涼熱”,就是理想。雪萊和車爾尼雪夫斯基的理想是革命的民主主義,毛主席的理想是共產(chǎn)主義。今天,我們的文學更應該、也更有必要繼承和發(fā)揚這種理想主義精神。
——點評于2002年第一期《人民文學》副刊
——趙則訓 《人民文學》高級編審
夏智慧 - 作品欣賞
《傷怨》中的小詩
玻璃窗里的我
窗外有一只蝴蝶,她翩翩地在我眼前飛過。
我想化作蝶和她交談,可是我們只會舞動翅膀。
美麗得沒有聲音,
只有輕輕的抖動,才是我們的語言。
我們不是梁山伯,也不是祝英臺,
我們是兩縷煙霧,兩個印痕,
留在空中一抹而過。
我的世界,就是一扇窗。
打開了,我再也不忍心把它關上。
窗外的蝶,我不可能化成你的樣子。
我沒有翅膀,可是我依然想學著你的樣子,
一同飄飛。
帶上我,化作煙霧,
化作印痕,
在空中一抹而過。
經(jīng)典詩作
《飛》
是你在飛
我的悲思飄向昏暗的暮靄
是你在飛
我的夢在聚集的水藻上爬伏
是你在飛
我的思索在野草中蔓延
是你在飛
我的詩意在黎明的柔情里滋長
是你在飛
我苦中的希望
是你在飛
我想在自由的睡意中遨游
是你在飛
我不可遲疑的甜美
是你在飛
我的迷惘被新綠的青藤俘虜
是你在飛
我的呼吸隨著蜂蝶展動翅膀
是你在飛
我蘇醒的孤雀
2001年1月
《踏著青草歸去》
踏著青草去吧!
我的冬天。
春夜的窗上殘留著閃爍的冰花,
那就是你的影子。
初綻的柳芽染著冬日的鵝黃,
像今夜的樹影,
捕捉著褪盡的風鳴,
讓沉默的冰霜,
托起一片紅云,
獻給你,
我的冬天。
含蓄的春夜,
我的手掌上長滿了青蒿,
不知是冬天的雪,
還是春天的雨,
撫育了它的根莖。
我的惘然與手上的青蒿相望,
直到冬天踏著青草歸去。
200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