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吳則禮,字子副,號北湖居士,興國州永興(今湖北陽新)人。以父蔭入仕,元符元年(1098)為衛(wèi)尉寺主簿,官至值秘閣,知虢州。吳則禮主要仕歷皆在北宋后期,卒于宣和三年(1121)。他與陳師道等有詩文唱和,對黃庭堅推崇備至。所以,他也接受了蘇軾詞風(fēng)的影響。他有《江樓令》云:
憑欄試覓紅樓句。聽考考,城頭暮鼓。數(shù)騎翩翩度孤戍,盡雕弓白羽。平生正被儒冠誤。待閑看,將軍射虎。朱檻瀟瀟過微雨,送咸陽西去。
個人作品
秦樓月(送別)
悵離闋;茨先让坊òl(fā)。梅花發(fā)。片帆西去,落英如雪。
新秦古塞人華發(fā)。一樽別酒君聽說。君聽說。胡笳征雁,隴云沙月。
江樓令(晚眺)
憑欄試覓紅樓句,聽考考、城頭暮鼓。數(shù)騎翩翩度孤戍。盡雕弓白羽。
平生正被儒冠誤。待閑看、將軍射虎。朱檻瀟瀟過微雨。送斜陽西去。
虞美人(對菊)
真香秀色盈盈女。一笑重陽雨。不應(yīng)解怯晚叢寒。眼底輕羅小扇、且團(tuán)團(tuán)。
吳云楚雁渾依舊。更把金英嗅。鮮鮮未恨出閨遲。自許平生孤韻、與秋期。
虞美人(送晁適道)
夜寒閑倚西樓月。消盡江南雪。東風(fēng)明日木蘭船。想見陽關(guān)聲徹、雁連天。
斜斜洲渚溶溶水。端負(fù)青春醉。平安小字幾時回?沼邪迪闶栌啊㈦]頭梅。
虞美人(泛舟東下)
從來強(qiáng)作游秦計。只有貂裘敝。休論范叔十年寒?慈⌒切欠N種、坐儒冠。
江湖舊日漁竿手。初把黃花酒。且憑洛水送歸船。想見淮南秋盡、水如天。
虞美人(寄濟(jì)川)
烏皮白氎西窗暖。種種霜毛短。小春何處有梅花。想見水邊籬落、數(shù)枝斜。
殊方他日登樓句。好在孤吟處。五年拚落醉魂中。試覓酒壚陳跡、問黃公。
減字木蘭花(寄田不伐)
星星素發(fā)。只有鳴笳樓上發(fā)?次韬。帶得平安探騎歸。
故人漸老。只與虎頭論墨妙。懷抱難開?烨才埔恍怼
減字木蘭花
梅花未徹。付與團(tuán)團(tuán)沙塞月。端欲捐書。去乞君王丈二殳。
貂裘錦帽。盤馬不甘青鬢老。底事偏奇。細(xì)草平沙看打圍。
減字木蘭花
河西春晚。獨有柳條來入眼。塞外斜斜。不道欺寒紅杏花。
邊笳初發(fā)。與喚團(tuán)團(tuán)沙塞月。雁響連天。誰倚城頭百尺欄。
減字木蘭花(寄真寧)
團(tuán)團(tuán)璧月。今夜廣寒真秀發(fā)。何處吹笙。催得清霜滿鳳城。
淮南好夢。鏡里星星還種種。猶記銀床。曾為涼州喚玉觴。
減字木蘭花
淮天不斷。點綴南云秋幾雁。白露沾衣。始是銀屏夢覺時。
別離懷抱。消得鏡中青鬢老。小字能無。煩寄平安一紙書。
減字木蘭花
斑斑小雨。初入高梧黃葉暮。又是重陽。昨夜西風(fēng)作許涼。
鮮鮮叢菊。只解凋人雙鬢綠。試傍清尊。分付幽香與斷魂。
減字木蘭花(簡天牖)
九年離別。夢里相逢端怕說。攜手河梁。雁淮天如許長。
鱸魚正美。白發(fā)季鷹聊啟齒。后夜江干。與把梅花子細(xì)看。
減字木蘭花(貽亢之)
淮山清夜。鏡面平鋪纖月掛。端是生還。同倚西風(fēng)十二欄。
休論往事。投老相逢真夢寐。兩鬢疏疏。好在松江一尺鱸。
滿庭芳(立春)
聲促銅壺,灰飛玉琯,夢驚偷換年華。江南芳信,疏影月橫斜。又喜椒觴到手,寶勝里、仍翦金花。釵頭燕,妝臺弄粉,梅額故相夸。
隼興,人未老,東風(fēng)裊裊,已傍高牙。漸園林月永,疊鼓凝笳。小字新傳秀句,歌扇底、深把流霞。聊行樂,他時畫省,歸近紫皇家。
滿庭芳(九日)
玉壘尊罍,清秋關(guān)塞,正宜催喚香醪。涼風(fēng)吹帽,橫槊試登高。想見征西舊事,龍山會、賓主俱豪。來群雁,涼生畫角,紅葉聚亭皋。
南州、應(yīng)好在,長關(guān)夢眼,天際云濤。有一簪黃菊,兩鬢霜毛?彀呀鸷晒驳,凝望久、只遣魂消。君須聽,新翻燕樂,余韻響檀槽。
木蘭花慢(雷峽道中作)
盡晴春自老,乍翠巘、出清流。望杳杳飛旌,翩翩戍騎,初過邊頭。幽花尚欹短岸,漸鳴禽、喚友繞行舟。端有雕戈錦領(lǐng),競馳褭驊騮。
凝眸。雁入長天,羌管罷、隴云愁共解鞍臨水,雷驚電散,雪濺霜浮。玉觴正風(fēng)味好,對幽香、墮蕊且消憂。莫以綸巾羽扇,便忘綠浦滄洲。
醉落魄(又賞殘梅)
梅花褪雪。賞心莫使慵?xì)g悅。大家且恁同攀折。余蕊殘英,偏稱淡籠月。
當(dāng)初相見花初發(fā)。如今花謝人離缺。一年又比一年別。惟有花枝,只似舊時節(jié)。
踏莎行(晚春)
一片花飛,青春已減。可堪南陌紅千點。生憎楊柳要藏鴉,東風(fēng)只遣橫笳怨。
看定新巢,初憐語燕。游絲正把殘英罥。酒尊也會不相違,風(fēng)光本自同流轉(zhuǎn)。
鷓鴣天(曹丞相誕日)
永遇英雄際會時。垂天鵬翼逐云飛。退朝日上青花道,催直霜零赤雁池。
鳴漢履,侍唐眉。渭川莘野晚追隨。歸來仍對金鑾老,三峽詞源氣未衰。
鷓鴣天
作賦丁年厭兔園。紫微深鎖九重關(guān);ǘ諏屹n清閑燕,文石難忘咫尺顏。
煙外屐,水邊山。綸巾羽扇五湖間。自憐季子貂裘敝,來與機(jī)云相對閑。
鷓鴣天
袞繡三朝社稷臣。舊調(diào)元鼎斡洪鈞。垂紳屢轉(zhuǎn)龍墀日,接膝潛回黼座春。
金鑿落,玉麒麟。鳳鳴良月慶佳辰。巨鰲行聽扃華禁,又起商周夢卜人。
紅樓慢(贈太守楊太尉)
聲燕然,勢壓橫山,鎮(zhèn)西名重榆塞。干霄百雉朱闌下,極目長河如帶。玉壘涼生過雨,簾卷晴嵐凝黛。有城頭、鐘鼓連云,殷春雷天外。
長嘯。疇昔馳邊騎。聽隴底鳴笳,風(fēng)搴雙旆。霜髯飛將曾百戰(zhàn),欲擄名王朝帝。錦帶吳鉤未解,誰識憑欄深意?丈硤觯榴R蕭蕭晚無際。
聲聲慢(鳳林園詞)
林塘朱夏,雨過斑斑,綠苔繞地初遍。葉底雛鸞,猶記日斜春晚。芙蕖靚妝粉,傍高荷、閑倚歌扇。輕風(fēng)起,縠紋滟滟,翠生波面。
可是追涼月下,清坐久,微云屢遮星漢。露濕綸巾,遙望玉清臺殿。白頭共論勝事,須償五湖深愿。南枝好,有南飛烏鵲,繞枝低轉(zhuǎn)。
水龍吟(秋興)
秋生澤國,無邊落木,又作蕭蕭下。澄江過雨,涼飆吹面,黃花初把。蒼鬢羈孤,粗營雞黍,濁醪催貰。對斜斜露腳,寒香正好,幽人去、空驚咤。
頭上綸巾醉墮,要欹眠、水云縈舍。牽衣兒女,歸來歡笑,仍邀同社。月底蓬門,一株江樹,悲蟲鳴夜。把茱萸細(xì)看,牛山底事,強(qiáng)成沾灑。
人生之樂
茶文化之所以在宋代大盛,與那時文人生活態(tài)度、文化心理的轉(zhuǎn)變緊密相關(guān)。宋人較之唐人,更喜歡閑飲品茗,恰好符合了他們靜賞生命快樂的新人生觀。
日本漢學(xué)家吉川幸次郎曾經(jīng)精辟地指出:“漢魏六朝以來,中國詩的基調(diào)是推移的悲哀,即意識到人生是匆匆走向死亡的一個頹敗過程而引起的無可奈何的感情!(吉川幸次郎著《宋詩概說》,鄭清茂譯,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公司,1977,41頁)宋詩中則出現(xiàn)了新的人生觀,即“悲哀的揚棄”,“從容不迫的人生觀”,“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寧靜的追求”。而在宋詩中,茶詩則集中表現(xiàn)了宋代文人對生命快樂的寧靜追求。吉川幸次郎甚至認(rèn)為,唐詩是酒,宋詩是茶,“茶雖然不能像酒那樣令人興奮,卻能給人以寧靜的喜悅”,“唐人嗜酒而宋人好茶,不僅是實在的生活習(xí)慣,不僅代表著唐詩與宋詩的不同風(fēng)味;而且也表示著唐宋兩代文明一般的差異”。我們認(rèn)為,宋代茶詩中寧靜快樂的人生觀,因其哲學(xué)來源不同,呈現(xiàn)出三種同中有異的生命快樂境界:即儒家“簞食瓢漿”的安貧樂道,道家“樂天知命”的齊物之樂,佛禪“至靜無求”的達(dá)觀之樂。
“安貧樂道”是先秦儒家提倡的一種快樂人生觀?鬃釉(jīng)稱贊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孔子還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睂τ诳鬃铀f的這種“安貧樂道”的人生觀,漢唐士子少有重視和體認(rèn)者,中唐儒學(xué)復(fù)興運動的領(lǐng)導(dǎo)者韓愈甚至認(rèn)為顏回的“簞食瓢飲”只是“哲人之細(xì)事”而已(韓愈《閔己賦》),并不具有多大的思想價值和文化意義。宋人卻普遍認(rèn)為“顏子之樂”是一種極高的人生境界,是“大樂”、“至樂”。朱熹《論語集注》引程頤曰:“顏子之樂,非樂簞瓢陋巷也,不以貧窶累其心,而改其所樂也!薄昂勂奥锓强蓸,蓋自有其樂耳”。顏子的“安貧樂道”不僅是宋代理學(xué)家經(jīng)常探討的哲學(xué)話題,也每每被一般文士所重視和體認(rèn)。歐陽修在《刪正黃庭經(jīng)序》中即認(rèn)為:“顏子蕭然臥于陋巷,簞食瓢飲,外不誘于物,內(nèi)不動于心,可謂至樂矣!碧K軾則對韓愈所謂“哲人之細(xì)事”的說法表示不滿,他說:“古之觀人也,必于其小者觀之其大者”,顏回之“簞食瓢飲”實乃“哲人之大事”,并作《顏樂亭詩》表示自己要追隨顏回求此“至樂”:“我求至樂,千載無偶。執(zhí)瓢從之,忽焉在后!碧K轍亦對唐人不能安貧樂道、唐詩多窮困愁苦之辭不以為然:“甚矣,唐人之不聞道也。孔子稱u2018顏子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u2019。回雖窮困早卒,而非其處身之非可以言命,與孟郊異矣!(蘇轍《雜說九首詩病五事》)他還稱贊黃庭堅能躬行顏氏之樂:“比聞魯直吏事之馀,獨居而蔬食,陶然自得。蓋古之君子,不用于世,必寄于物以自遣:阮籍以酒,嵇康以琴。阮無酒,嵇無琴,則其食草木而友麋鹿,有不安者矣。獨顏氏子飲水啜菽,居于陋巷,無假于外,而不改其樂。此孑L子所以嘆其不可及也。今魯直目不求色,口不求味,此其中所有過人遠(yuǎn)矣。”(蘇轍《答黃庭堅書》)宋室南渡之后,文人中對顏回“簞食瓢飲”之樂心慕手追、津津樂道者更多。
而在“琴棋書畫詩酒茶”七件雅事中,最能體現(xiàn)宋人安貧樂道人生觀的就是閑居品茗。宋代雖然實行的是文人政治,但是宋代文士在入朝為官之后,往往根據(jù)不同政治信念和治國方略結(jié)成宗派,黨同伐異,無時或已,所以宦海浮沉對于宋人來說,乃是司空見慣之事。他們在仕途受挫時,或以吏為隱,或退居鄉(xiāng)里,然都喜閑飲清茗,以見其安貧樂道之高志。
蘇軾一生嗜茶勝過愛酒,仕途受挫后尤甚。他每到貶謫之所,生活雖然清苦,卻以飲茶為樂。如他在黃州所作《寄周安孺茶》詩中即云,自己一直安于清貧:“由來薄滋味,日飯止脫粟”,而且對茶之優(yōu)劣也從不講究:“何嘗較優(yōu)劣,但喜破睡速!逼洹斗N茶》詩也認(rèn)為,南中所產(chǎn)貢茶雖然名貴,但啜飲之后。還是不及自己在山間所種之茶味道甘美:“千團(tuán)輸太官,百餅街私斗。何如此一啜,有味出吾囿。”他在《試院煎茶》中更是直言:“我今貧病?囵,分無玉碗捧蛾眉”,但是用簡陋的茶器品飲,也會感到滿足和快樂:“且學(xué)公家作茗飲,磚爐石銚行相隨。不用撐腸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甌常及睡足日高時!迸c蘇軾一樣,北湖居士吳則禮在隱居盱眙時,也能安于貧困,終日以飽食短蔬為足。其《良辰》詩云:“短蔬勝肥肉,甘哉北湖羹。一飽便可足,此外豈所營!痹凇队美顫h臣賦陳道人茶匕詩》中,他還說自己不喜貢茶玉碗之名貴,更習(xí)慣粗陋之茶鐺:“腐儒慣燒折腳鐺,兩耳要聽蒼蠅聲!边@是因為粗茶淡飯,與自己丘壑之情、淡泊之志正相契合:“吾人老懷丘壑情,洗君石銚盱眙城。要煎淮水作蟹眼,飯飽睡魔聊一醒。僧伽孤塔何亭亭,試喚僧伽真肯應(yīng)。擬向山陽買白菜,圍爐爛煮北湖羹!(吳則禮《用介然所患石銚取淮水瀹茶》)許景衡一生仕途多舛,亦有意繼承顏回安貧樂道之志。其遭貶時所作《試茶》詩云:“此生貧與病相兼,從仕居閑兩不堪。莫怪年來有茶癖,要看滋味在馀甘!辈桦m然清苦,但是回味之后,卻又馀甘在口;生活中雖然貧病相兼,又何嘗沒有快樂呢?經(jīng)歷同樣坎坷的葛勝仲曾以“簞瓢顏氏樂”勉勵后生,自己亦能身體力行,以飲清茶為樂:“飲罷清風(fēng)引仙闕.睡馀妖夢破朝云。貧無列屋纖纖手,捧碗齊眉但布裙。”(葛勝仲《謝通判惠茶用前韻》)曾幾因其兄曾開不滿當(dāng)朝權(quán)奸秦檜和議之事,而俱被免職。在僑居上饒時,曾幾酷嗜茗飲,自號茶山居士。而他之所以樂此不疲.亦有追踵顏子之意:“達(dá)人方寸地,固自有樂處!薄叭搜灶佔訕罚帮嬘呈呷!(曾幾《王巖起樂齋》)其《嘗建茗二首》其二云:“茅宇已初夏,茶甌方早春。真成湯沃雪,無復(fù)渴生塵。有客嘲三韭,其誰送八珍!彪m然沒有珍饈佳肴,但是初夏閑飲春茶,不也是“達(dá)人”之“真樂”嗎?其《煎茶》詩亦云:“貧中有佳設(shè),石鼎事煎烹。顧渚草芽白,惠山泉水清。酌多風(fēng)可御,薰歇霧猶橫。飲罷妻孥笑,枯腸百轉(zhuǎn)鳴!笔ι饺O(shè),蔬食瓢漿之腸,品飲之時,自有其樂。南宋末年,宋代文士們?nèi)砩搅,大多貧賤不移志,于方寸之茅舍,飲茶以自樂。如宋慶之《開爐日賦》即云:“筋力已非舊,逢寒亦自憐。風(fēng)霜在檐外,妻子語燈前。紙被添新絮。茶甌煮細(xì)泉。雖云方寸地,春意一陶然!
可見,居閑煮泉,貧中飲茶,是兩宋士子較為普遍的勵志樂道行為。他們的心靈,在品飲之時已與孔顏遙相交通。先秦儒家所提倡的“簞食瓢飲”、安貧樂道的高尚精神,在宋代文人的飲茶活動中得到了再現(xiàn)和升華,遂亦成為后世文人茶及整個中國茶文化的一大重要精神內(nèi)核。
除了儒家的“簞食瓢飲”之樂、安貧樂道之志,道家的順生適性、樂天知命之趣,也是宋代文人飲茶時的一種典型文化心態(tài)。
先秦道家思想對后世士子人生觀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超世逍遙,放達(dá)不羈;一是安時處順,樂天知命。前者大多體現(xiàn)在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初唐的王績、盛唐時期的李白以及中晚唐時一些禪僧身上,而狂醉、轟飲又成為他們狂放傲誕、憤世嫉俗、縱欲享樂的重要方式,如劉伶、王績及李白等“飲中八仙”的嗜酒、酗酒,都有借酒忘憂、借酒超世的生命解脫意味。后者在盛唐之前只有陶淵明、庾信等為數(shù)不多的體認(rèn)和履踐者,其中陶淵明的隱居田園、適性而居,對后世文人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影響尤大。
從中唐開始,文士奉行安時處順、知足保和、樂天知命思想者漸多。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就說:“仆志在兼濟(jì),行在獨善”,“或退公獨處,或移病閑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一百首,謂之u2018閑適詩u2019”。白居易所追求的“閑適”,既不是巢由“食薇飲水”式的獨善生活,也不是顏回“簞食瓢飲”式的安貧樂道,而是衣食無憂、骨肉獲全的快足生活(參白居易《雪中晏起偶詠所懷兼呈張常侍韋庶子皇甫郎中》、《答戶部崔侍郎書》、《序洛詩》等作品,謝思煒《白居易集綜論》,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7,323—324頁)。所以白居易的茗飲具有委順養(yǎng)內(nèi)、適性快意的心理特點。其《琴茶》詩即云:“兀兀寄形群動內(nèi),陶陶任性一生間。自拋官后春多醉,不讀書來老更閑。琴里知聞惟綠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窮通行止長相伴,誰道吾今無往還?”其《詠意》詩亦云:“或吟詩一章,或飲茶一甌。身心一無系,浩浩如虛舟!
隨著文人政治制度的推行和士子“文官化”的發(fā)展,閑適快足的情趣在宋代朝野日益流行,陶淵明的隱逸詩、白居易的閑適詩為宋人普遍推尊和學(xué)習(xí)。他們在仿作“陶體”、“白體”的同時,繼承了陶淵明田園詩、白居易閑適詩中那種閑散快足之趣。
以吏為隱,吏隱合一,是宋代文士入仕為官時的普遍心態(tài)。他們常常在官舍郡齋,閑飲清茶,享受高趣。如張伯玉《后庵試茶》詩云:“郡僻好藏身,心閑久無事。前軒飽食罷,后庵取茶試。巖邊啟茶鑰,溪畔滌茶器。小灶松火然,深鐺雪花沸。甌中盡馀綠,物外有深意。濫官來此游,時得拂塵累。莫笑后庵茶,閑中好滋味!睆(qiáng)至《謝通判國博惠建茶》詩云:“浦陽賤官性怯酒,素許茶味為最良。日分牒訴費齒舌,口吻鎮(zhèn)燥喉無漿!备挡臁洞雾嵟氩杷氖住菲涠嘣疲骸袄綦[從人號懶仙,一甌常及日高眠。要令萬卷澆胸次,便覺三山到眼前。”清茶而非濁酒,是宋代文人在官場調(diào)適躁進(jìn)心態(tài),解脫功名之累,心境歸于寧靜快適的一大重要精神觸媒。
宋代文士在遭貶閑居之后,歸隱田園之時.則更加信奉道家安世委順、樂天知命的快適人生觀。歐陽修在貶官滁州、潁州期間,就萌發(fā)了優(yōu)游林泉的意趣,晚年之后,他官高祿厚,知足保和,退居渭上之后,更是閑居求樂。他飲茶時心境蕭散閑適,感到樂趣無窮,如其《次韻再作》詩云:“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飲茶!薄坝H烹屢酌不知厭,自謂此樂真無涯”。陶淵明曾在《與子儼等疏》自述其隱居田園、高臥窗下之快適心情:“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fēng)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彼稳藙t認(rèn)為,幽居閑置之時,飽食安眠之后,如果再啜飲上一杯清茶,更是一種生活的快樂、人生的享受。如蘇軾《游惠山并敘》其三云:“吾生眠食耳,一飽萬想滅。頗笑玉川子,饑弄三百月。豈如山中人,睡起山花發(fā)。一甌誰與共,門外無來輒。”其《和蔣夔寄茶》詩亦云:“臨風(fēng)飽食甘寢罷,一甌花乳浮輕圓!笨菇鹈麑⒗罹V在遭貶隱居期間,常飲茶以自適:“安眠飽食更何求,只欠云腴茗一甌。”再如吳錫疇《山居寂寥,與世如隔,是非不到,榮辱兩忘,因憶秋崖工部嘗教以“我愛山居好”十詩,追次其韻,聊寫窮山之趣》其九,在述其林泉高致時,也離不開閑飲清茶之樂:“我愛山居好,茶甌困解圍。松邊橫蘚石,柳下敞漁扉。細(xì)雨瞼喁出,斜陽觳觫歸。交情殊貴賤,似覺故人非!睔w隱田園,幽居山林,飽食安眠,啜飲清茗,成為兩宋文人快意適性、樂天知命的普遍文化行為和精神享受。
在安貧樂道、樂天知命之外,唐宋文人在飲茶時,由于受禪宗思想影響,還常常沉浸在一種“至靜無求”、“虛中不留”的禪悅境界中。
中晚唐文人喜與禪僧交往,常常在飲茶時參禪悟道,靜靜體會內(nèi)心的澄明與愉悅。如柳宗元在永州時與龍興寺禪僧巽上人過從甚密,于佛理造詣頗深。其《巽上人以竹間自采清茶見贈酬之以詩》:“滌慮發(fā)真照,還源蕩昏邪。猶同甘露飯,佛事熏昆耶。咄此蓬瀛侶,無乃貴流霞!本驼f飲茶具有蕩昏滌慮、明心見性、參禪悟道之功效。其《夏晝偶作》詩則寫出了夏晝熟眠之后。竹間煎茶的空幽和閑適,富有禪意,其中“日午獨覺無馀聲,山童隔竹敲茶臼”一聯(lián),言思爽利跳脫,意境尤為清絕,故“隔竹敲茶臼”五字,屢屢被宋人用作詩題或化入詩中,表達(dá)茶禪一味的玄妙境界。
入宋以后,文士們亦重飲茶悟道之功。如郭祥正《招孜祐二長老嘗茶二首》其二云:“昔人多飲酒,今我酷憐茶!倍匀绱藧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茶可以幫助自己品悟禪味:“無物滋禪味,來烹北苑茶。”其《次韻元輿十絕休師攜茶相過二首》其二則說自己已經(jīng)徹悟禪理,心無所累,故不用再苦苦參證,只需靜坐閑飲而已:“晚風(fēng)吹坐忽生涼,旋碾新茶與客嘗。我本無心無所證,沉煙何事結(jié)圓光!逼渲械囊馕杜c境界,和禪宗六祖惠能“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靜,何處惹塵!钡馁收Z,極為相近,充分體現(xiàn)了郭祥正飲茶時無欲無求的身心自由。南宋愛國詩人王洋晚年寓居信州時,心境恬淡,經(jīng)常到僧舍飲茶。其《壬戌立冬十月十一日陪路文周朋攜褆祖同訪后山道人庵,道人出就庵烹茶,庵外采菊拾橡實以歸,偶成即事》詩,較為詳細(xì)地描寫了詩人與禪僧在僧舍烹茶煮茗的過程,樂此不疲之意見于言外:“倦緣閑景散閑情,人未歸庵戶不扃。試撥柴煙尋宿火,旋添泉水洗茶瓶。黃花采采盈衣袖,橡實離離傍短萍。何日一丘藏曲折,與君同伴*[屬+刂]青冥。”其《嘗新茶》詩則直接抒發(fā)了閑飲清茗之后的淡靜、喜悅:“僧窗虛白無埃塵,碾寬羅細(xì)杯勺勻。寒泉一種已清絕,況此靈品天香新。人間富貴有除折,靜中此味真殊絕。誰言僧飯獨蕭條,勝處誰容較優(yōu)劣!蹦纤文┠辏瑫r局動蕩,文士隱逸山林參禪悟道之風(fēng)更盛,他們不僅在飲茶時思悟禪理、參透人生。享受拋開世累后的大自在、大快樂,而且認(rèn)為,蘇軾、黃庭堅、曾幾等前輩詩人的涉茶之作中,亦滲透著禪宗妙理,充滿著茶禪一味的人生智慧。如趙庚夫《讀曾茶山詩集》即贊曾幾茶詩清新淡泊、禪意悠然:“茶山八十二癯仙,千首新詩手自編。吟到瘴煙因避寇,貴登從橐只棲禪。新于月出初三夜,淡比湯煎第一泉。”董嗣杲《參寥泉》詩云:“湖曲春風(fēng)正禁煙,試茶味此石間泉。坡仙忽憶黃州夢,潛老初拈智果禪。”亦對蘇軾與僧參寥多次酌泉試茶、參禪悟道之雅事羨慕不已。方岳《黃宰致江西詩雙井茶》:“黃侯授我以江西詩禪之宗派,瀹我以雙井老仙之雪香!秉S庭堅的詩饒有禪趣,佐以江西出產(chǎn)之雙井茶,真是禪茶一味,直發(fā)真源了。正是因為唐宋文人在飲茶過程中得到禪悅,才使得禪茶一味之論深入人心,成為中國茶文化的一個重要精神內(nèi)涵。
盡管唐宋文人飲茶時的心態(tài),因其人生觀的差異而各各不同,但是他們都在品飲過程中靜靜地享受到了人生的閑適和快樂。清茶使唐宋文人的心境更為寧靜淡泊,使他們的生活中彌漫著一種參透人生真味后的淡淡的喜悅。所以,茶文化能夠興起于唐,大盛于宋,與宋代文人普遍遵奉靜賞生命之樂這一新的人生觀之間,實在有著至為密切的關(guān)系。
人物相關(guān)
我們中國人看自己國愛的地圖,看到北方蜿蜒的長城的“小像”已經(jīng)是習(xí)以為常了。不過細(xì)想一下,長城既不是自然的地貌形成,也不是人類的聚落、交通線,在地圖上畫它,確實有點特別。比如手頭的一本丁文江、翁文灝、曾世英早年的編篡的《中國分省新圖》(亞東圖書館1936年怎么的地圖集),前面的一幅《政治區(qū)域圖》上就畫有長城,可我們知道長城不是政區(qū)標(biāo)志;下一幅《地形總圖》上也有長城,而長城不是地形;在隨后的《交通總圖》《重要礦產(chǎn)分布圖》也都表示了長城。這種無論什么圖上都標(biāo)長城的做法,今天更是屢見不鮮?磥恚L城已成為中國“底圖”上的一樣?xùn)|西,無論是來人文政治地圖,還是畫環(huán)境資源地圖,都要習(xí)慣地標(biāo)上這樣一個“基本”的東西。 中國人畫長城的"習(xí)慣"是什么時候開始的?確檢一下古代的地圖。我們發(fā)現(xiàn)宋代的一幅《華夷田》上己經(jīng)有了長城!度A文圖》是刻在一塊石版上(現(xiàn)藏西安碑林記物館)。石版的另一面還刻有一幅《禹跡圖》。兩幅圖為同一年(1136年)所刻,《禹跡圖》先刻在石版正面、《華夷圖》晚刻三個月,在背面,奇怪的是,所刻的《華夷圖》是倒刻,即頭朝下的,研究者據(jù)此認(rèn)為這塊圖石不是供人觀覽的圖碑,而是供印刷用的圖石。《禹跡圖》與《華夷圖》雖然大體上是同對刻上石版的,但面貌很不一樣,河流、海岸的畫法大為不同,可能有不同的來源,《禹跡圖》上面沒有長城,《華夷圖》上則不但華北有長城,西部的居延也有長城(這是漢長城的一段)。符號取城堆上的垛口狀,一看就明白,這幅宋代(華夷圖)是現(xiàn)在所見最早的標(biāo)有長城的全國地圖之一。有學(xué)者推測,《華夷圖》很可能是根據(jù)唐朝賈耽的《海內(nèi)華夷圖》繪制的。但賈耽的《海內(nèi)華文圖》早已失傳,上面有沒有長城,已無法確知。 在今日尚存的其它宋代全國地圖上,大多也畫長城,如保存到今天的(歷代地理指掌圖)是一部包含40多幅地圖的地圖集,幾乎張張地圖畫有長城,看來地圖上畫長城的做法至少在宋代就已經(jīng)定型了。值得注意的是,宋代并不是一個修建長城或利用長城進(jìn)行防御的朝代,但宋人的地圖上卻普遍出現(xiàn)長城,這說明什么?長城是一樣人類歷史遺跡,它綿延甚遠(yuǎn),跨越巨大空間,地理表現(xiàn)直觀而強(qiáng)烈,繪制地圖的人幾乎無法回避它,這可能是地圖上出現(xiàn)長城的基本原因。宋人詞中說:“三朝幸望人傾禱,壽與長城俱老。”
(吳則禮《縫都春》)對前朝留下的老長城,宋人時有感慨。但宋人詞中又說"胡馬長驅(qū)三犯闕,誰作長城堅壁,萬國奔騰,兩宮幽餡、此恨何時雪。”(黃中輔《念奴嬌》。宋人面對老長城,又不僅僅是懷古、北方"胡馬"(女真人)威脅尤在,兩宮(徽、欽二宗)幽陷未安、宋人希望長城"活"起來,以濃胡馬而雪破國之恨。想象宋人在觀看地圖上的長城時,心情一定是不平衡的,據(jù)說南宋選德殿御座后金漆大屏的背上也有一幅《華夷圖》,這幅《華夷圖》上如果也繪有長城。則其意義之大就更加可觀了。 我們不知道契丹,女真人看到長城時的心情。傳世的全朝《陜西五路之圖》中有長城,后來元、明、清各朝的地圖都有畫長城者,漸成一種不易的傳統(tǒng)。長城的軍事地理作用在中國歷史中時興時滅,有些王朝設(shè)有修筑也沒有使用過長城,但有關(guān)長城的認(rèn)知、議論、借助長城而抒發(fā)的北方邊塞情感,如同長城的遺跡一樣,從沒有消失。從這個意義上說,長城一直活在中國人的心頭, 長城是中國北方地理的一個重要象征,在地圖上畫長城,中國人從不認(rèn)為是多余,從地圖的技術(shù)角度說,長城的走向比山脈清晰,比河流穩(wěn)定,是難得的地理坐標(biāo)。清康熙皇帝推進(jìn)實測地圖的編制,在中國地圖發(fā)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而其首次實驗性測量就是邀法國人白晉從京師北部的長城地帶開始的。如今,將長城列入中國地圖的"底圖",其文化地理震意是最重要的。歷史常常把各種人類的創(chuàng)造物,在它們的使用功能喪失之后,轉(zhuǎn)入文化的范圍,在沒有戰(zhàn)爭的和平時代,人們發(fā)現(xiàn)長城蜿蜒的身軀與起伏的山脈結(jié)合得如此完美,這樣一個窮極視野尚不能盡收的獨一無二的文化景觀,在地圖上不表現(xiàn)是一個缺點。長城現(xiàn)已成為世界性的文化遺產(chǎn),美國人編制的中國地圖,也要畫上長坡的"小像",長城在地圖上有著穩(wěn)固的版圖,正說明長城在人們的心中占據(jù)了永恒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