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1951年考進中央音樂學院少年班;
1962年以全優(yōu)成績畢業(yè)于中央音樂學院并留校任教;
1963年中央文藝單位小提琴選拔賽第一名,同年在全國首次小提琴大賽中獲獎,
七十年代末在學院大賽中獲演奏、創(chuàng)作首獎。
八十年代公派赴法留學期間為中國音樂家首開多項記錄:法國國家電臺向全歐洲播放了他的音樂會;登上法國最高音樂殿堂――香榭麗舍劇院舉行獨奏音樂會;法國卡西佩唱片公司為他錄制兩張CD,開創(chuàng)了亞洲音樂家在法錄制唱片的記錄。
九十年代以來先后擔任法國雅克 帝博國際小提琴大賽評委,在巴黎高等音樂學院、蘇格爛皇家音樂學院等法英兩國七所國家音樂學院大師班講學、擔任研究生考試評委,并在英、法、德、意、匈、奧地利、立陶宛、泰、日等國舉行獨奏音樂會八十余場,獲空前成功,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貢獻。
法國音樂評論家贊揚他的演奏“樸實無華卻又精雕細刻,準確地表達了西方音樂的內(nèi)涵,并把西方音樂與中國音樂巧妙地結(jié)合起來,使他的才華得以充分發(fā)揮”。
世界著名小琴家熱拉爾 布萊教授稱他是“最有才華的小提琴家之一”和“最有資格繼承法國小提琴學派的傳人”。
德國評論家稱“他的演奏架起了東西方文化的橋梁”。
泰國報刊評論“從劉育熙的演奏使人們看到了二十一世紀東方小提琴藝術的曙光”。
1998年,巴黎聯(lián)合國教科文總部國際電臺對他作了專題采訪并向世界各國播出。
2000年報10月,劉育熙首次訪日巡演獲巨大成功,廣大日本聽眾對他的演奏好評如潮,評價他的演奏“充滿真情,溫暖如春,具有動人的藝術魅力”。
2002年8月成功地在音樂之都維也納和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舉行了中國音樂家的首演獨奏會。多年來,在繁忙的教學之余,堅持中國小提琴藝術道路的開拓與探索并在全國各地舉行題為《奉獻》的獨奏音樂會300余場。
基本內(nèi)容
劉育熙的出身頗有傳奇色彩:他的大伯父劉半農(nóng)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qū)之一,著名的文學家、語言學家;二伯父劉天華是中國現(xiàn)代民族音樂的奠基人,作曲家、演奏家,人稱“現(xiàn)代民族器樂之父”;父親劉北茂是中國現(xiàn)代民樂大師,作曲家、教育家。對于中國現(xiàn)代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他們曾有過很大貢獻。
在這種藝術氛圍里長大的劉育熙,從小就很有音樂天分。他自幼學習二胡、三弦、小提琴和鋼琴等中外樂器,后來又師從馬思聰?shù)榷辔恢型馑囆g大師。1962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yè)于中央音樂學院,并留校任教。
1963年,他在全國小提琴比賽中獲獎。1979年,在中央音樂學院大型音樂比賽中,他獲得創(chuàng)作和演奏兩項第一名。
1983年,年過不惑的劉育熙赴法國國立高等音樂學院進修,師從法國當代最負盛名的小提琴大師熱拉爾·布萊教授。他以刻苦執(zhí)著的精神,在藝術的海洋里孜孜不倦地吸收著豐富的藝術營養(yǎng),1986年進修結(jié)束時,熱拉爾·布萊教授給他的鑒定是:“最有才華的小提琴家之一”,“最有資格成為法國小提琴藝術學派的傳人”。
在法國留學期間,他為中國藝術家首開了幾項紀錄:法國國家電臺向全歐洲專題播放了他的音樂會;登上法國最高藝術殿堂香榭麗舍劇院舉辦獨奏音樂會;法國卡西佩唱片公司為他錄制了兩張激光唱片,這也是該公司第一次為中國和亞洲的音樂家錄制唱片。法國評論家贊揚劉育熙的演奏“樸實無華又精雕細作,準確地表達了西方音樂的內(nèi)涵,并把西方音樂與中國音樂巧妙地結(jié)合起來,使他的才華得以充分發(fā)揮”。
盡管有幸被自己的導師稱為“傳人”,劉育熙卻沒有陶醉,他更記得自己是“劉氏三杰”的后人。他是一個悟性很強的人,面對大伯劉半農(nóng)留下的仿民歌的詩作、二伯劉天華留下的十首雅俗共賞的二胡名曲以及父親劉北茂留下的一批民族弦樂力作,他感悟到了貫通其中的“劉氏三杰”的藝術哲學,那就是:“凡藝術大品必能上通下達;凡藝術巨作必痛苦受孕爾后幸福分娩!
正是為了這個“上通下達”,他從法國歸來后,在繁忙的教學之余,到全國各地為高校學生和普通百姓舉行題為《奉獻》的義演獨奏音樂會,演奏中外名曲,普及高雅音樂。從1986年到1989年,他一共舉行了30多場這樣的獨奏會。到現(xiàn)在為止,已經(jīng)舉行了100余場。足跡行蹤,甚至到達三峽工地、沂蒙山區(qū)。八十年代后期,中國的音樂、演藝界“走穴”風盛行。劉育熙工資有限,生活清苦,也有“走穴”掙大錢的機會,但他不愿隨波逐流,迷失自己。八十多歲的老母親也對他說:“我寧愿陪著你喝粥,也不愿你掙這個錢!弊鳛椤皠⑹先堋钡募胰,他們保持著家族的傳統(tǒng),在清貧中磨礪高潔的人品。
1989年,是劉育熙人生的低谷。他的妻子周士璟,一位極富才華而年僅48歲的鋼琴家,因患癌癥,不幸辭世;不到三個月,他慈愛的老母親又在悲痛中心臟病突發(fā),與世長辭。連續(xù)的打擊,使劉育熙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時候,他的教學工作仍在照常進行,音樂會仍在各地舉辦。
劉育熙的敬業(yè)精神,使他的聽眾深受震撼。人們紛紛給他來信,表達對他的敬意。一個大學生在信中說:“您的琴聲讓我們知道,中國的藝術殿堂依舊神圣;您的琴聲告訴我們,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1990年秋至1991年春,劉育熙應邀擔任法國雅克·蒂博國際小提琴大賽評委,并再次在巴黎成功地舉辦了兩場音樂會。他還應邀為巴黎高等音樂學院主持大師班講學,成為第一個登上法國高等音樂學府的中國教授。
1994年,劉育熙應泰國比里·帕儂榮慈善基金會邀請,在曼谷舉行三場義演,引起極大的轟動,并獲得高度贊揚。一則評論說,“從劉育熙的小提琴演奏中,我們看到了二十一世紀東方小提琴藝術的曙光”。
1995年,劉育熙應邀在蘇格蘭皇家音樂院、巴黎高等音樂院等英法兩國共五所國家音樂院主持大師班講座,并擔任學年考試、比賽評委。同時,在兩國舉行一系列演奏會,受到熱烈歡迎和高度評價。
1996年春,劉育熙應邀赴德國巡回演出,在柏林和美茵茲地區(qū)共舉行八場獨奏音樂會與室內(nèi)音樂會。他除了演奏歐洲音樂大師的經(jīng)典作品外,還演奏了多首中國作品,如根據(jù)劉天華二胡名曲《良宵》、《悲歌》改變的同名小提琴曲;根據(jù)同名板胡曲改編的小提琴曲《燈節(jié)》等。其中由他主創(chuàng)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白毛女》,作為歐洲首演,獲得極大成功。德國報刊贊揚:“劉育熙的演奏架起了東西方文化的橋梁”,“打破了西方人對‘中央帝國’的偏見”。
這就是劉育熙,不管在哪里,他的琴聲都能贏得這么多掌聲。
他說,他最喜歡面對的觀眾就是兩種人:一種是外國人,站在他們面前,他會有一種中國音樂家的自豪感;一種就是最廣大、最真誠、也最懂得藝術的普通大眾,置身于他們當中,他就有一種“自我實現(xiàn)”的滿足感和遏制不住的激情。
他當然不會忘記巴黎香榭麗舍劇院里那浪濤似的一陣高過一陣的掌聲;他也不會忘記長江三峽工地上,那幾萬名在他的獨奏會結(jié)束后,仍然站在原地久久不愿離去的、穿著工作服的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