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字音:Xu wenda
簡介
徐文達(1825-1890),字 仁山, 安徽 南陵人。清光緒年間任兩淮鹽運使、福建按察使。
生平事跡
清咸豐三年(1853年)始,太平天國農(nóng)民起義軍多次攻打南陵縣城,縣城清軍及縣官士紳組織的團練武裝與太平軍開展了時久的縣城爭奪戰(zhàn),縣城多次失守。徐文達審時度勢,以“俊秀”(無功名的書生)出面組織民團協(xié)助清軍加強縣城四門守衛(wèi)。他還采取多種途徑,商請地方士紳、圖董、富戶、巨商等集糧餉,供應(yīng)軍需。
在清軍守將陳大富圍守南陵和突圍戰(zhàn)中,徐文達親率民團佐戰(zhàn),曾多次立功,兼籌軍糧濟軍食,資助清軍。突圍后,徐去安慶謁見兩江總督、欽差大臣、督辦軍務(wù)曾國藩,甚得曾的器重,委檄辦軍械。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軍攻上海,徐文達又隨淮軍、洋務(wù)派首領(lǐng)李鴻章赴援,隨軍籌運軍需物資。第二年,清軍攻占蘇州,徐文達率清軍查抄太平軍庫囤糧食二百余萬石,碾米作軍糧,因轉(zhuǎn)輸及時,濟軍食之急有功,遂又獲之青睞,由九品小吏越級保晉直隸州知州,賞換花翎。同治五年(1866年)調(diào)清江支應(yīng)所,專司轉(zhuǎn)運餉械之官職。當時,華北各地捻軍四起,聲勢浩大,所向披靡。曾國藩奉命“進剿”,督軍濟寧,軍糧奇缺,急待供應(yīng)。清江(屬江蘇)距濟寧(屬山東)約八百里,出境即為捻軍防地,徐文達募小車數(shù)十輛,輕裝重賞,親自督催,選擇僻徑小道疾驅(qū),四日即抵濟寧。曾國藩驚喜慰問,贊賞徐文達“冒險出奇”。不久將徐文達調(diào)淮軍支應(yīng)所。同治六年,徐文達任江蘇后路糧臺提調(diào),當時清軍前線達一百五十營,月餉四、五十萬,由徐安排轉(zhuǎn)運,妥速無誤。清廷敕令徐文達以道員留江蘇遇缺即補,并賞加鹽運使銜,兼辦淮軍后路營務(wù)處。同治十三年,“臺灣番社不靖”,徐文達隨淮軍東渡進剿,轉(zhuǎn)運餉械糧秣,供應(yīng)不缺。清光緒元年(1875年)賞加布政使銜。光緒二年,山東、河南兩省災(zāi)荒,災(zāi)民南奔揚州,徐文達集資普遍收養(yǎng)災(zāi)民,以行為伍,出入有證,饑者得食,病者就醫(yī),人人安居,城市無災(zāi)民。次年四月送歸故里,不誤農(nóng)時,活命者達十余萬口。光緒五年五月,親督民工修儀征東門外河道。光緒七年徐文達任兩淮鹽運使。第二年運河水漲,高郵五壩堤埂危險,漕臣嚴令開壩放水。徐文達看下游農(nóng)田收割在望,力持能保則保之議。日夜派士兵赴上游測量水位,同時,自乘一葉小舟,夜以繼日地親自查看水情,于是下游農(nóng)田得以豐收。九月兩江總督左宗堂,委辦通洲、泰縣兩屬范堤工程。十二月任淮揚海道,淮揚、通海地方大片土地荒蕪,徐文達勸民勤種植為生計,自捐工資購桑麻秧數(shù)十萬株分給農(nóng)民。光緒十三年(1887年)黃河在鄭州境決堤,曾國荃以淮揚地處下游,奏委徐文達開浚張福口窯河,以疏導(dǎo)來水,清理黃河淤墊之處,以疏河水去路。遂后又兩次護理漕河總督。光緒十五年曾國荃上疏保薦徐文達“才獻卓越,器識深沉,講求吏治,堪膺封疆重寄,請旨交軍機處存記”。同年十月清廷授予福建按察使。次年二月入覲見清帝光緒謝恩。三月首途去福建赴任,行至揚州,因病逝世。終年六十五歲。
徐文達對南陵縣福利事業(yè)和名勝古跡的建設(shè)都能大力資助。如修魁星閣、春谷書院、黌塘書院等。逝世后,棺木水運回縣,安葬于山峰村大工山,1958年墓被毀。徐文達少年讀書時,因父早喪,母子相依為命,生活一度相當困難,曾在西城內(nèi)大街某酒樓屋檐邊搭小棚居住。據(jù)說,這酒店老板對搭棚居住不悅,嫌其有礙觀瞻,影響生意,三番五次催其拆棚讓基。徐文達認為無礙,忍無可忍,與之發(fā)生口角,徐怒而誓曰“如果有富貴之時,當置屋百間于此!
果然,徐文達在兩淮鹽運使任上,高官厚祿,權(quán)勢顯赫一時。光緒年間,徐文達為其母做七十歲壽,消息傳出,眾商賈聞悉,競相饋贈厚禮,臺箱盈門,魚貫不止。據(jù)傳說,許多富賈抬送巨型宜興花盆,上植盛開牡丹,下藏金銀珠寶,計壽儀款數(shù)十萬兩。于是建造府第,征聘蘇州、揚州等地能工巧匠在南陵縣西街曾被酒樓老板欺侮的原址奠基,大興土木,炫耀鄉(xiāng)里,得一雪昔日之恥。
徐家大院
徐家大屋座落在現(xiàn)縣醫(yī)院一帶,主體施工期達一年半之久,光緒十年(1884年)竣工,除花園庭榭外,房屋九十九間半,占地面積一萬多平方米,比在揚州的總督府還要大,是南陵近代史上房屋建筑規(guī)模最大,造型古樸奇特,環(huán)境優(yōu)美的古建筑。相傳在清朝封建社會唯有王爺可建百間,凡臣民府第住宅如超過一百間則有欺君之罪,有滿門抄斬的危險。徐文達再三斟酌,方形成此規(guī)模。
徐家大屋的建造,建材名貴,質(zhì)量堅固,工序嚴謹,技藝精功。門 樓高大臨街,系黑漆鐵皮銅環(huán)大門,門外左側(cè)街道兩旁砌有雕花上馬石墩,門兩邊墻嵌有拴馬石八孔,進門迎面是照壁墻。深入后進,朝南有東西大廳,廳內(nèi)用精制方磚鋪成圖案,廳堂左右有紅漆圓柱一對,柱腳墊有鏤花石鼓。兩大廳均為四進到后,兩排兩層六十六的走馬樓。整個大屋范圍內(nèi)有大院、小院、大巷、小巷、天井、走廊,甬道相銜接。除此以外,還有亭臺樓閣,布局有致,多系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回廊曲檻,異常優(yōu)雅。
其東西兩座花園,造型古樸、奇特。假山采用浙江武康黃石塑造而成,崢嶸峭立,嶙峋多姿,參差交錯,高低疊嶂,頗愜觀賞。大小花壇,錯落別致。園內(nèi)種植奇花異草,百態(tài)千姿,五彩繽紛,一年四季,芳香飄溢。每當風和日麗或金桂飄香之時,徐氏門中貴婦、淑女在花前月下,吟詩作賦,彈琴對弈。西花園內(nèi)的水榭名曰“怡亭”,亭上窗口嵌有進口彩色玻璃。亭臨池畔,每當夏季,池上千百朵紅蓮盛開,清香四溢。在紅蓮環(huán)抱之中,又有幾十朵白蓮翹首競放,池邊砌有白石欄桿,供人們憑欄欣賞。
廳堂前均是精雕細鏤各式圖案的折扇門,后面立有折疊屏風。廳內(nèi)寬敞,窗明幾凈。布置古典幽雅,兩壁掛著名人字畫。有揚州八怪字畫,李鴻章的親筆對聯(lián),還有蕪湖鐵畫和湘繡精制的帛屏。其中有一幅天然“樵夫擔柴”大理石“畫”,栩栩如生,形象逼真。朝里正中上掛橫匾“二松草堂”。下邊紫檀木條桌上有景泰藍古帽筒花瓶,中間一只宣德鼎爐燃著沉檀香。所擺列的太師椅、八仙桌、茶幾,均是紫檀紅木制成。有些還嵌以大理石天然畫,顯得幽雅恬靜。
流水易逝,歲月無情。到民國初年,徐家大屋東大廳已成為空曠大院。后來成為玩燈、耍猴把戲、唱扁擔戲、演倒七戲的場所。東花園的曲廊甬道只剩瓦礫廢墟,后門兼更樓(傳說系宰輔級門第,適清廷兵部尚書彭玉鱗南巡查詢是何人府第。故連夜拆除改為后門),蓋瓦稀疏露椽,墻頭荒草隨風搖曳。園中全盛時期群巒疊嶂的假山多已倒塌,花木凋零,荒蕪殆盡?谷諔(zhàn)爭末期,徐門后裔避難鄉(xiāng)間,徐家大屋遭到日本鬼子搶劫、毀壞,很多珍貴文物被擄掠一空。整箱的瓷器被鬼子摔碎。后又因看屋人烤火不慎,大部分樓廓付之一炬,化為灰燼。部分文物流落民間。解放后,僅存原大廳后走馬樓兩進兩層二十四間,因年久失修,面目全非。
回顧徐文達及其徐家大屋,自興盛到衰落一百二十余年,相傳未及四代,都湮沒在奔騰不息的歷史巨瀾中。
當代書法家
簡介
徐文達(1922-2000),男,漢族,筆名巖樵,字敬山,別號泥翁,河北省 順平縣人。當代書法家。幼年受家庭熏陶愛好書法篆刻,少時學 柳公權(quán)、 顏真卿 字帖,青年學 董其昌、趙孟行草,中年學 二王、懷素,后專攻 傅山,兼習 魏碑、篆、隸。篆刻初學 齊白石, 后學 漢印,兼收 吳昌碩、 鄧石如,強調(diào) 刀筆并施,長于 邊款,多刻長文,兼發(fā)刀筆之優(yōu),創(chuàng)亦書亦刻風格。書法重神采,有韻味,磅礴蒼勁。作品入選1964年和1974年在日本舉辦的書法篆刻展覽,后又入選全國第一、二、三屆書法作品展覽和山西省歷屆書法作品展覽,并刊發(fā)于 《中國書畫》、《詩書畫報》等;在 山西太原、河北保定、北京等地等地舉辦個人書畫展。1981年獲全國儲蓄書展一等獎,1984年獲山西省文節(jié)創(chuàng)作銀牌獎。亦從事畫國、詩詞創(chuàng)作。國畫重寫意,詩詞多作律詩、絕句,常有作品發(fā)表。1980年始研究已經(jīng)失傳的傳統(tǒng)名硯“ 澄泥硯”的制作并取得成功,獲山西省科研二等獎、文化部科研四等獎,并獲 國家發(fā)明專利。1993年出版《徐文達書法篆刻集》。1996年出版《徐氏澄泥硯》,1997年獲國際金獎。曾任山西省 運城地區(qū)文化局局長, 山西省博物館館長、名譽館長, 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山西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副主席、第一副主席、 山西工藝美術(shù)協(xié)會常務(wù)理事, 山西詩詞學會顧問, 山西大學師范學院名譽教授。
成就及社會評價
徐文達是當代書法界公認的草書大家,他深悟傅山書藝精髓,幫其書磅礴蒼勁、渾厚雄。挥秩”北列,篆隸之賀潤樸茂;借山谷之舒展、跌宕,揉顛張狂素之率意奔放,合而為一,自成一格。其書品勢如萬丈瀑布,浩蕩酣暢,觀來令人拍案叫絕。徐文達先生的書法、山羊胡子、對襟馬褂、方口布鞋以及一根細若小指、恍若先生一筆狂草寫就的棗木拐杖,無不一脈相承于他對祖國民族藝術(shù)的感悟。
相關(guān)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