鷗洋,一九三一年生,女,又名歐陽美利,江西龍南,擅油畫,廣州美術學院。
鷗洋 - 簡介
1937年生,江西人。1960年畢業(yè)于廣州美術學院,后留校任教。現(xiàn)為廣州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油畫學會理事、廣東美術家協(xié)會油畫藝術委員會委員、廣東油畫學會副主席。
20世紀60年代起活躍于畫壇,早期作品傾向寫實。1985年從師法籍著名畫家趙無極后開始探索“東方意象”油畫語言,將中國“文人畫”趣味與西方印象派光色結合起來,形成個人獨特藝術風貌。被譽為“中國意象油畫拓荒者”。
鷗洋 - 代表作
《女民警》
《往事涌心頭》
《金色的秋天》
鷗洋 - 藝術年表
1937年10月11日生于湖北省武昌市,原籍江西省龍南縣。
1956年9月進入中南美術專科學校(廣州美術學院前身)就讀油畫系。
1960年8月畢業(yè)于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并留院任教。
1960――1964年,創(chuàng)作油畫《女民警》、《在中國》、《往事涌心頭》以及水粉畫《金色的秋天》。
1973年創(chuàng)作中國畫《雛鷹展翅》、《激揚文字》(與楊之光合作),入選全國美術展覽。
1974年創(chuàng)作中國畫《新課堂》、宣傳畫《從小鍛練身體好》,入選全國美術展覽。
1980年加入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
1982年創(chuàng)作宣傳畫《五愛圖》,獲廣東省少年題材創(chuàng)作一等獎。
1985年參加著名法籍華人藝術家趙無極舉辦的油畫學習班,受到其藝術思想影響。同年,應美國馬里蘭等大學東方學部邀請,赴美講學并考察油畫藝術。
1986年探索意象油畫語言,創(chuàng)作了一批意象油畫作品,在廣州星河展展出。
1991年在中央美術學院陳列館舉辦“鷗洋新作展”,作品《沉浮》由中國美術館收藏。作品《冬天里的春》入選中日聯(lián)合舉辦的“中國的四季”美展獲銀牌獎。作品被日本安部牡丹園中國美術館收藏。
1992年作品《崛起》入選“中國油畫藝術展”,作品《流逝》入選“中國油畫雙年展”。
1993年赴法國巴黎進修考察,作品《紅與黑》、《自然之女系列》入選巴黎國際藝術城舉辦之國際春季沙龍。同年在巴黎國際藝術城舉辦個人畫展。12月在美國洛杉磯舉辦《楊之光、鷗洋畫展》,獲加州州政府頒發(fā)之榮譽獎狀。
1994年作品《野》入選“第二屆中國油畫展”。同年作品《紅與黑》獲“’94中國藝術博覽會”優(yōu)秀作品獎。
1997年作品《秋荷》入選“中國當代油畫展”。
1998年在“中國美術館”及“廣東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水粉作品《金色的秋天》由中國美術館收藏。油畫《新生代》由中國美術館收藏,油畫《春消息》、《往事涌心頭》由廣東美術館收藏。
2003年作品《紫氣裊繞》入選“第三屆中國畫展”及“第三屆中國油畫精品展”。
2004年作品《蛙聲》入選第十屆全國美展。
2007年1月18日―29日,“意象油畫探索20年――鷗洋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展出。
鷗洋 - 意象油畫簡述
從理論上來說,那種把東方與西方的文化作大的劃分的說法是頗令人懷疑的:比如說東方藝術是意象的,西方藝術是具象的;東方藝術是精神性的,西方藝術是物質性的;或者,像某些危言聳聽論者所說的:超越東西文化對峙的現(xiàn)狀,超越物質與精神二元的局限,以尋求一條獨特的藝術之路,等等。然而,這并不妨礙藝術家們從實踐的角度去創(chuàng)造一種現(xiàn)實的風格,以區(qū)別于大到國家小到地域和個人的不同的造型特征。這就像表現(xiàn)主義理論那樣,盡管無法自圓其說,但作為一種藝術風格卻在藝術史上占有顯著的地位。這件事充分說明一個簡單的道理,理論與藝術所面對的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對象,藝術家有天然的權利去按照他們的愿望工作。
當我在若干年前看到鷗洋老師極富創(chuàng)造性的“寫意”油畫時,我的內心還是被打動了。這個打動倒不是因為鷗洋老師的風格。恰恰相反,當年鷗洋老師拿出她的新風格的繪畫時,坦率說,認可的人是不多的,批評的人反倒比比皆是。許多人無法接受她的那些多少有些像水墨畫的圖式,那些幾乎舍棄了油畫的塊面造型、外光效果和質地描繪等特征的新面貌。打動我的是鷗洋老師的膽量。她敢于丟棄她的所長,她幾十年來所熟悉的畫法,毅然走進一個陌生的地方,幾乎重新開始似地開始她的創(chuàng)造途程。沒有膽識,沒有痛切的體悟,沒有新的認識,鷗洋老師的舉動是不可思議的,而這,正是鷗洋老師的可貴之處。
說來也有意思,表面上看,促成鷗洋老師這一變動的是她參加了趙無極在浙江美院(今天的中國美院)辦的油研班,聽到了趙無極痛貶那種單一沒有個性的寫實畫法之后。然而,以我對鷗洋老師的了解,她之所以走到這一步卻是有其內在的必然性的。如果鷗洋老師回來以后所畫的畫不過是另一個“趙無極”的話,那可能就是一個名符其實的悲劇了。然而,事實證明,參加“趙班”只是一個契機,一個促成鷗洋老師重新思考藝術問題的轉折點。現(xiàn)在看來,這個思考有兩個方向,一個是認真思考油畫的東方風格問題,另一個則是思考自己的個性如何張揚的問題。再往下思考的話,這兩個問題又會重合成一個問題,即如何把自己的個性溶入到油畫當中,去畫一種屬于自己的油畫,而不是“公眾”的油畫,或被某種概念框住的油畫。在這里,鷗洋老師所追求的“東方之路”,其實也是她自己的“個人之路”。
一旦認識達到了這一點,鷗洋老師的藝術之途就有了與以往不同的方向,她關注的對象現(xiàn)在是自己的內心,是從自己的角度去體認屬于中國的視覺經驗。在她的眼中,傳統(tǒng)水墨畫的樣式悄然離開了水墨的狹窄范圍,而其中的那種灑脫、飄逸和寫意方式脫穎而出;同時,油畫的那種油性特點也猛然突顯出來,結合畫布紋理的質感效果頓時也成為了一種語言系統(tǒng),放在了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當中。風格不再是一種人為的標簽,而是發(fā)自本性的結果。由是,鷗洋老師一發(fā)而不可收地走進了她的“東方之路”,在她的油畫當中尋求寫意。也由是,鷗洋老師走了十余年,并且不悔當初地準備繼續(xù)再走十年,二十年乃至更長的時間。
我想,由這樣一種狀態(tài)所產生的追求,是一定會有豐厚的收獲的,F(xiàn)在鷗洋老師也已經有了初步的收獲了,眼下的畫冊就是一個明證,又有誰能懷疑那屬于未來的收獲呢?!鷗洋老師不懷疑,作為曾是她的學生的我也不會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