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名
馬樟花,生于浙江嵊縣馬家村。民國20年(1931年)隨養(yǎng)姐趙香佬到鄰村"文明女子化裝團"習藝,民國21年馬樟花初,進"錦花舞臺"越劇科班學戲,工小生。同年底,其父自組戲班,令馬樟花回村,數(shù)日后即上演《蝴蝶杯》,飾男主角田玉川,頗受好評,自此在浙江走紅。民國25年來滬演出數(shù)月。民國27年4月再次來滬,應聘于大來劇場"四季春"戲班,任二肩小生,7月擢升為頭肩,與袁雪芬搭檔。同年7月1日起,先與傅全香、后同袁雪芬到華東電臺播唱,開越劇演員"唱電臺"之先河,一時被報刊喻為"閃電小生"、"越劇新帝"。
擅長
馬樟花功底扎實,戲路寬廣,除擅長演小生外,老生、紅生、黑頭、武生、童生、花旦、小丑等均在行。拿手戲有《梁祝哀史》、《珍珠塔》、《玉蜻蜓》、《紅鬃烈馬》、《奈何天》、《王華賣父》、《軒轅鏡》、《仕林祭塔》等,其中《梁祝哀史》一劇,經(jīng)她與袁雪芬合作修改,刪去庸俗荒誕成分,令人耳目一新。民國29年,她與袁雪芬、傅全香、錢妙花等合演據(jù)《聊齋志異》小說改編的《恒娘》,試用布景,連滿64場。
性格
馬樟花富有正義感,好打抱不平。為了擺脫惡勢力糾纏,于民國30年與鮑姓大學生結婚。同年7月離開大來劇場,另組天星劇團,與花旦支蘭芳合作,8月底在九星戲院演出新戲《恩愛村》,賣座頗佳。當時,大來劇場老板陸根棣和庸俗小報卻對馬樟花大加誣蔑,她郁憤成疾。有《仕林祭塔》、《珍珠塔》2張唱片傳世。后起小生陸錦花的唱腔,受其影響較多。
人物生平
1931年隨養(yǎng)姐趙香佬到鄰村文明女子化裝團學藝,1932年初,插班進"錦花舞臺"越劇科班學戲,工小生,馬樟花刻苦勤奮,藝事大進。同年底,其父(務農(nóng)兼做鞋匠)自組班底叫她回家,數(shù)日后即演出《蝴蝶杯》,飾男主角田玉川,文武兼佳,大受好評。
1936年赴滬演出數(shù)月,1938年7月再次到滬,應聘于大來劇場四季春戲班,任二肩小生,不久即擢升為頭肩,與袁雪芬搭檔。1939年7月1日起,先與傅全香、繼同袁雪芬到華東電臺播唱,開創(chuàng)了越劇演員唱電臺的先例。之后,被報刊譽為"閃電小生"、"越劇皇帝"。她功底扎實,戲路寬闊,表現(xiàn)力強。除本工小生外,老生、紅生、黑頭、武生、童生乃至花旦、小丑等當行均能應工。
個人成就
拿手戲有《梁祝哀史》(梁山伯)、《珍珠塔》(方卿)、《玉蜻蜓》(前申貴升后徐元宰)、《紅鬃烈馬》(薛平貴)、《奈何天》十不全")、《軒轅鏡》(包公)、《仕林祭塔》(許仕林)等。扮啥象啥,極有個性,且善于用創(chuàng)造性手段刻畫人物。如《玉蜻蜓》中飾申貴升,吐血身亡前,一邊唱,一邊用手抓捏燈花,隨著回腸蕩氣的演唱,燈花時而閃爍,時而隱沒,恰與人物此時的精神狀態(tài)吻合,不僅使觀眾,連同班演職員也嘆為觀止。同時,在藝術上富有主見,敢于創(chuàng)新,不迎合低級趣味。1940年又與袁雪芬、傅全香、錢妙花等合演《恒娘》(飾洪大業(yè)),試用布景,滿座64場,成為越劇改革的初步嘗試劇目之一。
各界評價
越劇演員馬樟花有“閃電小生”之稱。其意一是她成名快,她比屠杏花、竺素娥、張湘卿等學戲稍晚,但是她像春筍冒尖那樣脫穎而出,后來居上;二是她過早去世,像閃電般消逝,令人惋惜。她那俊秀的扮相,瀟灑的臺風,神形兼?zhèn)涞谋硌菁记,音色明亮純凈、行腔舒展松弛的唱腔和俊逸的氣質(zhì),不但現(xiàn)在的越劇觀眾沒有感受,就是連當時與其同臺的姐妹們可能也逐漸印象淡薄,畢竟已有60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