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粵劇著名演員,原名鄭麗英,1936年10月25日出生,廣東增城縣人,父親經(jīng)商,后一家定居韶關(guān)市。她父母是個典型的戲迷,培英和弟弟常跟他們?nèi)タ磻蚝偷胶笈_看演員化妝。平時,在家常跟留聲機學唱粵曲。從此,她便愛上了粵劇這一行,而且立志要做一個好演員。
鄭培英十二歲時,在學校讀書很用功,她白天上學,晚上到“新聲”音樂社學揚琴,秦琴,同時學唱粵曲。十五歲上臺表演自彈自唱,當?shù)貏F見她聲質(zhì)很好,便讓她擔任正印花旦。從此,她便開始漫長的粵劇生涯。
鄭培英不是科班出身,又沒有經(jīng)過戲劇學校的正規(guī)培訓。她是靠“無師自通”踏入戲行的。她成功的要訣在于:虛心學習,博采眾長,她在艱苦的學藝和實踐中,灑下了不少血汗,一步一個腳印地跋涉過來的。她父母見培英技藝較有造就,便省吃儉用為她購置行頭,還請擅演悲劇的傅少芳名師加以指點,并拜其為師。
一九六一年,鄭培英進入了“廣東粵劇院”工作,當時得與著名演員馬師曾、紅線女、羅品超、文覺非、少昆侖等同臺演出,前輩們對她又無私地培養(yǎng)和提攜,使她收益良深,進步突快。馬師曾主演《屈原》時,曾讓她飾演婢娟。有一次周總理還在廣東迎賓館里看過她們的演出。
演唱特色
鄭培英的唱腔有較強的表現(xiàn)力,她的嗓音甜美,吐字準確。唱腔富于韻味,善于以聲傳情,她的咬字運氣,得益于“紅腔”真?zhèn)魍,還吸收了徐柳仙、上海妹、林小群等各家唱腔特點。運用于自己實踐之中,終于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唱腔。她從藝至今已有三十多年,她除掌握了傳統(tǒng)的唱法外,還借鑒其他兄弟劇種的唱腔藝術(shù),使自己的表演和唱腔適應時代的要求。
鄭培英戲路寬廣,唱做俱佳,表演細膩感人,擅演青衣戲。她在多年的舞臺實踐中成功地塑造了不少古代婦女的藝術(shù)形象。如《牡丹亭》中的杜麗娘,《白蛇傳》中的白素貞,《胡不歸》中的趙顰娘,秦香蓮以及現(xiàn)代劇《江姐》的江姐,《亂世姻緣》中的韓皓茹,《山鄉(xiāng)風云》的春花等,創(chuàng)造了各不相同性格的人物。她近年來演唱了不少粵曲并灌錄了唱片和卡帶。特別與曲藝名家黃少梅合唱的《何文秀試妻》和《珍珠喜再圓》等,為聽眾以賞心悅耳所享受。
一級演員,廣東粵劇院藝術(shù)指導。
星路歷程
一級演員,廣東粵劇院藝術(shù)指導。
15歲開始在業(yè)余劇團學藝。1957年受聘到廣州市“光華”、“越秀”等劇團任花旦。
1960年進入廣州市粵劇團,次年進廣東粵劇院任主要演員。她的唱腔清脆嘹亮,富于感情,深受觀眾歡迎。1965年曾參加中南匯演。從藝30多年,主演的劇目有《風月救風塵》、《血濺烏紗》、《牡丹亭》、《秀才外傳》、《春草闖堂》、《胡不歸》、《袁崇煥》、《秦香蓮》、《山鄉(xiāng)風云》、《北郭奇兵》、《江姐》、《紅燈照》、《海角情天》、《亂世姻緣》、《高山紅葉》等。并隨團到過美國、加拿大、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qū)演出。曾任院藝術(shù)指導、藝術(shù)委員會副主任、一團藝術(shù)指導、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廣東分會理事、民盟省委委員、東山區(qū)政協(xié)委員及政協(xié)常委等職。
1981年演唱《斷橋會》、《熱情候你報佳音》獲太平洋影音公司云雀獎。
1983年8月,她與羅家寶、盧秋萍、劉錦榮等隨廣東粵劇團赴香港、澳門等地演出。她主演的《秦香蓮》情真意切,唱做自如,致令眾多粵劇觀眾為之傾倒,贊不絕口。新馬師曾在港還專程會見她,并合影留念。
1985年《海角情天》飾羅草蓮獲廣東省現(xiàn)代戲匯演表演一等獎
發(fā)展
鄭培英粵劇著名演員,原名鄭麗英,1936年10月25日出生,廣東增城縣人,父親經(jīng)商,后一家定居韶關(guān)市。她父母是個典型的戲迷,培英和弟弟常跟他們?nèi)タ磻蚝偷胶笈_看演員化妝。平時,在家常跟留聲機學唱粵曲。從此,她便愛上了粵劇這一行,而且立志要做一個好演員。 鄭培英十二歲時,在學校讀書很用功,她白天上學,晚上到“新聲”音樂社學洋琴,秦琴,同時學唱粵曲。十五歲上臺表演自彈自唱,當?shù)貏F見她聲質(zhì)很好,便讓她擔任正印花旦。從此,她便開始漫長的粵劇生涯。
鄭培英不是科班出身,又沒有經(jīng)過戲劇學校的正規(guī)培訓。她是靠“無師自通”踏入戲行的。她成功的要訣在于:虛心學習,博采眾長,她在艱苦的學藝和實踐中,灑下了不少血汗,一步一個腳印地跋涉過來的。她父母見培英技藝較有造就,便省吃儉用為她購置行頭,還請擅演悲劇的傅少芳名師加以指點,并拜其為師。
一九六一年,鄭培英進入了“廣東粵劇院”工作,當時得與著名演員馬師曾、紅線女、羅品超、文覺非、少昆侖等同臺演出,前輩們對她又無私地培養(yǎng)和提攜,使她收益良深,進步突快。馬師曾主演《屈原》時,曾讓她飾演婢娟。有一次周總理還在廣東迎賓館里看過她們的演出。
鄭培英的唱腔有較強的表現(xiàn)力,她的嗓音甜美,吐字準確。唱腔富于韻味,善于以聲傳情,她的咬字運氣,得益于“紅腔”真?zhèn)魍猓吸收了徐柳仙、上海妹、林小群等各家唱腔特點。運用于自己實踐之中,終于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唱腔。她從藝至今已有三十多年,她除掌握了傳統(tǒng)的唱法外,還借鑒其他兄弟劇種的唱腔藝術(shù),使自己的表演和唱腔適應時代的要求。
鄭培英戲路寬廣,唱做俱佳,表演細膩感人,擅演青衣戲。她在多年的舞臺實踐中成功地塑造了不少古代婦女的藝術(shù)形象。如《牡丹亭》中的杜麗娘,《白蛇傳》中的白素貞,《胡不歸》中的趙顰娘,秦香蓮以及現(xiàn)代劇《江姐》的江姐,《亂世姻緣》中的韓皓茹,《山鄉(xiāng)風云》的春花等,創(chuàng)造了各不相同性格的人物。她近年來演唱了不少粵曲并灌錄了唱片和卡帶。特別與曲藝名家黃少梅合唱的《何文秀試妻》和《珍珠喜再圓》等,為聽眾以賞心悅耳所享受。
《秦香蓮》相關(guān)演出
由廣東省文聯(lián)、廣東省劇協(xié)、廣東粵劇院主辦,廣東粵劇院一團承辦的《春華秋實樂培英》晚會,在南方劇院拉開帷幕;泟”硌菟囆g(shù)家鄭培英曾在廣州南方劇院舉行粵劇藝術(shù)欣賞會,令無數(shù)戲迷沉醉其中。鄭培英從藝50年,善于博取眾長,扮相俊秀,宜古宜今,尤以應工青衣、閨門旦戲見長,代表作有《胡不歸》、《秦香蓮》、《牡丹亭》以及《亂世姻緣》等。在長期的舞臺實踐中,鄭培英有幸曾與馬師曾、紅線女、羅品超、羅家寶等前輩同臺演出,從中獲益良多!洞喝A秋實樂培英》晚會共安排有7個粵劇(曲)節(jié)目,除了鄭培英本人及其徒弟曾慧、麥玉清、李池湘、阮莉等,粵劇表演藝術(shù)家陳小漢、關(guān)國華和著名粵劇文武生彭熾權(quán)、林家寶、李秋元等也應邀登臺獻藝。鄭培英的藝術(shù)風格,猶以(青衣)見長,其深厚的唱腔功底及精湛的表演,把白素貞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 粵劇表演藝術(shù)家鄭培英從藝50周年師徒演唱會《春華秋實樂培英》在廣州南方劇院隆重舉行,晚會共安排了7個粵劇(曲)節(jié)目,鄭培英的11位弟子曾慧、李池湘、麥玉清、阮莉、譚國蓮、梁曉瑩、周泳琴、陳愛霞、張棣怡、朱麗香、周圓圓等都登臺與師傅聯(lián)手合唱了粵曲《孔雀開屏》、《紅豆》等,此外粵劇表演藝術(shù)家陳小漢、關(guān)國華和著名粵劇文武生彭熾權(quán)、林家寶、李秋元等也應邀登臺獻藝。鄭培英與陳小漢合作了拿手的《斬經(jīng)堂》,壓軸戲是她的獨唱《江姐上山》。
鄭培英一生演唱粵劇(曲)過百,曾與馬師增、紅線女、羅品超、羅家寶等藝術(shù)造詣深厚的前輩同臺演出,并從中受到點化、扶掖。她扮相俊秀,宜古宜今,尤以應工青衣、閨門旦戲見長,她在《胡不歸》、《秦香蓮》、《血濺烏紗》、《牡丹亭》中塑造的趙顰娘、秦香蓮、程氏、杜麗娘,聲情并茂,有口皆碑。在現(xiàn)代粵劇《山鄉(xiāng)風云》、《江姐》、《亂世姻緣》中扮演的春華、江姐、韓皓茹,也令觀眾歷久難忘。
個唱次日上午,鄭培英還在廣州舉行了隆重的收徒儀式,為三位還未舉行收徒儀式的弟子阮莉、陳愛霞、梁曉瑩補辦了正式的拜師儀式。
個人作品
1、牡丹亭之拾畫--關(guān)國華.鄭培英
2、陳世美不認妻之闖宮(關(guān)國華,鄭培英)
3、陳世美不認妻之訴苦(關(guān)國華,鄭培英)
4、真假牡丹之追魚—關(guān)國華、鄭培英
5、牡丹亭—還魂—關(guān)國華、鄭培英
6、搜書院之初遇訴情—李池湘/關(guān)國華
7、救風塵之盼兒智賺_關(guān)國華、譚玉真、文覺非
8、碧海狂僧--泣紅(交響樂伴奏)關(guān)國華
9、游園驚夢(上)--林小群關(guān)國華
10、游園驚夢(下)--林小群關(guān)國華
11、上林苑和詩--七絕詩和(關(guān)國華黃少梅)
12、上林苑和詩--同游上苑(關(guān)國華黃少梅)
13、紅線女、關(guān)國華、王中玉《沙家濱之智斗》
14、潞安州--彭熾權(quán),鄭培英
15、銀河抱月歸__彭熾權(quán)、鄭培英
16、江上琵琶--陳笑風鄭培英
17、枯井葬芳魂(清宮怨)--李寶瑩鄭培英)
18、灑淚別長亭--鄭培英彭熾權(quán)
19、牡丹亭之杜麗娘寫真--鄭培英
20、丁山梨花鬧洞房(選段)--鄭培英姚志強
21、白居易與琵琶女--黃少梅鄭培英
22、《胡不歸慰妻》--羅家寶、鄭培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