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虹 |
周曉虹 - 人物簡介
周曉虹,1957年生于杭州。自1977年起先后考入南京醫(yī)學院醫(yī)學系、南開大學社會系和南京大學歷史學系,并獲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1999年4月至2000年5月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訪問學者;2007年10月至2008年2月日本名古屋大學社會學系訪問教授。2001-2008年任南京大學社會學系主任,現(xiàn)為南京大學社會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并兼任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社會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副會長、教育部社會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先后出版《西方社會學歷史與體系》(第一卷“經典貢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傳統(tǒng)與變遷:江浙農民的社會心理及其近代以來的嬗變》(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8年版)、《現(xiàn)代社會心理學》(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現(xiàn)代社會心理學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中國中產階層調查》(主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全球中產階級報告》(主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等著譯作10余部,在《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歷史研究》、《社會學研究》及《讀書》等雜志發(fā)表中英文學術論文70余篇。1993年獲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獲寶鋼教師獎特等獎;2001年獲教育部“優(yōu)秀青年教師獎”;2004年獲江蘇省人民政府頒發(fā)的“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周曉虹 - 科研成果
一、主持完成和承接的科研項目
1、現(xiàn)代社會心理學的形成與發(fā)展,國家教委青年基金,1991-1992,主持人;2、社會時尚的流行與嬗變,國家社會科學基金,1992-1995,主持人;
3、南京電視觀眾收視狀況調查,南京電視臺,1993-1998,主持人;
4、傳統(tǒng)中國農民的社會心理,臺灣中流文教基金,1996-1997,主持人;
5、南京市民消費心理與消費行為調查,南京商業(yè)局,1996-1998,主持人;
6、轉型時期沿海地區(qū)農民的社會心理及其嬗變,國家社會科學基金,1997-1998,主持人;
7、Chinese Peasant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Harvard- Yeching Foundation, 1999-2000, 主持人;
8、大眾文化的流行與演變,江蘇省委宣傳部,2001-2002,主持人;
9、中國農村熱點問題鄉(xiāng)鎮(zhèn)長訪談,國家農業(yè)部,2000-2001,主持人;
10、世界500強南京投資環(huán)境調查,南京市委宣傳部,2002,主持人;
11、誠信與社會進步,南京市科技局,2002-2003,主持人;
12、文化反哺:變遷社會中的代際革命,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002,主持人;
13、SARS流行的公眾反應與社會后果,南京市委宣傳部/南京大學,2003,主持人;
14、江蘇誠信狀況調查及其體系建構,江蘇省發(fā)展與改革委員會,2004,主持人;
15、學習型城市的研究與創(chuàng)造,江蘇省科技局,2003-2004,主持人;
16、當代中國中等收入群體研究,國家發(fā)展與改革委員會,2004-2005,主持人;
17、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江蘇省委宣傳部,2006,主持人;
18、當代上海的社會階層變遷與新中產階層研究,上海高校社會學E研究院,2004-2006,主持人;
19、優(yōu)秀青年教師教學與科研基金,國家教育部,2001-2005年,主持人;
20、國外社會建設理論的比較研究,國家社會科學重大招標課題,2005-2009年,主持人。
二、學術訪問與國際會議
1、“傳統(tǒng)與變遷:中國農民的社會心理”國際學術研討會,南京大學社會心理學研究所,1995年10月,南京-昆山;2、“The Sixth Conference of the Asian Association of Sociologist”,亞洲社會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1997年6月,北京;
3、“第二屆國際華人心理學家大會”,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1997年11月,香港;
4、“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變遷”,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1998年8月;
5、“兩岸家庭與現(xiàn)代化國際研討會”,臺灣輔仁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98年11月,臺灣;
6、“Annual Meeting of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1999”,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August 1999, Hilton Tower, Chicago;
7、“The Conference of The Meaning of Citizenship in Modern China”, Fairbank Center for Eastern Asian Research, Harvard University, November 1999, Cambridge;
8、“中國農村社會變遷與現(xiàn)代化” 國際學術研討會,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2002年5月,上海;
8、“Chinese Peasant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Visiting Scholar), Fairbank Center for Eastern Asian Research, Harvard University, April 1999-May 2000, Cambridge;
9、“中國社會與中國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南京大學社會學系,2002年5月,南京;
9、“Rising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a Studies” (Visiting Scholar), Universities Service Center of Chines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July 2000-August 2000, Hong Kong;
10、“Dialogue of Civilizations: The Implications of East Asian Modernity----The 4th Conference of Harvard-Yenching Alumni in China”,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August 2002, Gloria Plaza Hotel, Suzhou, China;
11、“Sustaining Peace and Progress in China and Beyond”,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Association of Chinese Professors of Social Scienc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CPSS), October 2002, 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 California, USA;
12、日本東京大學文學部、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訪問學者,日本學術振興會,November 2002, 東京/京都;
13、“Local Governance in India and China: Rur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hange”, China Studies Center, Delhi University, January 2002, Kolkata India;
14、“海峽兩岸家庭與教育研討會”,臺北師范學院,2003年11月,臺北;
15、“社會工作的未來與前景”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系建系40周年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系,2003年11月,香港;
16、第36屆世界社會學大會,國際社會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2004年7月,北京;
17、香港城市大學“訪問學者”,香港城市大學社會科學部,2005年3月,香港;
18、“Consumption and Emergence of Middle Classes: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from India and China”, Delhi University,November 2005, Delhi;
19、“中國中產階級:虛幻抑或現(xiàn)實?”講演,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2005年11月,新加坡;
20、學術訪問,日本名古屋大學,2006年2月,名古屋;
21、“Defining the Field: Themes in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 Center, Cambridge University, April 2007, London;
22、“文化反哺:變遷社會的代際傳承”講演,倫敦經濟政治學院人類學系,2007年4月,倫敦;
23、第二屆“中國社會與中國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南京大學、日本愛知大學、世界大學聯(lián)盟、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5月,南京;
24、名古屋大學社會學系訪問教授,2007年10月-2008年2月,名古屋;
25、“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ivelihoods, Mobility and Development: the Chinese Experiences”, Leeds University, November 2007, Leeds;
26、第三屆“中國社會與中國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南京大學、上海大學、日本愛知大學、英國利茲大學、世界大學聯(lián)盟、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10月,南京;
27、“1968:German University: History, Evens and Impacts”, Helmut-Schmidt-Hamburg University, November 2008, Hamburg;
28、“改革開放30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主席團,2008年12月,北京。
三、學術成果
A、個人著作:
1、《現(xiàn)代社會心理學史》,37萬字,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2、《走向社會的名片:公共關系的理論與實踐》,27萬字,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3年版;
3、《現(xiàn)代廣告戰(zhàn)略與戰(zhàn)術》,25萬字,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
4、《現(xiàn)代社會心理學》,45萬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傳統(tǒng)與變遷:江浙農民的社會心理及其近代以來的嬗變》,25萬字,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8年版;
6、《西方社會學歷史與體系(第一卷:經典貢獻)》,45萬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B、主編著作:
1、《現(xiàn)代西方社會心理學流派》(主編),31萬字,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
2、《學校教育與管理心理學》(主編),28萬字,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3、《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中國農民》(主編),40萬字,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4、《大過渡時代的中國青年》(與周怡共同主編),41萬字,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5、《中國社會與中國研究》(主編),57萬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版;
6、《全球中產階級報告》(主編),35萬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
7、《中國中產階層調查》(主編),40萬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
8、《現(xiàn)代社會心理學名著精華》(主編),62萬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初版,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9、《中國研究(2005年春季卷)》(與謝壽光共同主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
10、《中國研究(2005年秋季卷)》(與謝壽光共同主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
11、《中國研究(2006年春季卷)》(與謝壽光共同主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
12、《中國研究(2006年春季卷)》(與謝壽光共同主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
13、《中國研究(2006年春秋季合卷)》(與謝壽光共同主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
14、《社會理論論叢(第1輯)》(與張一兵、周憲共同主編),27萬字,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15、《社會理論論叢(第2輯)》(與張一兵、周憲共同主編),25萬字,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16、《社會理論論叢(第3輯)》(與張一兵、周憲共同主編),32萬字,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C、譯著(含校閱):
1、《文化與承諾》( M. 米德著,與周怡合譯),10萬字,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人格:文化的積淀》(巴普諾著,主譯),48萬字,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薩摩亞的成年》( M. 米德著,與李姚軍、劉婧合譯),22萬字,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1990年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版;
4、《社會心理學的歷史與體系》(薩哈金著,主譯),67萬字,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精神、自我與社會》(G. 米德著,周曉虹校),30萬字,臺北:桂冠出版公司1994年版;
6、《社會學習理論》(班杜拉著,個人翻譯),20萬字,臺北:桂冠出版公司,1995年版;
7、《文化:社會學的探索》(霍爾著,與徐彬合譯),30萬字,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
8、《白領:美國的中產階級》(米爾斯著,個人翻譯),35萬字,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D、主要學術論文:
1、“論手勢在思維發(fā)展中的作用”,開封:《心理學探新》1984年第3期;
2、“簡論當代中國的階層結構”,天津:《社會學與現(xiàn)代化》1985年第4期;
3、“班杜拉和科爾伯格:性別角色發(fā)展觀的分析”,開封:《心理學探新》1986年第3期;
4、“論文化人類學對社會心理學的歷史貢獻”,北京:《社會學研究》1987年第5期;
5、“社會心理學概觀”(譯文),北京:《國外社會學》1988年第2期;
6、“試論當代中國青年文化的反哺意義”,南京:《青年界》1988年第1期;北京:《青年研究》1988年第11期;
7、“社會學的社會心理學:歷史、理論與特征”,南京:《南京大學學報》1989年第4期;
8、“公共關系心理學:現(xiàn)代社會心理學的拓展與應用”,南京:《社會學探索》1989年第5期;
9、“西方民族性格研究的歷史與現(xiàn)狀”,南京:《江海學刊》1990年第2期;
10、“社會行為與社會心理學”,天津:《南開大學學報》1991年第2期;
11、“關于社會心理學研究對象的理論探討”,北京:《社會心理研究》1990年第4期;
12、“現(xiàn)代社會心理學的危機:實證主義、實驗主義和個體主義批判”,北京:《社會學研究》1993年第3 期;
13、“面向社會:現(xiàn)代社會心理學的轉折”(與王曉章合作),杭州:《杭州大學學報》1994年第1期;
14、“社會時尚的三種表現(xiàn)形態(tài)”,南京:《南京大學學報》1994年第3
15、“現(xiàn)代社會心理學的危機和后現(xiàn)代社會心理學的興起”,南京:《江蘇社會科學》1994年第4期;
16、“模仿與從眾:時尚流行的心理機制”,南京:《南京社會科學》1994年第8期;
17、“集群行為:理性與非理性之辯”,成都:《社會科學研究》1994年第5期;
18、“本土化和全球化:社會心理學的現(xiàn)代雙翼”,北京:《社會學研究》1994年第5期;
19、“時尚現(xiàn)象的社會心理分析”,長春:《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4年第5期;
20、“社會時尚的嬗變與興替”,南京:《江海學刊》1995年第1期;
21、“時尚現(xiàn)象的社會學研究”,北京:《社會學研究》1995年第3期;
22、“傳統(tǒng)與變遷:中國農民的社會心理”,香港:《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996年春季卷;
23、“邊際人:概念、特點及其他”,北京:《社會心理研究》1997年第2期;
24、“試論社會史的若干理論問題”,北京:《歷史研究》1997年第3期;
25、“流動與都市體驗對中國農民現(xiàn)代性的影響”,北京:《社會學研究》1998年第5期;北京:《新華文摘》1999年第1期全文轉載;
26、“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Rural Chinese During the Present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 comparison of Zhouzhuang Township and Beijing’s ‘Zhejiang Village’”, Progress in Asian Social Psychology (Volume 2), Kyoto: Kyoto University Press, 1999;
27、“文化反哺:變遷社會中的親子傳承”,北京:《社會學研究》2000年年第2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1年第3期;
28、“中國農民的政治參與:毛澤東和后毛澤東時代的比較”,香港:《香港社會科學學報》,2000年秋季刊(總第17期);
29、“Chinese Peasant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 Comparison of the Mao’s Era and the Post Mao’s Era”, the Conference of “The Meaning of Citizenship in Contemporary China”, i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2000;
30、“社會學經驗研究的形成與確立”,南京:《南京大學學報》2001年第
31、“Cultural Transmission: Parent-Child Relations in a Changing Society”,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 Winter 2001;
32、 “理想類型與經典社會學的分析范式”,南京:《江海學刊》2002年第2期;
33、 “當代中國研究的歷史與現(xiàn)狀”,南京:《南京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
34、“論社會學理論的基本范式”,北京:《社會學研究》2002年第5期;
35、“中產階級:何以可能與何以可為”,南京:《江蘇社會科學》2002年第6期;
36、“經典社會學的歷史貢獻與局限”,南京:《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
37、“社會學主義與社會學年鑒學派”,南京:《江蘇社會科學》2003年第3期;
38、“唯名論與唯實論之爭:社會學內部的對立與動力”,南京:《南京大學學報》2003年第2期;
39、“SARS傳播期間的公眾傳言與社會輿論”,陸學藝等主編:《2003年社會發(fā)展藍皮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
40、“芝加哥社會學派(下)”,濟南:《社會學家茶座》2003年第4期;
41、“芝加哥社會學派(上)”,濟南:《社會學家茶座》2003年第3期;
42、“傳播的畸變:有關SARS傳言的一種社會心理學分析”,北京:《社會學研究》2003年第4期;
43、“城市文化與城市性格的歷煉與再造: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關懷”,杭州:《浙江學刊》2004年第4期;
44、“芝加哥學派的貢獻與局限”,成都:《社會科學研究》2004年第6期;
45、“文化何以能夠成為產業(yè)?”,上海:《探索與爭鳴》2004年第11期;
46、“學術傳統(tǒng)的斷裂與延續(xù)”,上海:《上海社會科學》2004年第12期;
47、“擴大中等收入者群體是建設和諧社會的不二法則”,哈爾濱:《學習與探索》2005年第6期;
48、“1951-1958:中國農業(yè)集體化的動力——國家與社會關系視野下的社會動員”,《中國研究》2005年第1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49、“再論中產階級:一種全球化的視野”,上海:《社會》2005年第3期;
50、“再論價值中立及其應用限度”,上海:《學術月刊》2005年第8期;
51、“中國中產階級:虛幻抑或現(xiàn)實”,天津:《天津社會科學》2006年第3期;
52、“Rural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the Maoist and post-Mao periods”,in Mohanty, M.& Ma, Rong (ed.), Grassroots Democracy in India and China, Delhi: Sage Press, 2006.
53、“全球化與中產階級的型塑”,天津:《天津社會科學》2006年第4期;
54、“《白領》、中產階級與中國的誤讀“,北京:《讀書》2007年第5期;
55、“國家、市場與社會:秦淮河污染治理的多維動因”,北京:《社會學研究》2008年第1期;
56、“沖突與認同:全球化背景下的代際關系”,上海:《社會》2008年第2期;
57、“認同理論:社會學與心理學的分析路徑”,上海:《社會科學》2008年第4期;
58、“孝悌傳統(tǒng)與長幼尊卑:傳統(tǒng)中國社會的代際關系”,杭州:《浙江社會科學》2008年第5期;
59、“中產階級與中國社會的改革開放”,上海:《探索與爭鳴》2008年第7期;
60、“Chinese Middle Class: Reality or Illusion?”, in Christophe Jaffrelot & Peter van der Veer(eds.), Patterns of Middle Class Consumption, London: Sage Publisher,2008;
61、“現(xiàn)代社會的批判與重建”,南京:《南京社會科學》2009年第1期。
四、主要獲獎情況
1、1992年獲“光明杯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個人);
2、1992年獲“江蘇省優(yōu)秀中青年骨干教師”稱號(個人);
3、1993年獲國務院頒發(fā)的“政府特殊津貼”(個人);
4、1994年獲“江蘇省優(yōu)秀中青年骨干教師”稱號(個人);
5、1994年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個人);
6、1995年獲國家教委“優(yōu)秀教材中青年獎”(個人);
7、1995年獲寶鋼獎教金特等獎(個人);
8、1995年獲南京大學獎教金特等獎(個人);
9、1998年獲中國社會學會優(yōu)秀論文一等獎;
10、1998年獲《社會學研究》10周年優(yōu)秀論文獎(個人);
11、1998年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個人);
12、1999年獲江蘇省優(yōu)秀博士論文獎(個人);
13、2000年獲全國優(yōu)秀青年讀物一等獎(排名第一);
14、2000年獲中國社會學會優(yōu)秀論文一等獎(個人);
15、2001-2005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優(yōu)秀青年教師獎”(個人);
16、2003年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個人);
17、2003年獲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個人);
18、2003年獲中國社會學會優(yōu)秀論文一等獎(個人);
19、2004年“社會學應用創(chuàng)新性人才的培養(yǎng)與實踐”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5);同時入選江蘇省高等教育省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5);
20、2004年獲江蘇省人民政府頒發(fā)的“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個人);
21、2004年《社會心理學》課程入選國家精品課程(1/5);
22、2005年入選江蘇省優(yōu)秀社會科學工作者(個人);
23、2007年入選江蘇省“教學名師”(個人);
24、2007年入選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工程”首批中青年科技領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