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富蘭 - 簡介
仲富蘭,男,漢族,上海市人,復旦大學哲學系畢業(yè)。民俗學家、新聞評論家。長期供職于上海新聞媒體,曾任上海人民廣播電臺高級記者。長期潛心研究中國民俗文化學、民俗傳播學,是中國民俗文化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人。著有《中華風俗探源》、《中國民俗文化學導論》、《現(xiàn)代民俗流變》、《廣播評論:功能、選題與語言藝術》、《中國民俗流變》、《當代人與民俗》、《民俗與文化雜談》、《民俗風情》、《十二生肖趣談》、《上海史跡與風土》、《民俗文化學論綱》、《文化尋根》等著作。主編學術叢刊《國風》28輯,發(fā)表各類學術札記、散文、隨筆、新聞評論達數(shù)百萬言,散見于海內(nèi)外報章雜志。1988年起擔任上海市民俗文化學會會長。為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新聞學系主任,傳播學研究中心主任。仲富蘭 - 兼職工作
為中國廣播電視學會理論廣播專業(yè)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廣播電視學會對農(nóng)村廣播專業(yè)委員會副會長、上海市民俗文化學會會長、中國民俗學會理事、《民俗文化研究通信》主編,香港中國文化研究院顧問。仲富蘭 - 學術成就
在長期的新聞業(yè)務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在上海電臺創(chuàng)辦過《今日論壇》、《990新聞快評》等著名新聞欄目,在上海新聞業(yè)界有較為廣泛的影響。擔任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后,作為新聞傳播學方面的學科帶頭人,承擔并主持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多項課題研究。承擔《上海記憶:民俗民間文化專題記錄片》(12集)總制片人的工作。有專著《廣播評論——功能、選題和語言藝術》(復旦大學出版社)、《中國民俗文化學導論》(浙江人民出版社)、《現(xiàn)代民俗流變》(三聯(lián)書店)等多部,其有關“新聞快評”的理念及多篇論文在新聞業(yè)界有很大影響.仲富蘭 - 相關著作
1.仲富蘭《開拓民俗文化研究的新領域》(《文匯報》1986年7月4日“論苑”專版。本文為《新華文摘》1986年第12期摘轉)
2.仲富蘭《民俗文化約論》,《復旦大學學報》1987年第2-3期合刊。
3.仲富蘭《“崇雅抑俗”與文化觀念更新》,山東大學《民俗研究》1988年第4期
4.仲富蘭《民俗文化試論》,《嶺南民俗》1989年第2、3期
5.仲富蘭《民俗文化學呼喚理論思維》(山東大學《民俗研究》1990年第4期)
6.仲富蘭《變革中的當代民俗文化學》(《社會科學》1990年第12期)
7.仲富蘭《傳播的歷史和文化尋繹》,《社會觀察》2003年2期
8.仲富蘭《民俗傳播:交叉研究的文化意義》《傳播學研究集刊》2003年第1輯
9.仲富蘭著《中華風物探源》(上海知識出版社1986年)
10.仲富蘭著《當代人與民俗》(上海文化出版社1987年)
11.仲富蘭著《民俗文化學論綱》(上海民俗文化學社1989年)
12.仲富蘭著《中國民俗流變》(香港中華書局1989年)
13.仲富蘭著《現(xiàn)代民俗流變》(三聯(lián)書店1990年)
14.仲富蘭著《民俗與文化雜談》(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
15.仲富蘭著《十二生肖的故事》(百家出版社1992年)
16.仲富蘭主編《文科十萬個為什么·民俗分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17.仲富蘭主編之一《中國神秘文化百科知識》(五角叢書豪華本)(上海文化出版社1994年)
18.仲富蘭著《中國民俗文化學導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19.仲富蘭主編《圖說中國近百年社會生活變遷》(四冊),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年版
20.仲富蘭主編《文化尋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21.仲富蘭著《中國民間節(jié)日》,香港中國文化研究院2001年版
22.仲富蘭著《民間吉祥物》,香港中國文化研究院2001年版
23.仲富蘭著《中國通?風俗》(中英文對照),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24.仲富蘭著《風物考》,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25.仲富蘭著《上海街頭弄口》,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版
26.仲富蘭著《廣播電視新聞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仲富蘭 - 學術言論
解讀上海開埠地文化內(nèi)涵及其民俗流變仲富蘭表示上海文化將來發(fā)展需要從三個方面入手,不僅要注重合作共享,還應強調創(chuàng)新和互動。
包容,在仲富蘭看來是上海的“城市本錢”。他表示,上海未來文化的發(fā)展要加強合作共享,進一步培植移民開埠地。“因為開埠地靠的就是移民、包容和創(chuàng)新。上海人口在不斷地膨脹,現(xiàn)在已經(jīng)將近2000萬人了,但還要進一步弘揚海納百川的精神。這是我們城市的本錢!
其次,上海要突顯新銳力量,要培植創(chuàng)新、務實、精致,進一步把新上海的品牌、把各項產(chǎn)品做好。仲富蘭認為,上海曾經(jīng)有過令人驕傲的過去,有很多品牌在全中國,甚至海外都很有影響,類似大白兔奶糖這樣的上海品牌、上海特色,要需大舉創(chuàng)造輝煌。
最后,仲富蘭談到了“互動”。結合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這一最大特色,他表示,互動在海派文化、開埠地文化中早就有了!白鳛槿穗H關系中最重要的一點,把互動特色能夠發(fā)揮地淋漓盡致,未來是不可限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