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婁子匡

    婁子匡

    婁子匡1914年7月出生于山陰。著名民俗學家。中學時代即采錄出版《紹興歌謠》、《紹興故事》。1930年夏與鐘敬文等在杭州成立中國民俗學會。1949年赴臺灣后繼續(xù)從事民俗學研究,以系統(tǒng)整理出版民俗學研究資料為事業(yè),被《中國時報》尊為“民俗研究論著的守護神”。

    婁子匡 - 人物經(jīng)歷

    婁子匡1914年7月出生于山陰。他童年即醉心于民間文藝,當他于浙江紹興中學肄業(yè)時,就已搜錄《紹興歌謠》、《紹興故事》二冊,收入國立中山大學民俗叢書,于1927年7月在廣州出版。后又為國立北京大學歌謠研究會主編的《歌謠周刊》、中山大學《民俗周刊》、上海文學研究會《文學周刊》等刊物著述民間文學作品。1932年夏,與顧頡剛、周作人、江紹原、鐘敬文等人在杭州創(chuàng)辦了中國民俗學會,編輯了《民俗周刊》、《民間月刊》、《孟姜女月刊》、《民俗學集鐫》等多種民俗學、民間文學學術(shù)刊物。后又努力奔走,在福建、廣東、四川等地成立了中國民俗學會分會十處,團結(jié)民俗學愛好者五百人并吸收他們?nèi)霑?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婁子匡離遷至重慶,在中國民俗學會重慶分會所在地編行了“風物志"周刊與集刊,在此期間,他自己也堅持不懈地從事著民俗學、民間文學的研究工作。

    婁子匡1949年赴臺灣,不久即應國際學者邀請出席了在土耳其伊斯坦堡大學、法國慕尼黑大學、英國劍橋大學舉行的第二十二屆、二十三屆、二十四屆國際東方學學術(shù)會議。分別于每次會議宣讀了《中國民俗學研究動向》、《中國歲時序》與《中國人精神生活享受》等論文,并任該會咨詢委員。以后,他又在臺灣創(chuàng)立了東方文化供應社,為東西方學者提供中國民俗學與民間文學研究上乘資抖,并且負責臺灣申國文化學院民俗學研究所,現(xiàn)任中國臺灣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中國文化學院教授。2005年去世。

    婁子匡 - 學術(shù)貢獻

    婁子匡投身中國民俗學、民間文學事業(yè)六十年,著述甚豐,勞作甚勤,貢獻極大,他對于中國民間文化研究的貢獻,大致可以從編輯組織工作,資料匯集工作,理論研究工作三個方面加以總結(jié)。

    編輯組織

    可以說,婁子匡從一踏上民間文學、民俗學的道路開始直到去世,其從事的工作都是與編輯、組織工作分不開的。從編輯《民俗周刊》始,直到在臺灣創(chuàng)立東方文化供應社和擔任《臺灣風物》編委,中間經(jīng)過了近十種刊物。柏林民族博物院艾伯華教授〈Prof·Dr·W.Eberthard〉曾于1933年2月致信于當時主編《民間月刊》的婁子匡說:“在我們這里,流行了一種見解:以為在中國是沒有神話和傳說的,F(xiàn)在,從你們的雜志里,和中山大學民俗學會和杭州民俗學會的出版物中,我們才知道,事情不是這樣的......?墒,這邊的許多研究中國的學者,他們的作品,你們?nèi)绻姷,一定會要發(fā)笑,因為在那里面所提出的許多問題,老早便可以被你們的飽學所解答了,所證實了"。由此可見其編輯組織工作影響之一斑。中國民俗學會的建立,發(fā)展,也澆注了他的許多心血。

    資料匯集

    在資料匯集的工作上,婁子匡的貢獻在民俗古民間文學界方面幾乎鮮能與其相匹敵者。他除了親自搜集大量民間文學材料外,還編纂了大量的民俗民間文學資料。多年來,他先后出版過《紹興歌謠》、《紹興故事》、《越歌白曲》、《神話與傳說》等他親自參加搜集來錄的民間文學作品集。赴臺后,他還著力于對以往各種民俗民間文學資料的收集、編纂、影印工作。從創(chuàng)立東方文化供應社開始,出版并影印民俗叢書、期刊數(shù)逾千種,計有《亞洲民俗、社會生活專刊》已出版上百輯,他還擔任了從1951年即已創(chuàng)刊的《臺灣風物》雙月刊的編委。1970年春,他編校了《東方文叢》的〈影印中國期刊五十種〉,其中包括《北京大學歌謠周刊》、《中山大學民間文藝》、《民俗周刊》、《中山大學民俗專刊》、《民間月刊》、《孟姜女月刊》、《民俗學志》、《風土什志》等重要的民俗民間文藝刊物。在國外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1971年春,婁子匡還編校了《中山大學民俗叢書》三十一種,由臺北東方文化書局再版。1970年至1980年間,他編纂了《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叢書》一套,收入一百八十種書,其中有絕版舊著,也有新著,包括了中國大陸和臺灣學者的專著范圍極廣,婁子匡自己的《呆子的笑話》等十三種著作也收入了這套叢書。這些資料的匯集出版工作,使國內(nèi)外民俗民間文學工作者獲益匪淺。此外,他還于1963年與朱介凡合作編著了《五十年來的中國俗文學》一書。全面介紹評價了一十年來中國俗文學(民間文學)運動的發(fā)展、深入、是民俗、 民間文學工作者的一部重要的參考書。

    婁子匡

    理論研究

    婁子匡對于中國民俗、民間文藝的理論研究,也是發(fā)軔甚早。1931年,他就初版了專著《呆子的笑話》,以后,又陸續(xù)在各個民俗、民間文藝刊物上發(fā)表了大量的論文。《中國民俗學運動的昨夜和今晨》、《談喇嘛之謠》、《吳于戀歌》、《迎紫姑》、《么西族洪水傳說》等。又于1949年出版了論文集《龍津集》,其中,《巧女·呆娘故事探討》是他在故事的型式分類研究方面的一篇比較得力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他從故事的系型式出發(fā),把巧女故事分為三型十一式,呆娘故事分為二型三式,加以分析,然后再調(diào)理出巧女、呆娘故事五型十四式在全國的分布點,條分縷析,將巧女呆娘故事的來龍去脈交待清楚,同時,還舉出典型故事的演變,以及藏印同式故事的比較,深入淺出,闡喻精祥,成為那一時期同類型文章中的佳作,在同時收入《龍津集》的另一篇文章《歲時序的移易》中,他對移風易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移風易俗的自然條件是“轉(zhuǎn)播”與“巧合”“轉(zhuǎn)播"是在任何境域,沒在時間界限,過去的習俗遺傳到現(xiàn)代,甲地的風尚傳播到乙地!扒珊"是同一時間,過去從無來往的歷史陳跡不同的空間中,卻有相同的習俗。這兩種方式,是地球上最自然的民俗演變現(xiàn)象,由“轉(zhuǎn)播”可以看出民俗習慣進展的路途是有共同點的;由“巧合”可以看出民俗習慣由轉(zhuǎn)播中去選擇,經(jīng)選擇而后采用,是在不斷進化的。因此,他認為,要移風易俗,就必須先有能適合對象的需求的某一習俗的型式,多用自然的力量,少用人為的促成,不采取取締禁止的辦法,而是需要蛻變舊的禮俗,創(chuàng)化新的禮俗,因革損益,除了從政治、人情、救禍、彌患、道德教育外,由民俗本身的透視和新的型式的推行是最為重要的。

    婁子匡 - 大陸與臺灣血緣關(guān)系研究

    在赴臺之后的二十幾年中,婁子匡致力研究臺灣民俗與大陸民俗的血緣關(guān)系,所得甚多。1971年出版的《臺灣民俗源流》便是這一方面的成果之一。在這本書中,他分五個部分分析了民俗的形成、演變特點及臺灣民俗各種形式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及它們與大陸民俗的深厚的血緣關(guān)系,他首先在前言中指出:風俗習慣的起源,乃是本源予人類的天性,由于“人之初,性本善”,于是善善相因新新不己,就由血緣關(guān)系而形成了倫理文化,由時間空間關(guān)系形成了歷史文化,這種文化結(jié)合凝聚而成一整體,成為中華民族文化。而風俗習慣,正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乃至根本。只要是中華民族的習慣,就會跟著中華民族每一分子走,不論到天涯海角、山南或漠北。緊接著在第二、三、四部分中他分別研究了臺灣的歲時節(jié)令,如春節(jié)、十五上元暝、清明節(jié)、五月五、龍船鼓、七月七等節(jié)日,傳統(tǒng)信仰,如天公信仰、孔子祀典、鄭成功崇祀、財神、保生大帝、醫(yī)生之神、產(chǎn)育之神、祖先崇拜;喜慶婚喪三個方面,尤其是在傳統(tǒng)信仰一部分中,他指出“敬天尊祖”乃是中華民族固有的信仰,貫穿于所有的風俗習慣中,成為文化的骨干。他最后在后記中結(jié)論道:臺灣的歲時會節(jié),傳統(tǒng)信仰,喜慶婚喪的俗行與俗信、處處表現(xiàn),事事流露中原色彩和華夏傳統(tǒng),中原民俗自然而然地傳播到臺灣是毫無疑問的。臺灣民俗,也是福建、廣東兩省的翻版,而這兩省的的風俗習慣與其它各省也是大同小異,一按任何臺灣俗信和俗行的來歷和演變,便可看出血緣關(guān)系濃縮在臺灣民俗中,也就泯滅不了中原、閩粵、臺灣的人們的血緣關(guān)系在深厚的臺灣民俗中。

    婁子匡 - 神話研究

    1963年,他與朱介凡合著的《五十年來的中國俗文學》是一本兼資料性與研究性為一體的重要的工具性的理論書,婁子匡負責撰寫了神話、傳說、故事、笑話、后記五個部分。在神話一節(jié)中,他提出了自己對神話研究重點、神話功能的看法。他認為神話研究應有三個重點:不同民族間神話的相似性,可否作為文化接觸之證明?首先依靠對于民族地理關(guān)系及文化歷史關(guān)系的考慮。尤其重要的是把神話資料的歷史的前后與地理分布結(jié)合起來,作精密的考察,神話在本民族與不同民族間的變化,立足點應在于對神話與文化其它方面之關(guān)聯(lián)的考慮;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神話的比較。至于神話的功能則是多方面的,與宗教意識信仰方面的關(guān)系比與社會生活的關(guān)系來得更直接,例如(1)神話能使當代秩序合理化;〈2〉神話是宗教儀式的執(zhí)照;(3)神話反映當代的世界觀和人生觀;〈4〉從神話觀察當代民族性。這一時期之內(nèi),婁子匡還撰寫了民俗、民間文藝研究的著作多種,如《臺灣民俗文藝試論》、《神話叢話》、《笑話群》〈一〉〈二〉、《十二生肖故事》、《臺灣俗文學叢話》、《新年風俗志》、《婚俗志》等。

    婁子匡 - 龜文化研究

    1997年底,陳益源的著作《民俗文化與民間文學》出版(其中收錄了《民俗周刊》舊作和婁老一篇未刊稿)。大陸著名學者過偉教授又因來臺開會卻未能親見婁老感到遺憾,囑陳益源代作訪問,以便補充他的“中國民俗學家民間文藝家系列研究”,加上挪威研究揚州評話的易德波教授在臺灣想多見些專家,于是他與范增平先生約定時間,陪易德波教授,去士林外雙溪送書、拜年,并進行過偉教授需要的錄音工作。

    結(jié)果,婁老一見到易德波到訪,話題總是圍繞著龜打轉(zhuǎn),他殷切地希望易教授多多介紹西洋龜及其民俗信仰,對于我代過教授詢問他個人治學歷程、出版業(yè)績、研究心態(tài)等等,只說有空再作書面答復。1998年6月13日,陳益源又陪法國陳慶浩教授去看婁老,老話重提,陳益源才知道婁老急著想“創(chuàng)化中國民間文學的研究方式,從一物一事,作中國、亞洲而全世界的資料,加以全面搜集、排比而探討”,自1996年冬應英國民俗同好繆海德教授函索相關(guān)資訊起,就已經(jīng)選定以“龜”為課題,計劃要撰寫一部《亞洲龜俗志》(該書已于2000年在臺灣出版)。

    婁老不僅做好了歷代龜俗文獻 和現(xiàn)代出版資料的摘錄筆記,還親筆完成了《上古龜與伏羲女媧成婚》、《敬奉烏龜為神明》、《杜鵑為王、烏龜做宰相》、《龜和別的動物的故事》、《龜島、龜山處處見》、《龜島、龜山與風水》、《廣東韶關(guān)綠毛龜調(diào)查》、《臺灣澎湖望安島綠蠵龜生態(tài)》等多篇手稿。婁老不顧年邁,身體多病,親筆書信給大陸王知三,索征大陸龜?shù)馁Y料,王知三搜集了20多篇關(guān)于龜?shù)膫髡f資料寄給婁老。后來,陳益源在他的《臺灣民間文學采錄》一書中“人物、活動及其他”一節(jié)以《婁子匡近況及其龜俗研究》為題,介紹了婁老在靜寧縣收集到這篇文章。陳益源說, 婁老進行中的龜俗研究,的確是很迷人。例如在《上古龜與伏羲女媧成婚》一文中,他介紹了新近于甘肅省靜寧縣采集到的一篇神話傳說(講述一只烏龜如何使計,巧妙幫助伏羲和女媧兄妹成親),并針對其故事內(nèi)容,表達了三點歷史的民俗的意見:一是 證明龜乃高壽靈物,二是呼吁加強西北民俗資料的采集,三是探討上古時代禁止近親結(jié)婚的風俗。娓娓道來,令人興味盎然。

    婁子匡 - 人物影響

    中國民俗研究論著的守護神

    1930年夏,周作人、顧頡剛、江紹原、鐘敬文、婁子匡等,在杭州創(chuàng)立了中國民俗學會。當時婁子匡是最年輕的,他小鐘敬文兩歲。每當世界各地民俗學家去臺灣時,莫不紛紛打探婁子匡的消息。然而,由于婁教授年邁,已不公開露面,因此知道他的情形的人并不多;甚至有不少年輕的朋友,只聞其名,未見其人。婁子匡是“中國民俗研究論著的守護神”, 他這個“中國民俗研究論著的守護神”這個封號是怎么來的?

    1988年2月22日臺灣《中國時報》的《民俗周刊》第6號,“拜訪大師”專欄刊出婁子匡專防,首度出現(xiàn)此一封號。當年的執(zhí)筆者,是臺灣著名年輕民俗學專家陳益源,他那時是臺灣中正大學教授,在海內(nèi)外民俗文化界很有影響。他尊封婁老為“中國民俗研究論著的守護神”,是依據(jù)他把中國民俗學會移到臺灣、創(chuàng)辦東方文化書局、影印發(fā)行民俗叢書達千種以上的卓越貢獻。此一美譽,他老人家絕對是當之無愧的,后來海峽兩岸提到婁子匡的文章(如張玉芳《婁子匡與中國民俗之整理與研究》、王文寶《中國民俗學史》等),便一再加以引用。

    婁子匡 - 人物評價

    婁子匡幾十年來,作為中國民俗、民間文藝工作的組織者與研究者,在這條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跡,他所作的龐大的資料匯集工作,為向全世界介紹古老的中華民族文化傳統(tǒng)和歡迎各國學者研究東方文化的精粹作出了極大的貢獻。他的研究工作,同樣也是幾十年來中國民俗、民間文藝研究成果寶庫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他所致力的臺灣民俗與中原民俗血緣關(guān)系的研究,更是從另一個側(cè)面證實了臺灣自古就是中國的一部分,臺灣民族是中華民族的血肉成員。他對于發(fā)掘民族文化遺產(chǎn)、宏揚民族文化精神是功不可沒的。

    婁子匡 - 作品欣賞

    下面是婁子匡94歲時在臺北撰寫的《上古龜與伏羲·女媧成婚》一文:

     我想創(chuàng)化中國民間文學的研究方式,從一物一事,作中國、亞洲、而世界的資料,加以全面搜集、排比而探討。1996年冬,英國同好繆海德(DrRichardMuihead)教授來信索取關(guān)于龜?shù)恼n題資訊,我立刻撿到流傳在亞洲地區(qū)的龜?shù)墓适聜髡f、神話、諺語有五十則,大部分是流播在中國東南、西南,東北的古今的作品,缺少那中國西北的,而有待再去調(diào)查記錄。因為中國人對龜特別崇敬愛護,民間篤信它是“靈物”,和龍、麟、鳳,合稱“四靈”。說他年齡最高,能活到百歲千年,甚至萬年的。

    我計劃寫一本以《亞洲龜俗志》為名的書,第一章“龜?shù)哪挲g”,然后再用已有資料來下筆。到1998年春天,我的希望已見到曙光了。就是從未謀面的王知三(舉章)先生贈我《成紀神話傳說》一本新書,內(nèi)有《伏羲成婚(二)》,是一只烏龜幫助伏羲和女媧怎樣結(jié)婚的,故事如下:

    伏羲和女媧本是哥哥和妹妹,在古代禮制是不可以結(jié)婚,兩人正在苦惱之中,因為當年世界人類萬物,都被洪水淹沒,僅存一男一女和一龜一牛,再也看不見還有別的生物。

    伏羲正在凄涼悲傷,站立在地面,突然腳下爬出一只大烏龜,它會說話,開口對著伏羲說:“世上生靈沒有死絕的,千年烏龜給你來作合!彼宦牱浅i_心,可是又發(fā)愁的回答:“我妹不同意和我結(jié)婚。” 烏龜回答:“你不要愁,我自有法子去求她!睘觚斦f完就爬到女媧面前說:“女媧,上灣里有一頭天牛,只有你去才能把他牽回來,有了這一頭牛,世界上才能把大地耕作種植食糧,人民得以繁昌! 她回答:“那上灣路不遠,可是要過葫蘆河。河水洶涌,我怎能渡過去呢?” 烏龜說:“這有什么難呢,我就是在水里的生靈,你爬在我背上,我馱你過河去。”女媧說:“那怎么行呢,我是一個女人家,怎好如此呢?” 烏龜答:“只要世界上有牲畜來耕種田地,田地能生長糧食,你就是踏碎了我的背殼,我都愿意啊!” “我只要輕輕地踩在你的背骨上,那就不會踩壞你堅硬的背骨。”女媧說。可是烏龜向她回說:“那說不定的,這世上的事情各式各樣的。你要是真的踩碎了我的背骨,那我就什么都完了!?”女媧立該回說:“我覺得很奇怪。但想問你個究竟,我真的會踩碎你的背骨嗎?那我不想過河去了,等到河里的洪水退了再說! 烏龜不禁大聲的叫:“不行啊!這天牛是天帝賜給你們的,如果你怕河水滔滔不去牽牛,天帝就會把它收回去的! 女媧猶豫了好久,最后下定決心過河去牽牛,并說:“那你可得要馱穩(wěn)!

    烏龜見女媧表示同意渡河了,便高高興興地等她。她們走到葫蘆河邊下水,看看水清見底,并不很深,烏龜馱著女媧鳧河,已見天牛站在彼岸。就上岸前行,女媧先去牽了牛頭韁繩,天牛識得水性,跟著女媧下水,烏龜仍舊馱著她,三者一同渡過河道,從此天牛留在民間世世代代替農(nóng)田耕耘,造福人間。
    烏龜和女媧在渡河的時候,聽到“咯吧”“咯吧”的聲音,好像瓦破石碎似的,原來龜背被她踩碎了,痛得一口一口地出大氣。女媧知道闖下了大禍,怕得爬在龜背上大哭,一邊哭又一邊說:“天爺爺,這怎么辦?我闖下了這禍,還有臉活在世上嗎?” 烏龜出著氣說:“女媧!只要你答應我一件事,沒有臉也好活下去。” 女媧答∶“只要你身子能長好,啥沒臉的事兒我都做。” 烏龜說∶“那你和伏羲結(jié)婚,繁殖兒女吧,要不然,世間就沒有人類衍續(xù)了!”
    女媧想了又想,無可奈何地同意,又問烏龜:“那你的身子怎么好起來呢?” 烏龜又說:“你們今晚結(jié)婚,我的身子今晚就會好起來,你可以三天以后來看我。”

    女媧回到了土洞里,和伏羲說明一切經(jīng)過,和烏龜玉成他們兄妹可以結(jié)婚的事兒。伏羲聽了內(nèi)心暗暗高興,于是兩人就在土洞里哥哥和妹妹成了婚。三天期到,夫妻倆跑去拜訪烏龜,它的背上已經(jīng)完好,像是十三塊甲殼合成整體。年復一年,民間禮儀中留延新婚三日;亻T的習俗,新婚房子現(xiàn)稱“洞房”,也是衍續(xù)“土洞里”的名稱。

    上面是甘肅省靜寧縣王知三、席榮兩位合記的《成紀神話傳說》一書所刊的《伏羲成婚(二)》,特把它增刪,節(jié)要的記錄下來,進而提示我對這個故事的內(nèi)容有三點歷史的民俗的意見: 第一點,我們從伏羲時代,發(fā)現(xiàn)有一只烏龜幫助兄妹成姻的故事,就是四千年前中國就有它,它為了要使人類生命永遠衍續(xù),不致斷宗絕代,說合伏羲女媧成親。事在四千年前,到現(xiàn)在烏龜仍舊代代活躍在中國,我們可以溯往,它的高齡在四千歲,和現(xiàn)今世上早已看不到的龍、麟、鳳來比較壽命,那龜是高壽靈物了。 第二點,中國從五四運動時代以來;調(diào)查采錄民間帝后故事,多出自北京大學、中山大學、輔仁大學、中國民俗學會同仁的手筆,對于中國北方、南方、東方的資料很多,而西北流傳的卻無人來搜記,有關(guān)伏羲女媧的故事很少見到,很需要延入補充。今得甘肅靜寧籍的王知三等不少同好就地搜記補全,實在是我們從事民間文學和史學、民俗學、地理學的極大心愿。 第三點,有關(guān)人類終身大事的大問題。伏羲和女媧是洪水以后僅存于人間的哥哥和妹妹,同一時間,同一空間,男女老幼都被洪水淹死,也就是伏羲和女媧在當時因再也無法找到配偶正在苦悶,幸而獲得烏龜?shù)挠癯尚置贸捎H,從而衍續(xù)人類世世代代。

    這是上古時代中國的禁止近親結(jié)婚的風俗行于民間而又擴及皇室的風土習慣禮制。在人口眾多的社會之中,是人人謹嚴地遵照奉行的。但從伏羲和女媧的成親,這是一個人類婚嫁制度的極大突破,也等于是禁婚風俗有關(guān)人類絕嗣從而改變的大事。這一件民俗婚姻是否可行?還請現(xiàn)代民俗學家來評論。

    1998年4月20日于臺北 時年94歲

    TAGS: 專家 中華民俗 學者 民俗學家
    名人推薦
    • 顧行發(fā)
      顧行發(fā),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所長、任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研究員。
    • 黃高才
      黃高才,男,祖籍山西稷山縣,1962年2月生于陜西涇陽。國內(nèi)著名學者、語文教育家、全國高中語文名師、作家、國學研究專家。先后擔任語文學術(shù)期刊總...
    • 劉魁立
      劉魁立,漢族,1934年9月4日生,民間文藝理論家。河北靜海(今屬天津)人。1953年畢業(yè)于哈爾濱外國語學院。1961年獲蘇聯(lián)莫斯科大學語言文學副博士學...
    • 林正炎
      林正炎,1941年1月出生,浙江杭州人。1986年任教授,1990年被批準為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概率論與數(shù)理統(tǒng)計學科的教學和研究。在概率極限理論、隨機...
    • 盧新培
      他在國際頂尖期刊上共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40余篇,被同行引用數(shù)百次;他曾擔任2007、2008年IEEE等離子體科學國際會議的分會主席,現(xiàn)為IEEE Trans. On Plasma
    • 芮逸夫
      芮逸夫,江蘇省溧陽人。東南大學畢業(yè)。后赴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耶魯大學研修人類學。在大陸時,任職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及歷史語言研究所,累...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