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爾·戴高樂 - 簡介
夏爾·戴高樂,1912年畢業(yè)于圣西爾軍校。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曾三次負傷。1916年最后一次受傷后被俘,五次逃跑未遂。1918年停戰(zhàn)后獲釋。1919年應募到波蘭軍隊任職,次年被授予波軍少校軍銜。其間,提出步兵和坦克在空軍配合下協(xié)同作戰(zhàn)的思想,被聘為波蘭朗貝托夫軍事學院戰(zhàn)術教官。1921年回國后,任圣西爾軍校戰(zhàn)爭史講師。1922年考入軍事學院。1924年畢業(yè)后到美因茨萊茵區(qū)法軍司令部任職。1925年調任最高軍事委員會副主席H.P.貝當元帥辦公室參謀。1927年受命指揮第19輕步兵營。1929年調往駐近東部隊。1931年底回國后,在最高國防委員會秘書處任職。其間,出版幾部軍事理論著作,強調機械化部隊在現代戰(zhàn)爭中的作用,主張建立規(guī)模小、機動性強的職業(yè)軍隊,在步兵、空軍協(xié)同下大量集中使用坦克。然而,他的建議沒有受到法國軍事當局重視。1937年任第507坦克團團長,晉上校。夏爾·戴高樂 - 生平簡介
夏爾-戴高樂,1890年11月22日生于法國西北部邊境城市里爾。父親是耶穌會學校的教師,參加過1870年的普法戰(zhàn)爭,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情緒非常強烈,對童年的戴高樂影響很大。戴高樂生性好斗,向往成為一個軍人。1909年,戴高樂考入圣西爾軍校。畢業(yè)后,來到駐阿臘斯的第33步兵團任少尉軍官,受到團長貝當的青睞。他們的友誼保持了很長時間,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變得完全對立,雙方都認為自己代表了法國。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初期,戴高樂隨他的團隊參加了比利時境內的一次戰(zhàn)斗,負了傷;以后他在戰(zhàn)斗中又兩次負傷。1916年3月,戴高樂在法國東北部都奧蒙指揮一個連隊作戰(zhàn)時,中彈昏死在陣地上。貝當將軍把他列入“陣亡”名單,追授一枚最高榮譽十字勛章,并且給予了這樣的評語:“該員在激戰(zhàn)中以身殉國,不愧為在各方面均無與倫比的軍官!钡鹊酱鞲邩沸堰^來后,他成了德國的俘虜,直到1918年11月德國戰(zhàn)敗投降,他才重獲自由。
戰(zhàn)后,戴高樂應募去波蘭同俄國紅軍作戰(zhàn)。他在回巴黎度假期間結識了餅干制造商旺德魯的女兒伊馮娜。1921年4月他們結婚,后來生育了3個兒女。第三個孩子即將出生的時候,戴高樂夫人被汽車撞倒而受了驚嚇,因此生下來的這個女兒是個白癡,取名安娜。安娜享受不到一般兒童所能享受的幸福,這使戴高樂夫婦在她身上傾注了更多的愛。戴高樂夫人在給朋友的信中寫道:“只要安娜能跟別的女孩一樣,我和夏爾甘愿舍棄一切,健康、財產、升遷、前程、所有的一切!
1921年10月,戴高樂回國,先后在圣西爾軍校當戰(zhàn)爭史講師;在法國軍事學院學習;在特列爾的獵兵第19營當營長;在東地中海地區(qū)參謀總部和國防部總秘書處任職。1937年底,他晉升上校,任坦克團團長。30年代,戴高樂發(fā)表了一系列軍事理論著述,論述了在未來戰(zhàn)爭中大量使用坦克以及機械化部隊與空軍、步兵協(xié)同作戰(zhàn)的必要性,竭力主張在法國組建有高度機動性的機械化部隊。可惜這些戰(zhàn)略思想沒有被法國軍事統(tǒng)帥機關所重視和采納。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德國的機械化部隊繞過馬其諾防線,突襲法國西北部時,戴高樂才倉促受命組建一個裝甲師,并被提升為
準將,但為時已晚,法軍一潰千里。1940年6月5日,總理雷諾改組政府,任命戴高樂為國防和陸軍部次長。這時,副總理貝當和總司令魏剛等投降派在政府中占了上風,當德軍逼近巴黎時,他們不組織抵抗,宣布巴黎為“不設防城市”,拱手將巴黎讓給了敵人。隨后,雷諾政府垮臺,貝當出任總理,向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法軍全部解除武裝并交出武器。法國北部由德國直接占領,南部由貝當傀儡政府管轄,首都設在維希。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到此結束了。
身為國防和陸軍部次長的戴高樂,堅決主張把法國政府遷往法屬北非,同法西斯德國血戰(zhàn)到底。就在法國政府中的投降派醞釀向入侵者無條件投降時,戴高樂出使英國,謀求英、法聯合抗擊法西斯德國。等他返回法國時,投降的局面已不可挽回了,于是他下決心到英國去領導法國的抵抗運動,6月17日,戴高樂送英國的斯皮爾斯將軍回倫敦。到機場后,就在飛機起動之際,他突然鉆進艙門,飛機騰空而起。在場的其他法國官員驚得目瞪口呆。當天晚上傳來消息,貝當已經向德國入侵者求降。第二天下午6時,戴高樂在英國廣播公司的播音室對法國發(fā)表廣播演說:“我是戴高樂,我現在在倫敦。我向目前正在英國領土上和將來可能來到英國領土上的持有武器或沒有武器的法國官兵發(fā)出號召,向目前正在英國領土上和將來可能來到英國領土上的一切軍人工廠的工程師和技術工人發(fā)出號召,請你們和我取得聯系。無論發(fā)生什么情況,法蘭西抵抗的火焰決不應該熄滅,也決不會熄滅!边@是一個偉大的歷史性時刻,它標志著由戴高樂領導的反對法西斯侵略和維護民族獨立的“自由法國”運動開始了。
在整個戰(zhàn)爭期間,戴高樂念念不忘的是法國作為一個大國的歷史地位,力圖使法國在戰(zhàn)后作為一個殖民大國繼續(xù)存在。再加上他那十分固執(zhí)而倔犟的性格,他和英國首相丘吉爾的關系經常處于緊張狀態(tài),和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的關系可說是相當糟糕。因此,他被排斥在1945年2月雅爾塔三強會議之外,而這次會議卻處理著諸如戰(zhàn)后歐洲狀況等與法國有重大利害關系的問題。戴高樂想方設法取得了出席批準德國投降儀式的代表權,并使法國在德國獲得了一塊占領區(qū)。可是7月舉行波茨坦三巨頭會議,戴高樂又被排斥在外,這使他在戰(zhàn)后一系列重大國際問題上沒有發(fā)言權,更沒有人理睬他的旨在肢解德國的計劃。盡管如此,戴高樂為法國爭得了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資格,享有大國否決權。
1944年8月26日,戴高樂凱旋巴黎。當他來到凱旋門時,歡迎的人們擠滿了星形廣場和愛麗舍田園大街。他不時舉起手臂向含淚歡呼的巴黎人民致意。9月,他的政府遷回巴黎,他當選為臨時政府總理,著手重建滿目瘡痍的祖國。一年過去了,戴高樂深感“多黨制”對法國是一場災難,對三個政黨組成的聯合政府更為不滿。1946年1月,他突然辭職下野。他確信,目前的第四共和國很快就會垮臺,法國人民將大聲疾呼地召喚他重掌政權。這一估計大致不差,只是時間推遲到12年之后。
早在1937年,戴高樂夫婦在科龍貝買下一處屋產,因為那里綠樹成蔭,氣候宜人,對他們的白癡女兒安娜的健康有好處。那年安娜已經10歲了,許多人建議他們把安娜送到一個專門療養(yǎng)院去,可是戴高樂總說:“安娜并非自己要求降生到人間來的,我們要想盡辦法使她過得幸福一些!敝挥性诎材让媲埃@位嚴峻刻板、目空一切的軍官才會忘記自己的尊嚴。他一面跳舞,拍著大腿,一面唱著流行歌曲,還讓安娜玩他的軍帽。戴高樂下野以后,回到了科龍貝,這回可有時間和安娜玩耍了。他們夫婦還用寫回憶錄得到的版稅設置了“安娜-戴高樂基金”,以便安娜在他們死后還活著時,能得到適當的照料。不幸的是,安娜在她20歲生日前夕患肺炎死了。戴高樂在她的墓前握著妻子的手說:“唉,她現在和別人一樣了。……”
在野期間,戴高樂一面撰寫回憶錄,一面注視著法國政局的發(fā)展。他一直站在反對派地位,反對新憲法,指責新憲法條文將使法國重蹈第二共和國時代政治動蕩的覆轍。1947年他發(fā)起組織法國人民聯盟,1951年成為正式政黨,在議會中占有120個席位。由于不滿議會黨團,該黨在1955年解體。戴高樂開始埋頭撰寫回憶錄,先后出版了第一卷《召喚》、第二卷《團結》,在第三卷《拯救》出版時,他已經重新執(zhí)政了。
夏爾·戴高樂 - 總統(tǒng)生涯
法國第四共和國政府頻頻更迭,政局動蕩,1958年5月法屬阿爾及爾又爆發(fā)起義,軍隊開始干預政治,有引起內戰(zhàn)的危險。戴高樂感到時勢要求他再度出山。5月15日,長期沉默的戴高樂發(fā)表一個聲明:“12年來,法國面臨種種問題,非政黨體制所能解決,國家一直處在這種災難狀態(tài)中。上一次,國家在危急存亡的關頭曾賦予我重任,領導全國救亡圖存。今天,當國家再次面臨考驗時,它一定知道我已經做好了接管共和國權力的準備。”6月1日,戴高樂就任總理,12月21日被選為法國總統(tǒng),新憲法授予總統(tǒng)更多的權力,法國從此進入了第五共和國時期。當時,法國軍隊陷入了阿爾及利亞戰(zhàn)爭的泥潭中,戴高樂決心甩掉這個包袱,允許阿爾及利亞獨立。他采取全民表決的形式,讓法國人民和阿爾及利亞人民決定是否賦予阿爾及利亞以自決權,結果70%以上的選民投了贊成票。這表明戴高樂的政策受到擁護。隨后,戴高樂制服了駐阿爾及利亞的法軍高級將領的叛亂,避免了法國的內戰(zhàn),和平地完成了法屬非洲的非殖民化。
軍隊中的一些極端分子不能饒恕戴高樂這種“拋棄我們的阿爾及利亞兄弟”的“出賣行為”,轉入暴力和恐怖行動。后來至少發(fā)生了4起陰謀殺害戴高樂將軍的事件,其中的兩次已經付諸行動。一次是1961年9月8日晚上,當戴高樂乘車從巴黎返回科龍貝時,突然被一片火力網包圍,幸好陰謀者埋設的90磅炸藥沒有爆炸,他的防彈車沖了過去。另一次是1962年8月22日發(fā)生在戴高樂乘車前往庫布萊鎮(zhèn)軍用機場的路上,路旁的兩輛汽車衛(wèi)突然射出數百發(fā)子彈,其中十幾發(fā)子彈擊中了戴高樂那輛堅固的鐵雪龍防彈車,一顆子彈擊破后窗,在離他頭部幾英才的地方掠過。事后戴高樂回憶道:“令人難以置信的僥幸,我們誰都沒有中彈,那就讓戴高樂繼續(xù)走自己的路,履行自己的職責吧。”
戴高樂連續(xù)當了兩屆(11年)總統(tǒng)。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對外事務上。他一直反對美國對法國的控制,要求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內與美英同享決策權。這一要求遭到美國拒絕后,他撤銷了北約對法國空軍和艦隊的指揮權,進而退出北約。迫使美國撤出在法國的駐軍和基地。戴高樂反對大國核壟斷政策,法國于1960年3月自己制造原子彈獲得成功,并逐漸發(fā)展成為一支不容忽視的獨立的核遏制力量。戴高樂充分利用法國的否決權,把英國排斥在歐洲經濟共同體之外,以便把歐洲經濟共同體作為他外交政策的工具,并發(fā)展成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勢力。戴高樂主張東西方“緩和與合作”,出訪蘇聯和東歐國家,開始與蘇聯和東歐國家進行貿易和文化交流。1964年1月,法國不顧美國和它的大多數盟國只承認臺灣的國民黨政府這一狀況,宣布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系。戴高樂在記者招待會上表示:法國不得不考慮這樣的事實,在亞洲,沒有中國的參加,就不能辦成任何大事。
與外交相比,戴高樂在內政方面的作為就頗為遜色了。在重新執(zhí)政的最初幾年,他通過發(fā)行公債的辦法,緩和了通貨膨脹,穩(wěn)定了貨幣;減少行政費用開支,提高商業(yè)稅,解除官方對商業(yè)的控制,使國民生產總值逐年上升,國家的黃金和美元儲備增加。隨后,戴高樂拋出了一個又一個計劃,想使法國的經濟強大起來,但都沒有成功。到1967年情況急劇惡化。失業(yè)增長率急劇上升,工廠關閉或開工不足,工人和職員紛紛舉行示威和罷工。1968年5月突然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學生和工人運動,使戴高樂的威信急劇下降。翌年4月27日,戴高樂將地方區(qū)域改革方案和參議院改革方案交給公民投票表決,想以此獲得選民的支持,結果使他大失所望,有52%的選民反對他的改革方案。戴高樂當即宣布下野,發(fā)表了一個簡短的聲明:“我將停止執(zhí)行共和國總統(tǒng)的職務。這個決定自今日中午生效!
夏爾·戴高樂 - 下野生活
79歲的戴高樂下野以后,拒絕享受離任總統(tǒng)的薪俸和住房,又回到了科龍貝家中寫回憶錄,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建立他這座最后的文字紀念碑上。村民經?梢钥吹酱鞲邩吩诖暹吷⒉剑鼗厥淄,看上去心情是那樣的抑郁。戴高樂沒能把回憶錄寫完,于1970年11月9日因心臟病猝然逝世。蓬皮杜總統(tǒng)于次日向法國人民發(fā)表廣播講話:“戴高樂將軍逝世了,法國失去了親人。1940年,戴高樂將軍拯救了我們的榮譽。1944年,他領導我們走向解放和勝利。1958年,他把我們從內戰(zhàn)的威脅中救了出來,他使今天的法國有了自己的制度、獨立和國際地位!屛覀兿蚍▏WC,我們決不辜負我們所得到的教誨,愿戴高樂將軍永遠活在全國人民的心中!戴高樂的遺囑早在1952年就寫好并密封起來,要求在他去世后才許啟封。遺囑寫道:
“我希望在科龍貝教堂舉行我的葬禮。如果我死于別處,我的遺體務必運回家鄉(xiāng),不必舉行任何公祭。我的墳墓必須是我女兒安娜安葬的地方,日后我的夫人也要安息在那里,墓碑上只寫:夏爾-戴高樂(1890-?)。
“葬禮要由我兒子、女兒和兒媳在我私人助手們的幫助下安排,儀式必須極其簡單。我不希望舉行國葬,不要總統(tǒng)、部長、議會代表團和公共團體代表參加。只有武裝部隊可以以其身份正式參加,但人數不必很多。不要樂隊吹奏,也不要軍號。不要在教堂或其他地方發(fā)表演講,國會不要致悼詞,舉行葬禮時,除我的家庭成員、我的解放功勛團戰(zhàn)友和科龍貝市議會成員外,不要留別的位子。法國的男女同胞如果愿意的話,可以陪送我的遺體到達它的最后安息之地,以給我的身后遺名增光,但我希望要默默地把我的遺體送到墓地。
“我聲明,我事先拒絕接受給予我的任何稱號、晉升、榮譽、表彰和勛章,不論是法國的還是外國的。授予我上述任何一項,將違背我的最后愿望。”
戴高樂的要求都實現了,葬禮非常簡樸,4萬多男男女女從法國各地來到科龍貝為他們心目中的英雄送葬。與此同時,巴黎大主教馬爾蒂在巴黎圣母院為戴高樂將軍舉行隆重的安靈彌撒,許多國家的元首都趕來致哀。幾十萬巴黎人冒雨向愛麗舍宮行進,在凱旋門這個26年前戴高樂站過的地方肅立致哀。第二天,巴黎市議會決定把凱旋門所在的星形廣場改名為夏爾-戴高樂廣場。這可以說是向拒絕任何榮耀的領袖授予“榮譽”的一種最好方法。
夏爾·戴高樂 - 作品列表
戴高樂除了是一名優(yōu)秀的軍人與政治家之外,同樣也是一位作家,一生有六大著作:《敵人內部的傾軋》(1924年):戴高樂第一部著作。
《劍鋒》(1932年)
《未來的軍隊》(1934年)
《法國和她的軍隊》(1938年)
《戰(zhàn)爭回憶錄》(1947年):與邱吉爾的《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回憶錄》并稱為姐妹作。
《希望回憶錄》(1970年):戴高樂的遺著,預計寫完三卷,但還未完成,戴高樂就因心臟病去世,僅完成第一卷與第二卷的頭兩章。
夏爾·戴高樂 - 政治思想
從1940年開始,為了法國的獨立、完整和偉大,戴高樂主義就成了戴高樂領導下的“自由法國”處理同美國和蘇聯關系的基本原則。
戴高樂領導下的法國認為,1958年的世界局勢與戰(zhàn)后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時已大不相同了。
第一,戰(zhàn)后初期由于歐洲國家自身力量的削弱,整個西方都害怕蘇聯進一步向西歐擴張勢力,而西歐國家單憑自己的力量不足以阻擋蘇聯可能的軍事進攻。于是,美國在歐洲的存在和幫助就成為必要的依靠了,馬歇爾計劃和北大西洋公約是這種局勢的必然產物。十年以后的今天,蘇聯進攻西歐的可能性已經不存在了。因為西方國家已經發(fā)展強大起來,蘇聯的共產主義在發(fā)展起來的西方社會已沒有什么吸引力,更何況在他控制的地區(qū)麻煩已經不少。與其說蘇聯擔心歐洲,不如說它更關注亞洲的中國。
第二,對國家安全起保證作用的手段也大不一樣了。戰(zhàn)后初期,只有美國擁有原子彈,所以歐洲盟國覺得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是個保障?涩F在,蘇聯同樣擁有摧毀對方的手段。根據兩次世界大戰(zhàn)美國遲遲不愿出兵歐洲的歷史經驗,不能設想美國會冒自己被摧毀的風險用核武器來保護歐洲。相反,美蘇為了自己的利益,卻完全可能在他們控制的地區(qū)使用核武器!凹热槐Wo作用令人懷疑,為什么還要把自己的命運托付給保護者呢?”
第三,如果說戰(zhàn)后初期西歐國家對美國的依賴是有益的話,它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美國有權支配盟國,控制盟國的防務、政治甚至領土的結果,使西歐國家屈服于它?墒,現在西歐國家,特別是法國的“國際作用已經發(fā)生了某種變化”,它要求獨立自主,要求掌握威懾敵人的現代化軍事手段來實現自己的安全。
軍事組織
1958年9月17日,戴高樂以法國政府首腦的身份給艾森豪威爾總統(tǒng)和麥克米倫首相寫了一份備忘錄,正式以外交途徑向美英兩國闡述了法國的立場。7在這份9月24日發(fā)出的備忘錄里,戴高樂明確要求改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機構,建立一個由美英法三國組成的領導機構,而且法國政府認為這個機構是不可缺少的,否則法國將不參加任何發(fā)展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工作,或者將依照這個公約的第12條,保留要求修改公約或者退出該組織的權利。8在美英拒絕了法國的要求之后,戴高樂一步不讓地按計劃行事了。
1959年3月,法國宣布,法國地中海艦隊不再受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指揮。6月,法國拒絕在自己的國土上儲存美國核武器,美國被迫將駐法國的核轟炸機撤往英國和西德。1960年2月,法國試爆原子彈成功。5月,法國拒絕將空防系統(tǒng)納入北約軍事一體化。1961年5月肯尼迪訪法期間,提出將美國配備“北極星”導彈的核潛艇調派北約,以換取法國停止核試驗,遭到拒絕。1963年1月,戴高樂在記者招待會上宣布,拒絕參加1962年底美英“拿騷會談”建議組建的北約“多邊核力量”,認為把法國的軍事手段并入受外國人指揮的多邊核力量,與法國的防務政策原則背道而馳。6月,法國宣布法國大西洋艦隊在戰(zhàn)時不再“自動”歸北約指揮,并收回北約對法國飛機中隊的指揮權。8月,法國同中國一起,抵制了美英蘇三國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戴高樂認為,如果同意美蘇永遠壟斷核武器,“將使世界上又建立起新的霸權。”1964-1965年,法國撤回了在北約海軍司令部任職的軍官,拒絕參加北約軍事演習。1966年10月,法國宣布退出北約軍事委員會,只留下一個聯絡使團。北約理事會及其機構和設施,在法國規(guī)定并不肯更改的期限內,從巴黎遷往布魯塞爾。
法國在戴高樂主義的指導下針對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核壟斷發(fā)起的沖擊,顯而易見,主要是針對美國而來的。因為在戴高樂看來,由于美國的盟主地位以及它所奉行的霸權政策,法國在聯盟中有一種壓抑感。在現有的聯盟內部關系下,法國要實現戴高樂主義的目標和理想,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美國的盟主地位,美國的霸道,已成了法國維護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爭取大國地位的主要障礙。法國只有沖破這種束縛,才有可能順利推行戴高樂主義。
對蘇聯政策
法國當時對蘇聯的政策,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出在上個世紀60年代,戴高樂主義反對霸權,要求獨立自主于美國的愿望。
在戴高樂看來,蘇聯同美國一樣都是霸權國家,認為這兩個大國的實力、對立和爭霸威脅著全世界。在戴高樂主義的所有經典中,都沒有改變蘇聯是“共產主義的極權專制國家”,它的本質是擴張的,是西方“自由世界”的共同敵人這個看法。也正是因為此,法國只能歸屬于西方陣營,它始終是這個聯盟中的一員。在東西方對壘的關鍵時刻,比如1958年開始的柏林危機和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法國堅定地同盟國站在一起。但是形勢畢竟發(fā)生了變化,蘇聯也在變化。在戴高樂眼里,從結構上看,東方陣營內部已經出現了不和甚至裂痕;從思想上講,蘇聯也在尋求和平,避免戰(zhàn)爭。問題在于,世界和平,避免戰(zhàn)爭的結果不能靠美蘇兩個大國來實現,如果僅由它們來主宰世界,只會給世界帶來更大的危險。每個國家都應當發(fā)揮自己的作用,特別是法國,更應該發(fā)揮“積極的作用”。
在對蘇政策中,戴高樂主義最具有實質性意義的是,首先,任何涉及東西方關系的國際大事,法國決不讓它成為只是美蘇之間的問題,它應當也是法國的問題。要實現戴高樂主義的理想,就必須打破來自兩個超級大國主宰世界事務的局面,而最直接的阻力,是來自美國,因此,同東方國家發(fā)展關系,不僅打破了這種一統(tǒng)局面,顯示了法國的世界性作用,而且有可能從蘇聯獲得直接或間接的支持,增強同美國鬧獨立的籌碼;接著,法國要起世界大國的作用,首先要在歐洲站住腳跟,要在西歐起領導作用。這就有必要在國際重大問題上特別是歐洲問題上先同蘇聯打交道,尋求共同語言和合作可能。如果不改善同蘇聯的關系,歐洲問題不可能得到解決,法國也不可能在歐洲謀求自己的地位。法國完全可以單獨地,而不是跟在美國的后面,推行同蘇聯和東歐國家的政策,即戴高樂提出的“緩和、諒解和合作”三原則。正是這一開創(chuàng)性的政策,為后來西德的“新東方政策”起了表率作用。在這一政策指導下,在法國與美國鬧得最兇的1966年,戴高樂正式訪問了蘇聯,在法蘇關系史上掀起了一個小高潮。
蘇聯人當然樂意看到對手陣營里出現“窩里反”,但在蘇聯人的眼里,絕不可能像戴高樂那樣將戴高樂主義看得那么高,法國不可能取代美國的地位,蘇聯的主要對手只能是美國。1968年8月20日,以蘇聯為首的華沙條約國家軍事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無疑給戴高樂主義的“緩和、諒解和合作”政策注射了一支清醒劑,提醒他對蘇合作是有限度的,在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下,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制度仍然是國際關系走向的決定因素。
戴高樂主義與歐洲建設 不管人們如何評價戴高樂對待歐洲建設的態(tài)度,許多人都承認戴高樂有一個“歐洲觀”。戴高樂的“歐洲觀”,是戴高樂為法國制定的對外政策思想和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戴高樂主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和分析,也不能脫離維護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爭取法國的大國地位這個實質性主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以后,以歐洲聯合為核心的歐洲建設,在從未有過的聲勢推動下,成為歐洲各國政治家討論和實踐的政治運動。在這場運動中,圍繞歐洲建設的道路問題,出現了聯邦主義和邦聯主義兩大主張。聯邦主義者認為,歐洲的不和與沖突,源出于民族國家這種傳統(tǒng)組織形式引發(fā)的利益沖突。因此,應當逐漸放棄民族國家這種形式,建立一個凌駕于民族國家之上的一體化的超國家權力機構,以實現和保障和平與發(fā)展。凡是參加這種組織的歐洲國家,都要逐步地出讓自己的主權。邦聯主義者認為,民族國家是客觀存在,各個國家有著自己的具體情況和特殊利益,這些情況和特殊利益不可能因為出讓主權就不復存在。因此,他們認為歐洲建設的道路不是成立歐洲聯邦,而是在主權國家之間進行邦聯式的聯合。
對英美關系
對美英關系,戴高樂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從丘吉爾開始,英國人“甘心追隨美國人的政策”。這是在戰(zhàn)爭期間得出的結論。他不可能忘記丘吉爾對他說過:“您要知道,當我必須在歐洲和海洋之間作出選擇時,我總是選擇海洋的。您還要知道,如果必須在您和羅斯福之間作出選擇時,我總是選擇羅斯福的!14戰(zhàn)后,丘吉爾的“三環(huán)外交”政策,使英國“被大西洋彼岸的大陸吸引著越走越遠”。英國仍然奉行一種不直接介入歐洲大陸事務的政策。英國沒有參加歐洲煤鋼共同體和歐洲防務共同體的簽約,英國不僅不參加羅馬條約,還組織歐洲自由貿易區(qū)與歐洲共同體相抗。直到1961年7月,英國切身感到這樣做得不償失,才正式申請加入歐洲共同體。
在戴高樂眼里,英國是美國在歐洲的代言人,是想安插在歐洲共同體內的一個“釘子”,一匹“特洛伊木馬”,他不能允許美國利用英國乘機插足歐洲。1963年和1967年,英國參加歐洲共同體的申請兩次遭到法國的否決。
歐洲聯邦
戴高樂在歐洲建設中反對超國家的一體化的歐洲聯邦,主張建立一個保持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的各國之間合作的歐洲邦聯,是戴高樂主義維護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這個思想在歐洲觀中的直接反映。
戴高樂主義中反對超國家的一體化的歐洲聯邦,反對美國控制歐洲,主張歐洲人的歐洲,這種歐洲觀中維護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的原則,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爭取法國的大國地位。
所謂“歐洲人的歐洲”,其寓意異常清晰,就是要在歐洲建設中擺脫美國的控制和影響,使歐洲成為真正獨立自主的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