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西奧多·盧梭 ( Étienne Pierre Théodore Rousseau 1812年4月15日—1867年12月22日)是法國巴比松派的風景畫家。依全名又譯做皮埃爾·埃提昂·蒂奧多·盧梭。他的中文譯名有相當多種,有時做胡梭,有時做魯梭。
成長歷程
盧梭的風景畫以強烈的色彩、大膽的筆觸,和獨特的主題聞名。評價是有褒有貶,他是提高法國風景畫家地位的重要人物,在18世界當時,他的作品被拒于主流畫派長達10年的時間,最後終于在1848年獲得大眾的認可正式有公開展出,并被授與榮譽的十字勛章。并成為將 巴比松派接續(xù)到印象派的重要畫家。
盧梭(Theodore Rousseau 1812-1867)是十九世紀 法國巴比松風景畫派畫家。他的作品比較奇特。他因為處境困厄,故精神上充塞著煩惱與苦悶。他的父親原是一個巴黎的工匠,因為經(jīng)營不善而破產(chǎn)了,使盧梭老早就嘗遍了貧窮的滋味。他的年輕的妻子發(fā)了瘋,不得不與他離婚。他的藝術(shù)被人誤解,二十余年中,批評家對他只有冷嘲熱諷的輿論。直到一八四八年革命為止,他的作品每年被沙龍的審查委員會拒絕。 他秉有詩人的氣質(zhì)。他可不是表現(xiàn)晨光暮色時的幽密的夢境,而是抉發(fā)大自然要蘊藏的生氣。文藝復興期的多那太羅早曾發(fā)過這種宏愿,他為要追求體質(zhì)的與精神的生命印象,曾陷于極度的苦惱。然而盧梭所欲闡發(fā)的,并非是人類的生命,而是自然界的生命。他的感覺,他的想象,使他能夠容易地抓握最微賤的生物的性靈。他自言聽到樹木的聲音。他們的動作,他們的不同的形式,教他懂得森林中的喁語。他猜測到花的姿態(tài)所涵的意義與熱情。 當一個人到達了這個地步,無論是詩人或畫家,他的眼睛是透視的了,他們能在外形之內(nèi)透視到內(nèi)心。大自然是一個超自然的世界,但于他一切都是熟習的。懷著猜忌與警戒,心頭只是孤獨與寂寞,他的日子,完全消磨于野外,面對著大自然。有一次他在田間工作是時遇到一個朋友,他便說:“在次多么愉快! 我愿這樣地永遠生活于靜寂之中!笔前。腿耸赖慕佑|愈少,便是和自然的接觸愈多;他不愿與人群交往時,便去與自然對語。這里所謂自然不只是山水,不只是天空的 云彩,而是自然界中一切的生物與無生物。 要捉摸無可捉摸,要表白無可表白,這是畫家盧梭的野心。這野心往往使他陷于絕望。多少作品在將要完工的時候被毀掉了!如萊奧納多·達·芬奇一樣,他不斷地發(fā)明特殊的方法,制造特殊的顏色與油,以致他有許多作品,經(jīng)過了不純粹的化學作用而變得黝暗,面目不辨。 他的代表作中,有《楓丹白露之夕》。這幅風景表現(xiàn)得如同一座美妙的建筑物。兩旁矗立著幾株大樹,宛如大寺前面的兩座鐘樓;交叉的樹枝仿佛穹窿;中間展開著一片廣大的平原;其中有牛羊,有池塘,有孤立的樹。兩旁的樹下,散布著亂石與短小的植物,到處開滿著鮮花,池上飄著浮萍。 作者所要表白的,是在這叢林之下與平原之上流轉(zhuǎn)著的無聲無形的生氣。樹干的巍峨表示它獨立不阿的性格,一望無際的原野表示天地之壯闊,牛羊廣布,指示出富庶的畜牧;即是一花一草之微,亦在啟示它們欣欣向榮的生命。然而作者懂得綜合的力量最為堅強,故他并不如何刻求瑣屑的表現(xiàn);而且在一切小枝節(jié)匯集之后,最重要的還得一道燦爛的光明,把一幅圖畫變成一闋交響樂。于是他反復地修改、敷色;若是在各種探究之后依然不能獲得預期的效果,他便轉(zhuǎn)側(cè)于痛苦的絕望中了。在痛苦中或者竟把這未完之作毀掉了;或者在狂亂之后,清明的意識使他突然感應到偉大的和諧。 如杜佩雷一樣,盧梭并不刻求表現(xiàn)自然的真相,而是經(jīng)過他的心所觀照過的自然面貌。他以自己的個性、人物、視覺來代替準確的現(xiàn)實。他頌贊宇宙潛在的生命力。他的畫無異是抒情詩,無異是一種心靈境界的表現(xiàn)。他自己說過他創(chuàng)出幻想以自欺,他以自己的發(fā)明作為精神的食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