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成中英

    成中英

     成中英,祖籍湖北省 陽新縣,1935年11 月8 日生於南京,1955年畢業(yè)于臺灣大學外文系,1958年獲華盛頓大學哲學與邏輯學碩士學位,1963年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F(xiàn)為 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系教授!皣H中國哲學會”榮譽會長、國際 《易經》學會主席、 國際易學導師資格評審委員會主席,IACEDM 國際環(huán)境決策管理咨詢委員會環(huán)境哲學總顧問。


    教授簡介

      Prof. Chung—Ying Cheng

      成中英,1935年11   月8 日(農歷9 月29 日)誕生於南京,父親成惕軒先生,母親徐文淑女士。

       哈佛大學和 華盛頓大學以及 臺灣大學知名校友成中英教授在1955年畢業(yè)于臺灣大學外文系,1958年獲華盛頓大學哲學與邏輯學碩士學位,并入哈佛大學深造,1963年獲得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祖籍湖北省 陽新縣。是 美籍華人學者,被認為是“第三代 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世界著名 哲學家、著名管理哲學家,現(xiàn)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現(xiàn)為 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系教授。是“國際 中國哲學會”榮譽會長、國際 《易經》學會主席、 國際易學導師資格評審委員會主席,IACEDM 國際環(huán)境決策管理咨詢委員會環(huán)境哲學總顧問。作為海外儒學研究代表人物的成中英,長年致力于在 西方世界介紹中國哲學。70年代曾為臺大哲學系教授兼主任,自1983年起,執(zhí)教于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系,同時兼任多所大學的客座教授。他致力于中國哲學走向世界并做出巨大貢獻,是《中國哲學季刊》的創(chuàng)立者和主編、國際中國哲學學會、國際易經學會、中國哲學高級研究中心、遠東高級研究學院等國際性學術組織的創(chuàng)立者和主席,國際中國管理與現(xiàn)代倫理文教基金會的奠基人。創(chuàng)立美國 國際東西方大學 并兼 校董會總監(jiān)兼任校長,東西方文化中心傳播研究所高級顧問、 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客座教授、美國紐約市立大學客座哲學教授, 日本國際基督教大學客座教授,臺灣大學哲學系主任兼哲學研究所所長, 中國人民大學客座教授, 北京大學哲學系客座教授, 西安交通大學客座教授, 上海師范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1973年在美國 檀香山創(chuàng)立國際中國哲學學會,并為《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倡導中國哲學現(xiàn)代化與世界化。1978年主持“第一屆國際中國哲學會議”,致力促進中西哲學的深入交流,弘揚中國思想文化。曾任臺灣大學哲學系客座教授、系主任暨研究所所長,“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 常務理事,國際本體闡釋學學會主席,國際中國哲學學會名譽主席。創(chuàng)辦:美國 國際東西大學 (INTERNATIONAL EAST WEST UNIVERSITY),國際中國哲學學會(現(xiàn)任榮譽會長),國際易經學會(現(xiàn)任主席),兼任英文中國哲學季刊 總編輯。為中國哲學發(fā)展貢獻頗多。 研究領域為:中西哲學比較、 儒家哲學及本體 詮釋學。 治學基本思路:深入 西方哲學的核心,弘揚中國哲學的精華,推動融合中國哲學的世界哲學的創(chuàng)立。 學術著作:《儒家哲學論》、《本題與詮釋》、《中國文化的新定位》、 《成中英自選集》、《中西哲學精神》、 《知識與價值》、《易學本體論》、《美國哲學歸納法理論研究》、《戴震原善研究》、《中國哲學與中國文化》、《科學真理與人類價值》、《合外內之道:儒家哲學論》、《 周易策略與經營管理》等,及 學術論文近百篇。

    著作年譜

      《成中英已出版的中文學術專著》

      1. 《中國哲學與中國文化》,三民書局(臺北), 1974年3月

    成中英

      2. 《科學知識與人類價值》,三民書局(臺北), 1974年4月

      3. 《中國哲學的現(xiàn)代化與世界化》,聯(lián)經出版事業(yè)公司(臺北) , 1985年

      4. 《知識與價值:和諧,真理與正義的探索》,聯(lián)經出版事業(yè)公司(臺北), 1986年

      5. 《中國現(xiàn)代化的哲學省思——「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理性的結合》 (專書) ,三民書局(臺北), 1988年

      6. 《中國哲學的現(xiàn)代化與世界化》, 中國和平出版社(北京), 1989年

      7. 《世紀之交的抉擇》,上海知識出版社, 1991

      8. 《文化、倫理與管理》, 貴州人民出版社(貴州) , 1991

      9. 《中西哲學的會面對話》 (專書) ,文津出版公司(臺北) , 1994

      10. 《 C理論:易經管理哲學》,東大書局(臺北), 1995

      11. 《知識與價值——成中英新儒學論著輯要》(論文集, 李翔海編),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北京), 1996

      12. 《論中西哲學精神》, 東方出版中心(上海), 1996

      13. 《 21世紀:經濟競爭力與文明說服力》, 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武漢), 1996

      14. 《智慧之光: 中國管理哲學的現(xiàn)代應用》,與 周翰光合著,中國 紡織工業(yè)大學出版社(上海)

      15. 《 C理論─中國管理哲學》(修訂本),上海: 學林出版社, 1999

      16. 《合內外之道——儒家哲學論》, 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北京), 2001年

      17. 《 創(chuàng)造和諧》 (專書,論文摘錄) , 上海文藝出版社(上海), 2002年

      18. 《道與心:成中英自選集》, 山東教育出版社(濟南) , 2003年

      19. 《成中英自選集》,山東教育出版社(濟南), 2005年

      20. 《從中西互釋中挺立:中國哲學與中國文化的新定位》, 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 2005年

    論文年譜

       《成中英中文論著編年》

      

      1965

      “哲學與科學知識”,載《 大華晚報》(臺北), 12月24-25日

      1966

      “當代歸納理論中的幾個問題”,載《鵝湖月刊》(臺北)

      “自 方法學觀點論科學發(fā)展基礎”,載《 新世代》(臺北), 8月

      1967

      “近代邏輯的意義內涵及與語言的關系” ,載《思與言》,第5卷第2期, 1967年7月15日。

      “科學,真理與人類價值”,載《大學雜志》(臺北), 1/2月

      “當代 中國哲學之發(fā)展世界的意義”,載 《東方雜志》(臺北), 11月

      “論孔子的正名思想”,載《出版月刊》(臺北), 3月

      1968

      “戰(zhàn)國 儒家思想之發(fā)展”,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學報(臺北)

      1969

      “ 文學語言及哲學語言”,載《東方雜志》(臺北), 11月

      1970

      “ 四度空間的作學問態(tài)度” ,載《思與言》 (臺北) ,第8卷第1期, 1970年5月15日。

      1973

      “哲學與思想”,《出版與研究半月刊》 (臺北)

      1974

      《中國哲學與中國文化》 (專書) ,三民書局(臺北), 3月

      “論中國哲學的重建問題”,載《中國哲學與中國文化》,三民書局(臺北)

      “哲思偶得”,載《東方雜志》(臺北), 7月

      “論 致中和與 致良知”,載《中國哲學與中國文化》,三民書局(臺北)

      《科學知識與人類價值》 (專書) ,三民書局(臺北), 4月

      1975

      “從哲學看文學:論文學四義與文學十大功能”,載《 中華文學》(臺北), 7月1日

      “中國哲學之再生與挑戰(zhàn)”,載《中國論壇》(臺北)

      1976

      “人性體驗與人性哲學”,載《東方雜志》 (臺北), 1月

      “ 論人性哲學與人性體驗”,載《東方雜志》(臺北), 1月

      “論 安樂死”,載《中國論壇》(臺北), 11月第3卷

      1977

      “復興 中國文化發(fā)展中國哲學”, 國立臺灣大學研究學報, 5月

      “ 論人權的人性本質與理性基礎”,載《新世代》 , 10月

      “美國哲學之發(fā)展及其未來”,《美國研究論文集》,淡江學院(臺北)

      1978

      “再論中國哲學現(xiàn)代化問題”,載《時報雜志》(臺北), 7月31日

      “美國哲學之發(fā)展及其未來”,載《東方雜志》(臺北), 1月

      “美國哲學之發(fā)展及其未來”,載《東方雜志》(臺北) 2月

      “現(xiàn)代化的哲學意義與理性基礎”,載《 中國時報》(臺北), 7月31日

      “論人權的人性本質與理性基礎”,載《中國論壇》(臺北), 8月

      “論中國哲學的現(xiàn)代化與世界化”,載《 中央日報》(臺北), 7月31日

      “論 明儒學案中的明儒氣象”,載《幼獅月刊》(臺北), 4月(分兩部分)

      “論中國哲學的現(xiàn)代化與世界化”,載《幼獅月刊》(臺北), 4月

      “自學術與 歷史觀點評 中國大陸批孔運動”,載《東方雜志》

      1979

      “孔子 政治哲學與中華文化復興”,載《中華文化發(fā)展月刊》

      “文化自強之道”,載《中國論壇》(臺北), 6月10日

      1980

      “序當代墨家研究”,載《墨辯研究》,鐘裕聯(lián)主編,臺北:三民書局

      “中國的昨日,今日明日”,載《中國論壇》(臺北), 10月

      “美國哲學之發(fā)展及其未來”,載《美國議論文集》(臺北)

      “從u2018見林不見樹’與u2018見樹不見林’說起:兼論文化內涵之層次與文化創(chuàng)造之目標”,載《中國論壇》(臺北), 12月號

      “現(xiàn)代科技下的生活形態(tài)與 傳統(tǒng)文化:一個對未來的透析”,載《中國論壇》(臺北), 3月

      “發(fā)展孔子u2018文,行,忠,信’的 教育哲學”,載 《中央日報》(臺北), 9月28日

      “談情說理”,載《 婦女雜志》(上海), 10月

      “論中國哲學”,載《 時報周刊》(東京) , 8月

      “論孔明的正義觀”,載《 中國人》, 10月

      “ 論文化建設”,載《中央日報》(臺北), 9月7-8日(分兩部分)

      “現(xiàn)代科技下的生活形態(tài)與傳統(tǒng)文化:一個對未來的透析”,載《中國論壇》(臺北), 3月

      1981

      “文化與民族性格與心理”,載《政治思想學刊》, 11月

      “生活素質的哲學分析”,載《臺灣經濟學刊》, 12月

      “朱子哲學中的方法,知識和真理觀”,載《鵝湖月刊》(臺北), 12月號

      “ 易經中的理與情”載《幼獅學志》(臺北), 12月號

      1982

      “朱子與豚之家人辯證與考析”,載《中國文化復興月刊》(臺北), 6月

      “做一個現(xiàn)代中國文化人”,載《 我是中國人》,中正書局(臺北)

      1983

      《近代邏輯暨科學方法學基本名詞辭典》 (成中英主編),聯(lián)經出版事業(yè)公司(臺北), 2月

      “論 王陽明u2018 朱子晚年定論’與u2018 大學問’所涵攝的知識問題---兼論朱子u2018理’的創(chuàng)見”,載《 東吳大學哲學系 傳習錄》,東吳大學(臺灣)

      “ 文化沖突、文化融合與中國文化的世界化”,載《 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 11月

      “原性與圓性:論性即理與心即理的分疏與融合問題兼論心性哲學的發(fā)展前景”,載《鵝湖學志》(臺北), 12月

      1984

      “當代 新儒學與新儒家的自我超越:一個致廣大與盡精微的追求”,載《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 8月

      “方法概念與本體詮釋學”,載《中國論壇》(臺北),第19期

      “中國哲學范疇的特性”,載《 哲學研究》(北京),第12期

      1985

      《中國哲學的現(xiàn)代化與世界化》 (專書) ,聯(lián)經出版事業(yè)公司(臺北)

      “孔子政治哲學與中華文化復興”,載《中國哲學的現(xiàn)代化和世界化》,聯(lián)經出版事業(yè)公司(臺北)

      “禪的邏輯” (英文稿) ,載《東吳大學哲學系傳習錄》(第4期),東吳大學(臺灣)

      “建立中國的 管理哲學”,載《中國論壇》(臺北), 20 : 6

      “論柔性攻勢與內部轉化”,載《中國戰(zhàn)略學刊》,中國戰(zhàn)略學會(臺北)

      “人性哲學,文化輸出與統(tǒng)一中國”,載《 光復大陸》,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臺灣),

      “談如何發(fā)揚中華文化---以促進 世界大同”,載《憲政論壇》(臺灣),

      “整體定位應變創(chuàng)新”,載《實踐月刊》(臺北)

      “中國哲學范疇問題初探”,載《 漢學研究》,漢學研究資料及服務中心(臺灣), 6月號

      “中國哲學之再生與挑戰(zhàn)”,載《挑戰(zhàn)與再生》,幼獅文化事業(yè)公司(臺北)

      1986

      《 知識與價值:和諧,真理與正義的探索》,聯(lián)經出版事業(yè)公司(臺北)

      “論儒家孝的倫理及其現(xiàn)代化:責任,權利與德行”,載《中國論壇》(臺北), 6月號

      “從禪宗的u2018本體論詭論’到歐美佛學研究的現(xiàn)況”,載《當代學人談佛教》,東大圖書公司(臺北)

      1987

      “深入到西方哲學的核心” ,載《中國論壇》(臺北),第275期。

      “中國哲學當前的核心與周邊問題”,載《哲學雜志》(聊城), 8月

      1988

      “中國現(xiàn)代化的哲學省思:從本體詮釋學觀點論中西文化的異同問題”,載《中西文化比較研究》(北京)

      《中國現(xiàn)代化的哲學省思——「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理性的結合》 (專書) ,三民書局(臺北)

      “《 周易》的u2018時中’觀念與 孔子思想”,載 《中國哲學》(第十四輯), 人民出版社(北京)

      “禪佛教---顯密融合的基礎”,載《世界顯密佛學會議實錄》,佛光出版社(臺灣)

      “ 李退溪的u2018 四端七情’說與孟子、朱熹思想”,載《 學術月刊》,第1期(上海)

      “易經管理系統(tǒng)及其應用: u2018 C ’理論(上) ”,載《決策理論與實踐》,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會(北京)

      1989

      《中國哲學的現(xiàn)代化與世界化》 (專書) ,中國和平出版社(北京)

      “創(chuàng)生性范疇之分析---論懷德海與宋明儒學之類同與分野”,載《中西文化異同論》, 三聯(lián)書店(北京)

      “ 孔子哲學中的創(chuàng)造性原理---論生即理與仁即生”,載《幼獅學志》,幼獅文化事業(yè)公司(臺北)

      “評論---儒家思想與現(xiàn)代化:理論分析與實征研究”,載《中國論壇》(臺北),

      “ 中國語言與 中國傳統(tǒng)哲學 思維方式”,載《 新華文摘》 (北京)

      1990

      “禪的詭論與邏輯”,載《中華佛學學報》第三期, p.185-207 ,中華佛學研究所(北投), 1990年4月

      “u2018易’的象,數(shù),義,理一體同源論”,《 周易研究》, 山東大學出版社(濟南)

      1991

      《世紀之交的抉擇》 (專書) ,上海知識出版社

      《文化、倫理與管理》 (專書) ,貴州人民出版社(貴州)

      “ 方東美的本體論架構”,載《方東美哲學國際研究會論文集》,臺灣大學與 香港中文大學

      “中國語言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維方式”,載《中國思維偏向》,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北京)

      1992

      “論儒學與新儒學中的宗教實在與宗教認識”,載《中國宗教:過去與現(xiàn)在》, 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

      “ 《易經》的方法思維”,載《周易與自然科學研究》, 中州古籍出版社( 鄭州)

      “《易經》研究的現(xiàn)代化問題”,載《周易與現(xiàn)代化》,中州古籍出版社(鄭州)

      “本體詮釋學與中國哲學的現(xiàn)代化和世界化---訪美籍華裔學者成中英教授”,載 《哲學研究》第11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北京)

      “成中英教授再談本體詮釋學”,載 《哲學動態(tài)》,第9期,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北京),

      “追求民主精神培養(yǎng)民主人格”,載《中國重生之路---基督民主主義與中國文化》,海外華僑布道團(美國)

      1993

      “東亞經濟發(fā)展與廣義的儒家倫理所扮演的多種角色”,載《 黎明大學學報》,黎明大學( 中山)

      “建立一個現(xiàn)代化的 中國管理模式: C理論的提出及應用”,載《東方文化與現(xiàn)代經管》,法住出版社(香港)

      “論易哲學與 文化圈” , 《周易研究》(濟南),第15期

      “論朱子哲學的理學定位與其內涵的圓融和條貫問題”,載《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臺灣)

      “西方管理危機與儒家人性智慧---序 黎紅雷《 儒家管理哲學》”,載《哲學研究》第3期(北京)

      1994

      《中西哲學的會面對話》 (專書) ,文津出版公司(臺北)

      “占卜的詮釋與貞之五義——論易占原初思想的哲學延伸”,載 《中國文化》(北京),第1期

      “占卜的詮釋與貞之五義——論易占原初思想的哲學延伸”,載《中國文化》(北京),第2期

      “本體詮釋之教育哲學:人本詮釋方法和今日世界智性教育與德性教育之整體模型”,載 羅國杰主編《東方倫理道德與 青少年教育》(上海)

      “從禪悟的觀點論 海德格,道元與彗能”, 鄭振煌譯,載《中華佛學學報》(臺灣),中華佛學研究所,第7期, p.264-285 , 7月

      “從哲學傳統(tǒng)對話中理解儒家人學的獨特價值”,載《 中華文化論壇》(四川)

      “研討u2018實學’的六封信---第一封信”,載《 學習》,人民出版社(北京)

      “一些對當代學術的思考”,載《跨越21世紀的出版視野》,聯(lián)經出版事業(yè)公司(臺北)

      1995

      《 C理論:易經管理哲學》 (專書) ,東大書局(臺北)

      “論中國哲學的綜合創(chuàng)造與創(chuàng)造綜合”,載《中國哲學智慧透析》, 華夏出版社(北京),

      “論u2018觀’之哲學涵義兼釋《 觀卦》”,載《國際儒易學研究》,華夏出版社(北京),

      “原性與圓性:論性即理與心即理的分疏與融合問題”,載 《漢學研究》, 漢學研究中心(臺北)

      “ 中國管理哲學與 比較管理研究”,載《社會科學--- C理論與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研究》, 上海社會科學院(上海)

      1996

      《知識與價值——成中英新儒學論著輯要》(論文集,李翔海編),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北京)

      “中國哲學的綜合創(chuàng)造與創(chuàng)造綜合——兼論本體詮釋的涵義”,載《安徽師大學報》( 蕪湖)第2期

      “本體詮釋學是什?”,載 《唐都學刊》,第4期

      “交叉科學研究的重要發(fā)展”,載《天津學報》(天津)

      《論中西哲學精神》 (專書) ,東方出版中心(上海)

      《 21世紀:經濟競爭力與文明說服力》 (專書) ,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武漢)

      “儒學與現(xiàn)代性的整合:探源與重建”,載《 國際儒學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

      “學術交流---儒學和現(xiàn)代管理問題”,載《國際社會與經濟》, 中共中央黨校(北京)

      “易經講座(一) ---周易位與時的現(xiàn)代意義及C理論的發(fā)展”,載《 中華民國周易學會八十五年年刊》,中華民國周易學會(臺灣)

      1997

      《智慧之光:中國管理哲學的現(xiàn)代應用》,與周翰光合著,上海:中國紡織 工業(yè)大學出版社(上海)

      “本體與實踐: 牟宗三先生與 康德哲學”,載《 中國哲學史》(北京)第2期

      “ 馮契先生的智慧哲學與本體思考:知識與價值的邏輯辯證統(tǒng)一”,載 《學術月刊》(上海),第3期

      “ 社會變遷與文化轉通的核心問題:知識與道德的平衡與整合”,載《中華文化:發(fā)展與變遷》( 馬來西亞)

      “所涵攝的知識問題---兼論朱子u2018理’的創(chuàng)見”,載《王陽明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貴州教育出版社(貴州)

      1998

      “論 義利之辨與天人合一”,載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北京),第1期

      “整體性與共生性:儒家倫理與東亞經濟的發(fā)展”,載《 浙江社會科學》(杭州)第2期

      “二十一世紀的 東西文化融合與大學教育的使命”,載《 中國文化論壇》(四川),第19期

      “現(xiàn)代新儒家的復雜命題”,載《 學術界》( 合肥) , 6月號

      1999

      《 C理論─中國管理哲學》 (專書) (修訂本),上海:學林出版社

      “成中英先生訪談錄(之一)”,載《 貴州大學學報》(貴州)第1期

      “有必要發(fā)展一個全球性的德性倫理”,載 《跨文化對話》,第2期

      “我所知道的 殷海光先生”,載《 江漢論壇》(武漢),第6期

      2000

      “創(chuàng)造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命運:全球化經濟發(fā)展與儒學及儒商的定位”,載《 孔子研究》(南京),第2期

      “人性與東西方管理的分野”,載《 北方經濟》,第12期

      “從 真理與方法到 本體與詮釋”,載 《本體與詮釋》,北京三聯(lián)書店

      “何?本體詮釋學”,載《本體與詮釋》,北京三聯(lián)書店

      “本體詮釋學與當代精神”(與 潘德榮合作),載《本體與詮釋》,北京三聯(lián)書店,

      《本體與詮釋》(主編),三聯(lián)書店(北京)

      “中西文化與哲學的未來”,載《東瀛求索》,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會(北京)

      2001

      “世紀會面”,載《本體詮釋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哲學詮釋學中的方法論問題”,載《本體詮釋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合內外之道——儒家哲學論》 (專書) ,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北京)

      “中國哲學中的 知識論”(上),載《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蕪湖)第1期

      “中國哲學中的知識論”(下),載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蕪湖)第2期

      “ 21世紀中國哲學走向:詮釋、整合與創(chuàng)新”,載《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北京),第6期

      “二十一世紀的新探索:天道,人性與文明”,載《儒耶對話新里程》,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香港)

      “本體詮釋學洞見和分析語言---中國哲學的詮釋和重構”,載《 分析哲學——回顧與反映》, 四川教育出版社(成都)

      “自楚墓竹簡老子分析道家觀點”,載《詮釋與建構》,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

      “道德自我與民主自由:人權的哲學基礎”,載《新化文哲》 ,第4期

      “道德自我與民主自由:人權的哲學基礎”,載 《東岳論叢》,第6期

      2002

      《 創(chuàng)造和諧》 (專書,論文摘錄) ,上海文藝出版社(上海),

      “第五階段儒學的發(fā)展與新新儒學的定位”,載《 文史哲》(濟南),第5期

      “本體詮釋學體系的建立:本體詮釋與詮釋本體”,載《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蕪湖)第5期

      “ 文化自覺與文明挑戰(zhàn)”,載 《文史哲》(濟南),第3期

      “論東方德性倫理和西方權利倫理的結合”,載《 浙江學刊》(杭州),第5期

      《本體與詮釋第二輯》(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

      2003

      “ 二程本體哲學的根源與架構”,載《 南昌大學學報》(南昌),第1期

      “詮釋空間的本體化與價值化”,載《本體與詮釋》,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上海)

      “本體詮釋學洞見和分析話語”,載《本體與詮釋》,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上海)

      “新論人文精神與科學理性:中西融合之道”,載《 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北京)第1期

      《本體與詮釋:中西比較(第三輯) 》(主編),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上海), 2003年

      《道與心:成中英自選集》,山東教育出版社(濟南)

      “文化自覺與文明挑戰(zhàn)”,載《文史哲》(濟南),第3期

      “對 哈貝馬斯路的儒學反思”,載《 思想與文化》,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上海)

      2004

      “新論人文精神與科學理性:中西融合之道”,載 《首都師范大學學報》(北京),第1期

      “中國美學中美的動態(tài)變化過程:詩畫交融的創(chuàng)造性和諧”,載《 世界哲學》(北京),第2期

      “本體釋學的本體結構:兼論中國哲學的詮釋定位”,載《第一屆中國文哲之當代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 臺北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臺北)

      “本體詮釋學三論”,載《安徽師范大學學報》,第4期

      “真理與道”,載 《世界哲學》(北京),第5期

      “中國哲學中的人類意識:結構和發(fā)展”,載《 江西社會科學》(南昌),第9期

      “全球化中的東西方文化差異與交融”,載《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青島),第6期

      “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之需要”,載 《東方論壇》,第5期

      “儒家和道家的本體論”,載《 人文雜志》,第6期

      “發(fā)揚中國哲學的融合力量與中國文化、哲學的現(xiàn)代化、世界化——東學西漸的途徑探討之一”,載《東方論壇》,第6期

      2005

      “ 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語言和 本體論批評”,載《 洛陽師范學院學報》(洛陽),第1期

       《成中英自選集》,山東教育出版社(濟南)出版。

      《從中西互釋中挺立:中國哲學與中國文化的新定位》 (專書) ,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出版。

    英文簡介

      Professor Chung-ying Cheng

      BA 1956,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MA 1958,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hD 1964, Harvard University

      Professor Cheng’s chief research interests are in five areas: Chinese logic, the I Ching an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philosophy, the onto-hermeneutics of Eastern and Western philosophy, and Chan (Zen) philosophy. Recently he has worked on the philosophy of c-management and Confucian Bio-Ethics as they relate to the Chinese tradition, and on how Chinese culture fits into world culture. Professor.

      China-Related Courses Taught

      Phil 370 Chinese Philosophy

      Phil 406 Intro. to Chan (Zen) Buddhist Philosophy

      Phil 607 East Asian Philosophy

      Phil 671 Neo-Confucianism

      Phil 770 Seminar in Chinese Philosophy

       Selected China-Related Publications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Chung-ying Cheng as Editor-in-Chief, published by Blackwell Publishers, Melden and Oxford. Quarterly, new editions from 2000,

      2001 and up to date.

      Contemporary Chinese Philosophy, edited by me with Nicholas Bunnin. Preface and Long Section on Afterwords by me. Malden and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2. 429 pages.

      A Treatise on Confucian Philosophy: The Way of Uniting the Outer and the Inner,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es Publishers, 2001, 431 pages.

      Ontology and Interpretation, (in Chinese), Beijing: Sanlian Publishers, 2000. 382 pages.

      C Theory: Chines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 (in Chinese), Shanghai:

      Xueling Publishers, 1999. 458 pages

      Light of Wisdom: The Contemporary Application of Chinese Management Philosophy (Ed. w/Zhou Hanguang). Shanghai: Chinese Textile University Press, 1997.

      “Transforming Confucian Virtues into Human Rights: A Study of Human Agency and Potency in Confucian Ethics” in Wm deBary (Ed.) Confucianism and Human Right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7.

      C lilun: Yijing guanli zhexue. [C Theory: The Yijing philosopy of management].Taibei: Dongda Tushu Chubanshe, 1995.

      Wenhua, lilun yu guanli: Zhongguo xiandaihua de zhexue xingsi. [Culture, Ethics, and 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 Guiyang: Guizhou Renmin Chubanshe, 1991.

      Shiji zhi jiao de jueze: Lun Zhong-Xi zhexue zhong de huitong yu

      ronghe. [ Choice at the Turn of a New Century: On the Interflux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y]. Shanghai: Zhishi Chubanshe, 1991.

      The Distribution of Power and Rewards: Selected Essays from the Conference on Democracy and Social Justice East and West (Co-ed. w/James Hsiung). Washington, DC: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91.

      New Dimensions, Albany: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1.

    TAGS: 中國人 各朝代中國人
    名人推薦
    • 張自忠
      張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字藎臣,后改藎忱,漢族,山東省臨清人,第五戰(zhàn)區(qū)右翼集團軍兼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中國國民黨上將銜陸...
    • 祖辛
      祖辛(前1363年——前1346年在位)在位十六年。甲骨文作“且辛”。在位時發(fā)生九世之亂,使商朝進一步衰落。
    • 詹姆斯·厄爾·卡特
      詹姆斯·厄爾·卡特 (James Earl Carter) ,又名吉米·卡特(Jimmy Carter),1924年10月01日生于佐治亞州普蘭斯。曾于1955年至196...
    • 顓頊
      顓頊(生卒年月不詳),號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中國上古部落聯(lián)盟首領,“五帝”之一。在流傳下來神話傳說中,顓頊是主管北方的天帝。顓頊始...
    • 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人(現(xiàn)安徽亳州市),漢族,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曹魏政權的締造者...
    • 戴芳瀾
      戴芳瀾(1893.05.04-1973.01.03),著名的真菌學家和植物病理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在真菌分類學、真菌形態(tài)學、真菌遺傳學以及植...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