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景坤 - 基本資料
姓名:郭景坤
職業(yè):材料科學家
籍貫:廣東新會人
郭景坤 - 簡介
60年代畢業(yè)于復旦大學化學系郭景坤研究陶瓷與金屬封接,在系統(tǒng)地研究了高鋁氧瓷金屬化工藝的基礎上,集中研究了它們的金屬化機理,從而提出了Mo- MnO金屬化的方法,這一方法同時適合于多種陶瓷上應用。解決了兩種大型高鋁氧瓷與金屬的封接件的工藝,為我國的電真空事業(yè)作出了貢獻,為此,與兩種高鋁氧瓷的制備工藝一起,獲得國家發(fā)明獎和國家新產(chǎn)品二等獎。70年代他研究陶瓷基復合材料。在系統(tǒng)研究了各類纖維與陶瓷在化學上的相容性和物理上的匹配行為的基礎上研究成功了一種碳纖維補強陶瓷基復合材料,具有極為優(yōu)異的綜合性能,很適宜于用作防熱材料,已在我國的空間事業(yè)中得到應用。這是陶瓷基復合材料首次得到實際應用的范例,填補了我國在這一領域上的空白,在國際上也處于領先地位,用它作為燒蝕防熱材料是我國的獨創(chuàng),開辟了利用纖維補強陶瓷基復合材料作為燒蝕材料的新途徑。從事納米陶瓷和陶瓷晶界應力設計研究,人為地造就陶瓷體內(nèi)的能量吸收機制,以達到對陶瓷材料的強化與增韌的目的,效果很好。在80年代末,他在我國最先主持和開拓納米陶瓷的研究。用多種方法研制出各種納米陶瓷粉體,利用納米粉體的活性,可以在很低溫度下燒成。納米氧化鋯陶瓷在它的熔點的一半左右的溫度下具有極大的超塑性行為。近來,他的實驗室在室溫下的拉伸疲勞試驗中亦發(fā)現(xiàn)有微區(qū)超塑性現(xiàn)象,這在國際上未見報道。最近又制備出晶粒尺寸為50nm的氧化物和強度高達1200MPa的復相陶瓷材料。最近又提出多相材料的研究。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重大成果獎,于1981年獲國家發(fā)明一等獎。之后從事陶瓷的強化與增韌以及陶瓷發(fā)動機材料的研究。他主持和組織的陶瓷發(fā)動機材料及其另、部件的研究獲得很大成功,使我國成為在國際上繼美、日、之后無水冷陶瓷發(fā)動機行車試驗成功的國家之一。為此。于1992年獲得了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在此同時,他提出了陶瓷基復合材料的設計原則;又進行了氧化鋯相變增韌的研究;提出了陶瓷多相復合的概念和陶瓷材料的多種強化與增韌途徑,得到了較好的效果。于1995年獲得了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
郭景坤曾任上海市政協(xié)第六,七,八屆常務委員會委員。現(xiàn)任中國硅酸鹽學會副理事長,上海硅酸鹽學會理事長和上海古陶瓷研究學會理事長。吉林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同濟大學和華東師范大學等校兼職教授。期刊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