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麥獨孤 - 生平介紹
他的父親很富有,在奧爾德海姆(Oldham)擁有一家化學工廠。麥獨孤 15 歲進曼徹斯特大學學生理學,1890 年得獎學金入劍橋大學學習醫(yī)學,1894 年獲劍橋大學學士學位。繼而深造于倫敦圣托馬斯醫(yī)學院,1898 年在在該院醫(yī)師實習
期滿獲醫(yī)學博士學位。在此期間他因讀到哈佛大學教授 W.詹姆斯所著《心理學原理》,而對心理學深感興趣,且對詹姆斯崇拜有加,自許為詹姆斯的私淑弟子。獲博士學位后,同年隨劍橋大學人類學探險隊前往大洋洲托雷斯(Torres)海峽列島考察土著人生活,不久又赴婆羅洲研究當?shù)赝林柯洹;貒笤俑暗聡缤⒏髮W師從 G.E.繆勒學習實驗心理學研究一年。1900 年任倫敦大學講師,并主持新建的心理學實驗室,就在這年他結婚了,婚后有 5 個孩子。1904 年后曾任劍橋大學哲學講師及牛津大學心理學講師,C.伯特即是他在牛津大學時的學生之一。1912 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14-1918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曾任軍醫(yī)少校,擔任軍人精神病治療工作。退役后返劍橋一直不得升任教授,乃于 1920 年應哈佛大學詹姆斯之邀出任該校心理學教授,因反對機械論心理學,曾長期與行為主義心理學進行論戰(zhàn)。1927 年改任杜克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兼教授。威廉·麥獨孤 - 思想學說
麥獨孤的心理學思想并不屬于行為學派,而且他在心理學界成名也遠較華生為早。一般心理學史上之所以將麥獨孤的思想列在行為學派主題下討論,主要有兩個原因:
他最早提出心理學是行為科學的理念。1905年,麥獨孤首創(chuàng)心理學應為研究行為的實證科學,提出以本能為基礎的行為學說。在麥獨孤看來,行為的特征是追求一定的目的,這樣就必須考慮引起目的性行為的基本動力。1908 年,刊布《社會心理學導論》一書,力主心理學必須放棄內(nèi)省法研究意識的取向,改而研究行為。只有以行為作為研究主題,才能使心理學成為一門實證科學。不過,麥獨孤所指的行為和華生的主張并不相同。華生所指者只限于可觀察的外顯行為,而麥獨孤則將內(nèi)在心理活動也包括在行為之內(nèi)。
麥獨孤的思想影響了新行為主義思想的發(fā)展,他的目的心理學思想就是托爾曼所倡目的行為主義思想的張本。
麥獨孤對生理心理學、實驗心理學、普通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變態(tài)心理學等都有獨創(chuàng)性的研究和見解。以下介紹麥獨孤心理學思想的兩點要義:
1.目的心理學
麥獨孤是策動心理學(hormic psychology)的創(chuàng)始人。他主張人類和動物的行為是由目的所驅(qū)策的,所以自稱為目的心理學(purposive psychology)。對行為的解釋,麥獨孤認為個體行為都是有目的的。他在 1923 年出版的《心理學綱要》一書中指出,心理學研究的行為,既不是巴甫洛夫所研究的條件反射,也不是華生所研究的由刺激引起的反應,而是研究目的性的行為。因此一般稱麥獨孤的思想為目的心理學。麥獨孤認為目的性行為有五個特征:
目的性行為是自發(fā)性的;
行為開始后即使引起行為的刺激消失,行為仍然繼續(xù);
如目的性行為受阻,個體將變換其行為方式以達到目的;
目的達到之后,行為才會停止;
目的性行為因重復練習而增強。因此他認為嘗試錯誤式的行為是目的性行為,不是反射。
在強調(diào)行為的目的性的時候,麥獨孤指出目的行為與機械反射有 7 個方面的不同:
活動的自發(fā)性:反對機械的 S - R 公式;
活動的堅持性:刺激消失,活動仍可進行;
活動方向的變異性;
活動與情境的關聯(lián)性:情境產(chǎn)生改變,運動即行停止;
對出現(xiàn)新情境的準備性;
效果的改進性:由于反復,行為效果會有所改進;
機體反應的整體性(趨向目的)。
凡是同這些標準相吻合的活動就是有目的的活動,而機械反射則缺乏這些標志,故被排斥于行為之外。由于他借希臘語中“horme”詞(意為“策動”),1923 年麥獨孤將他的目的心理學改稱為策動心理學。策動心理學的問世帶動了社會心理學的廣泛發(fā)展。
2.本能說
麥獨孤受 C.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試圖用本能解釋行為。華生的行為主義思想不承認本能之說,他認為個體的本能性行為也是在環(huán)境適應中學習來的。麥獨孤反對華生的看法,他認為人類行為源于本能,“先天的或遺傳的傾向,是一切思想和行動 - 不論是個人還是集體的 - 基本源泉和動力”。此種與生俱來的內(nèi)在動力,人類與動物均皆有之。1908 年他的《社會心理學導論》一書,以本能說獨樹一幟,曾再版 24 次。他在書中對本能的定義為:一個本能是一種遺傳的或先天的心物傾向,決定那些有此傾向者感知和注意某一種類的客觀,在感知時體驗著某種特殊情緒的激動,以及對它做出某種特殊樣式的動作或至少體驗著這種動作的沖動。按麥獨孤的本能說(instinct theory),人與動物本能性行為表現(xiàn)時,其中包括三種成分:
知覺成分:指個體對某些特定刺激給予特別注意的先天傾向,如認識食物等。
行動成分:指個體的目的導向行為活動,在達到目的從而獲得滿足之前,行動不會停止,如覓食、求偶等。
情緒成分:指伴隨行動而產(chǎn)生的情緒反應,如覓食得食而有愉快情緒,與敵人戰(zhàn)斗而有忿怒情緒,因逃避而有恐懼情緒。
他舉出 12 種本能,如覓食、母愛、逃避、好奇、合群、爭斗、性驅(qū)力、創(chuàng)造、服從、獲取、支配、排斥等。認為這些本能以及它們的組合構成行為,本能可以是無限的。本能使機體驅(qū)向目標,每一種本能活動都有一定目的,都包含一個情緒內(nèi)核,有一定的情緒相隨,如逃避與畏懼、爭斗與憤怒、母愛與溫情相伴隨。麥獨孤還用本能-情緒說解釋群體心理。認為情緒增強是使群體凝聚的粘合劑。他把群眾過激行為視為初級本能與情緒作用的結果,這與 G.勒龐的集群說類似。麥獨孤的本能理論,最早載于他 1908 年所出版的《社會心理學導論》,所以一般公認他是社會心理學的先驅(qū)。
麥獨孤的本能說在 20 世紀 30 年代以前曾風行一時,后來受到許多學者批評,中國心理學家郭任遠即是其中之一。雖然就人類行為而言,本能學說現(xiàn)今已不為人們所接受(除了 S.弗洛伊德學派外),但是麥獨孤的主張卻在不同程度上重新引起人們對本能的興趣,特別在動物生態(tài)學家中,這一點可在 N.廷伯根和 K.洛倫茨的著作中看出。
在 1911 年出版的《身體與心靈》一書中,麥獨孤提出了他的“精神”學說。他認為,一切事物中都是有一點“精神”的。這一學說在心理學力圖拋棄任何神學含義的時代并未變得很流行。此外,麥獨孤還是心切斷現(xiàn)象的堅信者。他支持由杜克大學的 J.B.萊因提出的超感官知覺的研究,包括心靈感應、超人視力和其他心靈現(xiàn)象。1920 年任心靈學研究會主席,次年任美國心靈學研究會主席。
在對催眠的研究中,他提出腦部缺血說。認為:催眠現(xiàn)象是被試者腦部缺血造成的。催眠過程中,當被試者被要求靜息和少動的時候,腦部的血液因流向四肢而減少,進而導致眩暈狀態(tài)的出現(xiàn),并因此誘發(fā)催眠現(xiàn)象,顯然麥獨孤對催眠術做了純生理學的解釋。
威廉·麥獨孤 - 主要著作
生理心理學入門: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1905
社會心理學導論: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Psychology. 1908
身體與心靈:Body and Mind: A History and Defense of Animism. 1911
心理學:行為的研究:1912
團體心理:The Group Mind. 1920
心理學綱要:1923
變態(tài)心理學綱要:Outline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926
The Battle of Behaviorism. 1929
Psycho-Analysis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36
生命之謎: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