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先覺 - 人物簡介
劉先覺,男,漢族,1939年10月出生,安徽省無為縣人,中共黨員。1964年7月畢業(yè)于河北農業(yè)大學土壤及農業(yè)化學專業(yè)。天津農學院教授。
劉先覺 - 求學經歷
1953年畢業(yè)于南京工學院(現(xiàn)東南大學)建筑系,1956年在清華大學建筑系研究生畢業(yè),師從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1956年回南京工學院(現(xiàn)東南大學)工作至今。先后師從楊廷寶和梁思成兩位大師(中國建筑界人稱南楊北梁),是唯一如此“奢侈”地得到兩位大師指點的學者、專家。在中國近現(xiàn)代建筑保護方面,劉先覺先后參與了20世紀八十年代后期國家建設部和文物局對中國十幾個城市近代建筑普查評估,完成了對南京近代優(yōu)秀建筑的調查研究,為其保護措施提供了依據(jù)。目前,劉先覺受澳門政府委托,對即將于明年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澳門建筑群做系統(tǒng)調查研究工作。 198l-1982年在美國耶魯大學任訪問學者,1987年被聘為瑞士蘇黎世工業(yè)大學建筑學院客座教授,并應邀赴意大利與英國講學。
劉先覺 - 研究領域
他長期從事建筑歷史與理論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尤其著重于現(xiàn)代建筑理論、外國建筑史、中國近代建筑史和古典園林的研究。先后主持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和博士學科點基金課題多項。
劉先覺 - 現(xiàn)任職位
現(xiàn)兼任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史學分會理事,意大利國際城市建筑研究中心研究員,南京歷史文化名城研究會副會長,英國名人研究中心(IBC)顧問,美國名人研究會(ABI)顧問,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己培養(yǎng)博士后2名,博士生18名,碩士生40余名
劉先覺 - 曾任職位
曾受聘擔任中國農學會理事、中國土壤學會理事、天津市政府農業(yè)技術顧問團顧問、天津市食品學會理事、天津市土地學會理事、天津市規(guī)劃學會理事、天津市土壤肥料學會副理事長、全國高等農業(yè)教育研究會理事等職。
劉先覺 - 研究成果
劉先覺教授從50年代開始,長期從事建筑歷史與理論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尤其著重于外國建筑史、中國近代建筑史、現(xiàn)代建筑理論、古典園林的研究,并曾參加劉敦楨主持的《蘇州古典園林》研究工作。他先后主持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博士點基金多項,目前已有不少重要研究成果,已出版的著作有《現(xiàn)代建筑理論》;《中國近代建筑總覽?南京篇》;《密斯?凡德羅》建筑專集;《阿爾瓦?阿爾托》建筑專集;《建筑美學》(譯著);《外國近現(xiàn)代建筑史》(合編);《歷史?建筑?歷史——外國古代建筑史簡編》;《建筑藝術的語言》;《建筑藝術世界》;《建筑歷史與理論研究文集》(主編);《中國土木建筑百科辭典?建筑卷》(常務副主編);《現(xiàn)代建筑》(譯著);《摩福西斯建筑作品集》(譯著);《蘇州古典園林》(參編);《江南園林圖錄》(合編)等。已發(fā)表的論文有60余篇,比較有代表性的有:“西方建筑正在向何處去”(《建筑師》第7期),“現(xiàn)代城市發(fā)展中面臨的生態(tài)建筑學新課題”(《建筑學報》9502),“仿生建筑文化的新趨向”(《世界建筑》9604),“西方建筑創(chuàng)作理論的發(fā)展”(《建筑史論文集》9),“1898—1937年間的南京近代建筑形態(tài)”(臺灣《建筑師》9405),“論當代世界建筑文化的共生與交融”(《世界建筑》9901)等。
劉先覺 - 本人簡介
博士生導師,1953年畢業(yè)于南京工學院建筑系,1956年在清華大學建筑系研究生畢業(yè),師從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
代表性著作: “建筑藝術世界;澳門建筑文化遺產”
代表性論文: “現(xiàn)代城市發(fā)展中面臨的生態(tài)建筑學新課題;1900年以前澳門的民用與軍事建筑”
專業(yè)(網站用): 工學-農業(yè)工程類
所教課程:
研究方向: 城市景觀設計、地緣文化與警園設計及園林歷史與理論
劉先覺 - 所獲獎勵
由于他在學術上的突出貢獻,1993年獲江蘇省優(yōu)秀研究生指導教師稱號;1996年獲建設部科技圖書一等獎,1997年獲江蘇省教學成果一等獎,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998年又獲建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999年《現(xiàn)代建筑理論》由教育部推薦為全國首批研究生教學用書。個人傳略已被收入《Dictionary of International Biography》(24 th edition) U.K. 1996,《International Leaders in Achievement》(3ed edition) U.K. 1997,《中國專家大辭典》(2)等書。
劉先覺 - 主要學術論著
《現(xiàn)代建筑理論》 《中國近代建筑總覽(南京篇)》 《建筑歷史與理論研究文集(1927-1992) 》 《密斯·凡·德·羅 》 《阿爾瓦·阿爾托》 《建筑美學 現(xiàn)代建筑 》 《外國近現(xiàn)代建筑史 蘇州古典園林 》 《城市建筑學 》
劉先覺 - 專著目錄
1.《蘇州古典園林》(撰寫第五章建筑,第六章花木),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79
2.《江南園林圖錄》(合編).南京工學院出版,1979
3.《外國古代建筑史圖集》(合編).同濟大學出版社,1978,1981
4.《外國近現(xiàn)代建筑史》(合編).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2
5.《中國大百科全書?建筑卷》.(外建史分支副主編),1988
6.《中國近代建筑總覽?南京篇》.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2.2
7.《建筑美學》(譯著),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2.9
8.《密斯?凡德羅》建筑專集.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2.12
9.《歷史?建筑?歷史——外國古代建筑史簡編》.中國礦大出版社,1994
10.《建筑藝術的語言》.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11.《摩福西斯建筑作品集》(譯著),臺灣圣文書局出版,1996
12.《建筑歷史與理論研究文集》(主編).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7.10
13.《阿爾瓦?阿爾托》建筑專集.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8.12
14.《中國土木建筑百科辭典?建筑卷》(常務副主編).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9.5
15.《現(xiàn)代建筑理論——建筑結合人文科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的新成就》(主編).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9.9.
16.《建筑藝術世界》.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3
17. 《現(xiàn)代建筑》(塔夫里+達爾科著,劉先覺等譯),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0.6
劉先覺 - 論文目錄
1.威尼斯圣馬可廣場.《國外建筑文摘》1963.1 2.西湖與太湖風景區(qū)的植物配置.《南工學報》1964.1 3.水城威尼斯.《世界知識》1964.10 4.高層建筑若干問題(合作).《南工學報》1978.3 5.國外的高層與大跨建筑.《銅陵科技報》1979.1.1 6.建筑的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化.《南工學報》增刊.1979.3 7.國外大跨度建筑發(fā)展的趨勢.《建筑師》第1輯.1979 8.國外對建筑史的研究與古建筑保護.《建筑歷史研究》1980.3 9.國外高層建筑發(fā)展的回顧.《科技史文集》第7輯.1981 10.佛羅倫薩建筑談.《南京日報》1981.2.2 11.高塔巡禮.《建筑工人》1981.7 12.當代國外建筑技術的進展.《世界建筑》8103 13.西方建筑正在向何處去?《建筑師》第7輯.1981 14.關于后期現(xiàn)代主義.《建筑師》第8輯.1982 15.阿爾瓦?阿爾托.《建筑師》第8輯.1982 16.雅馬薩奇的建筑藝術.《建筑師》第19輯.1984 17.伊羅?沙里寧的建筑創(chuàng)作.《建筑師》第20輯.1984 18.國外的旅游事業(yè)與古城古建保護.《建筑師》第17輯.1984 19.國外歷史名城的保護與建設.《百科知識》8403 20.美國城市廣場與園林綠化.《世界建筑》8502 21.建筑創(chuàng)作與建筑理論.《合肥建設》8503 22.文藝復興運動的誕生地佛羅倫薩.《工人日報》1985.3 23.提高創(chuàng)作水平的途徑.《建筑學報》8504 24.西方建筑前景宏觀.《世界建筑》8505 25.后現(xiàn)代建筑的價值觀.《時代建筑》8602 26.圖式思維的概念與作用.《建筑學報》8611 27.美國的航空港.《世界建筑》8701 28.1986年中國近代建筑研討會發(fā)言.《新建筑》8702 29.西方建筑創(chuàng)作理論的發(fā)展.《建筑史論文集》第九輯.清華出版社.1988 30.南京板橋新村剖析.《華中建筑》8803 31.威尼斯——亞得里亞海上的珍珠.《世界建筑》8806 32. 國外對建筑歷史學科研究的進展.《全國高等學校外國教材研究成果交流會論文集》南京大學出版社,1989 33. 西方建筑思潮對中國建筑的挑戰(zhàn).香港《建筑與城市》8903 34. 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時代使命.《時代建筑》8903 35. 歐美城市的更新運動與環(huán)境美的創(chuàng)造.《城市環(huán)境美的創(chuàng)造》,中國社科出版社.1989 36. 瑞士的城市與建筑.《世界建筑》8906 37. 中西兼融,尋找建筑的民族形式——記十九世紀中葉到二十世紀中葉南京的建筑思潮與風格.臺灣《雅砌》建筑雜志.9105 38. 南京近代建筑文化的演變.《東方文化》第1集.1991.5 39.南京近代建筑文化形態(tài)的特征. 《東方文化》第2集.1992.6 40.建筑美學的辯證思考.《華中建筑》9301及《建筑與文化論文集》,湖北美術出版社.1993 41.建筑理論的文化意義.《建筑師》53輯專家訪談錄.1993 42.《金陵勝跡大全》(編寫部分章節(jié)).南京出版社,1993.9 43.洋務派與民間仿洋式建筑.《建筑學報》9312 44.《建筑師學術?職業(yè)?信息手冊》(編寫3項).河南科技出版社.1994 45.過渡時期的建筑見證——1891~1937年間的南京近代建筑形態(tài),臺灣《建筑師》月刊.1994.5 46.建筑文化的深層課題——生態(tài)建筑學探討.《華中建筑》9501 47.現(xiàn)代城市發(fā)展中面臨的生態(tài)建筑學新課題.《建筑學報》9502;《中國當代建筑論壇》,1997.6.山東大學出版社 48.建筑藝術語言的特征.《藝術學研究》第2集.江蘇美術出版社.1996.4 49.建筑技術在南京近代建筑發(fā)展中的作用.《建筑學報》9611 50.仿生建筑文化的新趨向.《世界建筑》9604;《建筑與文化》論文集,第四卷.1999.12.天津科技出版社 51.八十年代后國外高層建筑動向.《中外建筑》9702 52.國外大跨度建筑的新動向.《中外建筑》9702 53.當代世界重要建筑組織與著名建筑師簡介.《華中建筑》9702 54.中國近代新建筑發(fā)展簡史.《建筑歷史與理論研究文集》.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7 55.什么是晚期現(xiàn)代主義建筑.《南方建筑》9702 56.解構建筑探源.《建筑學報》9710 57.《中外名建筑鑒賞》(編寫23條).同濟大學出版社.1997.3 58.如何看待建筑的價值觀.《建筑百家言》.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8.9 59.當代世界建筑文化之走向.《華中建筑》9804 60.論當代世界建筑文化的共生與交融.《世界建筑》9901 61.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劉先覺撰寫第十一卷第四章建筑部分(近代前編),第十二卷第二章建筑部分(近代后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3 62.鴉片戰(zhàn)爭前中國的西式建筑概述.《華中建筑》9904 63.《建筑師簡明手冊》序,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9.5 64.中國城市規(guī)劃近代及其百年演變(李百浩 劉先覺)《建筑師》第90輯 1999.10 65.生態(tài)原點—氣候建筑(朱馥藝 劉先覺),《新建筑》2000.3
劉先覺 - 研究領域
劉先覺教授長期從事土壤學、農業(yè)化學、農業(yè)生態(tài)學等方面的科學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參加了“河北省高產小麥土壤和植株營養(yǎng)診斷與施肥技術的研究”、“高產小麥氮素化學肥料施用技術的研究”、“天津市西郊區(qū)付村鄉(xiāng)農業(yè)增產增值綜合開發(fā)試驗研究”、“天津市津南區(qū)傳字營農業(yè)結構模型及生態(tài)農業(yè)建設的研究”、“天津市近郊鹽堿荒地生態(tài)農業(yè)示范工程的研究”、“天津市土壤磷素狀況的研究”、“津郊潮土長期定位施肥試驗土壤中磷素化學形態(tài)及有效性演變的研究”、“溫度對Olsen法測定石灰性土壤有效磷影響的研究”、“應用電導率對土壤鹽漬化程度進行分級評估的研究”等多項課題。其中,天津市土壤磷素化學形態(tài)和有效磷庫等方面的研究達到了國內同類研究的領先水平,理論價值較高,對北方石灰性土壤合理施用磷肥也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天津市近郊鹽堿荒地生態(tài)農業(yè)示范工程的研究項目,運用生態(tài)學和農業(yè)系統(tǒng)工程原理,結合我市近郊農業(yè)自然資源實際,研究建立了新型復合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使荒地資源發(fā)揮了巨大的生產潛力,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本項成果對同類地區(qū)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其他課題均都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對指導農業(yè)生產起到了積極作用。他主持完成的項目先后獲天津市科技進步三等獎3項。
劉先覺 - 學術交流
在學術交流方面,他曾兩次出席北京國際農業(yè)系統(tǒng)工程學術研討會,并發(fā)表論文,多次參加國內相關學科學會的學術大會,在國內外刊物和學術會議上發(fā)表論文30余篇;參加高等農業(yè)院校農學類專業(yè)用《土壤學》教科書的編寫(副主編)工作,該書由農業(yè)出版社出版、發(fā)行。
劉先覺 - 研究貢獻
1993年被批準享受國務院頒發(fā)的政府特殊津貼。劉先覺教授從事教育工作30余年。他基礎理論堅實,學術造詣深,教學經驗豐富,先后主講《土壤肥料學》、《土壤學》、《環(huán)境土壤學》、《土壤農化分析》、《農業(yè)系統(tǒng)工程概論》、《農學概論》等課程,多年指導畢業(yè)生論文。在教學中,他理論聯(lián)系實際,不斷探索課程改革,教學效果好,深受學生的歡迎,并關心和幫助青年教師的成長。他極為重視高等農業(yè)教育教學改革的研究。1992年,他從高等教育學原理、農業(yè)教育管理和城郊型農業(yè)的實際出發(fā),研究總結提出了“適應大城市郊區(qū)農業(yè)的專業(yè)結構調整與配套改革”的教學方案和培養(yǎng)模式,有力地促進了學院的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yǎng),此項成果獲得天津市普通高等學校優(yōu)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997年,主持完成了天津市教委下達的“面向21世紀天津高等農業(yè)教育的研究”項目,初步形成本院面向21世紀初的學科專業(yè)結構調整、人才培養(yǎng)目標、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培養(yǎng)模式等教育教學改革的總體方案,對推動本院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提高教育質量,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劉先覺 - 個人主張
建筑學家劉先覺指出 城市建筑一味求洋不可取
由全國高校建筑學科專業(yè)指導委員會、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歷史與理論研究所主辦的世界建筑史教學與研究國際研討會在東大舉行,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日本東京工業(yè)大學、英國倫敦大學及我國的清華、東大、同濟等國內外50多所高校的頂尖建筑學專家研討建筑的歷史和現(xiàn)狀。大會主席、東大建筑學院博導、著名建筑學教授劉先覺說,中國的眾多城市都在急速增大,一些城市變成特大型,甚至國際化,洋人設計的建筑越來越多。他指出,城市國際化并非都要洋建筑,對于他生活的南京城,他也直言不諱地指出其優(yōu)劣。
城市建筑不能多姓“洋”
劉先覺教授說,中國現(xiàn)在就像個“大工地”,到處都在建設中,他以生活了50年的南京為例,“半年不在,就有了大變樣,新樓一幢幢地冒出來,有很多路不認識”,但他話鋒一轉,“全國很多城市的建筑都存在問題,一些大型建筑都由外國單位技術設計,呈現(xiàn)出洋的風格”,他并不反對洋人設計建筑,有些建筑就得洋些,但蓋什么建筑要根據(jù)一個城市的特點來定,建筑一味求洋不可取。劉先覺教授潛心進行江蘇近代建筑文化遺產研究、澳門和新加坡建筑文化遺產研究并多有著述,他認為一些古城在進行建筑改造時更要處理好洋與中的關系。他對剛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澳門歷史城區(qū)大加贊賞。澳門的歷史城區(qū)內有一家大西洋銀行總行,也有很多年的歷史,因為地處黃金地段,所以必須建高層建筑。設計師別出心裁,保留銀行的前三米以及外觀,后半部分全部拆除,重新建了高樓。這樣一來,走在街上,看到的仍然是原來的建筑,而遠遠看去,城市還是高樓林立。這個辦法南京等古城在出新時應該借鑒。
南京民國建筑沒有得到彰顯
這位著名建筑學專家認為,作為一座城市最需要的是單個建筑與城市總體上的和諧,南京城在此方面既有優(yōu),也有劣。南京的建筑中最令他肯定的是南京祿口機場,是建筑學中高科技流派的典型作品。作為一個面向國際的機場,其先進建筑技術的應用十分恰當。讓他最為贊嘆的是機場的候機廳不設吊頂。傳統(tǒng)建筑都是對頂部進行“遮”,而這個現(xiàn)代建筑卻是有意“露”,“結構就是裝飾”,別具一格。他對南京新火車站也給予好評。劉先覺教授同時不客氣地說,南京的城市特征沒有得到彰顯,南京曾是民國時期的首都,但是南京城在后來的規(guī)劃過程中,一個重大失誤就是將很多民國代表性的建筑都拆除了。南京中山東路的民國特色保護得不夠理想,中山門內的中山東路北邊有鐘山賓館、第二歷史檔案館等民國建筑,但路南邊卻沒有統(tǒng)一風格,“各自為政”。他還舉例說,中山路從鼓樓到新街口這一段路上,原來有很多民國的代表性建筑拆了,沒能保存下來。尤其讓他痛心的是20世紀20年代建造的南京勝利電影院的拆除,當時很多專家學者都強烈反對。
建筑師不要急功近利
劉先覺教授對當前一些建筑師忙于設計建筑,而不加深入研究也給予批評。他說,由于建筑項目太多,建筑設計師根本忙不過來,有項目就做,導致設計質量、建筑質量跟不上,更談不上精品。一些建筑前面完成了,后面馬上就要修。對此,他認為,建筑的質量有其客觀規(guī)律,比如混凝土必須在28天后才能凝結,建筑行業(yè)一度對建筑中的“肥梁胖柱深基礎”進行革命,而事實證明不可取,在設計中,一些梁柱就得肥胖。
劉先覺 - 珍貴老照片
五六十年代蘇州園林照片22張,當代建筑學泰斗*劉先覺*家流出,肯定是*劉先覺*所拍
劉先覺 - 劉先覺談南京建筑
建筑是凝固的音樂。在中國建筑史的交響樂中,作為承先啟后的民國建筑(包括近代建筑)不僅僅是其中的和諧音,在很多時候甚至奏出了最強旋律。無疑,南京的近代建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為此記者專門采訪了東南大學建筑系博導劉先覺教授。
上海第一南京第二
過去學術上一度曾經有抬高南京近代建筑的說法,對此劉先覺教授給予了客觀的評價:在包括上海、北京、廣州、天津、青島在內的十多個民國建筑眾多的城市里面,上海以數(shù)量眾多和質量上乘當之無愧為第一,而南京則可列為第二。
列為第二的理由,是因為南京的很多民國建筑是獨一無二的,如總統(tǒng)府,中國只有此一個,同樣,原國民黨政府外交部、原交通部、原中央大學、原勵志社、原體育館等大量官方建筑和公共建筑是中國獨一無二的。同樣,大量的外國使館也是別地所沒有的(上海只有領事館)。
南京民國建筑的重要地位和滄桑遺存,在全國各大城市中無可比擬。當時涌現(xiàn)的呂彥直、楊廷寶、趙深、梁思成等一批中國建筑師,在近代建筑的探索、實施方面作出了可貴貢獻,設計了中山陵等一批影響深遠的建筑作品。
現(xiàn)存民國建筑1000多處
據(jù)市規(guī)劃局統(tǒng)計,南京現(xiàn)存民國建筑1000多處,其中,119處被評為中國近代優(yōu)秀建筑。
穿行南京城,東有中山陵、美齡宮、音樂臺;中有散布在中山大道兩旁星羅棋布的官方建筑群;長江路上的禮堂、美術館、博物館等公用文化建筑組成另一道風景線;北有各自獨立又互相呼應的民國公館區(qū);往高處,紫金山天文臺在紫金山上熠熠閃亮,宋子文小別墅獨立北極閣山頭……上班下班,每個南京市民每天總會路過十幾幢在人們生活中習以為常的漂亮的民國建筑。
說起民國建筑在這個城市的作用,劉先覺教授認為:民國建筑托起了城市的骨架。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生活的這個城市,不是六朝留給我們的,也不是明朝留下的,而是民國時期留下的。
1927年,國民政府在南京展開了對現(xiàn)代城市的首個科學規(guī)劃——“首都計劃”,并一直延續(xù)到抗戰(zhàn)勝利以后。首都計劃留下的城市道路框架、功能分區(qū)至今還在被我們使用!罢麄城市特色都是民國時期奠定的,這就決定了南京的文脈是民國文化。而最突出的表現(xiàn)就是南京的近代時期的建筑。”劉先覺如是說。
民國建筑亟待保護
歲月無情,歷經數(shù)十年風雨洗禮的南京民國建筑近年來也遭遇“危機”。一些民國建筑風貌區(qū)被新崛起的高樓大廈破壞了景觀,不少被機關單位使用的民國建筑外壁和內部設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壞。但最痛心的是:優(yōu)秀的南京民國建筑正在以很快的速度遞減。
劉先覺教授為記者講述了一個事實:1990年,按照國家文物局要求,全國對16座重點城市的民國建筑進行了系統(tǒng)普查。南京市規(guī)劃局和劉先覺教授合作,查出了200多座具有價值的民國建筑(其中包括了很多已經評為文保單位的建筑),但十年后的2000年,劉先覺教授帶領一些研究生再去復查時,發(fā)現(xiàn)其中有40座已經被拆除了。
不是所有近代建筑都有保留的價值,但很多優(yōu)秀的建筑卻是在拆除后才發(fā)現(xiàn)其價值。劉先覺呼吁:盡快建立對民國及近代建筑的評估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