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秋瑾

    秋瑾

    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女,中國女權(quán)和女學思想的倡導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第一批為推翻滿清政權(quán)和數(shù)千年封建統(tǒng)治而犧牲的革命先驅(qū),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提倡女權(quán)女學,為婦女解放運動的發(fā)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從容就義于紹興軒亭口,年僅32歲。


    人物生平

    燃情歲月

    秋瑾,生于1875年11月8日( 光緒元年十月十一),祖籍浙江 山陰(今紹興市),出生于福建省云霄縣城 紫陽書院(七先生祠)。 另1916年修的湘鄉(xiāng)《上湘城南王氏四修族譜》載:“王廷鈞配秋氏,字瑾,壽南公女。清浩封夫人,光緒三年丁丑十月十一日卯時生,光緒三十三年丁未六月初六辰時歿浙江 山陰縣,葬西湖,有碑亭。子,沅德,出撫一半子麒為嗣。女,桂芳。”

    1894年,其父秋信候任湘鄉(xiāng)縣督銷總辦時,將秋瑾許配給今雙峰縣荷葉鎮(zhèn)神沖王廷鈞為妻。1896年,秋與王結(jié)婚。王廷鈞在湘潭開設“義源當鋪”,秋瑾住在湘潭,也;氐狡偶。

    秋瑾在婆家雙峰荷葉時,常與唐群英、葛健豪往來,“情同手足,親如姐妹,經(jīng)常集聚在一起,或飲酒賦詩,或?qū)υ聯(lián)崆,或下棋談心,往來十分密切”。后?個人被譽為“瀟湘三女杰”。

    1897年6月,秋瑾生下第一個孩子王沅德。

    1900年,王廷鈞納資為戶部主事,秋瑾隨王赴京。不久,因為 八國聯(lián)軍入京之戰(zhàn)亂,又回到家鄉(xiāng)荷葉。次年在這里生下第二個孩子王燦芝。光緒二十九年,王廷鈞再次去京復職,秋瑾攜女兒一同前往。

    秋瑾

    革命生涯

    1904年7月,不顧丈夫王廷鈞的反對,沖破封建的束縛,自費東渡日本留學,在東京入中國留學生會館所設日語講習所補習日文,常參加留學生大會和浙江、湖南同鄉(xiāng)會集會,登臺演說革命救國和女權(quán)道理。 秋瑾除在校學習外,還廣交留學生中的志士仁人,如 周樹人(魯迅)、 陶成章、 黃興、 宋教仁、 陳天華等。在此期間,秋瑾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的革命活動,曾與 陳擷芬發(fā)起共愛會,作為開展 婦女運動的團體;和 劉道一、 王時澤等十人結(jié)為秘密會,以最終打破了桎梏在身上的封建枷鎖反抗清廷、恢復中原為宗旨,創(chuàng)辦《白話報》,參加 洪門 天地會,受封為“白紙扇”( 軍師)。

    在日本主編《白話》月刊過程中, 孫中山建議她可“依據(jù)此特長,利用宣傳工具,報告時事,解決實事,效果越直接越迅速越好”。秋瑾一貫以提倡女權(quán)為己任,她說“女學不興,種族不強;女權(quán)不振,國勢必弱”,欲求男女平等,“女子必當有學問,求自立,不當事事仰給男子”。 “仿歐美新聞紙之例,以俚俗語為文,……以為婦人孺子之先導”。她以“鑒湖女俠”等筆名,在雜志上發(fā)表了《演說的好處》、《敬告中國二萬萬女同胞》、《警告我同胞》等文章,抨擊封建制度丑惡,宣傳 女權(quán)主義,號召救國。她寫道:“諸位,你要知道天下事靠人是不行的,總要求己為是。當初那些腐儒說什么“ 男尊女卑”、“女子無才便是德”、“夫為妻綱”這些胡 說,我們女子要是有志氣的,就應當號召同志與它反對!薄暗菑拇艘院,我還望我們姐妹們,把從前的事情,一概擱開,把以后的事情,盡力去做,……我們自己要不振作,到國亡的時候,那就遲了”。字里行間,充滿了女權(quán)解放的激情。 秋,繼入青山實踐 女校,并在橫濱加入了馮自由等組織的 三合會。

    在日語講習所畢業(yè)后,報名轉(zhuǎn)入東京青山實踐女校附設的清國女子速成師范專修科,隨即回國籌措繼續(xù)留學費用。1905年,秋瑾歸國,春夏間,分別在上海、紹興會晤 蔡元培、 徐錫麟,并由徐介紹參加 光復會。徐錫麟、秋瑾先后加入光復會后,國內(nèi)革命形勢有了迅速的發(fā)展。

    1905年7月,秋瑾再赴日本,不久入青山實踐女校學習。由 馮自由介紹,在 黃興寓所加入 同盟會,被推為評議部評議員和浙江主盟人。在留日學習期間,她寫下了許多革命詩篇,慷慨激昂,表示:“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將生命作犧牲。”“拚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

    1906年,因抗議日本政府頒布取締留學生規(guī)則,憤而回國,在上海創(chuàng)辦 中國公學。先在紹興女學堂代課,3月,往浙江湖州南潯鎮(zhèn)潯溪女校任教,發(fā)展該校主持教務的 徐自華及學生 徐雙韻等加入同盟會。暑假離職赴滬,與 尹銳志、 陳伯平等以“銳進學社”為名,聯(lián)系 敖嘉熊、呂熊祥等運動長江一帶會黨,準備起義。 萍瀏醴起義發(fā)生后,她與同盟會會員 楊卓林、 胡瑛、 寧調(diào)元等謀在長江流域各省響應,并擔任浙江方面的發(fā)動工作。到杭州后,與將去安徽的徐錫麟約定,在皖、浙二省同時發(fā)動。此時她在杭州新軍中又發(fā)展了呂公望、朱瑞等多人參加同盟會與光復會。不久,萍瀏醴起義失敗,接應起義事遂告停頓。

    同年秋冬間,為籌措創(chuàng)辦《 中國女報》經(jīng)費,回到荷葉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筆經(jīng)費,并和家人訣別,聲明脫離家庭關系。其實是秋瑾“自立志革命后,恐株連家庭,故有脫離家庭之舉,乃借以掩人耳目!

    1907年1月14日,《中國女報》創(chuàng)刊。秋瑾撰文提倡女權(quán),宣傳革命。 以“開通風氣,提倡女學,聯(lián)感情,結(jié)團體,并為他日創(chuàng)設中國婦人協(xié)會之基礎為宗旨”。并為該報寫了《發(fā)刊詞》,號召 女界為“醒獅之前驅(qū)”,“文明之先導”。

    從容就義

    旋因母喪回紹興,秋瑾又先后到 諸暨、義烏、 金華、 蘭溪等地聯(lián)絡會黨。這時 大通學堂無人負責,乃應邀以董事名義主持校務。遂以學堂為據(jù)點,繼續(xù)派人到浙省各處聯(lián)絡會黨,自己則往來杭、滬間,運動軍學兩界,準備起義。她秘密編制了 光復軍制,并起草了檄文、告示,商定先由金華起義,處州響 應,誘清軍離杭州出攻,然后由 紹興渡江襲擊杭州,如不克,則回紹興,再經(jīng)金華、處州入江西、安徽,同徐錫麟呼應。原定1907年7月6日起義,后改為19日。

    1907年7月6日,徐錫麟在 安慶起義失敗,其弟 徐偉的供詞中牽連秋瑾,事泄。

    1907年7月10日,她已知徐失敗的消息,但拒絕了要她離開紹興的一切勸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會成功”,她遣散眾人,毅然留守大通學堂。14日下午,清軍包圍大通學堂,秋瑾被捕。她堅不吐供,僅書“ 秋風秋雨愁煞人”以對。

    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從容就義于紹興軒亭口,時年僅32歲。

    主要成就

    1904年,秋瑾積極參與活動,演說革命和女權(quán),開展婦女運動團隊,結(jié)秘密會創(chuàng)《白話報》,為民主革命與婦女解放起到先鋒作用。

    1905年,秋瑾負責浙江革命發(fā)展,為中國同盟會在浙省革命宣傳展開道路。

    1906年,秋瑾兩次大幅度擴充同盟會會員,此后不少成員成為同盟會中堅;承擔長江一帶起義籌備,為同盟會革命工作與添磚加瓦。

    1907年,秋瑾創(chuàng)辦《中國女報》,在中國婦女運動史上產(chǎn)生較大社會影響;總負責浙省各處起義工作,編復軍制,商定完成革命起義大業(yè),為同盟會革命工作肩負重大要務。

    軼事典故

    墓葬后記

    秋瑾遇難后,無人敢為其收尸,中國報館“皆失聲”,生前好友 呂碧城、 吳芝瑛設法與人將其遺體偷出掩埋。

    1908年,生前好友吳芝瑛將其遺骨遷葬杭州西湖西泠橋畔,因朝廷逼令遷移,其子王源德于宣統(tǒng)元年(1909年)秋將墓遷葬湘潭昭山。

    1912年,湘人在長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經(jīng)湘、浙兩省商定,迎送其遺骨至浙,復葬西湖原墓地。后人輯有《 秋瑾集》。

    秋瑾看戲

    秋瑾在北京最驚世駭俗之舉是“上戲園子”。當時的宅門女性都是在家中聽“ 堂會”,不可能拋頭露面去戲園子,戲園子也不賣“昆客”的票。秋瑾坐著西式的四輪馬車去聽戲,開創(chuàng)了上層社會女性進戲院的先河。

    夫妻關系

    秋瑾出生在福建廈門,生長在浙江紹興,1895年,19歲的她跟隨做官的父親 秋壽南來到湖南省湘潭縣。秋壽南在當?shù)亟Y(jié)識了湘潭首富、曾國藩的表弟王殿丞。王見秋瑾生得秀美端莊,聰慧可愛,就托媒人送禮給兒子王廷鈞提親。秋瑾對于這樁婚事十分不滿,但在封建社會里,兒女的婚事只能依從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1896年4月20日,王家彩鑾花轎吹吹打打把秋瑾迎了過去。

    王家雖錦衣玉食,但志趣高尚、性格剛烈的秋瑾并不喜歡過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生活,更受不了封建家庭的種種束縛。比自己小兩歲的丈夫王廷鈞,在志趣、愛好上也與自己毫無共同之處。她嘆息道:“琴瑟異趣,伉儷不甚相得。”王廷鈞一不好讀書,二不務正業(yè),每天游手好閑,吃喝玩樂。當時正值中日戰(zhàn)爭結(jié)束,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權(quán)辱國的《 馬關條約》,遭到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秋瑾時常勸丈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你要好好讀書,為將來國家的繁榮富強和個人的前途著想!蓖跬⑩x卻說:“朝廷只能割地賠款,委曲求全,我們這些匹夫有個屁責!边有一次,他們談到了譚嗣同,秋瑾贊揚他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視死如歸,是一位偉大的維新志士。而王廷鈞卻大罵譚嗣同是中華亂黨、士林敗類。兩人互不相讓,差點吵了起來。秋瑾內(nèi)心十分痛苦,她在一首詩中寫道:“可憐謝道韞,不嫁鮑參軍!北磉_了她對王廷鈞的不滿。

    秋瑾在湘鄉(xiāng)荷葉塘和湘潭兩地苦度了六七年時光,生下一兒一女。盡管王家生活優(yōu)裕,但她與周圍的人毫無共同語言,內(nèi)心異常苦悶。在感情方面,她極力排拒王廷鈞,對其言行嗤之以鼻。后者屢遭冷落,又無力抗衡,便另尋溫柔之鄉(xiāng),流連 秦樓楚館,攀折 倡條冶葉。這世界原是非常奇怪的,評議同樣一件事,人們所持的卻往往是雙重標準。王廷鈞不是蔡松坡那樣偉大的革命家,也不是蘇曼殊那樣瀟灑的名士,他眠花宿柳,風流便成下流。

    秋瑾嫉惡如仇,平日最看不慣男人蓄妾的陋俗和嫖妓的淫性。據(jù) 馮自由的《 革命逸史》所記,當年,湘人陳范家中饒有資財,攜二妾湘芬和信芳遠赴東瀛,紅袖添香讀洋書,好不愜意,秋瑾哪能看得慣他這副德性?她認為陳范擁妾而驕是玷污了同胞的名譽,便極力促成湘芬和信芳脫離了陳范的掌控,從此人格獨立。后來,陳范見利忘義,竟將女兒 陳擷芬許配給廣東富商廖某為妾,又是秋瑾公開反對,使婚事泡了湯。另據(jù) 徐自華的《秋瑾軼事》所記,有一次,她們同游上海張園,小憩品茗時,秋瑾見一名留學生挾一名雛妓乘車而來,在這花嬌柳媚之地,露出一副輕狂放浪之態(tài),她忍無可忍,立刻上前用日語狠狠地教訓了他一頓,那人還算識相,趕緊灰溜溜地走了。徐自華靜觀這一幕,不由得打趣秋瑾橫加干預是“真殺風景”。秋瑾則爽爽脆脆地回答道:“我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1903年,王家花大錢在北京為王廷鈞捐了個戶部主事的官職,秋瑾也隨丈夫遷到了北京,住在繩匠胡同。秋瑾初到北京,人生地不熟,生活也不習慣,常常感嘆:“室因地僻知音少,人到無聊感慨多!焙髞硭职岬侥习虢睾幼,在這里認識了王廷鈞的同事廉泉的夫人吳芝瑛。吳氏夫婦思想較開明,崇拜孫中山先生,且在文學、書法等方面都很有造詣。秋、吳二人很快成為知己。

    秋瑾的革命志向與理想,不僅得不到丈夫的理解與支持,反而遭到他的訓斥:“這是男人的事情,你休胡思亂想!鼻镨膊皇救酰骸拔乙で笳胬恚艘灿芯葒让竦呢熑!眱扇顺车没ゲ幌嘧尅M跬⑩x知道秋瑾是個說得到做得到的倔強女子,要說服她是不可能的,只好采取卑劣手段,趁秋瑾不備,偷偷將她的珠寶和首飾及積蓄全部竊走,妄圖以此來阻撓她赴日。秋瑾氣憤地說:“你可以竊去我的錢財,但你捆不住我出國留學的決心。”秋瑾變賣了僅剩的財產(chǎn)和衣物,加上吳芝瑛等人的資助,于1904年4月只身東渡日本,從此邁出了她人生道路上的關鍵一步。

    在日本,秋瑾結(jié)識了不少進步、探索革命真理的青年,組織起“共愛會”,參加反清秘密團體“三青會”,會晤了孫中山,和黃興、喻培倫等人一起加入了同盟會,為救國救民而積極奔走。對于這些,王廷鈞均有所聞,極力反對,兩人思想的距離越來越遠。秋瑾在日本三年,兩人從無書信來往,夫妻關系名存實亡。1906年冬秋瑾聽說王廷鈞納妾的消息,反而高興,覺得有了與王廷鈞脫離 關系的理由。于是,她給大哥秋譽章寫了一封信,請大哥代她辦理離婚。秋譽章幾經(jīng)奔波,由于王廷鈞的阻礙,離婚之事未成。

    1907年春,秋瑾由日本回國,為聯(lián)絡光復會、洪江會以及策劃平禮起義事宜,女扮男裝,潛往長沙,住在朋友家里,人們都稱其“秋伯伯”。其時,她曾去王廷鈞家看望子女。王家人以為她窮途歸來,回心轉(zhuǎn)意,盛情接待,希望夫妻破鏡重圓。但又暗中監(jiān)視,不讓她再次出走。秋瑾借口出去看戲,從后門溜出,沿湘江乘船而去。秋瑾此次的湘潭之行,便是她與王家的訣別。

    《秋瑾全集》如《將赴滬別寄塵》詩(四章):“臨行贈我有新詩,更為君家進一辭:不唱《陽關》非忍者,實因無益漫含悲!薄邦}解”說明:1906年5月,秋瑾離開潯溪女學,前赴上海,臨行時,徐寄塵和學生們送到江邊。臨別,秋瑾寫了這四首詩,徐寄塵姊妹也寫了送別詩。又如七絕《古意》詩:“金屋無人見淚痕,墜歡如夢黯銷魂。秋風一夕捐紈扇,雪落人間棄婦恩!鳖}解說明:1903年夏天以后,秋瑾與其丈夫王廷鈞經(jīng)常沖突,秋瑾曾負氣出走。后王廷鈞竟想納妾,秋瑾當然進行了反抗。她內(nèi)心深處有苦痛,深感遭到了遺棄。此詩借古意表達了她的悲傷感情。

    中國女報

    1907年,為了有力地宣傳 婦女解放,發(fā)動婦女團結(jié)起來參加斗爭,她決定創(chuàng)辦一份便于普通婦女閱讀的雜志――《中國女報》,提出創(chuàng)辦的宗旨,是要“開通風氣,提倡女學,聯(lián)感情,結(jié)團體,并為他日創(chuàng)設中國婦人協(xié)會之基礎”。

    秋瑾對此傾注了巨大的精力,在這兩期上發(fā)表了《中國女報發(fā)刊詞》、《敬告姊妹們》、《看護學教程》、《勉女權(quán)》等文章、詩作。她在《敬告姊妹們》一文中說:

    “唉!二萬萬的男子,是入了文明新世界,我的二萬萬女同胞,還依然黑暗沉淪在十八層地獄,一層也不想爬上來。足兒纏得小小的,頭兒梳得光光的;花兒、朵兒,扎的、鑲的,戴著;綢兒、緞兒,滾的、盤的,穿著;粉兒白白,脂兒紅紅的搽抹著。一生只曉得依傍男子,穿的、吃的全靠著男子。身兒是柔柔順順的媚著,氣虐兒是悶悶的受著,淚珠是常常的滴著,生活是巴巴結(jié)結(jié) 的做著:一世的囚徒,半生的牛馬。試問諸位姊妹,為人一世,曾受著些自由自在的幸福未曾呢?”

    她痛心于當時廣大婦女尚不覺悟,希望婦女們不要安于命運,立志從經(jīng)濟上獲得自立的能力,以擺脫奴隸地位,爭取女權(quán)。據(jù)說,許多婦女看到這些文章后,感動得流出眼淚,并開始了深刻的思考。

    秋瑾重視婦女們團結(jié)起來開展斗爭,她努力創(chuàng)辦《中國女報》,要把它作為“聯(lián)感情,結(jié)團體,并為他日創(chuàng)設中國婦人協(xié)會之基礎”。她還把爭取女權(quán)的解放與整個國家、民族的解放緊緊地聯(lián)結(jié)起來,號召婦女們在推翻清朝的斗爭中與男子一起承擔責任。她在《 勉女權(quán)歌》歌中寫道:

    吾輩愛自由,勉勵自由一杯酒,男女平權(quán)天賦就,豈甘居牛后?

    愿奮然自拔,一洗從前羞恥垢。若安作同儔,恢復江山勞素手。

    舊習最堪羞,女子竟同牛馬偶。曙光新放文明候,獨立占頭等。

    愿奴隸根除,知識學問歷練就。責任上肩頭,國民女杰期無負。

    作為 女權(quán)運動的 先驅(qū)者,她號召婦女們“奮然自拔”,參加反清革命斗爭,在民族解放事業(yè)中建“素手”之功。

    《中國女報》在該年3月出版了第二期后,因秋瑾忙于準備武裝起義,加之財資困難,不得不中輟。6月17日,她在給朋友的信中說,編輯好的第三期雜志“約于此月,必行付印”。然而時至7月13日,秋瑾因武裝起義失敗被告密而被捕,不久被清廷殺害于紹興軒亭口,年僅31歲!吨袊畧蟆冯m然僅出版兩期,卻產(chǎn)生了較大社會影響,并在中國婦女運動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家庭成員

    祖父 : 秋嘉禾

    祖母: 余氏

    父 : 秋壽南

    母: 單氏

    同胞兄 : 秋譽章

    同胞妹 :秋閨珵,字“佩卿”,易名“秋珵”

    庶母 :孫氏

    異母弟 : 秋宗章

    丈夫: 王廷鈞(王子芳)

    兒子: 王沅德

    女兒: 王燦芝

    關聯(lián)作品

    個人詩詞

    作品類型
    《感懷》詩詞
    《感時》詩詞
    《秋瑾詩詞》詩詞
    《秋女士遺稿》小說
    《秋女烈士遺稿》小說
    《精衛(wèi)石》小說
    《秋瑾遺集》文集
    《秋瑾女俠遺集》文集
    《秋瑾史跡》文集
    《秋瑾集》文集

    夫妻合傳

    《上湘城南王氏四修族譜》中王沅德的岳父 張翊六寫的《子芳先生夫婦合傳》

    人物評價

    秋瑾是華夏杰出先烈,民族英雄。 蔑視封建禮法,提倡女權(quán),常以 花木蘭, 秦良玉自喻。早年學習經(jīng)史、詩詞,善 騎射。 她與 呂碧城被稱為“女子雙俠” ,與唐群英被后人譽為“辛亥革命的孿生女兒” ,與 唐群英、 葛健豪譽為“ 瀟湘三女杰” ,她們的女權(quán)與女學思想成為近現(xiàn)代中國婦女解放思潮的重要組成部分。

    “辛亥三杰”的多種說法之一有徐錫麟、秋瑾、 陶成章。

    “紹興三杰”為秋瑾、 魯迅和 周恩來。

    孫中山稱秋瑾為“最好的同志秋女俠”;題詞:“鑒湖女俠千古巾幗英雄”;楹聯(lián):“江戶矢丹忱,感君首贊同盟會;軒亭灑碧血,愧我今招俠女魂!”;“浙人之首先入同盟會者”;“為推翻專制、建立共和,紹興有徐錫麟、秋瑾、陶成章三烈士,于光復事業(yè),功莫大焉!”;在所著《 建國方略·有志竟成》中再次把秋瑾與徐錫麟、 熊成基等革命志士并稱,褒揚其革命功績。

    周恩來給表妹王去病題詞:“勿忘鑒湖女俠之遺風,望為我越東女兒爭光!”他認為:“秋瑾是一個帶頭打破“ 三從四德”這種封建束縛的“新女性”,是一個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驅(qū)者”。“秋瑾是資產(chǎn)階級革命家”。

    范文瀾在《 中國婦女》雜志發(fā)表一篇回憶性的學術文字《女革命家秋瑾》,徑稱秋瑾為“女革命家”,認為:“秋瑾是中國歷史上婦 女的偉大代表人物!薄八J定革命是救國的唯一道路”,并“堅決走革命道路”!八谲幫た趶娜菥土x,用純潔的血為中國婦女畫出了一條鮮明的路線來,后來千千萬萬的愛國婦女,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參加了革命隊伍,正像秋瑾所希望的那樣,為“我中國女界中放一光明燦爛之異彩”。”

    郭沫若為《秋瑾史跡》作序,稱:“秋瑾烈士是中華民族覺醒初期的一位前驅(qū)人物。她是一位先覺者,并把自己的生命奉獻了給反封建主義和爭取民族解放的崇高事業(yè)。她在生前和死后都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薄扒镨粌H為民族解放運動,并為婦女解放運動,樹立了一個先覺者的典型!

    吳玉章題詞:“為革命而英勇犧牲,秋瑾烈士永垂不朽!” 宋慶齡題詞:“秋瑾工詩文,有u2018秋風秋雨愁煞人u2019名句,能跨馬攜槍,曾東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萬代儔俠名!

    鄧穎超題詞:“秋瑾女杰,堅強不屈,英勇就義,永垂不朽!” 康克清題詞:“秋瑾英烈,光照千秋!”這些題詞,既是對秋瑾革命功業(yè)的頌揚,同時又時刻提醒國人深切緬懷秋瑾的革命業(yè)績。

    《南方報》稱:“學界中人以秋女士實為女學界不可多得之人,名譽卓著,咸皆慘惜!

    《時報》相繼發(fā)表秋瑾生前好友吳芝瑛的來稿《秋女士傳》和《紀秋女士遺事》,認為秋瑾是一個如“俄之蘇菲亞、法之羅蘭夫人”一樣的女權(quán)革命者“。

    《 中華民國史》 李新主編:“秋瑾是舊民主主義革命中犧牲的一位杰出的女英雄!

    《 辛亥革命史稿》 金沖及、 胡繩武著,更是明確地認定:“秋瑾是辛亥革命時期最杰出的女革命家”,“是中國第一個為民族民主革命流血的女革命家!

    鄭云山、 陳德和著的《 秋瑾評傳》論證了這樣一個中心論點:“秋瑾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杰出的革命家,中國近代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qū)者,偉大的愛國者! 這是大陸學者普遍接收的有代表性的觀點。

    楊碧玉著的《秋瑾政治人格之研究》從政治心理學的方向探討這樣幾個問題:“秋瑾為何成為清末婦女解放運動的倡導者?秋瑾采用什么方法與態(tài)度以達到其提倡婦女運動的目標及革命的理想?秋瑾何以能為革命而從容就義?”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具體探討,其對秋瑾歷史地位的基本評價是:秋瑾是“為中國革命而犧牲的第一位女烈士。終其一生,她都在為伸張女權(quán)而奮斗,在為革命建國而努力,把婦女運動與排滿的革命運動結(jié)合在一起! 這是大陸學者普遍接收的有代表性的觀點。

    吳玉章:“秋瑾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偉大的女英雄,她為民族解放和婦女解放事業(yè)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從而成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革命婦女的楷模! 近代中國是一個革命的時代,革命離不開作為“半邊天”的女性。秋瑾有幸適應了時代的需要,因而成為近代中國女性革命的一面旗幟:一個代表近代中國女權(quán)革命女性的頗具象征性意義的標志性歷史人物。

    后世紀念

    1957年,為紀念秋瑾就義五十周年,《 人民日報》、《 解放日報》、《 文匯報》、《 浙江日報》、《 人民畫報》等報刊發(fā)刊各種紀念文字和畫刊。

    1958年,浙江紹興人民委員會在秋瑾故居成立 秋瑾紀念館,由何香凝親筆書寫“秋瑾故居”匾額。

    1981年,為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在杭州西湖畔重建秋瑾烈士墓,并用漢白玉大理石建立秋瑾雕像。 各種紀念活動,尤其是政府支持或主辦的紀念活動。

    人物故居

    紹興故居

    浙江秋瑾故居是著名旅游景點,位于紹興市區(qū)塔山西麓和暢堂,清代建筑。1988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少年時代的秋瑾在此讀書習文,練拳舞劍。1906年,她自日本歸國,從主持大 通堂直到被捕前夕,在這里生活和從事革命活動,從而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物和史跡。

    堂前正中有一匾,上書“和暢堂”三字。“和暢”是取 王羲之《 蘭亭序》中的“惠風和暢”之意。門廳楣上“秋瑾故居”匾額系 何香凝手書。筆力遒勁的題書,或許就是一位女革命家對另一個女革命家的欣賞、懷念和惺惺相惜之情的含蓄表達。 至今屋內(nèi)仍掛有一張男裝小照,照片中的秋瑾英姿颯爽,確有巾幗不讓須眉的俠客仗義之氣。臥室里的書桌以及文房四寶等,則顯示了秋瑾的另一個身份:文人,或者說,是詩人、詞人和散文家。臥室后壁有一夾墻密室,為秋瑾藏放革命文件及武器之處,至今保存完好,彌足珍貴。 第三、四兩進原為秋母及兄嫂住房,現(xiàn)辟為秋瑾史跡陳列室,展出秋瑾詩詞手稿、家書、照片、印章、頭巾、文獻等文物,更有孫中山、 宋慶齡、周恩來等名人評價秋瑾的題詞等,反映了秋瑾從事革命的光輝業(yè)績。

    雙峰故居

    雙峰秋瑾故居為清代建筑,青磚白墻烏瓦,位于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zhèn)神沖街口。 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qū)何香凝先生題寫的“秋瑾故居”匾額懸掛于此。秋瑾故居遺址已被雙峰縣政府于2003年公布為不可移動文物。

    在秋瑾短短三十一年的人生里,這座故居卻陪伴了她整整七年,生育了一男一女。

    2007年10月,秋瑾生活過的雙峰縣被 全國婦聯(lián)正式命名為全國第一個“中華女杰之鄉(xiāng)”。 雙峰是名人故里、湘軍搖籃,尤其是在中國的 婦女運動史和解放史上,雙峰婦女寫下了濃墨重彩、光輝燦爛的一頁。

    2008年4月,雙峰縣八女杰雕塑揭幕儀式在縣城女杰廣場舉行。包括 葛健豪、秋瑾、 唐群英、 向警予、 蔡暢、 王燦芝、 曾憲植、 曾寶蓀八女杰雕像。

    湘潭故居

    湘潭也有秋瑾故居,位于湘潭市雨湖區(qū)十八總由義巷4號。湘潭秋瑾故居原是丈夫王廷鈞家開設的“義源當鋪”,秋瑾嫁給王廷鈞后經(jīng)常往返于雙峰、湘潭。

    當時的“義源當鋪”曾被列為辛亥革命紀念地,后孫中山手書“秋瑾故居”匾額置于大門之上。湘潭秋瑾故居是湘潭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于1982年9月2日正式對外公布。

    株洲故居

    株洲秋瑾故居位于株洲市石峰區(qū)清水塘大沖村,正在進行修復完善。

    1896年,秋瑾與王廷鈞結(jié)婚。秋瑾曾居住在位于今石峰區(qū)清水塘街道大沖村的深宅大院。株洲秋瑾故居是王廷鈞父親給秋瑾和王廷鈞置辦的婚房,是秋瑾所有故居中最大最豪華的,也是他們生前唯一房產(chǎn)。

    云霄故居

    漳州秋瑾故居位于漳州市云霄縣云陵鎮(zhèn)享堂村“紫陽書院”左鄰的原“七先生祠”。清光緒四年(1878年)八月,秋瑾祖父秋嘉禾攜眷出任云霄撫民廳同知。翌年(1879年)十月十一日,孫女秋瑾誕生于此。此官邸后作為奉祀薛凝度、章輔廷、倪惟欽等七先賢之祠,故稱七先生祠。更有意思的是秋瑾名字中的“瑾”字跟云霄人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這是按閩南人對“孩子”的讀音來取的。1992年5月云霄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秋瑾出生地”,列為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之一。2006年,“七先生祠”連同紫陽書院被列為漳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紫陽書院作為秋瑾故居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加以保護。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秋瑾死后不久,《 小說林》雜志就連續(xù)刊出了多種以秋瑾為題材的小說和戲曲。小說有 包天笑的長篇連載《碧血幕》, 吳梅、龍禪居士的雜劇《軒亭秋》、《碧血碑》、嘯盧的傳奇《軒亭血》等。其他相關題材的小說有靜觀子的《六月霜》、尚武靜觀自得主人的《女銅象》、紅葉的《十年游學記》、哀民的《軒亭恨》、無生的《軒亭復活記》(后改題《秋瑾再生記》);戲曲有悲秋散人的雜劇《秋海棠》、傷時子、蕭山湘靈子及古越嬴宗季女的的傳奇《 蒼鷹擊》、《軒亭冤》、《 六月霜》。

    中華民國成立前后, 進化團和 春陽社兩家文明戲劇團首先演出《秋瑾》,隨后新民社、民鳴社、開陽社、啟明社等劇團也相繼上演。

    1919年4月,在 魯迅著作《 吶喊》的《 藥》一文中的 夏瑜“夏”與“秋”相對,“瑜”與“瑾”相對,便是影射秋瑾其人。

    1936年冬, 夏衍寫出了第一個話劇本《 自由花》,后在40年代改名為《秋瑾傳》。1940年“三八”婦女節(jié)時在延安上演了四幕話劇《秋瑾》。

    1981年辛亥革命七十周年,中國戲劇舞臺更出現(xiàn)一陣“秋瑾熱”: 北京京劇院二團的《風雨千秋》、 上海人民藝術劇院二團的《秋風秋雨》、浙江歌舞團的《秋瑾》、 杭州話劇團的《秋瑾》、江蘇省昆劇團的《鑒湖女俠》、天津市京劇三團的《鑒湖女俠》、安徽蕪湖市梨黃戲劇團的《鑒湖碧血》等。

    影視形象

    1953年香港電影《秋瑾》(一名《碧血花》) 李麗華飾秋瑾

    1959年越劇電影《秋瑾》 袁雪芬飾秋瑾

    1981臺灣中華電視臺電視劇吾土吾民 凌波飾秋謹

    1983年中國大陸電影《秋瑾》 李秀明飾秋瑾,改編自 夏衍所作劇本《秋瑾》。1984年香港無線電視劇《秋瑾》 汪明荃飾秋瑾

    1995年浙江電視臺等合拍越劇電視劇《秋瑾》 王濱梅飾秋瑾,并憑此劇中表演獲各種獎

    2010年天津電視臺電視劇《辛亥革命》 蕭薔飾秋瑾

    2011年浙江越劇團越劇電影《秋瑾》 王濱梅飾秋瑾

    2011年中國大陸電影《競雄女俠·秋瑾》 黃奕飾秋瑾

    2011年中國大陸電影《辛亥革命》 寧靜飾秋瑾

    名人推薦
    • 黎瑞剛
      黎瑞剛,男,漢族,1969年出生,現(xiàn)任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董事局副主席兼非執(zhí)行董事,美國CAA董事,中國視協(xié)第六屆顧問。
    • 繆伯英
      繆伯英(1899-1929),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名女黨員。1899年10月出生,湖南長沙人。1919年7月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學習。1920年初參加了北京大學馬克...
    • 戚繼光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謚武毅。漢族,山東蓬萊人(一說祖籍安徽定遠,生于山東濟寧微山縣魯橋鎮(zhèn))...
    • 裘沛然
      裘沛然(1916年—2010年5月3日),中國國醫(yī)大師、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和上海市中醫(yī)藥研究院終身教授。裘沛然長期從事中醫(yī)教育和中醫(yī)理論、臨床研究,在...
    • 裘祖源
      裘祖源(1904年9月25日—1988年11月15日),出生于北京,中國結(jié)核病學家,醫(yī)學教育家、學術活動家,我國近代結(jié)核病防治事業(yè)和結(jié)核病流行病學創(chuàng)始人...
    • 饒毓泰
      饒毓泰,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之一。研究了氣體導電過程,對低壓汞弧放電機理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倒斯塔克效應、分子光譜等...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