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饒毓泰(1891.12.01 - 1968.10.16)又名儉如,字樹人。江西臨川鐘嶺人,F(xiàn)代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第一批院士,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物理學教授。
父饒之麟,清朝舉人、拔貢生,曾任七品京官戶部主事。母余峨之。
[共和國六十周年之撫州記憶] |
饒毓泰,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 |
1891年,在原臨川區(qū)鐘嶺街朱饒村誕生了一個男孩。他后來成了現(xiàn)代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第一批院士,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之一,政協(xié)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科學院數(shù)理化學部委員、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他就是——饒毓泰。 竭盡全力育英才
饒毓泰自幼天資聰穎。1911年,20歲的他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于上海南洋公學(現(xiàn)上海交大前身)。1912年回到故鄉(xiāng),執(zhí)教于省立第三師范學校。次年,考取江西省公費留學,赴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物理學。1917年,獲物理學碩士學位。隨即又考入普林斯頓研究生院,從學于世界著名物理學家康普頓教授。1922年,他從美國購置大量物理實驗儀器回國,在南開大學創(chuàng)辦了物理學系,擔任教授兼系主任。
饒毓泰在南開大學培養(yǎng)了一批人才。曾受教于饒毓泰,后成為國內(nèi)外知名學者的有劉晉年、江澤涵、申又帳等人。有的優(yōu)秀學生,后來在我國物理學界起了較大影響。國際知名的物理學家和教育家、臺灣“中央研究院”前院長吳大猷即一例。
1933年9月,饒毓泰受聘擔任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和系主任,后兼任理學院院長。在北京大學,饒毓泰特別重視實驗室建設和開展實驗研究工作。他把原北京大學理學院的一個小禮堂改為階梯教室,建立了演示實驗室,用以邊講課,邊演示,把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結(jié)合起來。他還特別注意聘請教授到校任職,使得教師隊伍陣容整齊,面貌一新。此時北京大學物理系不僅培養(yǎng)本科生,還招收研究生,開設了一系列研究 生課程。
1952年后,饒毓泰不再擔任北京大學物理系的領導,但仍關(guān)心物理系的發(fā)展,特別是光學專門化的建設工作。這時他已年逾花甲,且體弱多病,醫(yī)生只允許他半天工作。他除指導研究生外,還先后開設了原子光譜、光的電磁理論和氣體導電基本過程等課程,為中青年教師和前來進修的教師提供了極大幫助。尤其令人感動的是,當激光問世時,饒毓泰為使后輩趕上這一新發(fā)展,講授了“光的相干性理論”和“光磁雙共振”等反映科學新進展的課程。這時他已年逾古稀,不僅講課,還認真編寫講義,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資料。
潛心科研結(jié)碩果
饒毓泰一生嘔心瀝血教書育人,也沒有放棄一生鐘愛的科學研究。
饒毓泰在普林斯頓大學師從康普頓教授研究氣體導電過程,對低壓汞弧的激發(fā)電壓遠小于汞的電離電勢以及電弧的維持電壓又遠小于激發(fā)電壓這一現(xiàn)象的機理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獲得了理論與實驗相一致的明確結(jié)論。在20世紀20年代初,氣體導電在國際上屬于前沿性研究領域,他的研究工作對這個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
1929年到1932年間,他在萊比錫大學波茨坦天文物理實驗室,研究Rb和Cs原子光譜線的倒斯塔克效應時,觀察到這2個元素主線系譜線的分裂和紅移。20年代至30年代,正是對原子倒斯塔克效應進行深入研究的時期,用微擾理論處理和計算倒斯塔克效應是量子力學的重要應用之一,他的這項工作豐富了這個領域的實驗數(shù)據(jù),因此是很有意義的。
抗日戰(zhàn)爭前,饒毓泰積極購置和安裝大型光譜儀器,建設了能自制儀器設備的金工車間。他親自與吳大猷、沈壽春一起用拍攝喇曼光譜和測定譜線退偏振度的方法研究ClO3-、BrO3-、IO3-的結(jié)構(gòu),得出它們具有立體的金字塔形結(jié)構(gòu),而不是一般文獻上所說的平面結(jié)構(gòu)的結(jié)論(這篇論文于1937年2月在美國《物理評論》上發(fā)表)。
1944年饒毓泰在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從事分子紅外光譜的實驗研究,曾與尼爾森合作研究了C12O216和C13O216分子的振—轉(zhuǎn)光譜,采用分辨率達0.07cm-1的棱鏡—光柵分光光度計,把含不同碳同位素的兩種CO2分子的ω3轉(zhuǎn)動譜帶同時清楚地記錄下來。獲得這一成果是很不容易的,這為研究含同位素的氣體分子的振—轉(zhuǎn)光譜提供了新的方法。他還用紅外小階梯光柵研究了丁二烯的吸收譜帶。以上的研究成果均發(fā)表在美國《物理評論》上。
正直為人樹風范 培養(yǎng)年輕科學家
饒毓泰十分關(guān)心年輕人,對他們多予鼓勵和幫助。1927年,正在讀大學二年級的吳大任對現(xiàn)代物理興趣極濃,寫了一篇《大宇中的高頻率輻射線》的短文,登在學校理科學會的小報上。饒毓泰看到異常高興,并重點培養(yǎng)他。饒毓泰對文科學生葉恭紹的幫助,更使人難以忘懷。葉恭紹青年時代就立志學醫(yī),1927年她考上燕京大學醫(yī)預科不能去,當時,饒毓泰任理科主任,親自幫她轉(zhuǎn)科,實現(xiàn)了她學醫(yī)的夙愿。
“盧溝橋事變”爆發(fā)后,北大、清華、南開奉教育部令遷長沙合組臨時大學。饒毓泰偕同夫人歷經(jīng)艱苦才抵長沙。11月,他隨校到昆明執(zhí)教,任西南聯(lián)大物理系主任。饒毓泰在滇六年,勤于教學科研,留下了許多“師生誼、世罕有”之佳話。饒毓泰身體不好,住在離校很遠的鄉(xiāng)間,交通不便,他只能坐馬車或步行到校上課或辦公。為了扶植我國物理學的后起之秀黃昆,他設法騰出編制,聘其為助教,但從來不向別人談起,表現(xiàn)出高尚的品格。
平津戰(zhàn)役尚未打響,饒毓泰已看出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必然垮臺,決心留在北平迎接解放,表現(xiàn)了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知識分子的崇高氣節(jié)。
新中國成立后,饒毓泰以實際行動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他孜孜教研,淡泊其他。1952年院系調(diào)整后,他已不再擔任物理系的領導工作,但仍以花甲之年關(guān)心系里的發(fā)展,親自參加光學專門化的建設工作。他甘為人梯,愿做“鋪路石”的獻身精神,永遠留在人們心間。
饒毓泰關(guān)心國家大事,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解放初,缺少中譯馬列著作,他就買來德文版的《資本論》和英文版的《聯(lián)共黨史》學習。1955年,他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并相繼當選為第二、三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和第四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他經(jīng)常帶病到外地視察。饒毓泰生活儉樸,當時中科院給每個學部委員100元津貼,他堅決不收。他總是說自己做的事情不多,而組織上對自己照顧太多了。
饒毓泰為人正直,剛正不阿。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嚴肅地指出,學術(shù)問題不能一概否定。由于遭到“四人幫”的迫害,于1968年10月16日含冤逝世。打倒“四人幫”后,饒毓泰昭雪平反的追悼會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舉行,鄧小平等同志為饒毓泰送了花圈。
臨川出才子,但多出文人騷客,真正能站在自然科學的尖端而放射出萬丈光芒者,是少之又少,而饒毓泰是其一。饒毓泰,你是臨川的驕傲!你是380萬撫州人的驕傲!撫州市委、市政府對建設饒毓泰紀念館工作極為重視,并已納入臨川名人園規(guī)劃建設范圍。
饒毓泰的后人期待著!撫州人民期待著!
經(jīng)歷概要
求學生涯
饒毓泰自幼天資聰穎,酷愛讀書,幼年隨叔父和舅父學習四書和經(jīng)史。1903年,入撫州一中前身撫州中學堂學習。1905年,廢科舉三年后,他只身去滬就讀于中國公學;后來轉(zhuǎn)入“中國新公學”。饒毓泰的高班同學胡適,曾在新公學教其英語。清宣統(tǒng)三年(1911),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于上海南洋公學(現(xiàn)上海交大前身)。1912年回到故鄉(xiāng),在那歷史大變動的年代,饒毓泰回江西在臨川中學(今撫州一中)當老師,一心想走科學數(shù)國的道路。1913年,考取江西省公費留學,赴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物理學;1917年,獲物理學碩士學位。隨即又考入普林斯頓研究生院,從學于世界著名物理學家康普頓教授。1921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碩士學位。步入科研
1922年,在美國權(quán)威雜志《物理評論》上發(fā)表論文《水銀蒸氣的低壓弧光和它對熒光的影響》,回答了當時世界性難題“在小于最小電離電動勢的電壓下,產(chǎn)生電離所需要的能量問題”,在物理學界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榮獲博士學位。這是當時氣體導電研究的一項新成就,饒毓泰則是在中國近現(xiàn)代物理學“開墾播種”階段十人世界物理學的先聲人物之一。他留美9年打下了物理學的廣博堅實基礎,實驗物理已有相當造詣。臨川書香出新人,“饒博士” 在家鄉(xiāng)也遠近聞名了。同年8月返回祖國,即赴天津參與南開大學物理系的創(chuàng)建并任教授兼系主任,開始在國內(nèi)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1929年9月,赴德國萊比錫大學波斯坦天文物理實驗室進行科學研究。經(jīng)過三年的努力,完成了《論銣和銫的基本線系的二次斯塔克效應》的論文,大大豐富了當時新興的量子力學成果。這一時期,他還擔任國內(nèi)教育部特約編輯、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特約研究員、國立北平科學研究院海外研究員等職。回國貢獻
1932年,回國應聘于中國科學院,從事研究工作。次年,調(diào)入北京大學,先后擔任物理系教授、系主任,北大理學院院長。抗戰(zhàn)期間,北大南遷至昆明,在西南聯(lián)大任物理系教授、系 主任,親自開設和講授《光學》、《光的電磁理論》等課程。1944年,再次赴美國,與人合作進行分子光譜的研究,測定了光譜的退偏速度,獲得了含同位素氣體分子的轉(zhuǎn)動光譜和分子內(nèi)部運動的重要信息。1947年,回國繼續(xù)擔任北大理學院院長兼物理系主任。20世紀20年代到40 年代,在美國和德國等地從事原子光譜和分子光譜研究工作,是早期研究斯塔克效應的光譜學家之一。中國科技界將饒毓泰、葉企孫、吳有訓、嚴濟慈并稱為中國物理學界"四大名旦"。拒絕赴臺
1948年3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第一屆院士。北平解放前夕,國民黨政府特派飛機接饒毓泰去臺灣。但他不顧威脅利誘,斷然予以拒絕,堅決留在北平,終于迎來了1949年1月31日的北平和平解放。發(fā)揮余熱
解放后,繼續(xù)在北京大學任教。1949~1951年,繼任北大理學院院長兼物理系主任、學校校務委員。1952年北大院系調(diào)整時,辭去院、系領導職務。1954年以后,先后當選為第二、三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四屆政協(xié)常委。1955年6月,中國科學院學部成立大會召開,饒毓泰被評選為新中國首屆院士(數(shù)學物理學部委員)。
后來雖然年事已高,身體不好,但仍一如既往地堅持自編講義,為中、青年教師和外校進修教師開設了《原子光譜》、《氣體導電基本過程》、《光的相干性理論》、《塞曼斯效應與共振輻射》、《熒光輻射的強度與偏振》、《光磁雙共振》等反映世界最新科技發(fā)展課程,幫助青年教師趕上激光問世后光學和光譜學迅速發(fā)展的步伐。
文化浩劫
饒毓泰從事物理教學和研究工作50余年,是世界上早期研究斯塔克效應的光譜學家之一,被譽為“中國物理學界泰斗”。他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打擊和迫害,于1968年10月16日含冤去世。1978年,鄧小平、烏蘭夫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為饒毓泰平反昭雪的追悼會上送了花圈,方毅、王首道等參加了追悼會。1984年北大物理系光學教研組根據(jù)他生前的遺愿及其弟侄的要求,將他生前留下的5萬元積蓄設立“饒毓泰獎學金”,以鼓勵先進,促進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科研生涯
創(chuàng)辦南開物理系
饒毓泰,字樹人。1891年12月1日生于江西省臨川。幼年隨叔父和舅父學習四書和經(jīng)史。8歲后在北京、上海就學,1910年畢業(yè)于上海南洋中學。1912年曾任江西臨汝中學英語教師半年,旋即考取江西省官費,于1913年2月到美國留學,初入加州大學,后轉(zhuǎn)入芝加哥大學,1917年冬獲芝加哥大學物理系學士學位。1918年入哈佛大學研究院,后轉(zhuǎn)入耶魯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1921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碩士學位。1922年6月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同年8月回國,創(chuàng)辦南開大學物理系,任教授兼系主任,直至1929年8月。
1929年,獲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獎助金,赴德國萊比錫大學波茨坦天文物理實驗室進修,從事原子光譜線的倒斯塔克效應的研究。
為國貢獻物理學
1932年回國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一年后即到北京大學任物理系主任。自1935年起兼任理學院院長?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他輾轉(zhuǎn)跋涉,歷盡艱苦,先到湖南長沙臨時大學(西南聯(lián)合大學前身)后到昆明西南聯(lián)合大學任物理系主任。1944年,他休假到美國,與A.H.尼爾森(Nielsen)等合作進行分子光譜研究。1947年初回國,繼續(xù)擔任北京大學理學院院長和物理系主任等職務,并開設多門課程。
北平解放前夕,他拒絕南下,決定留任北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以實際行動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
研究氣體導電
饒毓泰在普林斯頓大學師從K.T.康普頓(Compton)教授研究氣體導電過程,對低壓汞弧的激發(fā)電壓遠小于汞的電離電勢以及電弧的維持電壓又遠小于激發(fā)電壓這一現(xiàn)象的機理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獲得了理論與實驗相一致的明確結(jié)論。在20世紀20年代初,氣體導電在國際上屬于前沿性研究領域,他的研究工作對這個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研究倒斯塔克效應
1929年到1932年間,他在萊比錫大學波茨坦天文物理實驗室,研究Rb和Cs原子光譜線的倒斯塔克效應時,觀察到這2個元素主線系譜線的分裂和紅移。20年代至30年代,正是對原子倒斯塔克效應進行深入研究的時期,用微擾理論處理和計算倒斯塔克效應是量子力學的重要應用之一,他的這項工作豐富了這個領域的實驗數(shù)據(jù),因此是很有意義的。其他多項研究
抗日戰(zhàn)爭前,饒毓泰積極購置和安裝大型光譜儀器(色散較大的Steinheil型攝譜儀以及分辨率高達180000的8米凹面光柵),建設了能自制儀器設備的金工車間。在他的領導下,北京大學物理系教師積極從事科學研究,在分子光譜理論和光譜學實驗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他親自與吳大猷、沈壽春一起用拍攝喇曼光譜和測定譜線退偏振度的方法研究ClO3-、BrO3-、IO3-的結(jié)構(gòu),得出它們具有立體的金字塔形結(jié)構(gòu),而不是一般文獻上所說的平面結(jié)構(gòu)的結(jié)論(這篇論文于1937年2月在美國《物理評論》上發(fā)表)。
1944年饒毓泰在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從事分子紅外光譜的實驗研究,曾與尼爾森合作研究了C12O216和C13O216分子的振-轉(zhuǎn)光譜,采用分辨率達0.07cm-1的棱鏡-光柵分光光度計,把含不同碳同位素的兩種CO2分子的ω3轉(zhuǎn)動譜帶同時清楚地記錄下來。獲得這一成果是很不容易的,這為研究含同位素的氣體分子的振-轉(zhuǎn)光譜提供了新的方法。他還用紅外小階梯光柵研究了丁二烯的吸收譜帶。以上的研究成果均發(fā)表在美國《物理評論》上。
相關(guān)文章
為發(fā)展物理教學和培養(yǎng)人才竭盡全力
饒毓泰于1922年回國,那時國內(nèi)大學中設立物理系的學校不多。為了培養(yǎng)物理人才,他毅然在南開大學創(chuàng)辦了物理系,并任物理系主任,直至1929年。當時南開大學物理系教師只有他和陳禮2人。陳禮講授交流電和無線電等課程,其他物理學課程均由饒毓泰親自講授,包括普通物理學、力學、電磁學、光學、近代物理等。各門課程均采用國外著名的教材。他采用啟發(fā)式教學方法,課堂講授引人入勝。講課能抓住本質(zhì),突出重點,基本概念反復闡述,有時還講一些科學史上很有啟發(fā)性的事例,所以學生受益匪淺。當時南開大學數(shù)學、物理、化學等系的學生,很多人曾受教于饒毓泰,其中不少人后來成為知名學者,如吳大猷、吳大任、江澤涵、申又振、陳省身、鄭華熾等。吳大猷曾在回憶饒毓泰時說:“在大學四年中隨饒師所習之物理學課程有大學物理、電磁學、近代物理、高等力學、光學、氣體運動論、高等電磁學等。在二年級選習的近代物理學課使我開了對物理的竅和興趣,漸為饒師毓泰注意!痹趨谴箝嗯c大村充合著的《散射量子理論》一書于1962年出版時,書上即有:“獻給饒毓泰教授和Randall教授!保≧andall是吳大猷母校密歇根大學的教授)
1933年9月,饒毓泰受聘擔任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和系主任,后兼任理學院院長。剛到校時,學校面臨許多困難,他費盡心血,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北京大學物理系的建設中。在北京大學,饒毓泰特別重視實驗室建設和開展實驗研究工作。十分強調(diào)高等學校教師只有認真進行科學研究,才能提高學術(shù)水平和教學水平。他還十分重視演示實驗。他經(jīng)常向年輕教師介紹德國泊爾(Pohl)教授講課時如何充分利用演示實驗的情形。他把原北京大學理學院的一個小禮堂改為階梯教室,建立了演示實驗室,用以邊講課,邊演示,把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結(jié)合起來。他還特別注意聘請教授到校任職,曾先后聘請了周同慶、張宗蠡、朱物華、吳大猷、鄭華熾等教授,使得教師隊伍陣容整齊,面貌一新。此時北京大學物理系不僅培養(yǎng)本科生,還招收研究生,開設了一系列研究生課程,如數(shù)學物理、電光及磁光學、量子力學、電動力學二、氣體導電一、氣體導電二、原子與分子光譜、喇曼效應與分子結(jié)構(gòu)、電網(wǎng)絡理論等。馬仕俊、郭永懷就是當時的研究生,后來成為國際上的知名學者。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饒毓泰任西南聯(lián)合大學物理系主任。當時他的健康狀況不佳,學校條件也很差,但仍然堅持講授三年級的光學課和研究生的光的電磁理論課程。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饒毓泰從美國回國后,積極籌劃北京大學物理系的恢復和發(fā)展事宜。首先是延聘教授,從1946—1951年先后聘請了趙廣增、馬大猷、張宗燧、胡寧、朱光亞、黃昆、虞福春等到該系任教。他還通過英國文化委員會為系圖書室補充了一批重要期刊,還通過當時的胡適校長向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借到10萬美元,準備建立一個近代物理中心,并委托當時在美國的吳大猷和吳健雄共商購置儀器,并擬開辟除光譜學研究以外的一些新研究方向。此項計劃后因時局變動而未能實現(xiàn)。
1952年院系調(diào)整后,饒毓泰不再擔任物理系的領導,但仍關(guān)心系的發(fā)展,特別是光學專門化的建設工作。這時他已年逾花甲,且體弱多病,醫(yī)生只允許他半天工作。他除指導研究生外,查文獻,編講義,先后開設原子光譜、光的電磁理論和氣體導電基本過程等課程,為中青年教師和外校來北京大學進修的教師開設這方面課程提供了極大幫助。尤其令人感動的是,當激光問世時,饒毓泰為使后輩趕 上這一新發(fā)展,講授了“光的相干性理論”和“光磁雙共振”等反映科學新進展的課程。這時他已年逾古稀,不僅講課,還認真編寫講義,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資料。
饒毓泰一貫關(guān)心國家大事,長期擔任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或常務委員。他為人正直,剛正不阿,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敢于堅持正確意見。他曾嚴肅地指出,學術(shù)問題不能一概否定。1968年10月饒毓泰受到?jīng)_擊,于10月16日含冤逝世。素來沉默寡言的饒毓泰在逝世前兩天的教研室會議上語重心長地說:“解放前我們看到祖國落后,被外國人看不起,很難過。如何使中國富強起來呢?當時想的是科學救國的道路。解放后學習了一些馬列原著和毛主席著作,思想上受到很大教育,特別是毛主席關(guān)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對自己的教育最深刻!弊詈笏y過地說:“我們這樣的人已經(jīng)老了,沒有用了。今后建設國家的擔子落在你們年輕人身上!边@反映了科學界老前輩的真誠、殷切的希望。
饒毓泰是中國物理學會組織者之一曾任評議員、常務副理事長、名譽理事、《物理學報》編委等職。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shù)理化學部委員。他對中國物理學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中國物理學會為了紀念他,設立了饒毓泰物理獎,專門獎勵在光學方面做出重大成就的物理學家。 (作者:宋增福)
人物簡歷
1891年12月1日 生于江西省臨川。
1913—1922年 留學美國。獲芝加哥大學理學學士學位(1918),后獲普林斯頓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22)。
1922—1929年 任南開大學教授、物理系主任。
1929—1932年 在德國萊比錫大學、波茨坦大學天文物理實驗室從事光譜學研究。
1932—1933年 任北平研究院研究員。
1933—1968年 任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系主任(1933—1952)并兼任理學院院長(1936—1949)。
1937—1944年 任西南聯(lián)合大學教授、物理系主任。
1944—1947年 先后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大學和俄亥俄大學從事分子紅外光譜的實驗研究。
1948年 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5年 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shù)理化學部委員(院士)。
1968年10月16日 逝世于北京。
基礎光學獎
饒毓泰基礎光學獎于1991年饒毓泰先生誕辰100周年之際在 北京大學創(chuàng)立。
該獎用以獎勵在國內(nèi)從事基礎光學研究工作并做出突出成就且年齡不超過35周歲的青年科學工作者,旨在鼓勵青年科研人員攀登科學高峰,獻身我國光學事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