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福 - 簡介
張德福1931年生,北京人。七歲在四月鮮班社學戲,十歲拜孫寶廷為師,孫先生教徒弟采用廣泛施教重點培養(yǎng)的方法,他不按一個固定行當教戲,而是把評劇代表性劇目完整地教給張德福,比如,跟他學《杜十娘》不光學李甲,還要學孫富、柳遇春。孫先生說:“我要你文唱武打都行!钡搅耸龤q,孫先生見張德福扮像好,有嗓子,又聰明,給他歸了行,專工小生。兩三年中先后演出了十幾出大戲,當時在《唐伯虎三笑點秋香》里扮演唐伯虎,瀟灑飄逸!队裉么骸分邪缪萃踅瘕垼敾劭∏,引起同行與觀眾的矚目。
張德福 - 加入評劇院
北京解放后,他先后參加了首都實驗評劇團,軍委解放評劇團,后加入中國評劇院。在《劉巧兒》、《小二黑結婚》、《志愿軍未婚妻》中擔任重要角色。尤其在《楊三姐告狀》扮演的高占英、《無雙傳》中的王仙客、《金沙江畔》中的金明,《金印記》中的蘇秦和《高山下的花環(huán)》中的雷軍長等,更是光彩照人,幾十年的藝術實踐形成了表演、念白、唱腔方面的張派風格。
大家知道評劇小生需要一條好嗓子,張德福聲音高亢、明亮、甜潤,他演唱傳情真切,端正大方,消消灑灑,具有儂郁的評劇韻味。例如《花為媒》中“春去春來流不住……”和“他好比散花仙子從天降……”
張德福 - 創(chuàng)新特點
如果我們把張德福先生上述唱段做為他小生唱腔的初級階段。五十年代中期他的唱腔和演唱進入了一個更加成熟和升華的時期,概括張派藝術上的成就,應概括為四個創(chuàng)新三大特點:
一、評劇第一腔“大甩腔”我們知道評劇過去唱腔,男生板式單調旋律簡單,只分上下兩句,在收尾部分只是一個溜板就是一個鎖板,人物思想感情很難發(fā)揮出來,1956年張德福先生首先在“三里灣”中創(chuàng)造了一個大甩腔……,大甩腔的出現產生了極強的藝術效果引起同行的注意。目前它已成為評劇音樂的典型保留性甩腔沿用至今。
第二創(chuàng)新即評劇男生反調的創(chuàng)造゜反調近似京劇的反二簧,是評劇的重要調式,但她長期以來是女演員的專利,男演員不敢問津。1956年張德福先生在《楊乃武與小白菜》一劇中大膽的作了突破性探索,使反調這個一百多年以來使用的藝術形式,男生反調的出現拓展了男生音樂領域,增強了男生唱腔的表現手段與能力。當然,好的曲式出現還要有藝術家完美的體現才能站住腳。張德福先生采取“虛與實”的唱法即:……抑則虛、仰為實的唱法,以人物思想感情為主線,唱腔有層次,聲音有區(qū)分,音量有區(qū)別,鮮活的刻畫了人物,從男演員演唱的歷史角度看,改變了以往和女演員對拼的唱法,取得了很強的藝術效果。看這段反調有時凄楚幽怨、有時剛勁挺拔,三個問蒼天采用了三種不同處理手段゜
張先生第三個創(chuàng)新是小生唱腔板式多樣化,我們前面說到過去男老生聲腔藝術板式是單調的只有“二六板”,盡管有“快二六”之分,但終究是“二六板”,他不能有效的抒發(fā)人物的思想感情。張德福先生認為評劇男演員要發(fā)展,首先選材要向男演員傾斜,而唱腔的發(fā)展首先是突破它的板式結構,在與劇院音樂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小生唱腔創(chuàng)出了導板廻龍、快板三眼、垛板、散板板式的豐富有效的唱出了人物內心活動,豐實了男演員的可塑性。
第四創(chuàng)新是,男女同度不同唱的技巧和若干唱法。男女同度唱法在評劇歷史上持續(xù)了很久要想改變談何容易,自從李金順第一代女演員加入評劇行列以來大部分男演員紛紛落馬,無力回天゜尤其是小生行當尤為突出,小生行當是一個青年的形象不和女演員唱同度唱越調又過于蒼老,張德福先生認識到必須在唱腔與演唱上進行一次革命性的突破,即保持和女演員同度的基礎上找出自己的最佳音區(qū),在自己最佳的音符中做文章,與女演員在同一個調門上你唱你的我唱我的 .
在《無雙傳》中張德福先生扮演小生王仙客當得知舅父母不讓自己與暗戀的無雙相見時,在曲江池哀嘆埋怨,這樣一段典型的張派唱腔廣為流傳゜這段唱腔突出一個“怨”字゜開始一個小導板然后引出廻龍接下來是三眼到“無雙啊”轉為二六板,三怨中對無雙的怨中愛、愛中怨,體現了張派在抑時把聲音虛下來的以情緒為主的演唱風格。最后一句“你為的常娥不肯下廣寒”把聲音揚起聲音放實而達到人物情感的爆發(fā)點゜
張德福 - 藝術特點
張德福的演唱藝術的三個特點是:一、以氣托聲,以聲帶情的方法,他做到腔高而不楞、低音而不沉、含情于聲腔之內、感人于神韻之中。二、念白特點,有造詣的戲曲演員不但重視演唱而且重視念白,戲曲界具有千斤話白四兩唱的說法。張德福先生在念白方面功夫頗深,這在評劇小生中不可多得的傳情細膩和富于音樂性是他念白的兩個特點,他的念白有調門有行腔有控制有對比,在傳情和節(jié)奏兩方面都有精心的設計,張先生還認為戲曲道白要念出強烈節(jié)奏,二是離不開鑼鼓經的伴奏。在《楊乃武與小白菜》一劇中楊乃武在公堂上有一段居里力爭的念白張先生念的字字鏗鏘、擲地有聲,時而輕聲顫抖的說,時而悲憤交加的說,當大罵贓官用上行腔揚聲的說這段念白具有一種不可抑制的氣勢和力量。
身段的特點,張德福先生的身段特征有兩個方面:一、既是生活又有程式゜二、身段為人物思想感情服務,在《金沙江畔》中紅軍連長金明知道杰仁放了石槽水,紅軍有救了他喜形于色手舞足蹈,此時在被囚禁中他的動機,賦予浪漫和想象,借鑒了芭蕾的韻味動作優(yōu)美而瀟灑,既有生活的原形又是一種舞姿。
在傳統(tǒng)戲的身段上張德福先生講的是不將就要講究,他對小生的身段有自己的法則,他認為:“小生角色不能駝背、不能挺胸疊肚,尤其是胸部的身形應根據人物的不同分別為平胸、大扣胸、小扣胸、臺步方面應分:抬、伸、撇、繞、落、正冠、眼睛不對瞅、端帶單指握帶口、背后向前袍不抖、上下場時腳步輕盈走゜”應當說張德福的小生演唱有其自己的見解為評劇小生藝術增添了財富゜
張德福 - 代表劇目
《劉巧兒》中的趙柱兒,
《小二黑結婚》中的小二黑,
《楊乃武與小白菜》中的楊乃武,
《楊三姐中》中的高占英,
《無雙傳》中的王仙客,
《三里灣》中的范登高,
《金印記》中的蘇秦,
《金沙江畔》中的金明,
《高山下花環(huán)》中的雷軍長。
張德福 - 徒弟
陳勝利、齊建波、徐培城等。
張德福 - 為評劇事業(yè)鞠躬盡瘁
張德福做為開宗立派的評劇前輩,現雖已近耄耋之年,可為了推新人、推新戲,他不計名利,攜弟子陳勝利、剛立民對河北永清評劇團大型評劇《警鐘》進行全方位指導,在第四屆中國評劇節(jié)上一舉摘得優(yōu)秀劇目獎。在他心臟術后身體尚未康復的情況下,念念不忘對中評二團的青年演員的傳幫帶,應天津評劇院邀請親自為天津評劇院青年評劇演員說戲、授課;對于宇揚評劇苑這所評劇家園,張老師同樣是關心倍至,在宇揚二歲生日之際,張老師就登錄宇揚與會員、網友會面,在今年《宇揚五周年慶典和紀念花淑蘭名家演唱會》時,張老師在身體狀況欠佳的情況下參加了網站的活動。張老師說:每當看到這些孩子(指青年評劇演員)我就感到了評劇的生機,每當接觸宇揚,我就會為宇揚精神所感動,我的最大愿望就是看到評劇藝術的再次輝煌,愿為之奉獻我的全部力量并終生努力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