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維姆·文德森

    維姆·文德森

    身為德國新電影導演之一,溫德斯常被定位為存在主義者,他的作品融合了好萊塢形式及類型,主要呈現孤獨、優(yōu)柔寡斷、不安的意識及探究二次大戰(zhàn)后德國人對其生活中無法抹滅的美國文化的矛盾、沖擊情結。他曾表示:「我的電影就如同現在潛藏于德國的美國化現象!挂话銇碚f,歐洲人都具有強烈的歐洲潛意識,所以沒有任何一位導演像他一樣,呈現出如此豐富、醉心于美國勢力的表征。


    維姆·文德森 - 個人介紹

    溫德斯對美國文化的遐思與憧憬起源于他小時候。原名WilhelmErnstWenders的溫德斯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在杜塞多夫市(屬舊西德轄區(qū))出生,當時正值二次大戰(zhàn)結束,德國無條件投降,美國派兵進駐西德,大兵們帶來的美國文化對西德人而言是如此與眾不同又新穎,讓他們巴不得拋開所有過往,完全投向美國的懷抱,溫德斯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長大的。他小時候是個極端害羞、自省的青少年,原本還計劃從事神職,但對搖滾樂和美國電影的熱愛讓他很快地放棄了這個目標。

    長大后的溫德斯在自由堡大學研習醫(yī)學和哲學并在巴黎習畫,后來他進入慕尼黑電影學校就讀,這段期間他拍了幾部作品,其中的一部短片《銀色城市》曾在第一屆臺北電影節(jié)放映過。他的第一部劇情片《守門員的焦慮》就引起影評的注意,這部作品是根據他的朋友PeterHandke的小說所改編,Peter是后來溫德斯的《歧路》一片的原作者,并在多年后又和溫德斯共同創(chuàng)作了《欲望之翼》。

    在他最不滿意的作品《紅字》后,溫德斯拍了《愛麗絲漫游記》、《歧路》及《道路之王》,自此確立了他「公路電影」的思維和形象。這三部作品中的最佳者《道路之王》描述兩個孤獨、自省又企盼有女性陪伴的男人,乘著貨車在東西德邊境展開旅途;旅程終了時,他們了解生命中那些必須承受的一切。《道路之王》是一部寧靜、近乎于抒情的作品,拼棄傳統(tǒng)影片的心理動機、不安和戲劇性緊張,不難發(fā)現溫德斯對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作品的景仰之情(一九八四年溫德斯甚至前往東京拍攝了引人惆悵的《尋找小津》紀錄片,向他心目中的偶像致上最高敬意)。在這些復雜的暗示和回響中顯露了溫德斯最愛的主題:溝通障礙、德國生活中的美國化現象及德國電影的命運。

    維姆·文德森 - 生平

    1945年出生于德國杜塞爾多夫的維姆·文德斯在世界影壇上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代表。憑借自己獨具魅力的作品曾多次榮獲戛納、柏林、威尼斯等國際一流電影節(jié)的大獎,與法斯賓德、施隆多夫和赫爾措格并稱為“德國新電影四杰”,是二十世紀70年代“新德國電影運動(NewGermanCinema)”的代表人物之一。70年代,受當時美國公路電影的啟發(fā),和少年時對西部片的喜愛,文德斯開始拍攝屬于自己的歐洲式的公路電影,并由此奠定了他以后的創(chuàng)作方向,開始了他在光影世界里的漫漫流浪。在他的著名電影作品包括《德州巴黎》、《美國朋友》、《柏林蒼穹下》、《直到世界末日》中,流浪與疏離成為文德斯電影永遠的主角,文德斯也籍由這兩個元素在銀幕上創(chuàng)造出一個個充滿詩意與虛空感的世界。

    1974年可以說是文德斯事業(yè)的轉折點,由于受到當時美國一些公路電影(如1969年的《逍遙騎士》(EasyRider))的啟發(fā),也由于自己少年時對西部片的喜愛,文德斯開始拍攝屬于自己的歐洲式的公路電影,并由此奠定了文德斯以后的創(chuàng)作方向,開始了他在光影世界里的漫漫流浪。從此以后,流浪與疏離成為文德斯電影永遠的主角,文德斯也籍由這兩個元素在銀幕上創(chuàng)造出一個個充滿詩意與虛空感的世界來。

    令文德斯聲名鵲起的是他的“旅行三部曲”:1974年的《愛麗絲漫游城市》,1975年的《歧路》和1976年的《公路之王》(KingsoftheRoad)。其中《歧路》講述了一位作家為尋找靈感而游歷,畫面具有詩意的隱喻和富于哲學意味的象征內涵;《公路之王》則以寫實的基調和獨特的觀照方式批判了俗媚的電影文化,同時也對70年代中期德國電影界的狀況投以了深切的關注。1977年,公路電影代表之作《逍遙騎士》的導演DennisHopper更是和文德斯一起合作,拍攝了氣氛神奇的影片《美國朋友》(TheAmericanFriend)。影片在紐約、漢堡、慕尼黑和巴黎之間來回跳躍,世界成為糾結在摩天大廈、地鐵、高速公路、列車之間的神秘空間,從而散發(fā)出強烈的疏離感,令人難忘。

    七十年代中后期,轟轟烈烈的“德國新電影”運動開始衰落,經濟危機使得影市蕭條,德國的電影導演們或是轉投電視業(yè)或是前往國外。就在這個時候,一直關注著“德國新電影”運動的好萊塢著名導演弗朗西斯·科波拉向文德斯發(fā)出了前往美國拍片的邀請。自1978年起,文德斯陸續(xù)拍攝了影片《哈麥特》、《水上回光》和《事物的狀態(tài)》(TheStateofThings)!豆溙亍纷鳛槲牡滤故状闻臄z的好萊塢式電影作品,并沒有能令科波拉滿意,這部片子的大部分鏡頭都被科波拉要求重拍,以至影片的發(fā)行時間比預想中推遲了三年多。1982年的《事物的狀態(tài)》卻獲得了聯(lián)邦電影獎(前西德電影最高獎)和威尼斯電影節(jié)金獅獎,開始確立他在國際影壇的地位。

    維姆·文德森

    1983年的《德州巴黎》(Paris,Texas)使文德斯摘取了第37屆戛納電影節(jié)金棕櫚獎的桂冠,這部被稱為“標志著文德斯美國化傾向的高峰”的影片成功的表現了人的孤獨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影片主要在美國西南部的沙漠里拍攝,影像風格極其鮮明,文德斯創(chuàng)造出極為寬廣的銀幕空間,從而成功展現出充斥在故事主角生命里的虛空感。

    雖然《德州巴黎》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但是文德斯似乎還是更喜歡在歐洲拍片。也正是在自己的祖國,文德斯拍攝出了他最廣為人知也最受好評的一部電影——《柏林蒼穹下》。影片講述了一個渴望下凡的天使的故事,尼古拉斯·凱奇和梅格·瑞恩98年主演的《天使之城》(CityofAngles)就是《柏林蒼穹下》的好萊塢通俗版。這部影片也使文德斯獲得了1988年第41屆戛納電影節(jié)的最佳導演獎,使得他在世界影壇上真正確立了的自己的地位。

    1983年的《德州巴黎》使文德斯摘取了第37屆戛納電影節(jié)金棕櫚獎的桂冠,這部被稱為“標志著文德斯美國化傾向的高峰”的影片成功的表現了人的孤獨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影片主要在美國西南部的沙漠里拍攝,影像風格極其鮮明,文德斯創(chuàng)造出極為寬廣的銀幕空間,從而成功展現出充斥在故事主角生命里的虛空感。

    至此,文德斯的影片已經形成了特有的坦率冷靜的風格。他的電影語言修辭中基本排除蒙太奇,特別偏好對運動和場景的不加剪輯;他不求論證什么,他追求的是一種平靜地觀察、等待和不停頓地發(fā)展的電影,尤其喜歡表現公路、汽車、火車、飛機和輪船,因而也一再描寫遷移、迷航和旅行。

    但是文德斯并沒有滿足,而是在以后的創(chuàng)作中不斷豐富和擴充著自己的電影世界。1991年的《直到世界盡頭》拍攝于全球四大洲,影片在皓渺的氛圍里講述了一個關于世界末日的奇妙寓言,被稱為“終極公路電影”。1993年的《咫尺天涯》以俯視的角度觀察德國統(tǒng)一后社會景觀的變化;而在兩年后的《云上的日子》里,文德斯則和意大利傳奇導演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一起探討了愛與欲望的問題,影片攝制于歐洲數個國家,也是一部巧妙借用公路片形式的電影。文德斯不斷地在公路電影的基礎上嫁接與派生著新的元素,同時也改造著傳統(tǒng)公路片的形式。他越來越喜歡在城市里表現流浪的狀態(tài),將現代社會里孤獨與疏離的狀態(tài)描述得愈加生動。在1997年的《暴力啟示錄》里,文德斯描寫了暴力的外在表現,試圖從一個新的角度來探討現代社會里的暴力問題。1996年拍攝的《光之幻影》(ATrickoftheLight)“記錄”了許多對電影的發(fā)展做出貢獻卻被遺忘的人們,表達了文德斯對電影歷史的緬懷與敬意。

    有鑒于文德斯電影創(chuàng)作理念中觀察者的姿態(tài)與感覺,他也非常鐘愛紀錄片的拍攝。他一共拍過7部紀錄片,其中1985年《尋找小津》是一部關于導演小津安二郎的紀錄片,相當引人注目。1998年描寫古巴音樂風情的《樂滿夏灣拿》(BuenaVistaSocialClub)廣受好評,文德斯與為他制作了《德州巴黎》的音樂人瑞·庫德(RyCooder)再次成功合作,展現了他自己一直深喜著的美洲音樂的迷人魅力。同時文德斯也非常喜歡搖滾樂,他曾說過:“今天搖滾與電影的聯(lián)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緊密,文學、戲劇和繪畫看來似乎與電影的聯(lián)系更緊密,卻遠沒有搖滾來得貼和時代、準確直接!2000年的作品《百萬美元酒店》(TheMillionDollarHotel)的配樂就是由著名搖滾樂隊U2的主腦Bono主刀炮制的。文德斯再次將音樂與畫面貼和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賞心悅目的聲色迷情來。

    維姆·文德森 - 作品介紹

    《美國朋友》讓全世界注意到溫德斯。這部片延續(xù)了他的主要訴求,根據PatriciaHighsmith的小說《Ripley’sGame》(即前一陣子的熱門片《天才雷普利》的原著)改編,描寫住在漢堡的一位從事裱框工作的Jonathan(BrunoGanz飾)生命中最后幾周所發(fā)生的事,其中最令人玩味的是他和Ripley(DennisHopper飾)間的關系,這位使Jonathan陷入連續(xù)殺人案的黑社會分子Ripley無法自拔地被Jonathan吸引,這段奇異的友誼漸漸使Jonathan的婚姻瀕臨決裂,最后甚至讓Jonathan命喪黃泉。這個故事讓溫德斯將焦點鎖定在德國/美國文化間的緊繃,并揭露全球電影制作被好萊塢和美國品味支配已為大勢所趨。在這部片子里,溫德斯的兩個美國偶像──導演尼可拉斯·雷(NicholasRay)和山姆·富勒(SamFuller)還軋了一角。

    一九七八年溫德斯應導演柯波拉(FrancisFordCoppola)之邀到美國執(zhí)導《漢密特》,但在拍攝期間溫德斯與柯波拉在理念上有些抵觸,經過多次修改劇本后終于完成了這部片子,這個在一九八三年上映的版本中僅有百分之三十是溫德斯原創(chuàng)成分。溫德斯把在拍攝《漢密特》時遇到的問題間接地記錄在《事物的狀態(tài)》里,這部自傳色彩濃烈的作品亦指出歐洲和美國在電影制作上的對比。

    由山姆·謝佛(SamShepard)編寫的《巴黎·德州》談的是一個流浪漢和家人團聚的故事,在這部作品中許多呈現的方式將溫德斯早期作品的主題發(fā)揮到極致,并于一九八四年嬴得金棕櫚獎。隨后溫德斯返回柏林拍攝《欲望之翼》,這部如詩如畫、以大量黑白畫面處理的作品敘述BrunoGanz這位天使下凡的故事,不僅票房告捷,亦使溫德斯獲得一九八七年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的殊榮,日前由梅格·萊恩(MegRyan)和尼可拉斯·凱吉(NicholasCage)主演的熱門影片《X情人》即由此片改編而來!栋屠琛さ轮荨泛汀队怼穼崬閮刹繙氐滤沟念嵎逯。

    《直到世界末日》由威廉·赫特(WilliamHurt)、山姆·尼爾(SamNeill)及SolveigDommartin主演,他們說服彼此一同浪跡天涯去尋找讓失明者可以「看」的一種相機,這部后現代公路電影對當中所記錄的影像呈現自溺的思維,溫德斯自己對其中的主題相當喜愛,但對觀者而言則為一部深奧難懂的平庸之作。其后的《咫尺天涯》為《欲望之翼》的續(xù)集,雖然獲得一九九四年坎城的評審團大獎,但在連貫性、片長及敘事上均遠不如后者,被視為溫德斯繼《直到世界末日》后的又一部失望之作。

    《里斯本的故事》對熟悉溫德斯的人來說應該是部很特別的片子,因為它不論是說故事的方式和配樂都顯得較為輕松,與以往差異甚大。故事敘述一位錄音師因導演好友的請求到里斯本去進行錄音工作,結果沒見到好友,只發(fā)現他拍好的卷片,因為好友對所做的工作產生困頓而出走了,但他仍忠于所托,拿起了那大大毛毛的麥克風就徑自開始了錄音的工作,最后他感動了好友,完成了他們的共同創(chuàng)作。

    《在云端上的情與欲》則是意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闊別十四年的復出之作,由安東尼奧尼和溫德斯共同執(zhí)導,影片由四段故事組成,主題為邂逅,描述一位導演至歐洲尋找靈感的過程,參與演出的有約翰·馬可維奇(JohnMalkovich)、伊蓮·雅各(IreneJacob)、蘇菲·瑪索(SophieMarceau)及文生·培茲(VincentPerez)等。

    由比爾·普曼(BillPullman)、安蒂·麥道威爾(AndieMacDowell)及蓋布瑞爾·拜恩(GabrielByrne)主演的《終結暴力》是溫德斯初次運用新科技制作的作品,這部在美國拍攝的片子盡管探討的是時興的監(jiān)視與被監(jiān)視的話題,視覺呈現亦相當新穎,也入圍了九七年的坎城影展,仍無法掩飾內容的空洞。

    《樂士浮生錄》(CD進口商原譯「記憶哈瓦那」)是溫德斯繼《尋找小津》、《城市服裝速記》(記錄日本服裝設計師山本耀司)之后又一部紀錄片,這部細膩的音樂電影記錄了巴西老藝人的音樂生命,電影音樂亦深受樂評們的推崇。

    《百萬大飯店》是由JeremyDavies及MillaJovovich主演,搖滾樂團U2的主唱BONO構思的故事敘述的是住在洛杉磯百萬大飯店的一群社會邊緣人,他們之間的糾葛和后來牽扯出的奇離案件,獲得二千年柏林影展評審團大獎。

    溫德斯的作品有個很有趣的特性,因為他在當中放入了大量自己深愛的搖滾樂,和蒼涼的影像搭配起來著實相得益彰,縱使有時影片并不是那么成功(如《咫尺天涯》、《終結暴力》),但精心制作的電影配樂依然顯露溫德斯對搖滾樂的高度品味,所以他的支持者中有為數不少的搖滾樂迷。綜觀溫德斯能長期受矚目的因素,應該是他傳神地表達追尋的意念,那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觸動了我們每個人──因為我們都曾在追尋事業(yè)、學業(yè)、愛情、夢想時,單打獨斗地走在未知的路途,一路上或許幸運連連,或許孤寂無助,但就如同溫德斯的劇中人,還是帶著那分執(zhí)著向目的地走去。

    維姆·文德森 - 重要歷程

    1945年8月14日出生于德國,杜塞爾多夫

    1963-65德國慕尼黑大學,醫(yī)學哲學專業(yè)

    1966-67投考巴黎高等電影學院失敗,在巴黎電影資料館觀摩大量影片自學成才。

    1967-70慕尼黑國家電影電視學院學習電影

    1968-72電影評論專欄作者:《南德意志報》和《電影評論》雜志

    1971共同成立“作者電影出版社”

    1975成立RoadMoviesInc.公司

    1984---柏林藝術科學院成員

    1989---巴黎Sorbonne大學榮譽博士

    1991Friedrich-Wilhelm-Murnau獎獲得者

    1991---歐洲電影科學院主席

    1993---慕尼黑國家電影電視學院榮譽教授

    1995  瑞士Fribourg大學榮譽博士

    歷年攝影展
    “地球表面的圖畫”——風景攝影回顧展
    2001年9月22日--11月4日

    德國柏林漢堡現代藝術館HamburgerBahnhof,Berlin,Germany
    2002年6月25日--10月1日
    西班牙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GuggenheimMuseum,Bilbao,Spain
    2003年6月21日--8月31日
    澳大利亞悉尼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ofContemporaryArt,Sydney,Australia
    2003年3月12日--4月15日
    英國倫敦HaunchofVenison畫廊,London,UK
    2003年11月8日—12月20日
    美國紐約JamesCohan畫廊,NewYork,USA
    2003年11月27日—2004年1月17日
    瑞士蘇黎世Judin畫廊GlarieJudin,Zuerich,Switzerland
    “遠景俱樂部”——同名電影作品攝影展
    2002年6月17日--8月31日美國桑塔莫尼卡玫瑰畫廊

    “維姆·文德斯攝影展”
    1993年PalazzodelleEsposizioni意大利羅馬1994年VilladelleRose意大利博洛尼亞
    1994年FNAC法國巴黎
    1994年Parco日本東京
    1995年FNAC德國柏林
    1995年VillaRufolo,意大利拉維羅
    1996年各地歌德學院

    “西部筆記”攝影展
    1986年蓬皮杜中心法國巴黎
    1987年EncontrosdeFotografia,葡萄牙孔布拉
    1988年PalazzodellaTriennalediMilano意大利米蘭
    1988年邁阿密電影協(xié)會美國邁阿密
    1988年歌德學院瑞典斯德哥爾摩
    1988年歌德學院丹麥哥本哈根
    1990年Saint-Yrieix-La-Perche法國
    1992年StdtischeGalerieSchwarzesKloster,德國弗賴堡

    “維姆·文德斯攝影展”
    1989年PPS.GalerieF.C.Gundlach德國漢堡
    1990年GalerieMarie-LouiseWirth瑞士蘇黎世
    1991年HochschulefürFernsehenundFilm德國慕尼黑
    1991年Fahey/KleinGallery美國洛杉磯
    1992年ShibuyaSeibuDept.Store日本東京
    1992年KiyomizuTemple日本京都
    1992年愛麗舍博物館瑞士洛桑
    1992年“RobertAdams-WimWenders”AmerikaHaus德國柏林
    1993年威尼斯雙年展“Slittamenti”
    1993年路西亞那現代藝術館丹麥
    1994年SalaParpalloPalauDelsScala西班牙巴倫西亞
    1994年SanTelmoMuseum,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

    重要電影作品及獲獎年表

    1970年《城市之夏》SummerintheCity
    1971年《守門員對點球的焦慮》TheGoalkeeper’sAnxietyofthePenalty威尼斯電影節(jié)(電影評論大獎)
    1972年《紅字》
    1974年《愛麗絲漫游城市》AliceintheCities德國影評大獎
    1975年《錯誤的舉動》WrongMove德國電影獎(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攝影,最佳音樂)
    1976年《公路之王》KingsoftheRoad芝加哥電影節(jié)大獎
    1977年《美國朋友》TheAmericanFriend德國電影金獎(最佳導演,最佳剪輯),德國電影銀獎(制作)
    1980年《水上回光》LightningoverWater德國電影銀獎(制作)
    1982年《哈默特》Hammett

    1982年《事物的狀態(tài)》TheStateofThings威尼斯電影獎金獅大獎,國際影評人大獎;德國電影獎(最佳電影,最佳攝影),德國電影銀獎(制作)
    1983年《德州巴黎》Paris,Texas法國戛納電影節(jié)獎金棕櫚大獎;英國電影科學院獎(最佳導演);德國電影銀獎(制作);法國電影評論大獎
    1985年《尋找小津》TokyoGa倫敦電影節(jié)“年度杰出電影”
    1987年《柏林蒼穹下》WingsofDesire法國戛納電影節(jié)最佳導演獎;歐洲電影獎(最佳導演);德國電影金獎(導演);洛杉磯影評獎(最佳外語片,最佳攝影);紐約影評人獎(攝影)
    1989年《衣食住行事件簿》NotebookonCitiesandClothes
    1991年《直到世界盡頭》UntiltheEndoftheWorldGuild金獎(最佳德國電影)
    1993年《咫尺天涯》FarAway,SoClose!法國戛納電影節(jié)獎評審團大獎;

    巴伐利亞電影獎(導演)
    1994年《里斯本的故事》LisbonStory
    1995年《云上的日子》BeyondtheClouds
    1996年《光之幻影》ATrickoftheLight德國短片電影金獎(導演)
    1997年《暴力啟示錄》TheEndofViolence德國電影金獎(導演)
    1998年《樂滿哈瓦那》BuenaVistaSocialClub歐洲電影獎(最佳紀錄片);紐約影評人獎;洛杉嘰影評獎;愛丁堡國際電影節(jié)觀眾獎;NationalBoardofReview大獎;西雅圖電影節(jié)最佳紀錄片
    2000年《百萬美元大酒店》TheMillionDollarHotel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銀熊評審團大獎

    名人推薦
    • 維姆·文德斯
      維姆·文德斯,1945年出生于德國杜塞爾多夫的維姆·文德斯在世界影壇上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代表。憑借自己獨具魅力的作品曾多次榮獲戛...
    • 韋家輝
      韋家輝 (Ka-Fai Wai),出生于1962年,香港著名電視、電影制作人。曾擔任電視及電影編劇、導演、監(jiān)制等職。擅長制作恩怨情仇兼?zhèn)涞拇笮烷L劇。作品...
    • 韋斯·安德森
      韋斯·安德森(Wes Anderson),(1969年5月1日 -), 美國獨立導演兼編劇。1969年5月1日出生于德克薩斯州的休斯敦市,安德森被稱作是“作...
    • 魏德圣
      魏德圣(Wei Te-Shen;1968年8月16日—),臺灣臺南縣永康市人,臺灣電影導演。主要作品有《賣冰的兒子》、短片《夕顏》、《對話三部》和《海角七號...
    • 烏爾善
      烏爾善(1972年5月10日— ),蒙古族,中國電影導演。出生于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先后就讀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和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2004年獨立執(zhí)導電影...
    • 吳靖宇
      吳靖宇,男歌手。參加過各種大中小型演出,商演、大型慶典、各電視臺晚會錄制以及房地產開盤演出活動。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