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廣漢 - 人物簡介
趙廣漢,曾任守京兆尹、潁川郡太守、京兆尹。在潁川郡任太守期間,是趙廣漢前期治理的最佳階段,他不畏強權(quán),精明強干,剛到任的幾個月時間,就做了兩件大事:一是打擊豪門大族的勢力,緩和社會矛盾;二是加強地方管理,轉(zhuǎn)變當?shù)氐牟涣硷L氣。其威名由此流傳,《漢書》本傳中就把擅長處理政務(wù)說成是他的天性。趙廣漢在擔任京兆尹時,表現(xiàn)出高度的責任心,處理各項公務(wù),往往通宵達旦。并且善于思考,講究辦事效率。在其治理期間,京兆地區(qū)政治清明,官屬和百姓無不交口稱贊。但京兆尹的職責在于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腳下,日常處理政務(wù)容易得罪皇親國戚和當朝顯貴,所以,雖然趙廣漢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斬的下場。趙廣漢任京兆尹期間,為官廉潔清明,威制豪強,深得百姓贊頌。資治通鑒》所記“京兆政清,吏民稱不容口”,是對趙廣漢最好的評價。趙廣漢是中國古代十大清官之一。
趙廣漢 - 仕途經(jīng)歷
漢宣帝年問發(fā)生過一件大事,長安城里數(shù)萬名百姓以及官員自發(fā)聚集在皇家宮殿前,齊齊跪下,他們有的神情肅穆,有的情不自禁地低泣,有的則抑制不住地大哭……這數(shù)萬名人是因為聽說了趙廣漢即將被腰斬的消息,前來送別廣漢的!他為什么被腰斬?長安的官民又為什么對他的死感到如此悲傷?事情還得從趙廣漢初任京官時說起。趙廣漢從京輔都尉升為守京兆尹不久,就啃上了一塊硬骨頭—處理杜建一案。 杜建是趙廣漢手下的一名中層官員,但資格頗老,根基頗深,為人一向霸道。在漢昭帝還活著的時候,他參加了昭帝陵墓(今陜西咸陽市西北)的預建工作,成了監(jiān)造平陵的官員。建造平陵是一項較大的工程,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杜建認準這是個發(fā)財?shù)臋C會,便指使門客從中非法牟取暴利。趙廣漢根據(jù)舉報掌握了這些事實。他先是警告杜建懸崖勒馬,但杜建認為自己關(guān)系盤根錯節(jié),趙廣漢豈敢隨便動他,于是當面唯唯諾諾,背后不思悔-根本不把趙的話放在耳里。趙廣漢見規(guī)勸無效,就決定將杜建正式逮捕歸案。這下果然是捅了馬蜂窩,人還沒押到牢里,為杜建說情的人便紛至沓來,這其中有宮廷里的太監(jiān),有名門豪紳,也不乏官員。趙廣漢當然知道杜建不是一般的人物,處置他會有很大的阻力,但得罪人是小事,維護國家的法紀是大事,他不給來說情的人一點面子。杜家的族人和門客不由得惱羞成隧密謀把杜建從牢里救出來。就在他們圖謀不軌之時,越廣漢已通過內(nèi)線完全掌握了他們的陰謀,他先派出一名手下的官吏去警告那些打算劫獄的主謀者:“如果你們真的想這樣干,將依法把你們滅門!”此招的震懾力不言而氐然后,趙廣漢在證據(jù)確鑿、事實清楚的情況下,命令獄吏將杜建斬首棄市。棄市是古代的一種刑罰,就是將罪犯斬首后,將尸體置于鬧市示眾。事已至此,已沒有人再敢為杜建說話了。京城的百姓交口稱贊這件案子辦得好。
處置杜建一案,可以看出趙廣漢一身正氣,不畏權(quán)勢。他在果斷和嚴厲的辦案同時,也很注意謀略,因為這樣棘手的大案,處理時稍有閃失,就有眺前功盡棄。其時,皇室內(nèi)部發(fā)生了重大變動,年僅21歲的昭帝患病而死,幾經(jīng)周譬。大將軍霍光等大臣尊立年18歲的劉詢?yōu)榈郏瑒⒃兙褪菨h宣帝,系漢武帝-曾孫。作為守京兆尹的趙廣漢,因為推立宣帝參與決策有功,得到宣帝的封賞,成為當時賜爵關(guān)內(nèi)侯八人中的一名。宣帝登基的第一年(公元前73年),趙廣漢被調(diào)往潁川郡擔任太守。潁水郡治所大致在今河南省范圍,因境內(nèi)有潁水而得名,陽翟為郡治所,趙廣漢曾做過陽翟的縣令,對那里的情況較熟悉。潁川存在著嚴重的問題,需要一位政績優(yōu)良、作風凌厲的官員前去治理整頓,趙廣漢無疑是一位合適的人選。趙廣漢初到潁川任上,開始著手調(diào)查研究,果然發(fā)現(xiàn)不少問題:豪族大姓通婚姻,勢力交結(jié)龐大;官員也有與地方上富豪結(jié)為朋黨的,社會烏煙瘴氣。惡名昭著的原氏、褚氏兩大家族更是結(jié)為姻親,蓄養(yǎng)門客,橫行鄉(xiāng)里,胡作非為。潁川郡的這些豪門大族在漢武帝時代已出現(xiàn),他們通過大量兼并土地來使家族得以發(fā)展,而這些地方勢力的擴張必將影響到國家的兵役和稅賦。趙廣漢到潁川的幾個月內(nèi),經(jīng)過明察暗訪,已搞清了本郡豪門大族的基本情況,擒賊先擒王,他把原氏、褚氏兩大家族中作惡的頭領(lǐng)抓了起來,在公布了他們行盜全賊、為害一方的罪狀后,立即斬首。趙廣漢不畏強暴,誅殺原、褚首惡,震驚全郡。在辦理原、褚大案的同時,趙廣漢也在著手準備解決富豪、官吏拉幫結(jié)派的問題。這些人利用自己的影響,互立山頭,廣養(yǎng)門客,各自形成了一股股勢力,既互相傾軋,又聯(lián)手對抗,不但敗壞風氣,對中央和地方政府政策的實施也造成了極大的阻礙。趙廣漢采取一些非常措施:他首先叫手下人設(shè)置竹筒,類似現(xiàn)在的保密信筒,專門接受告發(fā)的信件,這樣做方便了知情者的檢舉揭發(fā)。在收到告發(fā)信以后,一經(jīng)核實,便依法治罪。同時故意隱去揭發(fā)者的姓名,而說成是某某豪門大姓子弟所告發(fā),以便引發(fā)他們的內(nèi)訌。自此后,強宗大族的內(nèi)部果然出現(xiàn)了分裂,并逐漸成為冤家對頭,一時奸黨散落,社會風氣大大好轉(zhuǎn)。由于趙廣漢實施了各種強有力的監(jiān)督管理措施,社會上各種消息都能很快地傳到他的耳朵里,一些不法分子也因此再不敢頂風作案,因為一旦作案,趙廣漢也很快就能把他們抓獲。
經(jīng)過趙廣漢大刀闊斧的整治,潁川的面貌終于在短期內(nèi)發(fā)生了根本性叫改觀。在趙廣漢擔任潁川太守的第二年,即公元前72年,朝廷令趙廣漢帶兵去前線,歸屬蒲類將軍趙充國指揮。戰(zhàn)事順利結(jié)束后,趙廣漢隨軍返回,宣帝重新任命趙廣漢為守京兆尹,一年后,轉(zhuǎn)為正式京兆尹。趙廣漢聲名在外,這次復任京兆尹,京城百姓很是高興。 趙廣漢精力充沛,辦事認真,接見百姓廢寢忘食。他善于學習和思考,精通“鉤距”。所謂鉤距,其實是一種數(shù)學推理,比如要了解馬的價格,就先問狗的價格,再問羊的,再問牛的,再問到馬,然后參照彼此的價格,比較驗算,來推測核準,這樣就可知道馬價的貴或賤而不會失實了(成語“問牛知馬”就源自于此)。趙廣漢善于運用鉤距法尋找線索,得以查清事情真相。長安幾個少年,到一處偏僻的空屋謀劃一起劫人,話未說完,趙廣漢已經(jīng)派人來逮捕懲處,這幾個少年全都自招認罪。別人都想學他這一招,但沒有一個人能學得像他那樣精通。
趙廣漢任職期間,經(jīng)常能把藏匿的壞人壞事揭露出來,就連一些隱藏得很深的情況也能了解得非常清楚,上上下下對此都非常佩服。有一次京城發(fā)生了一起綁架案:皇宮一個叫蘇回的侍衛(wèi)在家里被兩個壞黼持了。接到報案,趙廣漢從蛛絲馬跡中尋找線索,終于發(fā)現(xiàn)了劫人者的住處。他飛速率人趕到,為了穩(wěn)住罪犯,趙廣漢自己在庭院站下,叫長安丞龔奢敲門通告劫持犯:“京兆尹趙君勸告兩位,千萬不要殺掉人質(zhì),此人是皇宮侍衛(wèi)。如果你們現(xiàn)在自首,將得到良好的待遇,萬一有幸碰到大赦的機會,說不定還可以獲得自由!倍梭@愕,又素聞趙廣漢威名,想想也沒其他出爵,立即打開門叩頭請罪,趙廣漢也有禮貌地說:“幸好你們讓人質(zhì)活了下來!卑逊溉怂偷奖O(jiān)獄后,趙廣漢囑咐獄吏善待他們,并給他們酒肉吃。按律法到這年的冬天這兩名罪犯將被處以死刑,趙廣漢就為他們預先安排好了棺材以及安葬用品,并派人告訴他們安心服役,兩罪犯嘆服:“死無所恨!”
趙廣漢 - 腰斬之謎
趙廣漢任職期間恪盡職守,政績矚目,但他對自己的工作卻表示了許多遺撼,曾感嘆說:“給我工作帶來麻煩的常常是二輔,如果二輔也由我來兼顧,那京城一定會治理得更好。”原來漢代在京都設(shè)立三輔,即三個官署,除京兆尹外,還有左馮翊、右扶風,而這二輔地區(qū)的罪犯常越界流竄至京城作案。官員和百姓對廣漢有很高的評價,人們口口相傳:“自漢代興起以來,沒有一個治理京城的官員比得上趙廣漢!然而京城的長官是不好做的。文武百官、權(quán)貴顯要、豪門大富大多聚集在此。趙廣漢因能力出眾復任為京兆尹,卻也因為懲腐治惡而被受到懲治的人所怨恨,這些腐惡之人利益或聲譽一旦被觸犯,怎會善罷甘休?趙廣漢在京城第一個得罪的是霍光家族;艄鉃槿,官拜司馬大將軍,更兼國丈之尊,位高權(quán)重,是朝廷最為炙手可熱的人物。連宣帝都對霍光非常顧忌。就在霍光死后不久,趙廣漢查到霍家有非法釀酒、非法屠宰的嫌疑,便親自帶人前往霍光兒子博陵侯霍禹的宅第進行搜查,砸爛了霍家釀酒的器具,還用刀斧砍壞了門戶;艄獾呐畠菏腔屎螅蛐劭拊V。畢竟霍光才死不久,宣帝顧及到皇后的面子,就把趙廣漢叫來責備了一頓。趙廣漢由此得罪了皇親國戚。后來,趙廣漢又因辦案得罪了當朝丞相魏相和司直蕭望之,二人列舉了趙廣漢的一系列“罪行”,廣漢因此被腰斬。 長安的官員、百姓聽到趙廣漢因犯法而將被處決,十分震驚和悲痛。趙廣漢為京兆尹時清正廉明,威制豪強,使人民安居樂業(yè),這樣的一位清官才是老百姓真正需要的啊!于是長安城里出現(xiàn)了眾人集結(jié)為他送行的動人場面。
趙廣漢 - 發(fā)明舉報箱
中國最早的舉報箱,是西漢趙廣漢發(fā)明的。漢宣帝時,趙廣漢出任穎川太守。到任后,他發(fā)現(xiàn)土豪劣紳結(jié)黨營私成風,形成一霸,無人能治,人民群眾敢怒不敢言。為了打擊犯罪,為民除害,趙廣漢受存錢罐的啟發(fā),令手下人制成形狀象瓶子,口很小,可入不可出的器具,“受吏民投書”。有了這些舉報箱,官吏和群眾紛紛寫信告密。趙廣漢根據(jù)得到的線索,組織力量打犯,使奸黨散落,盜賊不敢發(fā),穩(wěn)定了社會。趙廣漢因此名聲大振,升遷為京兆尹。
趙廣漢 - 參考資料
[1] 中國廉政文化網(wǎng) http://www.cnicw.gov.cn/info_disp.php?id=3937[2] 廉政之窗 http://mllz.cj.gov.c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