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俠 - 簡介
鄭俠,字介夫,號大慶居士,又號西塘老人,祖籍光州固始(今屬河南)。后入閩,為福清(今屬福建)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進士。調(diào)光州司法參軍,入監(jiān)安上門。神宗熙寧中,因繪《流民圖》、《正直君子邪曲小人事業(yè)圖跡》上奏,指斥新法弊竇,編管汀州,改英州。哲宗立,放還,除泉州教授。
元祐八年(1093年),授泉州錄事參軍。
元符元年(1098年),再竄英州。徽宗即位,復(fù)泉州教授,改監(jiān)潭州南嶽廟,未被敕,復(fù)追毀前命。
崇寧五年(1106年),復(fù)將仕郎,不復(fù)出。宣和元年卒,年七十九。光宗紹熙初,追贈朝奉郎。
寧宗嘉定六年(1213年),賜謐介。有《西塘集》十卷。《景定建康志》卷四八、《東都事略》卷一一七、《宋史》卷三二一有傳。
鄭俠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西塘集》為底本,參校清吳自牧《宋詩鈔二集·西塘詩鈔》(簡稱詩鈔)、清管庭芬《宋詩鈔補·西塘集補鈔》(簡稱補鈔)。另輯得集外詩七首,合編一卷。
鄭俠 - 詳細介紹
鄭俠(1041~1119) 北宋詩人。字介夫。福州福清(今屬福建)人。生于宋仁宗慶歷元年,卒于徽宗宣和元年,年七十九歲,隨父官江寧,閉戶苦學(xué)。
王安石知其名,邀與相見,稱獎之,登治平進士高第,調(diào)光州司法參軍。數(shù)以書言新法之為民害于王安石,不答久之,監(jiān)安上門。時久旱,流民扶揣塞道,身無完衣,被鎖械,猶負瓦揭木,賣以償官。
俠知安石不可諫,悉總所見為圖,奏疏詣合門,不納。乃假稱密急,民馬處上之銀壹司。神宗覺圖長歡,翌日,下詔悉能青苗新法。及安石去,呂惠卿執(zhí)政,俠又上書論之;萸渥h置之死,帝曰:所言非為,還故官,又為蔡京所奪。
歸田里,自號一拂居士。及卒,里人揭其問曰“鄭公坊。”
年少時由于學(xué)習(xí)刻苦被王安石所器重。
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神宗時任光州司法參軍,任滿后進京城,監(jiān)安上門。鄭俠不贊同王安石新法,曾借旱災(zāi)的機會,繪流民困苦圖獻給神宗,將災(zāi)民之苦歸罪于新法,還揭發(fā)過曾與王安石交往密切的呂惠卿的罪狀。
故被遣謫汀州,后又貶逐到英州。哲宗元□時始得歸還,蘇軾、孫覺推薦鄭俠為泉州教授。元符間再貶英州;兆诩次缓蠓胚,官復(fù)前職,但不久又為丞相蔡京所毀奪。從此未再出任官職,家居終老。鄭俠的古體詩風(fēng)格疏樸老直,如《古交行》“大海有時竭,此心瀝不乾。厚地有時坼,此心無裂文”,質(zhì)樸而不平俗。
七言古詩筆力奇崛,如《謝太守惠酒》激昂慷慨,《醉翁行贈黎師醇》縱橫豪放,感慨至深。
近體詩如《同子忠上西樓》“偶因送客上西樓,共愛佳城枕海陬。雁翅人家千巷陌,犬牙商泊數(shù)汀州。風(fēng)吹細雨兼秋凈,云漏疏星帶水流,獨有單親頭早白,迢迢東望不勝愁”。
以及《幽居》、《和子京霜字見寄》等,也不乏閑淡簡遠韻味。
王士□《居易錄》稱其詩在白居易、孟郊之間,《宋詩鈔》說鄭俠的詩具有“次山(元結(jié))東野(孟郊)之風(fēng),不得以當行格調(diào)律之”。
鄭俠 - 時代背景
鄭俠,論其官職僅是京城安上門的監(jiān)門?墒恰端问贰穮s為鄭俠立傳,名滿天下蘇軾視鄭俠為生死之交,甚至于“魂夢之間,未嘗或忘”;后代的人民為紀念鄭俠,把鄭俠的別號“一拂居士”做為街道的名稱“一拂街”。究其原因,就因為“天理公道,自在人心”,老百姓的心目中有桿秤,正如清人所言“俸薄儉常足,官卑清自尊”。鄭俠所處的北宋王朝已處于積貧積弱之中,由于宋太祖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后,害怕軍官們起而仿效,因而一方面采用贖買政策,給軍官們以重金厚祿,讓他們“多買田宅以遺子孫,多畜歌兒舞女以樂天年”,另一方面又處處防范、實行“兵無常將,將無常兵”,弄得冗官冗員充斥、軍隊戰(zhàn)斗力低下,在與遼、西夏的戰(zhàn)斗中,可謂屢戰(zhàn)屢敗,對于少數(shù)民族軍閥,始則“待之如驕子”,繼則“接之如弟兄”,后則“侍之如父母”。每每以白銀,絲絹求得一時之茍安。
所以改革變法已成為朝野之共識,先有范仲淹等人的“慶歷新政”,繼有王安石變法,這無疑是合乎歷史潮流的。但是,改革變法是一個利益再分配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那些貪官污吏,奸侫小人總是蠅營狗茍,千方百計地猬集在王安石身邊,無恥地為自己和自己所代表的階級、階層謀取最大限度的利益。如呂惠卿、舒亶、李定、章敦、蔡京、蔡卞,莫不如此。
王安石變法的目的是要實現(xiàn)富國強兵,那就要打擊豪強,防止兼并?墒怯捎谶@些貪官污吏巧取豪奪,所有的新法都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因為新法的執(zhí)行者總是把災(zāi)難轉(zhuǎn)嫁到小商小販小民頭上,弄得民不聊生。例如施行青苗法,在青黃不接時借貸糧谷與民渡荒,這本是好的,但一般利息高達20%,有些地區(qū)競高達50%,甚至還到了“實不出本,勒民出息”的地步。
“保甲法目的是強兵”,結(jié)果,有些地方片面增加兵員和訓(xùn)練,“民二丁抽一,教以戰(zhàn)陣”,每五天練兵一次,農(nóng)民被“困其財力,奪其農(nóng)時”,自然是民更貧、國更弱了。
因此,如何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保證社會的安定和穩(wěn)定,從而清除積弊,變法圖強,就不能不說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課題,正是在這個問題上,蘇軾、鄭俠等人與王安石之間存在著嚴重的分歧。
鄭俠 - 個人經(jīng)歷
北宋嘉佑四年(1059年),鄭俠的父親鄭翚任江寧(今南京市)酒稅監(jiān)。由于父親官卑職小,清廉正直,鄭俠的弟妹又多,家庭生活是十分清貧的。鄭俠的惟一出路就是矢志攻讀,苦學(xué)成名。鄭俠曾賦詩道:“漏隨書卷盡,春逐酒瓶開。”這正是鄭俠勤學(xué)生涯的寫照。
至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鄭俠到父親任所,讀書于清涼寺。是時王安石為江寧知府,素聞其才華出眾,對鄭俠十分重視。不但邀請他相見,給予嘉勉慰藉,勉勵鄭俠成為良材國士,還派學(xué)生楊驥到清涼寺陪伴鄭俠讀書。
治平四年(1067年)鄭俠在27歲時高中進士,授將作郎,秘書省校書郎。
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得到宋神宗重視,擔(dān)任參知政事(即宰相),實行變法。他立即提升鄭俠為光州(今河南省潢川縣)司法參軍,主管光州的民、刑案件,凡是光州所有疑案,一經(jīng)鄭俠審訊清楚上報。王安石全部按照鄭俠的要求給予批復(fù),鄭俠感激地把王安石當作知己,一心要竭智盡忠,為國為民,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報答王安石的知遇之恩。
熙寧五年(1072年),鄭俠任期滿,入京述職時拜見王安石。當時,朝廷頒布用考試新法的辦法選舉人才,考中者可以越級升為京官。王安石讓鄭俠通過這個途徑得到進用。
王安石沒有回答,語不投機半句多,鄭俠離開后就不再去見他,但是依然屢次寄書信給王安石,陳述新法給人民造成的危害,希望他改弦更張。政見的歧異使得王安石對鄭俠由青眼變成了白眼。鄭俠不僅沒得到應(yīng)有的提升,反而被貶為京城安上門的監(jiān)門小吏。
王安石雖說不喜歡鄭俠,但還是認為鄭俠是個于國忠心耿耿的人才。還是想用鄭俠,他先是讓其子王雱來告訴鄭俠:國家為考選人才設(shè)置了修經(jīng)局,王安石希望鄭俠擔(dān)任修經(jīng)局檢討之職,后又讓門客黎東美再次勸諭鄭俠。鄭俠說,“我讀書不多,不可能擔(dān)任修經(jīng)局檢討的要職。我是為增長才識,才執(zhí)經(jīng)求教于相君門下,但是相君講話持論,莫不是以當官任職為先,這說明相君用來對街國士的禮法也太淺陋了。相君如果當真要提拔鄭俠成就素志,那就請您取出鄭俠所獻的利民便物之事,行其一二,讓我無愧地得到進用,這不是更好嗎?”當時市易法公布,小民商販皆以為苦,那些挑水、理發(fā),賣粥、賣茶的小商小販,不交稅錢就不能營業(yè)。稅收層層加碼,有的貨物稅錢超過了本錢,小商販甚至于以死抗爭,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鄭俠通過黎東美一一陳述,得到王安石的部分采納,如小商小販免征稅,商人征稅太重的,減稅十分之七,其他則不予理會。鄭俠不以自己官職低微為意,同樣忠于職守、親臨城門巡查。從熙寧六年(1073年)至翌年三月一直沒下雨,赤地千里,人民無以為生,常常是風(fēng)起沙飛,天昏地暗,百姓扶老攜幼,疲夫羸老塞道,憂愁困苦,身無完衣。各地地方官吏催逼災(zāi)民交還青苗法所貸本息,饑民情況好的買麥麥夫吃,差的只能以草根木實充饑,還要被加上鎖械刑具負瓦揭木,賣產(chǎn)以償還官錢,饑民離鄉(xiāng)逃走的,不絕于道。
翌日,下令開封府發(fā)放免行錢,三司使查察市易法,司農(nóng)發(fā)放常平倉糧,三衛(wèi)上報熙河用兵之事,諸路上報人民流散原因,青苗、免役法暫停追索,方田,保甲法一起罷除,共采取了十八條措施。民間歡呼相賀,神宗又下《責(zé)躬詔》,求直言。恰巧,三日后大雨,“遠近沾洽”。
輔政大臣入內(nèi)祝賀,神宗皇帝把鄭俠所進的流民圖及奏疏拿給他們看,同時責(zé)備他們的錯誤作法,他們都“再拜謝罪”。王安石只好上表請求去職。外邊才知道神宗罷除新法根由,結(jié)果“群奸切齒”,就把鄭俠交給御史臺,“治其擅發(fā)馬遞罪”。呂惠卿、鄧綰對皇帝說:“陛下數(shù)年以來,忘寐與食,成此美政,天下方被其賜,一旦用狂夫之言,罷廢殆盡,豈不惜哉!比杭榘鼑褡谕纯蘖魈,神宗被蠱惑,新法全部恢復(fù)。
鄭俠見王安石離職后又推薦呂惠卿竊據(jù)相位,再次上疏抨擊,鄭俠選了唐朝的魏征、姚崇、宋璟、李林甫、盧杞的傳記,畫成兩幅,名為“正直君子社稷之臣圖”、“邪曲小人容悅之臣圖”,認為當政的呂惠卿之流暗合林甫之流而反于崇、璟之輩;呂惠卿大怒,奏為“謗訕”之罪,編管汀州。鄭俠行至太康,呂惠卿又羅織罪名,將其追回,“惠卿議致之死”,神宗皇帝說:“俠所言非為身也,忠誠亦可嘉,豈宜深罪!蹦艘漆阌⒅。
北宋元佑元年(1086年)哲宗皇帝趙煦登基,大赦天下,鄭俠遇赦才得以回到福清。經(jīng)蘇軾、孫覺的聯(lián)名推薦,被起用為泉州教授。北宋紹圣元年(1094年)四月,章敦等羅織文彥博等33人罪狀,目為“元佑黨人”,在政治上給予打擊。這些人全部被貶斥放逐,鄭俠再次被貶往英州,直至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崩,徽宗繼位,追復(fù)33人被貶的官階,鄭俠始官復(fù)原職。
北宋大觀元年(1107年),蔡京入朝為相,立元佑黨人碑在政治上予以禁錮,鄭俠名列第十五名,被罷職還鄉(xiāng),家居十二年,于宣和元年(1119年)八月去世,終年79歲,埋葬于福清新豐里水南山(今福清城關(guān)南門外),有遣著《西塘先生集》傳世。至南宋紹熙三年(1192年)被追封為朝奉郎,南宋嘉定六年(1213年),朝廷賜其謚號為“介”。
鄭俠 - 后人評價
縱觀鄭俠一生,確實是耿介絕俗,名高天下。
鄭俠情系生民,以民為本,關(guān)心弱體群體利益,為小民奔走呼號,不誘于利祿,不動于私情,雖屢遭打擊,而矢志不移。雖官卑職小,而能以儉素清廉自持。自言“無功于國,無德于民,若華衣美食,與盜無異”。
罷官回鄉(xiāng)時,行裝中惟有一拂。邑人仰慕其廉潔,將縣城主要街道名為“一拂街”以示紀念,還在利橋街建“鄭公坊”以頌德,又將其故居改為“一拂先生祠”,邑人明朝內(nèi)閣首輔葉向高為他撰寫了一幅對聯(lián):
諫草累千言,終信丹青能悟主;
歸裝惟一拂,始知琴鶴也妨人。
鄭俠 - 個人作品
其作品有《西塘集》。原20卷,后為明葉向高所刪,凡10卷。有明萬歷本及《四庫全書》本。另有《西塘先生文集》9卷,今存《洪氏公善堂叢書》本;《西塘詩集》1卷,有《宋代五十六家詩集》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