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日恒 - 介紹
胡日恒,物理化學家。主要研究領域為化學熱力學。1956年從美國回國,領導建立了國內(nèi)第一個熱化學實驗室,研制了一批精密熱力學儀器,達到國外先進水平。在量熱學、材料熱化學、熱物理及熱分析、石油能源開采中的化學熱力學等領域取得一批成果。培養(yǎng)了一批化學熱力學和熱化學家。曾參與籌建中國科技大學近代化學系并親自授課。參與創(chuàng)建并領導了中國化學會化學熱力學和熱分析專業(yè)委員會,為推動中國這個領域的研究活動及與國際間的學術交流做出了貢獻。
胡日恒 - 簡歷
1920年5月20日 生于浙江省寧海縣。
1943年 畢業(yè)于西南聯(lián)合大學物理系,獲理學學士學位。
1943-1948年 西南聯(lián)合大學(1946年后南開大學)任教。
1948-1956年 在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物理系后轉(zhuǎn)化學系學習,1951年底獲哲學博士學位,并留該;瘜W系莊斯頓(Johnston,H.L.)實驗室任助理研究員、課題組長。
1956-1996年 在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北京)歷任副研究員、研究員、物理化學研究室主任(1958-1985)、所第一屆至第五屆學術委員等職。
1960-1965年 中國科技大學近代化學系兼職教授。
1978-1982年 中國化學會理事。
1985-1989年 國際熱分析聯(lián)合會(ICTA)理事。
1984-1996年 中國《物理化學學報》副主編。
1984-1992年 國際《Thermochimica Acta》雜志編委。
1996年3月31日 病逝于北京。
胡日恒 - 科學工作
胡日恒1920年5月20日生于浙江省寧海縣。1943年畢業(yè)于西南聯(lián)合大學物理系,獲理學學士學位。1943-1946年為北京大學物理系研究生(導師吳大猷先生)并兼職聯(lián)大物理系半日助教。1946年西南聯(lián)合大學解體并遷回北方后,留南開大學任教員。1948年10月公派自費赴美留學,先就讀于俄亥俄州立大學物理系研究生院,后轉(zhuǎn)化學系研究生院學習。1951年底獲哲學博士學位,并留該;瘜W系莊斯頓(Johnston,H.L.)實驗室從事低溫熱化學研究,先后任助理研究員、課題組長。1956年初回國,就職于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從事化學熱力學和熱化學研究,歷任副研究員、研究員。
胡日恒關注研究工作與國家發(fā)展重大任務相結(jié)合。1958年化學所建立物理化學研究室,他任室主任。結(jié)合國家“兩彈一星”的研制,他領導開展了推進劑的熱化學、熱物理及燃燒反應動力學研究,建立起國內(nèi)第一個熱化學實驗室及燃燒反應動力學實驗室。其中推進劑熱值的研究一直進行到70年代中期,為火箭燃料的研制提供了大量的準確數(shù)據(jù)。1961年,為配合核材料的研制與生產(chǎn),領導組建原子能熱化學組,完成從儀器研制、樣品制備到氟化鈾等熱力學性質(zhì)的測定和研究。1965年,又進行了燒蝕材料和核彈材料的熱物理的研究,建立起低、高溫熱容及熱導測量設備。由于這些研究成果獲得了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1986年國家級特別獎。80年代,隨著中國石油工業(yè)的興起,從“六五”開始他就參與石油開發(fā)方面的研究和人員的培養(yǎng),而后又承擔了國家“七五”、“八五”科技重點攻關項目,其中石油能源開采中的化學熱力學研究獲得1991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
胡日恒在進行大量應用性研究的同時,強調(diào)學科前沿發(fā)展和學科基礎研究。他領導開展了燃燒量熱學和熱化學鍵能、溶液理論、生物化學熱力學、超臨界流體相平衡、界面和表面化學熱力學等多方面熱力學、熱化學基礎研究,許多工作在國內(nèi)具有開創(chuàng)性。例如在燃燒量熱學和熱化學鍵能研究中,測定了含C、H、O、N、S、Cl等元素的量熱參考物質(zhì)的標準燃燒熱,結(jié)果與國際推薦值一致。對苯甲酸和噻蒽熱值的測定被國際同行Cox和Pilcher在《Thermochemistry of Organic and Organometallic Compounds》專著中詳細引述,作為中國熱化學研究水平的標志。使用熱化學鍵能和分子力學方法研究了分子內(nèi)環(huán)的張力、異構(gòu)能與太陽能的儲存、分子內(nèi)靜電相互作用的模式、分子熱力學性能的預示等。他在國內(nèi)外刊物上共發(fā)表論文100多篇,推動了中國化學熱力學學科的迅速發(fā)展。
胡日恒在研究工作中十分重視儀器設備的研制,并在使用中堅持不斷改進,提高儀器水平。他領導研制了一批精密量熱儀器,精密度達到當時國際先進水平。其中燃燒熱量計的研制經(jīng)歷了精密度誤差為1%、0.1%、0.007%到0.003%多個發(fā)展階段,使用過貝克曼、熱電堆、鉑電阻、熱敏電阻、石英各類型溫度計,在電能標定中研制了多種計時裝置和穩(wěn)壓電源,研制了不銹鋼、襯鉑、襯鉭以及微型的氧彈,解決固、液、氣不同樣品的提純、分析和封裝,含不同元素化合物的燃燒和產(chǎn)物分析等燃燒量熱學的各類問題!熬苻D(zhuǎn)動彈熱量計的研制”、“示差掃描熱量計”分別獲得中國科學院1985年科技進步一等獎和1987年科技進步三等獎。即使在普遍進口儀器的今天,自己動手研制儀器仍是這個實驗室的特長和傳統(tǒng)。
胡日恒 - 人才培養(yǎng)
胡日恒關心科技人才的教育和培養(yǎng)。1960年他受柳大綱所長委托,創(chuàng)建中國科技大學近代化學系。他主持制定教學計劃,調(diào)集化學所部分研究人員參與授課和幫助建立實驗室。他編寫了量子化學講義并親自講授,培養(yǎng)了一批教學人員。在所內(nèi)他盡力培訓在職研究人員,并從1961年起開始指導研究生。改革開放以后,被批準為首批博士生導師。胡日恒既具備物理專業(yè)的深厚基礎,又擅長實驗研究,深受同事及青年學子的敬重。他嚴于律己,為人謙遜,安于簡樸生活,但對工作要求甚高,精益求精。他對年輕科研人員特別重視勤奮的素質(zhì)和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既嚴格要求細心指導,又常讓他們獨立承擔課題,在實踐中鍛煉成長。此外,他還與國外廣泛開展交流合作,推薦一批人員出國進修深造,為中國培養(yǎng)了一大批化學熱力學和熱化學研究的骨干力量。
胡日恒熱心倡導和組織國內(nèi)外學術交流活動。1979年他協(xié)助黃子卿教授創(chuàng)建了中國化學會溶液化學、化學熱力學、熱化學及熱分析專業(yè)委員會(現(xiàn)改名為化學熱力學及熱分析專業(yè)委員會),先后任副組長、組長、顧問,組織召開該專業(yè)委員會兩年一次的全國論文報告會。他曾多次出訪日本、瑞典、美國、歐洲各國,建立了多種交流渠道。他與日本量熱學和熱分析學會合作,先后組織召開多屆中日聯(lián)合論文報告會。在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lián)合會(IUPAC)支持下召開了國際化學熱力學和量熱學大會。這些工作促進了中國學者特別是年輕科學工作者與國外的學術交流。他還先后擔任過中國化學會理事、中國化學會物理化學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際熱分析聯(lián)合會(ICTA)理事、國際《Thermochimica Acta》雜志編委、《物理化學學報》副主編、《化學學報》及《化學物理學報》編委、北京煙火學會名譽理事兼該學會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全國量和單位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計量科學院顧問、西北大學熱化學研究室顧問、中國化學會名詞審定委員會委員等職,對中國化學科學和教育事業(yè)做出了貢獻。胡日恒于1996年3月31日在北京病逝。
胡日恒 - 代表論著
1 安緒武,張中良,胡日恒等.鍵能的研究馬尿酸、哌嗪、氮七環(huán)燃燒熱的測定.化學學報,1981,39(6):485
2 胡日恒,閻?疲⒂裉m.轉(zhuǎn)動彈燃燒量熱計與噻蒽燃燒熱的測定.化學學報,1966,32(3):242
3 胡日恒,安緒武,談夫.精密氧彈量熱計及苯甲酸燃燒熱的測定.化學學報,1980(增刊):18
4 胡日恒,倪錫榮,戴慕仉等.溶解量熱法測定無水四氟化鈾標準生成焓.中國科學,1980(8):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