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璋 - 關于潘璋
一、果敢聞名
孫權為陽羨長時,開始跟隨孫權左右,權十分喜歡他,使他召募軍士,得到百多人,便任他為將。後討伐山賊有功,任為別部司馬。後於巿場中刺殺奸黨,盜賊不敢再來,於是名聲開始為人所知,遷為豫章西安長。當時劉表管理荊州,百姓數(shù)次被賊人侵犯,但當潘璋在郡任事,賊人都不敢入境。後建昌縣為賊擾亂,潘璋轉(zhuǎn)領建昌,加武猛校尉,管治不善的人,一個月已平定所有亂事,聚起散民,得到八百人,率他們回建業(yè)。
209年,孫權進攻合肥,張遼、李典突擊軍營,眾將沒有防備,陳武戰(zhàn)死,宋謙、徐盛都不敵逃走,潘璋在後,馳馬追上,在馬上斬殺宋謙、徐盛軍中的二個逃兵,士兵見此,都回頭再戰(zhàn)。雖然最後都要撤退,但孫權仍十分贊許他,拜為偏將軍,領有百校,屯於半州。215年,孫權攻打荊南,呂蒙率領孫皎、潘璋與魯肅合兵并進,於益陽與關羽對峙。最後劉備將荊州與孫權平分才平息事件。
二、擒關羽219年,孫權再次出征荊州,潘璋與朱然截斷守將關羽後路,於臨沮至夾石間,遇上關軍,潘璋部下司馬馬忠擒獲關羽、關平及都督趙累等。孫權便分宜都、秭歸二縣為固陵郡,拜潘璋為太守、振威將軍,封溧陽侯。甘寧逝世後,潘璋又受命合并甘寧軍。劉備東征至夷陵,潘璋與陸遜、朱然等合力抵抗,潘璋部下斬殺敵將馮習等,殺傷許多敵軍,史稱夷陵之戰(zhàn),後被拜為平北將軍、襄陽太守。
三、火燒浮橋
223年,魏將夏侯尚等圍攻南郡的朱然,分前軍三萬人造浮橋,渡過百里洲上,諸葛瑾、楊粲合兵前往解救,但未知敵情,未能解救,而魏軍每日都有士兵渡河。潘璋認為:「魏勢始盛,江水又淺,未可與戰(zhàn)。(魏軍開始時氣勢強盛,江水又淺,還不是時候與他們決戰(zhàn)。)」便率軍到魏軍上流五十里,割下數(shù)百萬束蘆葦,縛成大筏并放火,順河水而下,燒毀浮橋,而諸葛瑾又大舉進攻夏侯尚,曹軍便撤退回主陣,潘璋逐到備陸口防備。
227年,孫權親自率軍在石陽迎擊魏軍,孫軍大勝,準備回師,以潘璋為斷後。不過,在夜中發(fā)生亂事,敵人追擊潘璋,潘璋不能抵擋,幸而朱然解救。229年,孫權登基為皇,拜為右將軍。234年逝世。
四、特徵潘璋為人極為勇猛,嚴謹恭敬,好建功立業(yè),率領的兵馬不過數(shù)千,但戰(zhàn)斗時卻如萬人。每當戰(zhàn)爭結(jié)束,便會設立軍巿,其他軍隊沒有的,都會來潘璋軍求取。
但性格愛賭博、游蕩、嗜酒,早年貧窮,但仍向酒館賒帳買酒,當債主臨門時,常說而後富貴時必定相還。後成為將軍,生活又過於奢侈,老了後更嚴重,所用的、所穿的都有僭越之嫌。甚至曾數(shù)次殺死富裕的吏士、軍兵,奪取其財物,不遵守法律。監(jiān)司曾多次奏給孫權知,但孫權珍惜其功勞,而不過問。
潘璋 - 歷史年表
【漢建安元年】公元196年
孫權十五歲時任陽羨長,潘璋開始跟隨孫權。
潘璋天性放蕩,喜歡喝酒。家中貧窮。喜歡賒帳酤酒。債主上門討債。他就說:“等我以后富貴了再還。”
孫權喜歡他,讓他招募士兵,得到一百多人。于是用他為將領。因為討伐山賊,故提升潘璋為別部司馬。后來又擔任吳郡的集市刺奸,致使盜賊絕跡,因此為人所知。
升任豫章郡西安縣長。當初劉表任荊州牧時,西安縣百姓常受盜賊的騷擾。自從潘璋任西安縣長以來,賊寇便不敢入境侵犯,鄰縣建昌又有盜賊作亂,潘璋轉(zhuǎn)任建昌縣令,加授武猛校尉,討伐盜賊,一個月內(nèi)就把盜賊全部平定,又召集本地的散兵游勇,得到八百多人,帶領他們返回建業(yè)。
【漢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
合肥戰(zhàn)役其間,敵將張遼發(fā)動突襲,諸將沒有防備,陳武戰(zhàn)死,宋謙、徐盛等人敗逃。潘璋跟隨在后,驅(qū)馬前進,斬殺了兩個宋謙、徐盛軍中的逃跑者。于是士兵回身接戰(zhàn)。孫權稱贊他的勇敢果斷。任命他為偏將軍。于是帶領百校部隊,駐軍半州。
孫權襲擊關羽,關羽退守麥城,吳范預測關羽偽降,孫權于是派遣潘璋和朱然截斷關羽退路。潘璋來到臨沮,駐扎在夾石。十二月,潘璋部下司馬馬忠在章鄉(xiāng)活捉了關羽、關平、都督趙累等人。 孫權隨即分出宜都郡的巫縣、秭歸兩個縣為固陵郡,任命潘璋為固陵郡太守、振威將軍,封溧陽侯。
【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
甘寧去世,由潘璋兼領其部眾。
劉備派馬良誘降武陵夷民,讓其反吳。
【吳黃武元年】公元221年
潘璋等人合共五萬人馬在大都督陸遜的帶領下在夷陵抵御劉備。潘璋的部下斬殺劉備護軍馮習等人。蜀漢軍隊損失慘重。孫權任命潘璋為平北將軍、襄陽太守。
劉備退守白帝城。潘璋、徐盛等人上書孫權,要求再次進攻劉備。陸遜、朱然、駱統(tǒng)等人表示反對。孫權在經(jīng)過分析后,決定撤軍請和。
曹丕發(fā)現(xiàn)孫權并非真心歸服,大舉攻吳。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等人進攻江陵的朱然。潘璋、諸葛謹、楊粲等人奉命解圍,但沒有成功。
夏侯尚等人派前鋒部隊三萬人設置浮橋,渡江后到百里州上,諸葛謹、楊粲等人不知道應該如何應付,而魏軍爭渡不停。潘璋說:“魏軍聲勢正旺,江水又淺,不能與他們交戰(zhàn)!北銕ьI自己的兵馬到魏軍上游五十里處,建立水城。又砍伐數(shù)百萬捆蘆葦,綁成大筏,想順水放火,燒毀浮橋。作筏完畢后待水漲放筏時,夏侯尚等人因為久攻江陵不下而退兵。潘璋順江而下駐守陸口。
孫權出征石陽,回師時讓潘璋在后掩護,由于夜間行軍發(fā)生混亂,加上敵軍追擊,潘璋抵御不了,后由朱然協(xié)助抵御敵軍。
【吳黃龍元年】公元229年
孫權稱帝,任命潘璋為右將軍。
潘璋為人魯莽勇猛,禁令嚴明,喜好建功立業(yè),帶領人馬不過幾千人,但所到之處常?梢云鸬缴先f兵力的作用。
征戰(zhàn)駐扎時,潘璋設立軍中市場,其他部隊沒有的物品,都靠軍中市場補給充實,但是他天性奢侈,晚年更加厲害。使用物品的規(guī)格超出了規(guī)限。富有的將士有的被他殺死奪走財物。多次不遵循法令,監(jiān)司檢舉報告,孫權愛惜他的功績而不責伺他。
【吳嘉禾三年】公元234年
潘璋去世,孫權下令其部隊交由呂岱接管。潘璋兒子潘平行為不端而被流放會稽。潘璋之妻居住在建業(yè)。孫權賜于田地房屋和免除賦役的佃戶五十家。
潘璋 - 戲曲中的潘璋
中國傳統(tǒng)戲劇中,潘璋的臉譜為勾紫色三塊瓦臉,紫色為表達其血性忠貞,而個性較為肅穆,出場劇目有《走麥城》。雖然潘璋在劇目中只是一個配角,但通過此戲曲更多的人了解到了他。
《走麥城》主要講的是蜀國大將、劉備的結(jié)義兄弟關羽帶兵入打曹操控制的襄陽城,孫權趁機派人奪走了荊州。關羽帶兵回來搶奪荊州,晚了一步,被孫權的部隊打得大敗,最后兵敗麥城而亡。
敗走麥城是形容失利的局面,建國后,毛澤東經(jīng)常以關羽“走麥城”為例,提醒中共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要謙虛,不要驕傲。
潘璋 - 歷史評價
陳壽:為人粗猛,禁令肅然,好立功業(yè) (《三國志—潘璋傳》)
陳壽:性好喜泰 (《三國志—潘璋傳》)
陳壽:凡此諸將,皆江表之虎臣,孫氏之所厚待也。以潘璋之不脩,權能忘過記功,其保據(jù)東南,宜哉。ā度龂尽獏菚罚
潘璋 - 相關詞條
三國 孫權 關羽 夷陵之戰(zhàn) 《三國演義》 走麥城
潘璋 - 相關資料
1. http://www.e3ol.com/ren2/html/2004-7/286/286_2004719.htm
2. http://www.soobb.com/Destination_Wiki_156113_3.html
3. 《三國志—潘璋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