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公愚 - 簡介
馬公愚(1890-1969),(一八九O至一九六九)號冷翁,別署畊石移主,齋名畊石籮,浙江溫州人。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上海分會會員、上海中國畫院畫師、上海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會員、上海市文史館館員。馬公愚 - 任職
解放前,曾歷任啟明女中、浙江省立中學、十一中學、第四中學、上海中學教員,上海復旦大學文書主任兼國文講師,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書法教授,中國藝術專科學校書法教授,上海復旦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馬公愚 - 藝術特點
擅長書法、篆刻,亦能作畫。書法,異草取法鍾、王,筆力渾厚,氣息醇雅,篆隸亦具功力,在大江南北,所書碑碣甚多。篆刻取法秦、漢,所作秦小璽、漢玉印,可以逼古。著有書法講話、書法史、公愚印譜、阱石移雜著等。所作花卉畫,近明人寫意筆法。著有《書法史》、《書法講話》、《耕石簃雜著》。書畫、篆刻、詩文,悉承家傳,髫齡從父學書,十五六歲便以能書聞,在浙江高等師范就讀時,為張宗祥賞識,得其指誨。馬世代書家,自乾嘉以還凡二百年,臨池課子,力學不輟,人才輩出,蔚成家風。
篆書宗法《秦詔版》、《石鼓文》,古樸厚重,典麗儒雅。《隸書取經(jīng)》《石門》、《華山》、《曹全》等漢代諸碑,結字疏朗,波挑舒展,柔中寓剛。真書取法鐘太傅,筆力渾厚,結體寬博,行草學王右軍,俊逸神超,妍美流便。臨池功力之深,幾可亂真,世人推為神手。中年居滬遇淪陷之變,辭職蓄須以鬻字為生,晚年書風趨于老辣凝練,嚴謹之外,灑脫奇肆。一生書碑碣甚多。用筆喜硬毫、馬毫,剛柔相濟,拙而不滯,最為得心應手,使用最多;亦常用烏龍水筆,寫章草得典雅開張之韻致。篆刻取法秦漢,所作小璽漢白饒有古意。亦能花草,清麗一如其書。
馬公愚 - 海上藝苑的雙子星座
著名書畫家馬孟容(1892-1932)、馬公愚(1893-1969)系兄弟伯仲,兩人同時入塾發(fā)蒙,同時畢業(yè),同時結婚,亦同時來上海涉足藝事。因而在三十年代被譽為“海上藝苑的雙子星座”。馬孟容、馬公愚出生于溫州書香世家,青箱家學,淵源有自,其祖父馬蘭笙曾印曰:“琴畫傳家二百年”。兄弟兩人自幼習詩文,學書畫,攻篆刻。及長后就讀于溫州府學堂,后入浙江高等學堂,畢業(yè)后雙雙返鄉(xiāng)執(zhí)教于溫州中學,與朱自清等為同事,交誼深厚,朱自清在散文集《蹤跡》中亦有記載。1929年,他們來到了風云際匯的上海,以勃發(fā)的開拓精神創(chuàng)辦了“中國藝術?茖W!,孟容為國畫教授,公愚為書法教授,從此活躍于海上文藝界,頗受前輩名家的推崇。
馬孟容少年時在圖畫方面已見天賦。8歲時曾為其祖父畫像,雖尚稚拙,但神態(tài)之逼真深為家長們所驚異。其父自民國之初閑居在家,專以金石書畫自娛,孟容耳濡目染,深受熏陶。后來又拜著名畫家汪如淵(香禪)為師,得其精華,當時就有出藍之譽。但馬孟容并不以此滿足,深入生活,注重寫生與觀察自然,并嘗試吸收西方繪畫的某些特點融入國畫。提倡寧雅毋俗,雅俗共賞的畫風。為推動故鄉(xiāng)的美術事業(yè),他曾創(chuàng)建東甌美術會。1926年,北伐軍攻了浙江,省防軍司令部聘他為宣傳部主任。后應上海美專國畫系主任鄭曼青之聘,任該;B畫教授。當時出版的《中日現(xiàn)代繪畫展覽作品第一輯》評他“用筆初師白陽、南田,近則合宋元而自出心匠,工整雅素,當推花鳥妙手!睍嫿鐦O有聲望的曾熙(號農(nóng)髯,張大千的舅父)曾說“近時花鳥,求其筆致高雅,當推孟容。”
一代文化名人蔡元培先生曾以美學家的審美眼光評馬孟容的繪畫為:“吾國畫有文人派與畫院派之別,文人之作,大多氣韻生動,寄托遙深,而放者為之,或流于疏脫;畫院之作,大抵界畫精細,描寫逼真,而拘者為之,或失之板滯。孟容先生折衷兩派,兼取其長,誠出色當行,有藝術價值之作也!本C觀馬孟容的丹青,格古而韻新,典雅而樸茂。其筆墨簡約清逸,設色明麗和諧,構圖疏朗靈動,意境內(nèi)蘊豐澹,凸顯了鮮明的個性風格。曾和吳昌碩、王一亭、趙叔孺等人雅興聯(lián)誼、詩文唱和。
馬孟容的繪畫曾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比利時博覽會、法國美術展覽會上獲得好評。惜天不假年,英才早逝。為此,于右任先生手書:“愿愛孟容者努力,令其精神不死”。
素有“藝苑全才”之稱的馬公愚先生,長期寓居襄陽路頤得坊。馬公愚學養(yǎng)深厚,造詣獨到。精于文史金石,究心周鼎商金,朝夕用功精勤,運毫馳墨于素箋,鐵筆縱橫于印面。且辛勤栽培后生,桃李滿門。系西泠印社社員,上海大夏大學文書主任兼中國文學系國文教授。馬公愚的書法四體皆精熟而風格自出,尤以篆書和行草見長,篆書取意于金文、詔版、石鼓,筆調(diào)高逸古樸,氣韻華滋渾穆。其行草則效法魏晉,線條剛健蒼勁,筆致暢達圓融,頗為大氣豪邁,因而他的招牌書寫在當時曾獨步書壇。馬公愚的篆刻追蹤秦璽漢印,氣淳質厚,穩(wěn)重靜穆,具有內(nèi)存的神韻氣勢。學者沈禹鐘在《印人雜詠》中稱曰:“退筆堆墻老未休,白眉才藝壓時流。秦時小璽應參遍,玉印還從漢法求。”他的繪畫也頗有書卷氣,無論是花卉、翎毛、山水等,均清雅幽逸,詩意彌漫。馬公愚解放后曾任上海文史館館員、上海中國畫院畫師、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作為教授級的書畫家,馬公愚著述豐富,有《墨子間詁》、《古籀拾遺》、《書法史》、《耕古雜著》、《公愚印譜》等。三十年代的書畫金石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學識宏富,氣質高雅。馬氏兄弟耕耘于藝林,亦得力于此。如此人文精神及從藝遺緒,是頗值當今藝人吸納取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