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瓊 - 簡介
杜瓊(約180年-250年),字伯瑜。蜀郡成都人,蜀漢官員,占星家。他從小就跟隨任安學習,精心鉆研任安的術藝。劉璋任州牧時征任他做從事.劉備平定益州,兼任州牧,任命杜瓊做議曹從事。后主劉禪即皇帝位,拜授杜瓊做諫議大夫,升任左中郎將、大鴻臚、太常。
杜瓊 - 性格
杜瓊為人沉默寡言,閉門白守,不參與世間事務。蔣琬、費幃等人都很器重他。他雖然學問術業(yè)進入很高深的境界,但是從開始就不觀察天象而進行評論解說。后輩學識淵博的儒者譙周常常詢問他的看法,杜瓊回答說: “想要明白這種術藝很難,必須要親自觀察,辨識天象的形貌顏色,不能夠輕信別人。清晨深夜非常艱苦地工作,然后才能熟知天象,卻又要擔憂泄漏出去,不如不知道,因此我不再觀察天象!
杜瓊 - 學問
譙周問道: “從前周征桔認為‘當涂高’就是‘魏’,它的喻義是什么?”杜瓊回答說:“魏,是觀闕的名稱,正對著道路而很高大,圣人取其相類同而進行論說罷了!庇謫栕S周說:“難道還有什么疑問嗎?”譙周說: “我還沒有完全明白。” 杜瓊又說:“古時候命名宮職不稱‘曹,,始從漢代以來,命名官職都稱‘曹’,低級官員稱作‘屬曹,,吏卒稱作‘侍曹,,這大概是天意吧!”
杜瓊八十多歲,延熙十三年死。杜瓊撰寫有《韓詩章句》十多萬字,他不傳授學業(yè)給子女,他的讖緯之學也就沒有了傳承學業(yè)的人。譙周依據(jù)杜瓊的說法,并觸類旁通加以發(fā)揮說:“《春秋傳》記載晉穆侯給太子起名叫仇,弟弟叫成師。師服說:‘真奇怪啊,國君這樣為兒子取名!和睦的夫妻叫作妃,不和睦的夫妻叫作仇,如今國君給太子取名叫仇,弟弟叫成師,已經預兆著禍亂了,哥哥恐怕要被廢棄吧?’后來事情果然像師服所預言的那樣。還有漢靈帝給他的兩個兒子取名叫史侯、董侯,他們被立為皇帝,后來又都被免為諸侯,這和師服所說的很相似,先主的名諱是備,它的釋義是‘具’,后主的名諱是禪,它的釋義是‘授’,就像是說劉氏國運已經完備,應該傳授給別人了;其寓意遠遠超過了穆侯、靈帝給兒子取的名字!焙髞硖O(jiān)黃皓在宮廷中玩弄權柄,景耀五年,宮中的大樹無緣無故地自己折斷了,譙周為此深感憂慮,又沒有人可以交談,他就在柱子上寫道: “眾多而且高大,如期會集,完備了就該傳授給別人,怎么能再立呢?”就是說“曹”是“眾”義, “魏”是“大”義,眾而且大,天下恐怕應該會集在曹氏手中了。完備了就該授予別人,怎么能再有人立為皇帝呢?
蜀國滅亡,人們都認為譙周的預言靈驗。譙周說:“這些雖然是我自己推尋出來的,但是有所依循,是依照杜君的話加以推廣罷了,我實在沒有什么神奇獨到的特殊才能!
杜瓊 - 資料
杜瓊傳
杜瓊字伯瑜,蜀郡成都人也。少受學於任安,精究安術。劉璋時辟為從事。先主定益州,領牧,以瓊為議曹從事。后主踐阼,拜諫議大夫,遷左中郎將、大鴻臚、太常。為人靜默少言,闔門自守,不與世事。蔣琬、費祎等皆器重之。雖學業(yè)入深,初不視天文有所論說。后進通儒譙周常問其意,瓊答曰:“欲明此術甚難,須當身視,識其形色,不可信人也。晨夜苦劇,然后知之,復憂漏泄,不如不知,是以不復視也。”周因問曰:“昔周徵君以為當涂高者魏也,其義何也?”瓊答曰:“魏,闕名也,當涂而高,圣人取類而言耳!庇謫栔茉唬骸皩帍陀兴中埃俊敝茉唬骸拔催_也!杯傆衷唬骸肮耪呙俾毑谎圆;始自漢已來,名官盡言曹,使言屬曹,卒言侍曹,此殆天意也!杯偰臧耸,延熙十三年卒。著韓詩章句十馀萬言,不教諸子,內學無傳業(yè)者。周緣瓊言,乃觸類而長之曰:“春秋傳著晉穆侯名太子曰仇,弟曰成師。師服曰:‘異哉君之名子也!嘉耦曰妃,怨偶曰仇,今君名太子曰仇,弟曰成師,始兆亂矣,兄其替乎?’其后果如服言。及漢靈帝名二子曰史侯、董侯,既立為帝,后皆免為諸侯,與師服言相似也。先主諱備,其訓具也,后主諱禪,其訓授也,如言劉已具矣,當授與人也;意者甚於穆侯、靈帝之名子!焙蠡氯它S皓弄權於內,景耀五年,宮中大樹無故自折,周深憂之,無所與言,乃書柱曰:“眾而大,期之會,具而授,若何復?”言曹者眾也,魏者大也,眾而大,天下其當會也。具而授,如何復有立者乎?蜀既亡,咸以周言為驗。周曰:“此雖己所推尋,然有所因,由杜君之辭而廣之耳,殊無神思獨至之異也!保〞x?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蜀書十二?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郤傳第十二》)
杜瓊 - 評價
陳壽:杜瓊沈默慎密,諸生之純也。
杜瓊也是大學問家,而且是譙周的前輩,譙周經常向他討教。有一次,譙周向杜瓊請教了“代漢者,當途高”的問題。所謂“代漢者,當途高”,是東漢末年的政治民謠。意思是說,必將取代大漢的,一定是正當大路又高大魁偉的。這話早就在流傳了,而且被袁術利用過,因為袁術字“公路”。公路,在袁術看來就是“當途高”了。但是袁術并沒有得逞。這樣一來,什么是“當途高”,就必須重新解釋;而益州學術界的解釋,則認為“當途高”就是魏。
最早提出這種新解釋的,是益州的大學問家周舒。他的這種說法在蜀地流傳甚廣,《三國志?周群傳》就說“鄉(xiāng)黨學者私傳其語”。但周舒只說“當途高者魏也”,沒有解釋它為什么就是魏。于是譙周就去問杜瓊。杜瓊說,這道理還不簡單?魏,就是闕的名字呀(魏,闕名也)!這里我們要解釋一下,就是古代天子、諸侯的宮門外、路兩邊,有一對高大的建筑物,叫做“闕”或者“觀”(音貫)。因為它們高大魁偉、巍然而立,所以又叫“魏”或者“魏闕”。魏闕下面兩邊,是懸掛政令的地方,所以又叫“象魏”。也因此,魏闕或者象魏,就成了朝廷的代名詞。比如《莊子》的《讓王》篇,就說那些身在民間卻不忘朝廷的人,是“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魏闕或者象魏,既正當大路又高大魁偉,豈非不折不扣地“當途高”?杜瓊對譙周解釋就正是這樣(魏,闕名也,當途而高)。他還說,前賢們這樣講,乃是一種隱喻呀(圣人取類而言耳)!
杜瓊這么說,譙周似乎還很猶豫。杜瓊又問,難道還有什么奇怪的嗎?譙周說,學生還是不太明白。杜瓊說,這有什么不明白的!你想想,古時候的官府、官員,有叫“曹”的嗎?漢以后呢?都叫“曹”了。這里也要解釋一下,就是漢代的制度,是皇帝所在曰宮,所屬曰尚(比如尚書);宰相所在曰府,所屬曰曹(比如東曹、西曹)。這叫皇宮相府、宮尚府曹。府,其實就是政府。政府的辦事機構叫“曹”,曹的長官叫“曹掾”,吏員叫“屬曹”,勤務兵叫“侍曹”。用杜瓊的話說,就是“名官盡言曹,吏言屬曹,卒言侍曹”。這個“曹”,當然不是曹操的“曹”。但為什么這么巧呢?杜瓊認為,這就是天意了(此殆天意也)!也就是說,在杜瓊看來,屬曹、侍曹,就是屬于曹氏、侍奉曹氏。又是“屬曹”、“侍曹”,又是“當途而高”,這下子譙周明白了:上天是要由曹魏來統(tǒng)一天下呀!
于是譙周也開始散布諸如此類的言論,還拿劉備父子的名字做文章。他說,咱們的先帝叫什么名字?備。備是什么意思?具備。說得白一點,就是“足夠了”。當今圣上叫什么名字?禪。禪是什么意思?禪讓。說得白一點,就是“讓出去”嘛!
這還不算,景耀五年(公元262年),也就是蜀國滅亡的前一年,劉禪宮中的大樹無故而折,譙周又在柱子上寫了一條“反動標語”,說是“眾而大,期之會;具而授,若何復”。這話陳壽做了解釋。他說,眾,就是曹,因為“曹”有群的意思,眾的意思(《廣韻?豪韻》曰:“曹,眾也,群也”)。大,就是魏,因為“魏”通“巍”,有高大的意思。具,就是具備,也就是劉備。授,就是禪讓,也就是劉禪。因此,所謂“眾而大,期之會”,就是說,曹魏啊曹魏,你又眾多,又高大,天下人都盼望著匯集到你那里。所謂“具而授,若何復”,則是說,蜀漢啊蜀漢,你們一個已經足夠,一個準備禪讓,還有什么“后來人”嗎?
這就是譙周的思想和言論,也是他后來要“出賣”蜀國、主張投降的原因。顯然,譙周的“賣國”,不是道德品質問題,而是政治立場問題。說白了,他就是要擁護曹魏,反對蜀漢。毫無疑問,周舒也好,杜瓊也好,譙周也好,他們的言論都是牽強附會、強詞奪理、裝神弄鬼。但是第一,當時興這一套;第二,人們也吃這一套!度龂?杜瓊傳》說,蜀漢滅亡后,大家都說譙周算得真準(咸以周言為驗)。其實哪里是算得準,是那些人都盼望著曹魏勝利,蜀漢滅亡。
杜瓊 - 演義
80回提及杜瓊和其他官員一起勸劉備登基。85回提及曹丕五路軍隊攻蜀,後主派杜瓊董允去找諸葛亮,但諸葛亮託病不出,杜瓊於是請後主親自去問計。91回諸葛亮任命杜瓊為諫議大夫。
先主劉備定益州,杜瓊為劉備手下,以議曹身份勸進當時的漢中王劉備稱帝。劉備駕崩,魏國起五路大軍伐蜀,諸葛亮稱病不出,杜瓊以諫議大夫的身份與董允一塊奉后主之命告請諸葛亮,吃了閉門羹,然后上言請后主親自去請教。諸葛亮北伐,杜瓊以諫議大夫的身份與蜀漢眾臣同領后方事務。
另:演義一百回言諸葛亮出祁山,令魏延、陳式、張嶷、杜瓊四將出箕谷。
杜瓊 - 年表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領益州牧,以杜瓊為議曹;
蜀漢建興元年,(公元223年),后主劉禪即皇帝位,以瓊為諫議大夫;
蜀漢延熙十三年,(公元250年),杜瓊卒,卒年八十余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