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幾經(jīng)輾轉(zhuǎn)
劉廙,字恭嗣,南陽郡安眾縣人。十歲時,在課堂上游戲,潁川的名士司馬德操撫摸著他的頭說:“小孩子,小孩子,u2018有道德就懂義理u2019,難道你自己不知道嗎?”劉廙的兄長劉望之,當(dāng)時很有名氣,荊州牧劉表 征召他為從事。他的兩個好朋友,均因讒毀的罪名,被劉表殺害。他就以政見不合為理由,棄官回家了。劉廙對他說:“從前趙簡子殺犢準(zhǔn)、鐸鳴,孔子物傷其類,回車而返。如今兄長既然不能仿效柳下惠同聲相應(yīng),就應(yīng)該學(xué)習(xí)范蠡遷移到偏遠(yuǎn)的地方。坐在這兒白白地等死就危險了,實在不行!”劉望之不聽從他的勸告,不久就被劉表殺害了。劉廙很恐懼,急忙逃奔揚(yáng)州,歸附了曹操。曹操聘任他為丞相府的屬官,后轉(zhuǎn)任五官將文學(xué)。
曹丕器重
曹丕很器重他,讓他交接、起草文書。劉廙上書回答說:“臣當(dāng)初以為尊卑有序,是禮儀所定。因此固守著一般的禮節(jié),不敢輕易下筆。接到您的任命,深深懂得了辛勞謙和的本意,而不看重其出身高貴與否,倚重的是清廉的有識之士。假如能像郭隗不為燕昭王所輕視,獻(xiàn)九九小術(shù)的人不被齊桓公忽略,霸業(yè)因此也就會成就。損失一個普通人的節(jié)操,建立壯偉的業(yè)績,臣下雖然愚鈍,又豈敢推諉呢?”
上書勸諫
建安 十八年(213年),曹操獲封魏公,建魏國,劉廙任黃門侍郎 。
曹操在長安時,打算親自帶兵征蜀,劉廙上疏說:“圣人不以己之睿智而輕視普通人。王者不因身份的高低決定是否采納其意見。因此,能夠建功立業(yè)者,必能以近察遠(yuǎn),比專橫之人考慮周詳。又必能不恥下問,博采眾長。皮帶、弓弦雖是不說話的物品,但古代的圣賢卻能用以警醒、糾正自己。臣下雖然認(rèn)為不才,但愿意以己比作皮帶和弓弦。從前樂毅能夠以弱小的燕國打敗強(qiáng)大的齊國,卻不能以輕兵平定即墨,原因在于自強(qiáng)者雖弱小卻堅不可摧,自潰者雖貌似強(qiáng)大卻必然一敗涂地。自從您起兵以來,三十余年,沒有打不敗的對手,沒有制服不了的強(qiáng)敵,如今,以精銳的兵馬,常勝的軍威,面對著倚仗天險的吳國孫權(quán)和拒不服從的蜀國劉備。想那偏遠(yuǎn)之地的大臣,比不上冀州的一個小卒,孫劉的家當(dāng),也比不上袁紹當(dāng)時的基業(yè),但是袁紹到底滅亡,而孫、劉卻依舊存在。并非是我們力量不如從前,只是因為自強(qiáng)者和自潰者的形勢地位轉(zhuǎn)換了。故此,當(dāng)年周文王伐崇侯虎,三次沒攻下來,于是就退歸原地,修生養(yǎng)性,最后終于把崇侯虎制服了。
當(dāng)初秦國作為諸侯之一,戰(zhàn)無不勝,征無不服,待統(tǒng)一天下,秦王當(dāng)上了皇帝,秦國卻讓百姓們的一陣疾呼聲給摧毀了。這就是對外施用強(qiáng)力,對內(nèi)不愛護(hù)體恤百姓的結(jié)果。臣下?lián)膮、蜀邊寇的力量雖比不上先前六國,但卻不乏出類拔萃之才。征伐他們會不會重蹈秦國的覆轍,這是不能不認(rèn)真思考的。天下卻有得失:形勢對我有利而我又能認(rèn)真考慮,就可有重大收獲,形勢對不利而我還要一意孤行,這就會有重大的失敗。當(dāng)今之計,不如研究周圍的險阻,選擇要害之地?fù)?jù)而守之,再挑選天下甲士,而不斷更換駐守。這樣,您就可以高枕在大廈之內(nèi),潛心謀劃安邦治國之大計。鼓勵農(nóng)桑,勵行節(jié)約,這樣整治十年之后,就一定會國泰民安!辈懿俾犃T走到劉廙面前說:“不但當(dāng)君主的應(yīng)了解臣子,作臣子的也應(yīng)了解君主。如今你想要讓我坐在這兒空行周文王的德政,恐怕是看錯人了!”
后期經(jīng)歷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魏諷謀反,劉廙之弟劉偉受牽連,按律應(yīng)連劉廙一起殺掉。曹操下令說:“叔向不因其弟羊舌虎犯罪而受牽連,這是古時的制度!庇谑巧饷饬藙M,而且提拔他為丞相倉曹屬。劉廙上疏道謝:“臣所犯之罪理應(yīng)禍滅宗族,幸遇天地之英靈,碰上時氣帶來的好運,承蒙殿下使我全家幸免于禍,又將我升職,正如寒灰之上復(fù)燃煙火,已枯之木重長鮮花。萬物不知如何才能感謝生養(yǎng)它的天地,兒子不知如何才能報答生養(yǎng)他的父母。臣可以以死為您效力,卻實無法用言語來表達(dá)對您的謝意!眲M共撰寫了幾十篇文章,此外還和丁儀共同論述過刑禮,這些著作都流傳于世。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 繼任魏王,劉廙遷任侍中 ,賜爵關(guān)內(nèi)侯。
黃初 二年(221年),劉廙逝世,享年四十二歲 。因無子而由弟弟之子劉阜繼嗣。
歷史評價
陳壽:“劉廙以清鑒著,傅嘏用才達(dá)顯云!
個人著作
撰《政論》五卷,今存八篇,見《群書治要》。
《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有集二卷,已佚。
現(xiàn)存《諫曹公親征蜀書》、《論治道表》等文,均載《三國志》卷二十一《魏書》本傳及注。
家庭成員
兄弟
劉望之,劉廙兄,曾仕劉表,后被殺害
劉偉,劉廙弟,東漢官員,因參與魏諷叛亂而被誅
另應(yīng)有另一弟生劉阜
養(yǎng)子
劉阜,曹魏陳留太守。繼嗣
孫
劉喬,劉阜子,西晉豫州刺史
文獻(xiàn)記載
劉廙字恭嗣,南陽安眾人也。年十歲,戲於講堂上,潁川司馬德操拊其頭曰:“孺子,孺子,’黃中通理’,寧自
知不?”廙兄望之,有名於世,荊州牧劉表辟為從事。而其友二人,皆以讒毀,為表所誅。望之又以正諫不合,投傳告歸。廙謂望之曰:“趙殺鳴、犢,仲尼回輪。劉向新序曰:趙簡子欲專天下,謂其相曰:“趙有犢犨,晉有鐸鳴,魯有孔丘,吾殺三人者,天下可王也!膘妒悄苏贍贍、鐸鳴而問政焉,已即殺之。使使者聘孔子於魯,以胖牛肉迎於河上。使者謂船人曰:“孔子即上船,中河必流而殺之。”孔子至,使者致命,進(jìn)胖牛之肉?鬃友鎏於鴩@曰:“美哉水乎,洋洋乎,使丘不濟(jì)此水者,命也夫!”子路趨而進(jìn)曰:“敢問何謂也?”孔子曰:“夫犢犨、鐸鳴,晉國之賢大夫也,趙簡子未得意之時,須而后從政,及其得意也,殺之。黃龍不反于涸澤,鳳皇不離其?羅。故刳胎焚林,則麒麟不臻;覆巢破卵,則鳳皇不翔;竭澤而漁,則龜龍不見。鳥獸之於不仁,猶知避之,況丘乎?故虎嘯而谷風(fēng)起,龍興而景云見,擊庭鐘於外,而黃鐘應(yīng)於內(nèi)。夫物類之相感,精神之相應(yīng),若響之應(yīng)聲,影之象形,故君子違傷其類者。今彼已殺吾類矣,何為之此乎?”於是遂回車不渡而還。
今兄既不能法柳下惠和光同塵於內(nèi),則宜模范蠡遷化於外。坐而自絕於時,殆不可也!”望之不從,尋復(fù)見害。廙懼,奔揚(yáng)州,廙別傳載廙道路為箋謝劉表曰:“考匊過蒙分遇榮授之顯,未有管、狐、桓、文之烈,孤德隕命,精誠不遂。兄望之見禮在昔,既無堂構(gòu)昭前之績,中規(guī)不密,用墜禍辟。斯乃明神弗祐,天降之災(zāi);诹咧(fù),哀號靡及。廙之愚淺,言行多違,懼有浸潤三至之間?紕異垡阉,望之之責(zé)猶存,必傷天慈既往之分,門戶殪滅,取笑明哲。是用迸竄,永涉川路,即日到廬江尋陽。昔鍾儀有南音之操,椒舉有班荊之思,雖遠(yuǎn)猶邇,敢忘前施?”傅子曰:表既殺望之,荊州士人皆自危也。夫表之本心,於望之不輕也,以直迕情,而讒言得入者,以無容直之度也。據(jù)全楚之地,不能以成功者,未必不由此也。夷、叔迕武王以成名,丁公順高祖以受戮,二主之度遠(yuǎn)也。若不遠(yuǎn)其度,惟褊心是從,難乎以容民畜眾矣。遂歸太祖。太祖辟為丞相掾?qū)伲D(zhuǎn)五官將文學(xué)。文帝器之,命廙通草書。廙答書曰:“初以尊卑有逾,禮之常分也。是以貪守區(qū)區(qū)之節(jié),不敢脩草。必如嚴(yán)命,誠知勞謙之素,不貴殊異若彼之高,而惇白屋如斯之好,茍使郭隗不輕於燕,九九不忽於齊,樂毅自至,霸業(yè)以隆。戰(zhàn)國策曰:有以九九求見齊桓公,桓公不納。
其人曰;“九九小術(shù),而君納之,況大於九九者?”於是桓公設(shè)庭燎之禮而見之。居無幾,隰朋自遠(yuǎn)而至,齊遂以霸。虧匹夫之節(jié),成巍巍之美,雖愚不敏,何敢以辭?”魏國初建,為黃門侍郎。
太祖在長安,欲親征蜀,廙上疏曰:“圣人不以智輕俗,王者不以人廢言。故能成功於千載者,必以近察遠(yuǎn),智周於獨斷者,不恥於下問,亦欲博采必盡於眾也。且韋弦非能言之物,而圣賢引以自匡。臣才智闇淺,原自比於韋弦。昔樂毅能以弱燕破大齊,而不能以輕兵定即墨者,夫自為計者雖弱必固,欲自潰者雖強(qiáng)必敗也。自殿下起軍以來,三十馀年,敵無不破,強(qiáng)無不服。今以海內(nèi)之兵,百勝之威,而孫權(quán)負(fù)險於吳,劉備不賓於蜀。夫夷狄之臣,不當(dāng)冀州之卒,權(quán)、備之籍,不比袁紹之業(yè),然本初以亡,而二寇未捷,非闇弱於今而智武於昔也。斯自為計者,與欲自潰者異勢耳。故文王伐崇,三駕不下,歸而脩德,然后服之。秦為諸侯,所征必服,及兼天下,東向稱帝,匹夫大呼而社稷用隳。是力斃於外,而不恤民於內(nèi)也。臣恐邊寇非六國之?dāng)常啦环Σ,土崩之勢,此不可不察也。天下有重得,有重失:勢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得也;勢不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失也。於今之計,莫若料四方之險,擇要害之處而守之,選天下之甲卒,隨方面而歲更焉。殿下可高枕於廣夏,潛思於治國;廣農(nóng)桑,事從節(jié)約,脩之旬年,則國富民安矣!碧嫠爝M(jìn)前而報廙曰:“非但君當(dāng)知臣,臣亦當(dāng)知君。今欲使吾坐行西伯之德,恐非其人也。”
魏諷反,廙弟偉為諷所引,當(dāng)相坐誅。太祖令曰:“叔向不坐弟虎,古之制也。”特原不問,廙別傳曰:初,廙弟偉與諷善,廙戒之曰;“夫交友之美,在於得賢,不可不詳。而世之交者,不審擇人,務(wù)合黨眾,違先圣人交友之義,此非厚己輔仁之謂也。吾觀魏諷,不脩德行,而專以鳩合為務(wù),華而不實,此直攪世沽名者也。卿其慎之,勿復(fù)與通。”偉不從,故及於難。徙署丞相倉曹屬。廙上疏謝曰:“臣罪應(yīng)傾宗,禍應(yīng)覆族。遭乾坤之靈,值時來之運,揚(yáng)湯止沸,使不燋爛;起煙於寒灰之上,生華於已枯之木。物不答施於天地,子不謝生於父母,可以死效,難用筆陳。”廙別傳載廙表論治道曰:“昔者周有亂臣十人,有婦人焉,九人而已,孔子稱’才難,不其然乎’!明賢者難得也。況亂弊之后,百姓凋盡,士之存者蓋亦無幾。股肱大職,及州郡督司,邊方重任,雖備其官,亦未得人也。此非選者之不用意,蓋才匱使之然耳。況於長吏以下,群職小任,能皆簡練備得其人也?其計莫如督之以法。不爾而數(shù)轉(zhuǎn)易,往來不已,送迎之煩,不可勝計。轉(zhuǎn)易之間,輒有奸巧,既於其事不省,而為政者亦以其不得久安之故,知惠益不得成於己,而茍且之可免於患,皆將不念盡心於恤民,而夢想於聲譽(yù),此非所以為政之本意也。今之所以為黜陟者,近頗以州郡之毀譽(yù),聽往來之浮言耳。亦皆得其事實而課其能否也?長吏之所以為佳者,奉法也,憂公也,恤民也。此三事者,或州郡有所不便,往來者有所不安。而長吏執(zhí)之不已,於治雖得計,其聲譽(yù)未為美;屈而從人,於治雖失計,其聲譽(yù)必集也。長吏皆知黜陟之在於此也,亦何能不去本而就末哉?以為長吏皆宜使小久,足使自展。歲課之能,三年總計,乃加黜陟。課之皆當(dāng)以事,不得依名。
事者,皆以戶口率其墾田之多少,及盜賊發(fā)興,民之亡叛者,為得負(fù)之計。如此行之,則無能之吏,脩名無益;有能之人,無名無損。法之一行,雖無部司之監(jiān),奸譽(yù)妄毀,可得而盡!笔律,太祖甚善之。廙著書數(shù)十篇,及與丁儀共論刑禮,皆傳於世。文帝即王位,為侍中,賜爵關(guān)內(nèi)侯。黃初二年卒。廙別傳云:時年四十二。無子。帝以弟子阜嗣。案劉氏譜:阜字伯陵,陳留太守。阜子喬,字仲彥。晉陽秋曰:喬有贊世志力;莸勰,為豫州刺史。喬胄胤丕顯,貴盛至今。
三國人物
三國志·魏志
? 曹操 | ? 曹丕 | ? 曹睿 | ? 曹芳 | ? 曹髦 | ? 曹奐 | ? 武宣卞皇后 | ? 文昭甄皇后 |
? 文德郭皇后 | ? 明悼毛皇后 | ? 明元郭皇后 | ? 董卓 | ? 李儒 | ? 李傕 | ? 郭汜 | ? 袁紹 |
? 麴義 | ? 田豐 | ? 沮授 | ? 顏良 | ? 文丑 | ? 淳于瓊 | ? 審配 | ? 袁譚 |
? 袁熙 | ? 袁尚 | ? 高干 | ? 袁術(shù) | ? 劉表 | ? 呂布 | ? 陳宮 | ? 高順 |
? 臧洪 | ? 公孫瓚 | ? 陶謙 | ? 張楊 | ? 公孫度 | ? 公孫淵 | ? 張燕 | ? 張繡 |
? 張魯 | ? 夏侯惇 | ? 韓浩 | ? 史渙 | ? 夏侯淵 | ? 曹仁 | ? 曹純 | ? 曹洪 |
? 曹休 | ? 曹真 | ? 曹爽 | ? 夏侯尚 | ? 夏侯玄 | ? 荀彧 | ? 荀攸 | ? 賈詡 |
? 袁渙 | ? 張范 | ? 涼茂 | ? 國淵 | ? 田疇 | ? 王修 | ? 邴原 | ? 管寧 |
? 崔琰 | ? 毛玠 | ? 徐奕 | ? 何夔 | ? 邢颙 | ? 鮑勛 | ? 司馬芝 | ? 鐘繇 |
? 華歆 | ? 王朗 | ? 王肅 | ? 程昱 | ? 郭嘉 | ? 董昭 | ? 劉曄 | ? 蔣濟(jì) |
? 劉放 | ? 劉馥 | ? 司馬朗 | ? 梁習(xí) | ? 張既 | ? 溫恢 | ? 賈逵 | ? 任峻 |
? 蘇則 | ? 杜畿 | ? 杜恕 | ? 鄭渾 | ? 倉慈 | ? 張遼 | ? 樂進(jìn) | ? 于禁 |
? 張郃 | ? 徐晃 | ? 朱靈 | ? 李典 | ? 李通 | ? 臧霸 | ? 文聘 | ? 呂虔 |
? 許褚 | ? 典韋 | ? 龐德 | ? 龐淯 | ? 閻溫 | ? 曹彰 | ? 曹植 | ? 曹熊 |
? 曹昂 | ? 曹鑠 | ? 曹沖 | ? 曹宇 | ? 曹林 | ? 曹峻 | ? 曹彪 | ? 曹協(xié) |
? 曹蕤 | ? 曹霖 | ? 曹禮 | ? 曹邕 | ? 曹貢 | ? 曹儼 | ? 王粲 | ? 徐干 |
? 陳琳 | ? 阮瑀 | ? 應(yīng)玚 | ? 劉楨 | ? 衛(wèi)覬 | ? 劉廙 | ? 劉劭 | ? 傅嘏 |
? 桓階 | ? 陳群 | ? 陳矯 | ? 徐宣 | ? 衛(wèi)臻 | ? 盧毓 | ? 和洽 | ? 常林 |
? 楊俊 | ? 杜襲 | ? 趙儼 | ? 裴潛 | ? 韓暨 | ? 崔林 | ? 高柔 | ? 孫禮 |
? 王觀 | ? 辛毗 | ? 楊阜 | ? 高堂隆 | ? 滿寵 | ? 田豫 | ? 牽招 | ? 郭淮 |
? 徐邈 | ? 胡質(zhì) | ? 王昶 | ? 王基 | ? 王凌 | ? 毌丘儉 | ? 文欽 | ? 諸葛誕 |
? 鄧艾 | ? 鐘會 | ? 華佗 | ? 杜夔 | ? 朱建平 | ? 周宣 | ? 管輅 |
三國志·蜀志
? 劉焉 | ? 劉璋 | ? 劉備 | ? 劉禪 | ? 甘皇后 | ? 穆皇后吳氏 | ? 劉永 | ? 劉理 |
? 敬哀皇后 | ? 張皇后 | ? 劉璇 | ? 諸葛亮 | ? 關(guān)羽 | ? 張飛 | ? 馬超 | ? 黃忠 |
? 趙云 | ? 龐統(tǒng) | ? 法正 | ? 許靖 | ? 麋竺 | ? 糜芳 | ? 孫乾 | ? 簡雍 |
? 伊籍 | ? 秦宓 | ? 董和 | ? 董允 | ? 董厥 | ? 劉巴 | ? 馬良 | ? 馬謖 |
? 陳震 | ? 蔣琬 | ? 費袆 | ? 陳祗 | ? 呂乂 | ? 呂凱 | ? 劉封 | ? 張松 |
? 彭羕 | ? 廖立 | ? 李嚴(yán) | ? 劉琰 | ? 魏延 | ? 楊儀 | ? 霍峻 | ? 霍弋 |
? 王連 | ? 向朗 | ? 向?qū)? | ? 張裔 | ? 楊洪 | ? 費詩 | ? 王沖 | ? 杜微 |
? 周群 | ? 杜瓊 | ? 許慈 | ? 孟光 | ? 來敏 | ? 尹默 | ? 李撰 | ? 譙周 |
? 郤正 | ? 黃權(quán) | ? 鄧方 | ? 李恢 | ? 馬忠 | ? 王平 | ? 張嶷 | ? 姜維 |
? 鄧芝 | ? 張翼 | ? 宗預(yù) | ? 廖化 | ? 楊戲 | ? 吳懿 | ? 陳到 | ? 徐庶 |
? 夏侯霸 |
三國志·吳志
? 孫堅 | ? 孫策 | ? 孫權(quán) | ? 孫亮 | ? 孫休 | ? 孫皓 | ? 劉繇 | ? 太史慈 |
? 士燮 | ? 吳夫人 | ? 吳景 | ? 徐琨 | ? 謝夫人 | ? 徐夫人 | ? 步練師 | ? 大懿皇后 |
? 潘皇后 | ? 敬懷皇后 | ? 全惠解 | ? 朱皇后 | ? 滕皇后 | ? 孫靜 | ? 孫皎 | ? 孫奐 |
? 孫賁 | ? 孫輔 | ? 孫翊 | ? 孫匡 | ? 孫韶 | ? 孫桓 | ? 張昭 | ? 顧雍 |
? 諸葛瑾 | ? 步騭 | ? 張纮 | ? 嚴(yán)畯 | ? 程秉 | ? 闞澤 | ? 薛綜 | ? 周瑜 |
? 魯肅 | ? 呂蒙 | ? 程普 | ? 黃蓋 | ? 韓當(dāng) | ? 呂岱 | ? 蔣欽 | ? 周泰 |
? 陳武 | ? 陳脩 | ? 陳表 | ? 董襲 | ? 甘寧 | ? 凌統(tǒng) | ? 徐盛 | ? 潘璋 |
? 丁奉 | ? 朱治 | ? 朱然 | ? 朱績 | ? 呂范 | ? 呂據(jù) | ? 朱桓 | ? 朱異 |
? 虞翻 | ? 陸績 | ? 張溫 | ? 駱統(tǒng) | ? 陸瑁 | ? 吾粲 | ? 朱據(jù) | ? 陸遜 |
? 孫登 | ? 孫慮 | ? 孫和 | ? 孫霸 | ? 孫奮 | ? 賀齊 | ? 全琮 | ? 周魴 |
? 鍾離牧 | ? 潘濬 | ? 陸凱 | ? 是儀 | ? 胡綜 | ? 吳范 | ? 劉惇 | ? 趙達(dá) |
? 諸葛恪 | ? 滕胤 | ? 孫峻 | ? 孫綝 | ? 濮陽興 | ? 王蕃 | ? 樓玄 | ? 賀邵 |
? 韋曜 | ? 華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