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沮渠蒙遜

    沮渠蒙遜

    沮渠蒙遜(366—433年),臨松(治今甘肅張掖南)盧水人,匈奴族,十六國時期北涼的建立者,軍事統(tǒng)帥。 沮渠蒙遜的祖先為匈奴左沮渠,后來便以沮渠為姓。沮渠蒙遜雖為少數(shù)民族,卻博覽史書,還頗曉天文。史書上稱贊他“雄杰有英略,滑稽善權(quán)變”(《晉書·沮渠蒙遜載記》)。所以,附近的胡人都歸于他。前秦涼州刺史梁熙、后涼主呂光都奇而憚之,為此,沮渠蒙遜常整日游玩飲酒。

    沮渠蒙遜 - 生平詳述

    沮渠蒙遜(368~433年),臨松(今民樂南古)盧水胡人,其祖先曾任匈奴左沮渠,因而以官為姓。

    東晉十六國時,河西割據(jù)政權(quán)北涼為沮渠蒙遜所建,在位33年,二傳其位于沮渠牧犍,歷39年。

    蒙遜滑稽多智,富有權(quán)變,頗曉天文,善于用兵,因此諸胡皆愿歸其所用。先臣事后涼呂光,因呂光借故殺死蒙遜的伯父沮渠羅仇,蒙遜遂聚眾萬余攻臨松,屯金山(今民樂洪水城),與其從兄男成反叛呂光,推段業(yè)為涼王,定都張掖,號稱北涼。段業(yè)稱王后,忌憚蒙遜的勇略威名,使蒙遜深自晦匿,內(nèi)不自安。蒙遜遂于401年先譖殺段業(yè)親信張掖太守馬權(quán),又暗中使人誣告素得人心的沮渠男成謀反,借段業(yè)之手賜死男成。其后,沮渠蒙遜泣告眾人,哀戚至報,宣言要為男成報仇,眾人被他激怒群起而攻,殺死段業(yè),沮渠蒙遜自稱張掖公,也號稱北涼。412年,蒙遜攻克姑臧(今武威),徙都居之,改元玄始,稱河西王。420年他佯攻浩門,誘殺李歆于臨澤,奪得酒泉又引水灌溉敦煌,屠滅其城,盡占武威、張掖、酒泉、敦煌、西海、金城、西平七郡。當時蒙遜聽說劉裕北伐,心中害怕,便派使持表向東晉稱臣。蒙遜重視同漢族的合作,譯佛經(jīng),興佛學,立學校,倡儒學,廣攬人才,擴充勢力,尤為重視發(fā)展農(nóng)業(yè),鼓勵農(nóng)民專力田畝,不誤農(nóng)時。

    沮渠蒙遜

    隆安元年397年,沮渠蒙遜的伯父后涼尚書沮渠羅仇和三河太守沮渠麹粥隨從后涼主呂光進攻西秦,呂光弟呂延因貿(mào)然追擊兵敗被殺。沮渠麹粥便對沮渠羅仇說:“主上荒耄驕縱,諸子朋黨相傾,讒人側(cè)目。今軍敗將死,正是智勇見猜之日,可不懼乎!吾兄弟素為所憚,與其經(jīng)死溝瀆,豈若勒眾向西平,出苕藋,奮臂大呼,涼州不足定也!钡谇_仇認為:“理如汝言,但吾家累世忠孝,為一方所歸,寧人負我,無我負人”(《晉書·沮渠蒙遜載記》。

    四月,呂光聽信讒言,以敗軍之罪將二人殺死。沮渠部眾萬余人為二人發(fā)喪,沮渠蒙遜哭著對部眾說:“昔漢祚中微,吾之乃祖翼獎竇融,保寧河右。呂王昏耄,荒虐無道,豈可不上繼先祖安時之志,使二父有恨黃泉”(《晉書·沮渠蒙遜載記》)!以此號召部眾結(jié)盟起兵反后涼,部眾將后涼中田護軍馬邃、臨松令井祥斬首。起兵攻克臨松郡(治今甘肅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東南馬蹄鎮(zhèn)),10日之內(nèi),聚軍萬人屯據(jù)金山(今甘肅山丹縣西南)。

    五月,呂光遣太原公呂纂率軍進討沮渠蒙遜于忽谷(今甘肅山丹西南),沮渠蒙遜兵敗,逃入山中。蒙遜從兄沮渠男成響應蒙遜,起兵數(shù)千于樂涫(今甘肅酒泉東南)。后涼酒泉太守壘澄率步騎萬人攻討沮渠男成,壘澄戰(zhàn)敗被殺。沮渠男成順勢進攻建康(今甘肅高臺西南),遣人說服建康太守段業(yè)反后涼,并推舉其為大都督、龍驤大將軍、涼州牧、建康公,建元神璽(北涼始此)。以沮渠男成為輔國將軍,委以軍國之任。蒙遜率眾投奔段業(yè),被任鎮(zhèn)西將軍。呂光命呂纂轉(zhuǎn)兵進討段業(yè),不克。沮渠蒙遜乘機進攻臨洮(今甘肅岷縣),支援段業(yè),與呂纂戰(zhàn)于合離(今甘肅張掖),呂纂軍大敗。

    隆安二年(398年)五月,北涼主段業(yè)遣沮渠蒙遜進攻后涼重鎮(zhèn)西郡(今甘肅永昌西),時眾人普遍都疑之。沮渠蒙遜說:“此郡據(jù)嶺之要,不可不取!倍螛I(yè)說:“卿言是也”(《晉書·沮渠蒙遜載記》)。沮渠蒙遜遂率軍攻城,但10余日不下,沮渠蒙遜引水灌城,克之,俘太守呂純而歸。后涼晉昌太守王德、敦煌太守孟敏皆以郡投降北涼。段業(yè)加封沮渠蒙遜為臨池侯。

    六月,后涼常山公呂弘據(jù)守張掖(今甘肅張掖西北),段業(yè)又遣輔國大將軍沮渠男成及王德進攻之。呂弘棄張掖向東撤退,段業(yè)遂遷都至此,后準備追擊呂弘,沮渠蒙遜認為:“歸師勿遏,窮寇弗追,此兵家之戎也。不如縱之,以為后圖。”段業(yè)不聽,說:“一日縱敵,悔將無及”(《晉書·沮渠蒙遜載記》)。遂并親自帶軍追擊呂弘,果被后涼軍反擊,大敗而歸,幸有沮渠蒙遜救助才免于一死。段業(yè)嘆息道:“孤不能用子房之言,以至于此”(《晉書·沮渠蒙遜載記》)!

    同月,段業(yè)筑西安城,以其將臧莫孩為太守。沮渠蒙遜認為:“莫孩勇而無謀,知進忘退,所謂為之筑冢,非筑城也”(《晉書·沮渠蒙遜載記》)。段業(yè)不納,不久,果為呂纂擊敗。沮渠蒙遜怕段業(yè)不能容己,便采取大智若愚的方法以避之。

    隆安三年(399年)二月,段業(yè)即涼王位,改元天璽。以沮渠蒙遜為尚書左丞。

    四月,呂光遣其二子呂紹、呂纂攻段業(yè),段業(yè)向禿發(fā)烏孤求援,禿發(fā)烏孤遣其弟禿發(fā)鹿孤及楊軌率兵增援。呂紹認為段業(yè)等軍盛,想從三門關(guān)挾山向東。呂纂說:“挾山示弱,取敗之道,不如結(jié)陣衛(wèi)之,彼必憚我而不戰(zhàn)也”(《晉書·沮渠蒙遜載記》)。呂紹乃引軍向南。段業(yè)準備攻擊,沮渠蒙遜勸阻說:“楊軌恃虜騎之強,有窺覦之志。紹、纂兵在死地,必決戰(zhàn)求生。不戰(zhàn)則有泰山之安,戰(zhàn)則有累卵之!保ā稌x書·沮渠蒙遜載記》)。段業(yè)認為言之有理,遂按兵不動。呂紹知難而退,引軍而回。

    隆安四年(400年)十一月,酒泉太守王德北涼,自稱河州刺史。段業(yè)使沮渠蒙遜討之。王德焚城,逃奔唐瑤,沮渠蒙遜追至沙頭,大破之,虜其妻子、部落而還。

    隆安五年(401年)四月,段業(yè)忌沮渠蒙遜威名,對其逐漸疏遠。以其從叔沮渠益生為酒泉太守,沮渠蒙遜為臨池太守。段業(yè)門下侍郎馬權(quán)俊爽有逸氣,武略過人。段業(yè)以馬權(quán)代沮渠蒙遜為張掖太守,甚見親重,常輕陵沮渠蒙遜。沮渠蒙遜也憚而怨之,便用離間計,對段業(yè)說:“天下不足慮,惟當憂馬權(quán)耳”(《晉書·沮渠蒙遜載記》)。段業(yè)遂將馬權(quán)殺死。沮渠蒙遜對沮渠男成說:“段業(yè)愚暗,非濟亂之才,信讒愛佞,無鑒斷之明。所憚惟索嗣、馬權(quán),今皆死矣,蒙遜欲除業(yè)以奉兄何如?”沮渠男成說:“業(yè)羈旅孤飄,我所建立,有吾兄弟,猶魚之有水,人既親我,背之不祥”(《晉書·沮渠蒙遜載記》)。沮渠蒙遜見沮渠男成不同意,遂請為西安太守,段業(yè)喜出望外,許之。沮渠蒙遜為尋找起兵的借口,便約沮渠男成一起祭蘭門山,并故意遣司馬許咸向段業(yè)告發(fā):“男成欲謀叛,許以取假日作逆。若求祭蘭門山,臣言驗矣”(《晉書·沮渠蒙遜載記》)。到了約定的時間,沮渠男成果然到蘭門山。段業(yè)遂將沮渠男成抓捕,令其自殺,沮渠男成說:“蒙遜欲謀叛,先已告臣,臣以兄弟之故,隱忍不言。以臣今在,恐部人不從,與臣克期祭山,返相誣告。臣若朝死,蒙遜必夕發(fā)。乞詐言臣死,說臣罪惡,蒙遜必作逆,臣投袂討之,事無不捷”(《晉書·沮渠蒙遜載記》)。段業(yè)不從,令其自殺。沮渠蒙遜聞其死,便對部眾說:“男成忠于段公,枉見屠害,諸君能為報仇乎?且州土兵亂,似非業(yè)所能濟。吾所以初奉之者,以之為陳、吳耳,而信讒多忌,枉害忠良,豈可安枕臥觀,使百姓離于涂炭”(《晉書·沮渠蒙遜載記》)。沮渠男成平素威望甚高,在沮渠蒙遜的號召下,各部眾紛紛響應,至氐池時,部眾已超過萬人。鎮(zhèn)軍將軍臧莫孩、右將軍田昂等也皆歸附之。段業(yè)遣武衛(wèi)將軍梁中庸攻討蒙遜,梁中庸也向蒙遜請降。五月,沮渠蒙遜攻至都城張掖(今甘肅張掖西北),田昂侄田承愛開城門內(nèi)應,沮渠蒙遜攻入城里,殺段業(yè)。

    六月,梁中庸等共推沮渠蒙遜為大都督、大將軍、涼州牧、張掖公,赦其境內(nèi),改元永安。沮渠蒙遜以從兄沮渠伏奴為張掖太守、和平侯,弟沮渠拿為建忠將軍、都谷侯,田昂為西郡太守,臧莫孩為輔國將軍,房晷、梁中庸為左、右長史,張騭、謝正禮為左右司馬。時后秦主姚興遣姚碩德攻后涼,大破后涼軍,七月,沮渠蒙遜遂遣從事中郎李典奉表入貢于后秦。九月,沮渠蒙遜所部酒泉、涼寧二郡叛降于西涼,又聞呂隆降于后秦,大懼,遣其弟建忠將軍沮渠拿、牧府長史張潛去姑臧見姚碩德,請率其眾東遷。姚碩德大喜,以張潛為張掖太守,沮渠拿為建康太守。張潛勸沮渠蒙遜東遷,沮渠拿私下對沮渠蒙遜說:“呂氏猶存,姑臧未拔,碩德糧竭將遠,不能久也。何故違離桑梓,受制于人”(《晉書·沮渠蒙遜載記》)輔國將軍臧莫孩也認為有理。沮渠蒙遜遂殺張潛,并下書說:“孤以虛薄,猥忝時運。未能弘闡大獻,戡蕩群孽,使桃蟲鼓翼東京,封豕烝涉西裔,戎車屢動,干戈未戢,農(nóng)失三時之業(yè),百姓戶不粒食?深檬“籴,專功南畝,明設科條,務盡地利”(《晉書·沮渠蒙遜載記》)。

    元興元年二月,沮渠蒙遜領兵進攻后涼都城姑臧(今甘肅武威)。呂隆向南涼求援,南涼派廣武公禿發(fā)俯檀率萬騎,救援呂隆。兵尚未至,沮渠蒙遜已被呂隆擊敗,蒙遜留谷萬余斛請與呂隆講和。禿發(fā)傉檀至昌松(今甘肅古浪西),聞沮渠蒙遜已退,裹脅涼澤、段冢(兩地在武威東)之民500余戶而還。

    義熙二年(406年)九月,沮渠蒙遜襲擊酒泉(今屬甘肅),進至安珍(即安彌縣,今甘肅酒泉東)。西涼主李嵩戰(zhàn)敗,退守城中。沮渠蒙遜撤兵。

    義熙三年(407年)九月,南涼王禿發(fā)僻檀率5萬余人討伐北涼主沮渠蒙遜。兩軍戰(zhàn)于均石(今甘肅張掖東),禿發(fā)傉檀戰(zhàn)敗。爾后,沮渠蒙遜進攻南涼西郡太守楊統(tǒng),戰(zhàn)于日勒(今甘肅永昌西),楊統(tǒng)兵敗投降。時南涼與北涼,各為擴展實力,相攻不息。南涼主禿發(fā)傉檀遣左將軍枯木等討伐北涼主沮渠蒙遜,掠獲臨松(今甘肅張掖南)居民千余戶而還。旋沮渠蒙遜討伐南涼,兵至顯美(今甘肅武威境),也挾其民數(shù)千戶而去。南涼太尉禿發(fā)俱延復征蒙遜,大敗而歸。

    義熙六年(410年)三月,禿發(fā)傉檀親率5萬騎兵再伐蒙遜,兩軍戰(zhàn)于窮泉,禿發(fā)僻檀大敗。蒙遜乘勝圍攻姑臧(今甘肅武威),夷、夏萬余戶降于蒙遜。禿發(fā)僻檀以司隸校尉禿發(fā)敬歸及子禿發(fā)佗為人質(zhì),求和于沮渠蒙遜。蒙遜允應。因人質(zhì)出逃。蒙遜徙其民眾8000余戶而去。禿發(fā)傉檀畏懼沮渠蒙遜逼犯,遷都樂都(今青海樂都)。

    義熙七年(411年)二月,沮渠蒙遜攻克姑臧(今甘肅武威),俘焦朗。沮渠蒙遜以其弟沮渠孥為秦州刺史,鎮(zhèn)守姑臧。蒙遜繼續(xù)征伐南涼,圍困樂都。禿發(fā)傉檀以子禿發(fā)安周為人質(zhì)于北涼,沮渠蒙遜乃還。不久,禿發(fā)僻檀復伐蒙遜,兵分五路齊進,至番木(今甘肅永昌西)、苕藿(今甘肅張掖東),搶掠其民眾5000余戶而還。沮渠蒙遜隨后追擊,禿發(fā)傉檀敗走。沮渠蒙遜再次進圍樂都,禿發(fā)傉檀固守城堡,沮渠蒙遜攻之不克。最后,禿發(fā)傉檀以子禿發(fā)染干為人質(zhì),請求和解,沮渠蒙遜始班師。

    八月,沮渠蒙遜率輕騎兵遠襲西涼都城酒泉,西涼公李嵩欲挫其銳,不與戰(zhàn)。不久,沮渠蒙遜因糧盡而撤退,李嵩遣其長子李歆率騎兵7000人追擊,沮渠蒙遜大敗,沮渠百年被俘。

    義熙八年(412年)十月,沮渠蒙遜遷都至姑臧。十一月,沮渠蒙遜即河西王位,大赦,改元玄始。

    義熙九年(413年)四月,立其子沮渠政德為世子,加鎮(zhèn)衛(wèi)大將軍、錄尚書事。

    同月,南涼王禿發(fā)傉檀征伐河西王沮渠蒙遜,戰(zhàn)于若厚塢、若涼兩地,禿發(fā)傉檀皆敗。沮渠蒙遜進圍樂都(今屬青海)二旬未克,南涼湟河太守文支以郡降沮渠蒙遜。沮渠蒙遜再伐南涼,禿發(fā)傉檀以太尉禿發(fā)懼延作人質(zhì),沮渠蒙遜撤軍。沮渠蒙遜又西至苕藋(今甘肅張掖東),并遣冠軍將軍伏恩率騎兵萬人襲擊西秦卑和、烏啼二部,大破之,俘2000余落而還。

    義熙十一年(415年)三月,沮渠蒙遜舉兵攻克西秦廣武(治今甘肅永登)。西秦王乞伏熾磐遣將軍乞伏魃尼寅攔擊沮渠蒙遜于浩軎(今甘肅永登西南),大敗,乞伏魋尼寅被斬。乞伏熾磐又遣將軍折斐等率1萬騎兵占據(jù)勒姐嶺(今青海西寧東),沮渠蒙遜且戰(zhàn)且前,將其擊敗,并生擒折斐等700余人。

    義熙十三年(417年)二月,沮渠蒙遜遣將襲西羌烏啼部落,大破烏啼軍,又擊卑和部落,卑和部落投降。

    四月,北涼主沮渠蒙遜遣張掖太守沮渠廣宗向西涼詐降,西涼派兵接應,沮渠蒙遜率3萬人馬埋伏于蓼泉(今甘肅張掖西北),李歆等前往迎接,行至中途發(fā)覺中計,即行撤退。沮渠蒙遜率軍追擊,兩軍戰(zhàn)于鮮支澗(今甘肅高臺西南),李歆戰(zhàn)敗,被斬7000余人,蒙遜筑城置戍而還。

    義熙十四年(418年)九月,沮渠蒙遜再舉兵攻西涼,西涼主李歆欲興兵迎戰(zhàn),被左長史張體順勸阻,改為閉城自守。沮渠蒙遜收掠其糧谷而還。

    永初元年(420年)七月,沮渠蒙遜企圖進攻西涼,事先引兵攻西秦浩亹(今甘肅永登西南河橋驛附近),既至,又秘密回師屯于川巖(今甘肅張掖西南)。西涼公李歆得知沮渠蒙遜攻擊浩亹的消息,欲乘虛襲擊張掖,遂率騎兵3萬人東出。沮渠蒙遜恐李歆知他還師,不攻張掖,于是張?zhí)几,宣稱北涼軍已占領浩亹,即將進攻黃谷(疑今青海民和境)。李歆不知有詐,率軍進入都瀆澗(今甘肅張掖西),沮渠蒙遜督兵進擊,兩軍戰(zhàn)于懷城,李歆戰(zhàn)敗,繼而又勒兵迎戰(zhàn)于蓼泉(今甘肅高臺西南),為沮渠蒙遜所殺。李歆弟酒泉太守李翻、新城太守李預等西奔敦煌。沮渠蒙遜遂入酒泉。李翻與其弟敦煌太守李恂棄敦煌奔北方山區(qū)。同年冬,李恂率數(shù)十騎回敦煌。改元永建。蒙遜遣其子沮渠政德進攻敦煌,李恂閉城不戰(zhàn)。

    永初二年(421年)正月,沮渠蒙遜率兵2萬攻西涼李恂據(jù)守的敦煌。三月,沮渠蒙遜派兵興筑長堤,用水灌城,將敦煌團團包圍。李恂部將宋承等出城投降,恂自殺。西涼滅亡。

    七月,北涼主沮渠蒙遜派遣右衛(wèi)將軍沮渠鄯善、建節(jié)將軍沮渠茍生率領部眾7000進攻西秦。西秦王乞伏熾磐命征北將軍木奕干等率步騎5000進行抵抗。西秦軍在五澗(河名,今甘肅武威南)擊敗北涼軍,死2000人,茍生被俘。

    景平元年(423年)八月,柔然進攻河西(今甘肅,青海二省黃河以西,即河西走廊與湟水流域一帶),沮渠蒙遜命世子渠蒙政德率領輕騎迎擊,渠蒙政德戰(zhàn)敗被殺。沮渠蒙遜立次子沮渠興為世子。

    元嘉三年(426年)八月,西秦王乞伏熾磐領兵進攻北涼,進至廉川(今青海樂都東),派遣太子乞伏暮末等率步騎3萬攻西安(今甘肅張掖東南),不克,又攻番禾(今甘肅永昌西)。沮渠蒙遜發(fā)兵抵抗,同時派人勸說夏主赫連昌發(fā)兵乘虛擊西秦都城枹罕(今甘肅臨夏西南)。夏主遣征南大將軍呼盧古率騎兵2萬攻苑川(今甘肅榆中東北),車騎大將軍韋伐率騎兵3萬攻南安(今甘肅隴西)。西秦王聞訊,急忙收兵還師。

    九月,留左丞相曇達守枹罕,并將境內(nèi)老弱、畜產(chǎn)遷移至澆河城(今青海貴德南,黃河南岸)及莫河仍寒川(在澆河西南)。韋伐攻克南安,俘西秦秦州刺史翟爽、南安太守李亮。原依附于西秦的吐谷渾之慕容握逵等見西秦兵勢日衰,遂率部眾2萬帳落叛秦,奔昴川,往投吐谷渾王慕瑞。十月,曇達在康良山被呼盧古戰(zhàn)敗。十一月,呼盧古、韋伐聯(lián)兵進攻枹罕,乞伏熾磐退保定連(今甘肅臨夏東南)。呼盧古攻入枹罕南城,旋即為西秦鎮(zhèn)京將軍趙壽生率領300敢死之士所擊退。夏軍又攻西秦沙州刺史出連虔于湟河(在今青海境),被其部將乞伏萬年擊。晦D(zhuǎn)攻西平(今青海西寧),俘西秦安西將軍庫洛干,坑殺士卒5000余人,掠民2萬余戶而去。

    元嘉五年(428年),五月,西秦王乞伏熾磐卒,太子乞伏暮末即位。六月,沮渠蒙遜乘秦喪,領兵攻西秦西平(今青海西寧)。西平太守麴承許諾北涼軍若攻下樂都,愿請降。北涼主遂轉(zhuǎn)攻樂都。西秦相國元基率3000騎自都城枹罕(今甘肅臨夏西南)往救樂都。剛?cè)氤牵睕霰粗,攻克外城,斷絕水道,城中饑渴,死者過半。部將東羌乞提隨元基救樂都,暗中與北涼勾結(jié),下繩引入其兵,登城者百余人,鼓噪燒門。元基率眾奮擊,北涼軍乃退。乞伏暮末為保境,遣使至沮渠蒙遜處,許歸沮渠成都(成都于422年被俘)以求和。沮渠蒙遜引兵還,并遣使入西秦吊祭。

    十二月,沮渠蒙遜率眾再攻西秦,至磐夷,西秦相國元基等率1.5萬騎抵抗。沮渠蒙遜還攻西平(今青海西寧),西秦征虜將軍出連輔政等率騎2000往救。翌年正月,出連輔政等還未趕至西平,沮渠蒙遜已攻克該城,俘太守麴承。

    元嘉十年(433年)三月,沮渠蒙遜去世,時年六十六歲。

    沮渠蒙遜 - 大事記

    沮渠蒙遜賣兄稱王

    在甘肅一省境內(nèi)同時存在四、五個國家,今天看來簡直不可思議,在十六國后期卻的的確確是事實。這五個國家分別是呂氏的后涼(甘肅中部)、乞伏氏的西秦(甘肅南部)、禿發(fā)氏的南涼(甘肅西南部及青海東北部)、沮渠氏的北涼(甘肅中西部)和李氏的西涼(甘肅西部)。

    呂光死后,幾個兒子之間的爭斗便爆發(fā)。他的侄子呂超勸嗣位的呂紹除掉握有兵權(quán)的呂纂,呂紹抱著呂光的遺命不放,堅持不肯。呂纂、呂弘兄弟就沒那么客氣,兩人私下里一拍即合,率軍攻入宮廷,呂紹被逼自殺,呂纂以庶長子的身份奪取了天王之位,改元咸寧。不久,呂纂、呂弘又彼此擁兵自疑,在宮中大打出手。呂弘戰(zhàn)敗,出逃后被抓回處死。呂纂給內(nèi)亂中與他作對、而后外逃的呂超等人官復原職,暫時穩(wěn)定住國內(nèi)形勢,也埋下了定時炸彈。他一心想著攻伐外敵,其目的應該是提高自己的威望,但后涼兵在咸寧二年(公元400年)與南涼的“希望之星”禿發(fā)傉檀的對抗中吃了敗仗,呂纂的威望不升反降。據(jù)守張掖的段業(yè)于一年前自稱涼王,建立了北涼政權(quán)。這還不算,更西面的敦煌太守李暠又在這一年脫離北涼,也自稱涼公,這就是西涼。

    李暠是北方各政權(quán)統(tǒng)治者中極少有的漢人之一,他的出身沒有太大的疑問,他是西漢名將李廣的十六世孫。他的先祖在漢初奉命到隴西討伐叛亂的羌人,不幸戰(zhàn)死,后人前來奔喪,將他葬于隴西,并將全家遷到這里。李暠的家族從漢朝到晉朝,一直是涼州的大族。祖父李弇在前涼張軌的手下做到將軍、侯爵,相當不容易。父親李昶也很有名氣,只是死得早,李暠是他的遺腹子。

    李暠年紀輕輕,就文武雙全,喜歡結(jié)交名士,與郭黁以及異父同母的弟弟宋繇志同道合,眾人一致看好他會有一番作為。

    段業(yè)、沮渠蒙遜起兵的時候,李暠也與宋繇等人響應。段業(yè)任命李暠做效谷(今甘肅敦煌西)縣令。不到一年,敦煌太守孟敏去世,李暠又被推為敦煌太守。

    段業(yè)自稱涼王,他的右衛(wèi)將軍敦煌人索嗣想取代李暠,擔任敦煌太守,在段業(yè)面前竭力構(gòu)陷李暠,段業(yè)最后讓索嗣去取代李暠。索嗣帶著五百個騎兵,從張掖趕往敦煌赴任。在離城二十里處,得意忘形的索嗣給李暠寫了封信,讓他前來迎接。李暠驚疑之際正欲前往,被宋繇和效谷令張邈勸止。他們說:“呂氏衰微,段業(yè)暗弱,正是英豪有為之時。將軍既已據(jù)有敦煌之地,豈可輕易拱手送人?索嗣是個怎樣的貨色,將軍可一戰(zhàn)擒之!崩顣痹缬幸靶,只是擔心自己雖系隴西大族,畢竟不是敦煌當?shù)厝耍圆粶识鼗兔T大戶的態(tài)度,如今見到身邊的敦煌士人領袖都明確地表示支持自己,頓時信心倍增,回答說:“我這人向來沒有叱咤風云之志,受了委派來此為官,沒想到竟得到大家的擁戴。剛才準備出迎,實在是因為不知道你們的心意!庇谑,李暠在宋繇、張邈等人的支持下,乘索嗣沒有防備,出兵擊敗了索嗣。索嗣逃回張掖,李暠又上書段業(yè),歷數(shù)索嗣的罪狀。沮渠男成也因與索嗣關(guān)系不好,乘機慫恿段業(yè)除掉索嗣。無主見的段業(yè)不僅殺了索嗣,而且還專門派使臣到敦煌向李暠表示慰問,提拔李暠為都督?jīng)雠d以西諸軍事、鎮(zhèn)西將軍。

    李暠控制的地盤在段業(yè)的“支持”下不斷擴大。北涼的晉昌太守唐瑤跟著背叛段業(yè)而支持李暠,傳檄敦煌、酒泉等六郡,推舉李暠為大都督、大將軍、涼公。李暠下令大赦境內(nèi),改元為庚子,建立起一個類似前涼的漢人政權(quán)。李暠的獨立幾乎是段業(yè)一手促成,段業(yè)這個懦弱書生作為領袖人物,表現(xiàn)實在差勁。沮渠蒙遜看出此人不足與謀,決定取而代之。段業(yè)任命的張掖太守馬權(quán)有勇有謀,與蒙遜爭權(quán)。他就在段業(yè)面前說些馬權(quán)的壞話,事情果然進展順利,段業(yè)殺了馬權(quán),為他排除掉一個障礙。沮渠蒙遜想與堂兄沮渠男成聯(lián)手,對他說:“段業(yè)愚暗庸碌,夠不上做個君主的資格,我想除掉他,推兄長為主,怎么樣?”男成沒這興趣,回答說:“段業(yè)本是孤客,是我擁立為君主的,靠著我們兄弟,才如魚得水。人家親信我們,我們卻要背叛人家,這可不行。”沮渠蒙遜沒得到支持,卻不愿作罷,竟想出一招毒的!他在北涼天璽三年(公元401年)四月,約男成一同去祭告蘭門山,在暗中卻派人告訴段業(yè)說:“男成準備發(fā)動變亂,如果他請求祭告蘭門山,我的話就可以應驗!

    到了那一天,男成當然向段業(yè)提出要去祭拜,段業(yè)就派人抓了男成,命他自殺。男成說:“沮渠蒙遜先前曾和我商量謀反,因為他是我兄弟我沒有把他告發(fā)。如今又因為我在,擔心部眾不聽他的,才約我祭山,反誣我謀反,他這是想借大王之手殺掉我。大王不如假說我已被處死,沮渠蒙遜必然起兵反叛。那時我再奉大王之命討伐,就可以無往不勝了!倍螛I(yè)不信,還是殺了男成。沮渠男成一死,蒙遜便到自己的部眾面前哭著說:“男成忠于段業(yè),竟被段業(yè)無故殺害。當初之所以推舉段業(yè),是把他當作陳勝、吳廣一樣的人物,他卻聽信讒言,濫害忠良,我們怎么可以再忍耐下去?”男成平時深得部眾擁護,部眾為了替男成報仇,都跟隨蒙遜討伐段業(yè)。不少匈奴人,羌人起兵響應,蒙遜走到氐池(今甘肅張掖一帶),手下的部眾人數(shù)已超過了一萬,段業(yè)手下的一些將領也歸順了蒙遜。

    這年五月,沮渠蒙遜到達張掖,段業(yè)的軍隊早就四散潰逃。蒙遜不費吹灰之力就攻進城去,斬殺了段業(yè),自己當上了大都督、大將軍、涼州牧、張掖公。

    沮渠蒙遜 - 歷史貢獻

    北涼沮渠氏聯(lián)合境內(nèi)漢族大姓勢力,以郡縣方式管理人民,征發(fā)賦役。又大興佛教,譯經(jīng)造像。還不時與劉宋互通使節(jié),使河西與江南的文化交流得以繼續(xù)保持。北魏滅北涼,徙涼州民三萬余戶至平城(今山西大同)一帶,其中一批東遷的學者,對北魏的文化有重大影響。

    北涼的建立,沮渠蒙遜兄弟具有非常之功,段業(yè)任命沮渠男成為輔國將軍,沮渠蒙遜為鎮(zhèn)西將軍。沮渠蒙遜多次為北涼建立戰(zhàn)功,陸續(xù)被封為臨池侯、尚書左丞、張掖太守等。與此同時,沮渠蒙遜與段業(yè)之間的摩擦與沖突也表現(xiàn)出來。主要是,段業(yè)忌妒和恐懼沮渠蒙遜的才能,逐漸疏遠并排擠他,借故免去其張掖太守一職。這引起了沮渠蒙遜的強烈不滿。同時,沮渠蒙遜認為,段業(yè)書生氣太足,胸無大志,缺乏深思熟慮,難能成大事。沮渠蒙遜采取離間計,挑撥段業(yè)與沮渠男成的關(guān)系,誣告沮渠男成謀反,段業(yè)不分青紅皂白就將其殺害。沮渠蒙遜利用段業(yè)錯殺沮渠男成這一事件,在少數(shù)民族上層中進行煽動,要為沮渠男成報仇。少數(shù)民族上層迅速在氏池(今甘肅民樂)集中萬余人,襲殺段業(yè)并奪得了王位。沮渠蒙遜于401年五月自稱使持節(jié)、大都督、大將軍、涼州牧、張掖公,建年號永安,建都張掖,仍然稱為北涼。

    沮渠蒙遜主持北涼后,面臨著非常嚴峻的形勢,四面受敵。為了渡過難關(guān),沮渠蒙遜采取外部積極的外交政策和內(nèi)部勵精圖治的國策。首先向強大的后秦奉表納貢,表示臣服,減輕周圍環(huán)境的壓力。在內(nèi)部制定了富民強國的一系列措施,禮賢下士,起用人才,曾經(jīng)頒布《求賢令》,在全北涼境內(nèi)招賢納士;重視文化教育,創(chuàng)辦學校。這些舉措在比較短的時間內(nèi)就收到了比較明顯的效果,一時北涼境內(nèi)人才濟濟,文化出現(xiàn)了繁榮景象。在北涼實力不斷增強的情況下,沮渠蒙遜開始向周圍擴張自己的勢力范圍。421年三月,沮渠蒙遜親自率領2萬軍隊,攻克西涼首都敦煌,滅西涼。

    這樣,北涼占領了整個河西地區(qū)。在征戰(zhàn)西涼的過程中,北涼軍隊紀律嚴明,秋毫無犯,尊崇儒學,保護人才,深得各族人民的擁戴。412年遷都姑臧,稱河西王,改元玄始。義和三年(433年),蒙遜去世,謚武宣王,廟號太祖。其子沮渠牧犍繼位。

    沮渠蒙遜 - 文化貢獻

    一.涼州佛教

    這里所說的涼州佛教,主要是指北涼王沮渠蒙遜在建都姑減以前的涼州佛教!段簳 ·釋老志》說:“涼州自張軌以后世信佛教。”事實h.由于涼州特殊的地理位置,佛教東漸,特別是進入玉門關(guān)和陽關(guān)以后,除了地扼兩關(guān)的敦煌以外,姑減乃第一個重鎮(zhèn),因此,不論從那一方面來講,涼州佛教的流布和發(fā)展,是比較早的。至少在西晉時期,佛教在涼州已有了很多信徒。據(jù)佛史記載,遠在西晉太康七年(即公元286年),由“敦煌菩薩”竺法護所譯的《光贊般若經(jīng)》以及《漸備一切智德經(jīng)》等,便曾流布涼州。但是,直到東晉簡文帝司馬顯咸安二年(公元372年),始由內(nèi)地前往天竺求法的慧常、慧辯等人路經(jīng)涼州時,才將它和《首楞嚴》.《須賴》二經(jīng)一并抄寫后,輾轉(zhuǎn)送到正在襄陽弘法的我國著名高僧道安手中,在 I}名人所寫《漸備經(jīng)十住胡名并書敘》(很可能就是道安所寫)中說:“護公出《光贊》,計在《放光》(即《放光般若經(jīng))))前九年,不九年當八年,不知何以遂逸在涼州,不行于世!睂Υ,道安在《合放光光贊略解序》中也曾嘆道:“恨其寢逸涼土九十一年,幾至泯滅,乃達此邦也。”按《光贊般若經(jīng)》到達襄陽乃東晉孝武帝司馬耀太元元年(公元376年),減去“寢逸涼土”的九十一年,說明至遲在西晉太康年間便已有佛經(jīng)在涼州流布,比張軌到?jīng)鲋葜缹幵?公元301年)至少要早十幾年近二十年!堕_元釋教錄》云:“前涼張氏都姑減,從晉年號。自張軌永寧元年辛酉,至天錫咸安六年丙子(公元376年)凡八主,七十六年。外國優(yōu)婆塞一人,譯經(jīng)四部,六卷,見存一部,亡三部。優(yōu)婆塞支施侖,月支人,博綜眾經(jīng),來游涼土,張公(張?zhí)戾a)見而重之,請令翻譯。以咸安三年癸酉(公元373年).于涼州內(nèi)正廳堂后湛露軒下,出《須賴經(jīng)》等四部.龜茲王世子帛延傳語,常侍西海趙瀟、會水令馬亦、內(nèi)侍來恭政三人筆受,沙門釋慧常、釋進行同在會證!边@是現(xiàn)在所能見到的涼州最高統(tǒng)治者正式組織譯場和釋譯佛經(jīng)的最早記錄。但是.據(jù)道安在襄陽整理的《綜理眾經(jīng)目錄》中所列《涼土異經(jīng)錄》記述,當時,在涼州所出的佛經(jīng)便已有五十九部七十九卷之多?梢姰敃r涼州佛教已發(fā)展到了何等昌盛的程度。再說。道安之所以將出自涼州的佛經(jīng),能夠?qū)iT列成一部《涼州異經(jīng)錄》,也說明涼州佛教經(jīng)籍,在我國當時的佛教發(fā)展中已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然而,數(shù)量這么多的佛經(jīng)出自涼州,這絕非是十年八年和短時期內(nèi)所能夠做到的事。 這里需要特別提出的是,就在這里,涼州地方,不僅釋譯了許多佛教經(jīng)典,而且還出了許多著名的譯經(jīng)高僧和弘法大師。他們的譯經(jīng)和弘法活動,不但在當時受到了所有高僧大德的稱贊,而且在我國佛教史上也得到了極高的評價。

    二.沮渠蒙遜的崇佛

    沮渠蒙遜的崇佛,史書多有記載,首先,在《十六國春秋》卷九十四《北涼錄》一說:“先是,蒙遜王有涼土,專

    弘事佛”!段簳め尷现尽芬舱f:“沮渠蒙遜在涼州,亦好佛法!睕鲋莞呱览试谄渌洞蟀隳芙(jīng)序》內(nèi)更說:“大沮渠河西王者,至德潛著,建隆王業(yè),雖形處萬機,每思弘大道,為法城漸。”在《高僧傳》卷二《曇無俄傳》內(nèi)則不光稱“蒙遜素奉大法”,且說他“志在弘通”。至于《魏書·高崇傳附子謙之傳》所謂的“涼國盛事佛道”,以及《弘明集》卷第十一《何令尚之答宋文皇帝贊揚佛教事》內(nèi)所說:“末節(jié)感悟,遂成善人”等等,顯然都是指沮渠蒙遜而說的。然,綜觀蒙遜之崇佛,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一、在他的主持、倡導和勸請下,翻譯了不少佛經(jīng);二、開鑿了著名的涼州石窟;三、對名僧曇無徽以及玄高等人的敬重。現(xiàn)敘述如下:譯經(jīng):在北涼,見于史書記載的大規(guī)模譯經(jīng)活動至少有四次。第一次是在沮渠蒙遜建都張掖時,有沙門道龔、法眾、僧伽陀等三人,先后所譯的《慧上菩薩問大善權(quán)經(jīng)》、《大方等陀羅尼經(jīng)》、《寶梁經(jīng)》第三部八卷。其具體時間,大約在公元401年到412年的北涼永安年中。按《開元釋教錄》卷四及《歷代三寶記》卷九記載,在上述諸經(jīng)的《后記》中,雖有“于張掖為河西王沮渠氏譯”的記述,但均無沮渠蒙遜組織譯場等記錄。

    三.沮渠蒙遜的尊儒重道

    在沮渠蒙遜的倡導下,涼州佛教雖盛極一時,但,我們認為,蒙遜之崇佛,遠不如他的尊儒。他的尊儒,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遠在玄始六年(417年),他即在姑減“起游林堂于內(nèi)苑,圖列古圣賢之像”,他不但常宴群臣于堂,還經(jīng)常在堂內(nèi)與群臣說論儒家經(jīng)傳。

    (二)承玄二年(429年)冬十一月,“復遣使至宋入貢”,除“獻青雀頭黛百斤”外,“并求周易子集諸書,詔并給之,合七十五卷。又就司徒王弘求《搜神集》,弘寫與之!碑敃r在通宋路中雖多有割據(jù)者阻隔,尚求書若斯,可見其學儒之心切。

    (三)據(jù)《魏書·列傳》第四十《闡胭傳》稱:蒙遜曾給闡胭“文吏三十人,典校經(jīng)籍,刊定諸子三千余卷!逼鋽(shù)量遠遠超過了整個北涼所譯的佛教經(jīng)典。

    (四)至于蒙遜之對待碩學通儒,他不但敬重有加,且一律委之于重任,使其在北涼政權(quán)中均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例如:敦煌人張穆,博通經(jīng)史,才藻清瞻,當沮渠蒙遜攻克姑減時,即擺拜為中書侍郎,并委以機密之任。金城人宋欽,幼而好學,有儒者之風,博綜群言,聲著河右,仕蒙遜為中書郎,世子洗馬,上東官篇,甚見親重。前面提到的那位闡胭,因注王朗《易傳》,學者籍以通經(jīng),撰《十三州志》行于世.蒙遜不僅讓他典校經(jīng)籍,且讓他常侍左右,訪以政治損易,拜秘書考課郎中。敦煌碩儒宋蒜,本為段業(yè)的中散常侍,后白張掖告歸敦煌以后,既為西涼王李篙佐命之臣,又為李屬臨死時為其子李歌唯一的托孤重臣,及散嗣位,乃遷武衛(wèi)將軍、廣夏太守、軍諮祭酒、錄三府事。史謂靄雖位至通顯,家無余財,唯雅好儒學,雖在兵旅,講誦不廢,每聞儒士在門,常倒展出近,停寢政事,引談經(jīng)籍,尤明斷決。及至沮渠蒙遜平酒泉,于琳室得書數(shù)干卷,鹽米十余解而已。蒙遜乃嘆曰:孤不喜得李欲,欣得宋舔耳。遂拜宋舔為尚書吏部郎中,并委以全衡之任。特別是在他臨終前,仍以子牧鍵遷之。劉曬亦以儒學見稱,曾就學于郭璃,為璃快婿。嘗以《三史》文繁,著《略記》百三十篇八十四卷,《涼書》十卷,《敦煌實錄》二十卷,《方言》三卷,《靖恭堂銘》一卷,并著《周易》、《韓子》、《人物志》、《黃石公》及《三略》等均并行于世。

    沮渠蒙遜 - 相關(guān)書法作品

    沮渠安周造佛寺碑

    北涼沮渠安周承平三年(445)刻,22行,行47字,存德國拍林。原碑于清光緒年間在新疆吐魯番高昌故城出土。1903年被德人盜往柏林,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原碑斷裂。光緒三十二年(1906)端方赴歐時拓以完本;拓本縱132.2厘米,橫85.8厘米,現(xiàn)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北涼為羯族沮渠蒙遜所建,位置在今甘肅省西部,后為北魏所滅。沮渠安周為沮渠蒙遜第十子。該碑撰文為中書郎中夏侯粲。北涼石刻甚為少見,除此碑外只有比它晚十年的封戴墓表(承平十三年,455)。它們?yōu)檠芯勘睕銮闆r提供了實物資料。

    此碑為隸書,但已具楷意。主用方筆,橫筆兩端多呈銳角并向上翹起,筆畫挺拔,鋒芒畢露。結(jié)字穩(wěn)健中具有活潑氣氛。和《露寶子碑》有相近之處。

    沮渠蒙遜 - 史書記載

    《晉書·沮渠蒙遜載記》

    沮渠蒙遜,臨松盧水胡人也。其先世為匈奴左沮渠,遂以官為氏焉。蒙遜博涉群史,頗曉天文,雄杰有英略,滑稽善權(quán)變,梁熙、呂光皆奇而憚之,故常游飲自晦。會伯父羅仇、麹粥從呂光征河南,光前軍大敗,麹粥言于兄羅仇曰:“主上荒耄驕縱,諸子朋黨相傾,讒人側(cè)目。今軍敗將死,正是智勇見猜之日,可不懼乎!吾兄弟素為所憚,與其經(jīng)死溝瀆,豈若勒眾向西平,出苕藋,奮臂大呼,涼州不足定也。”羅仇曰:“理如汝言,但吾家累世忠孝,為一方所歸,寧人負我,無我負人!倍矶詾楣馑鶜。宗姻諸部會葬者萬余人,蒙遜哭謂眾曰:“昔漢祚中微,吾之乃祖翼獎竇融,保寧河右。呂王昏耄,荒虐無道,豈可不上繼先祖安時之志,使二父有恨黃泉!”眾咸稱萬歲。遂斬光中田護軍馬邃、臨松令井祥以盟,一旬之間,眾至萬余。屯據(jù)金山,與從兄男成推光建康太守段業(yè)為使持節(jié)、大都督、龍驤大將軍、涼州牧、建康公,改呂光龍飛二年為神璽元年。業(yè)以蒙遜為張掖太守,男成為輔國將軍,委以軍國之任。

    業(yè)將使蒙遜攻西郡,眾咸疑之。蒙遜曰:“此郡據(jù)嶺之要,不可不取!睒I(yè)曰:“卿言是也。”遂遣之。蒙遜引水灌城,城潰,執(zhí)太守呂純以歸。于是王德以晉昌,孟敏以敦煌降業(yè)。業(yè)封蒙遜臨池侯。呂弘去張掖,將東走,業(yè)議欲擊之。蒙遜諫曰:“歸師勿遏,窮寇弗追,此兵家之戎也。不如縱之,以為后圖。”業(yè)曰:“一日縱敵,悔將無及。”遂率眾追之,為弘所敗。業(yè)賴蒙遜而免,嘆曰:“孤不能用子房之言,以至于此!”業(yè)筑西安城,以其將臧莫孩為太守。蒙遜曰:“莫孩勇而無謀,知進忘退,所謂為之筑冢,非筑城也!睒I(yè)不從。俄而為呂纂所敗。蒙遜懼業(yè)不能容己,每匿智以避之。

    業(yè)僭稱涼王,以蒙遜為尚書左丞,梁中庸為右丞。(節(jié)選)

    沮渠蒙遜 - 歷史評價

    《晉書》:

    “史臣曰:蒙遜出自夷陬,擅雄邊塞。屬呂光之悖德,深懷仇粥之冤;推段業(yè)以濟時,假以陳、吳之事。稱兵白澗,南涼請和;出師丹嶺,北寇賓服。然而見利忘義,苞禍滅親,雖能制命一隅,抑亦備諸兇德者矣!

    “贊曰:光猜人杰,業(yè)忌時賢。游飲自晦,匿智圖全。兇心既逞,偽績攸宣。挺茲奸數(shù),馳競當年!

    TAGS: 五胡十六國 南北朝軍事人物 隋唐軍事人物 魏晉南北朝軍事人物 魏晉南北朝時期人物
    名人推薦
    • 步騭
      步騭,字子山,三國時期東吳將領及重臣,臨淮淮陰(今江蘇淮安)人。孫權(quán)被曹操表為討虜將軍后,任命步騭為主記,后辭官與諸葛瑾、嚴畯在吳中各地拜...
    • 荀彧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戰(zhàn)略家,曹操統(tǒng)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
    • 昌義之
      昌義之(?—523.11.19),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人,南北朝時期梁朝名將。少有武干,隨曹虎征戰(zhàn),多有戰(zhàn)功。官至都督北徐州緣淮諸軍事、平北將...
    • 侯安都
      侯安都(519年-563年),字成師,始興曲江(今廣東乳源)人,南北朝時期陳朝名將。侯安都出身于始興豪門,早年曾被始興內(nèi)史蕭子范征辟為郡主簿,后...
    • 郗超
      郗超(336—378年),字景興,一字嘉賓,高平金鄉(xiāng)(今山東)人,東晉大臣,是東晉開國功臣郗鑒的孫子,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夫人是他的親姑姑。郗超吸引...
    • 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指的是三國魏正始年間(240-249),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賢之稱。因常在當時的山陽縣(今修武一帶)竹林...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