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人物簡介
鄒忌,《史記》作騶忌子,齊國人。田齊桓公(不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那個公子小白,是田氏代齊之后的齊國君主)時就任大臣,威王時為相,封于下邳(今江蘇邳縣西南),號成侯,又侍齊宣王。
事跡簡介
齊威王立志改革,思賢若渴。他鼓琴自薦,被任為相國,封于下邳(今江蘇邳縣西南),稱成侯。勸說威王獎勵群臣吏民進諫,主張修訂法律,監(jiān)督官吏,嚴明賞罰,并選薦得力大臣堅守四境。推行的改革,使齊國國力漸強。時勢造就英雄,鄒忌有才華有才干,大度頗有君子風范.是齊威王的得力助手,幫助他持政,出謀劃策.后孫臏、田忌威望提高,鄒忌因擔心相位不穩(wěn)而置田忌于死地。此外,鄒忌還以標準身高和相貌著稱。
《戰(zhàn)國策》中《鄒忌諷齊王納諫》載,鄒忌以妻因為偏愛自己、妾因為害怕自己、客因為有求于自己,都說自己比城北徐公美。鄒忌從中悟出自己受到了蒙蔽,從而想到齊威王受到了宮婦左右、大臣、百姓的蒙蔽,比自己更嚴重,于是建議齊宣王廣開言路,最終使得齊國在政治上戰(zhàn)勝別國。
鄒忌接受相印后,淳于髡前去會見他,向他提出五點建議。其中一條是"大車不經(jīng)過校正,就不能托載規(guī)定的重量;琴瑟不經(jīng)過校正,就不能成就五音"。意即一個國家的政治,就像大車運轉(zhuǎn)、琴瑟彈奏和弦一樣,要有一定的制度約束,使百官協(xié)調(diào)一致。鄒忌回答說:"謹受令,請謹修法律而督奸吏。"即頒布法律,督責不法官吏,不使為非。這樣就樹立起正氣,打擊官場中阿邑大夫之徒的歪風邪氣。
歷史故事
《鄒忌諷齊王納諫》(選自《戰(zhàn)國策·齊策一》)
原文:
鄒忌修八尺有余,其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泵魅招旃珌恚胍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绷畛跸,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shù)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翻譯:
鄒忌身高八尺多(今185cm),形體容貌光艷美麗。一天早晨,鄒忌穿戴好衣帽,照著鏡子,對他的妻子說:“我同城北徐公比,誰漂亮?”他的妻子說:“您漂亮極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鄒忌不相信自己會比徐公漂亮,就又問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誰漂亮?”妾說:“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從外面來,鄒忌同他坐著閑聊,鄒忌又問他:“我同徐公比,誰更漂亮?”客人說:“徐公不如您漂亮! 又過了一天,徐公來了,鄒忌仔細地看他,自己覺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鏡子看看自己,更是覺得自己與徐公相差甚遠。晚上躺著想這件事,說:“我的妻子認為我漂亮,是偏愛我;妾認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認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鄒忌上朝拜見齊威王,說:“我確實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墒俏移拮悠珢畚,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們都認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齊國有方圓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宮中的妃子、近臣沒有誰不偏愛您,朝中的大臣沒有誰不害怕您,全國范圍內(nèi)的人沒有誰不有求于您:由此看來,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齊威王說:“好!”就下了命令:“群臣、官吏和百姓能夠當面指責我的過錯的,受上等獎賞;書面勸諫我的,受中等獎賞;能夠在公共場所批評議論我的過失,并能傳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獎賞! 命令剛下達,許多大臣都來進諫,宮門前庭院內(nèi)人多得像集市一樣;幾個月以后,還不時地有人偶然來進諫;滿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進諫,也沒有什么可說的了。
燕、趙、韓、魏等國聽說了這件事,都到齊國來朝見齊王。這就是所謂在朝廷上戰(zhàn)勝別國。
書籍1
《成侯鄒忌為齊相》選自《戰(zhàn)國策·齊策一》
提要:
人與人之間互相陷害,可謂無所不用其極,尤其是那些位高權(quán)重者,互相排擠,使用陰謀詭計,欲置對方于死地而后快。
原文:
成侯鄒忌為齊相,田忌為將,不相說。公孫晡階藜稍唬骸骯埠尾晃蹌狽ノ?胜,则仕N幣,君可译s泄;罩v皇,体Q剎喚,战而不藵曲膫蝤宙|!弊藜梢暈,膽Z低醵固錛煞ノ骸?/p>
田役三戰(zhàn)三勝,鄒忌以告公孫輳鏹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戰(zhàn)而三勝,聲威天下,欲為大事,亦吉否?”卜者出,因令人捕為人卜者,亦驗其辭于王前。田忌遂走。
譯文:
成侯鄒忌是齊國的相國,田忌是齊國的大將,兩人感情不睦,互相猜忌。公孫晗準聘藜傷擔骸案笙潞尾徊叨笸,玲熷Q陜時ノ。打谅枻仗,那是您策划得好,蠢泟h庸;覊末諛,体Q杉偃綺凰澇謖匠,回国也必定汪u澇誥ㄖ。”邹忌茹暘他藱n糜欣,又o僑八燈臚跖商錛商址ノ汗?/p>
誰料田忌三戰(zhàn)皆勝,鄒忌趕緊找公孫晟塘慷圓。公绥j就派人帶著十斤黃金招搖過市,找人占卜,自我介紹道:“我是田忌將軍的臣屬,如今將軍三戰(zhàn)三勝,名震天下,現(xiàn)在欲圖大事,麻煩你占卜一下,看看吉兇如何?”卜卦的人剛走,公孫昃團扇舜堵舨返娜,哉~臚趺媲把櫓ふ夥。体Q晌叛源罌鄭鱟弒芑觥?/p>
評析:
戰(zhàn)功可以抹殺、事實可以歪曲、好事頃刻變成了壞事。語言的危險性又一次暴露出來。事實上人們的確生活在一個傳播的世界中,傳播決定了事實,事實本身是什么,在于那些有心計的人來設(shè)計了。
個人評價:
一本戰(zhàn)國策,千千萬萬個故事,千百年來人卻始不得其意,豈不惜哉!
書籍2
《邯鄲之難》選自《戰(zhàn)國策·齊策一》
原文:
邯鄲之難,趙求救于齊。田侯召大臣而謀曰:“救趙孰與勿救?”鄒子曰:“不如勿救!倍胃删]曰:“弗救,則我不利!碧锖钤唬骸昂卧?”“夫魏氏兼邯鄲,其于齊何利哉!”田侯曰:“善!蹦似鸨唬骸败娪诤愔!倍胃删]曰:“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夫救邯鄲,軍于其郊,是趙不拔而魏魏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鄲拔而承魏之弊,是趙破而魏弱也!碧锖钤唬骸吧啤!蹦似鸨瞎ハ辶辍F咴,邯鄲拔。齊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
譯文:
趙都邯鄲被魏軍圍困,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即田侯)召集大臣共同商議,他問道:“救趙和不救趙哪個好些呢?”相國鄒忌說:“不如不去救趙!(鄒忌重視人才,舉薦人才,信任人才故不言而問之?一陰一陽為周,外加混沌為周全)段干綸說:“不救趙,則對我們將不利。”威王問:“為什么?”段干綸回答說:“讓魏國吞并了邯鄲,這對我們齊國又有什么好處呢?”齊威王說:“好!庇谑浅霰融w,下令“駐軍于邯鄲郊外!倍胃删]說:“我所說的救趙有利或不利,并不是指直接出兵邯鄲。解救邯鄲之圍,如果駐軍于邯鄲交外,趙、魏兩國就會定會休戰(zhàn),這樣,趙國既不會被魏國打敗,魏國也保全了實力。所以,不如出兵南下,進攻魏國的襄陵,使魏軍南北都疲于奔命。若邯鄲被魏軍攻克,我軍就趁魏軍疲憊之際去攻擊魏軍。這樣,趙軍雖被魏軍打敗,但魏軍又被我軍乘機攻擊而削弱!蓖跽f:“好!庇谑浅霰舷逻M攻襄陵,七月,邯鄲被魏軍攻克,齊軍趁魏軍疲憊之際加緊攻擊,大敗魏軍于桂陵
書籍3
《鄒忌事宣王》選自《戰(zhàn)國策·齊策一》
原文:
鄒忌事宣王,仕人眾。宣王不悅。晏首貴使仕人寡,王悅之。鄒忌謂宣王曰:“忌聞以為有一子之孝,不如有五子之孝。今首之所進仕者,以幾何人?”宣王因以晏首壅塞之。
譯文:
鄒忌是齊宣王的臣子,他推薦了很多私人,讓他們?nèi)温殻醪桓吲d!标淌资驱R王的公族,推薦的人卻不多,宣王很高興。鄒忌便對宣王說:“我聽說:u2018家里有一個孝子,不如有五個孝子。晏首才推薦了幾個賢人呢?”宣王因此認為晏首是堵塞了薦賢之路。
書籍4
《田忌亡齊而之楚》選自《戰(zhàn)國策·齊策一》
原文:
田忌亡齊而之楚,鄒忌代之相。齊恐田忌欲以楚權(quán)復于齊,杜赫曰:“臣請為留楚!敝^楚王曰:“鄒解所以不善楚者,恐田忌之以楚權(quán)復于齊也。王不如封田忌于江南,以示田忌之不返齊也,鄒忌以齊厚事楚。田忌亡人也,而得封,必德王。若復于齊,必以齊事楚。此用二忌之道也!背庵诮稀
譯文:
田忌從齊國逃亡到了楚國,鄒忌代替他在齊國當宰相。齊國擔心田忌可能憑借在楚國的勢力重回齊國,杜赫說:“我請命去讓田忌留在楚國”。杜赫對楚宣王說:“齊相鄒忌之所以不愿意與楚交好,因為擔心亡臣田忌借重楚國政權(quán)重返于齊。大王何不封田忌于江南,以此表明田忌不再返齊國,鄒忌因此會讓齊國寬厚的對待楚國。再者,田忌是個外國逃亡的人,能得到楚國的封地,必定彰顯楚王您的大德。等我返回到齊國,同樣也會盡力促進兩國交好。這才是最恰當?shù)倪\用鄒忌、田忌的辦法呀!背豕话烟锛煞庠诮稀
個人觀點:這故事說明宣王想要消除威王時期留下的大臣,說明君上也對相國鄒忌的排擠。
書籍5
《淳于髡[kūn]鬼才辯圣賢》選自《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原文:
昔者,鄒忌以鼓琴見齊宣王,宣王善之。鄒忌曰:“夫琴所以象政也!彼鞛橥跹郧僦笳罴鞍酝踔隆P醮髳,與語三日,遂拜以為相。齊有稷下先生,喜議政事,鄒忌既為齊相,稷下先生淳于髡之屬七十二人,皆輕忌,以謂設(shè)以辭,鄒忌不能及。乃相與俱往見鄒忌。
淳于髡之徒禮倨[jù],鄒忌之禮卑。淳于髡等曰:“狐白之裘,補之以弊羊皮,何如?”鄒忌曰:“敬諾,請不敢雜賢以不肖。”淳于髡等曰:“方內(nèi)而員釭,如何?”鄒忌曰:“敬諾,請謹門內(nèi),不敢留賓客。”淳于髡等曰:“三人共牧一羊,羊不得食,人亦不得息,何如?”鄒忌曰:“敬諾,減吏省員,使無擾民也!贝居邝盏热Q,鄒忌三知之如應響。淳于髡等辭屈而去。鄒忌之禮倨,淳于髡等之禮卑。
翻譯:
以前,鄒忌憑借奏琴見到了齊宣王,齊宣王待他很好,鄒忌說,奏琴就像治理國家一樣,然后和宣王說琴為什么像治理國家一樣以及稱霸的事情。宣王非常高興,和他談了三天,然后任命他為相國,齊國有沒有得道的人喜歡談論政事,鄒忌已經(jīng)成為相國這個事情,這些以淳于髡為首的七十二個人,都非常的輕視他,就想在一個場合,和他辯論,鄒忌肯定比不上自己,于是約好了全都去見鄒忌。
淳于髡他們表現(xiàn)的很傲慢。而鄒忌表現(xiàn)的很卑微,淳于髡他們說:“白狐貍的毛皮做的衣服,補上壞羊皮,怎么樣?”鄒忌說:“尊敬的說,不敢這樣把東西弄壞”(大致是這個意思),淳于髡又說:“國內(nèi)剛強,而對外圓滑,怎么樣?”鄒忌說:“在內(nèi)謹慎,而不給外人機會”,淳于髡說。三個人共同養(yǎng)一個羊,羊沒有吃飽,人也不能歇息,怎么樣?” 鄒忌說:“減少稅吏,減少官員,這樣才能不使人民困擾”,淳于髡等稱贊了三次,鄒忌三個都知道,而且都對答響亮適合。淳于髡等沒有什么說的了,然后離開,鄒忌表現(xiàn)的很高傲,而淳于髡等人表現(xiàn)的很卑微!
書籍6
《鄒忌說琴諫齊王》選自《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原文:
騶忌子以鼓琴見威王,威王說而舍之右室。
須臾,王鼓琴,騶忌子推戶入曰:“善哉鼓琴!”王勃然不說,去琴按劍曰:“夫子見容未察,何以知其善也?”
騶忌子曰:“夫大弦濁以春溫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攫之深,醳之愉者,政令也;鈞諧以鳴,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者,四時也:吾是以知其善也!蓖踉唬骸吧普Z音!彬|忌子曰:“何獨語音,夫治國家而弭人民皆在其中。”
王又勃然不說曰:“若夫語五音之紀,信未有如夫子者也。若夫治國家而弭人民,又何為乎絲桐之間?”
騶忌子曰:“夫大弦濁以春溫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攫之深而舍之愉者,政令也;鈞諧以鳴,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者,四時也。夫復而不亂者,所以治昌也;連而徑者,所以存亡也:故曰琴音調(diào)而天下治。夫治國家而弭人民者,無若乎五音者!
王曰:“善!
譯文:
公元前356年,齊桓公死后,兒子齊威王即位。
齊威王迷戀彈琴,經(jīng)常獨自在后宮內(nèi)撫琴自娛,不理朝政。一晃九年過去了,國家日趨衰敗。周邊國家看到齊威王如此荒唐,接連起兵進犯,齊國連吃敗仗。
一天, 有個名叫鄒忌的齊國人,自稱是高明的琴師,走進王宮,對侍臣說:“聽說大王愛彈琴,我特地前來拜見,為大王撫琴”。侍臣稟報齊威王,齊威王一聽很高興,立即召見鄒忌。
鄒忌走進內(nèi)宮聆聽齊威王彈琴。聽完后,他連聲稱贊道:“好琴藝呀!好琴藝……”齊威王不等鄒忌稱贊聲落音,連忙問道:“我的琴藝好在哪里?”
鄒忌躬身一拜道:“我聽大王那大弦彈出來的聲音十分莊重,就像一位名君的形象;我聽大王從那小弦彈出來的聲音是那么清晰明朗,就像一位賢相的形象;大王運用的指法十分精湛純熟,彈出來的個個音符都十分和諧動聽,該深沉的深沉,該舒展的舒展,既靈活多變,又相互協(xié)調(diào),就像一個國家明智的政令一樣。聽到這悅耳的琴聲,怎么不令我叫好呢!”
鄒忌接著說道:“彈琴和治理國家一樣,必須專心致志。七根琴弦,好似君臣之道,大弦音似春風浩蕩,猶如君也;小弦音如山澗溪水,像似臣也;應彈哪根弦就認真地去彈,不應該彈的弦就不要彈,這如同國家政令一樣,七弦配合協(xié)調(diào),才能彈奏出美妙的樂曲,這正如君臣各盡其責,才能國富民強、政通人和。彈琴和治國的道理一樣呀!”
齊威王說:“先生,你的樂理是說到我的心坎里,但是光知道彈琴的道理還不夠,必須審知琴音才行,請先生試彈一曲吧。”
鄒忌于是離開琴位,兩手輕輕舞動,只擺出彈琴的架勢,卻并沒真的去彈。齊威王見鄒忌如此這般,惱怒地指責道:“你為何只擺空架子不去真彈琴呢?難道你欺君不成?”
鄒忌答道:“臣以彈琴為生業(yè),當然要悉心研究彈琴的技法。大王以治理國家為要務,怎么可以不好好研究治國的大計呢?這就和我撫琴不彈,擺空架子一樣。撫琴不彈,就沒有辦法使您心情舒暢;您有國家不治理,也就沒有辦法使百姓心滿意足。這個道理大王要三思。”
齊威王說:說得好!
齊威王因之醒悟,便和鄒忌大談治國定霸大業(yè)。
書籍7
《孟嘗君列傳 第十五》
孟嘗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嬰。田嬰者,齊威王少子而齊宣王庶弟也。田嬰自威王時任職用事,與成侯鄒忌及田忌將而救韓伐魏。成侯與田忌爭寵,成侯賣田忌。田忌懼,襲齊之邊邑,不勝,亡走。會威王卒,宣王立,知成侯賣田忌,乃復召田忌以為將。宣王二年,田忌與孫臏、田嬰俱伐魏,敗之馬陵,虜魏太子申而殺魏將龐涓。
歷史事跡
威烈
威烈王十七年(丙申,公元前385年)
1.齊伐魯。
2.齊太公薨[hōng],子桓公午立。
威烈王二十二年(辛丑,公元前380年)
1.齊伐燕,取桑丘。魏、韓、趙伐齊,至桑丘。
2.齊桓公午五年,秦、魏攻韓,韓求救於齊。
齊桓公召大臣而謀曰:“蚤救之孰與晚救之?”騶[zōu]忌曰:“不若勿救。”段干朋(綸)曰:“不救,則韓且折而入於魏,不若救之!碧锍妓荚唬骸斑^矣君之謀也!秦、魏攻韓、楚,趙必救之,是天以燕予齊也!被腹唬骸吧啤。乃陰告韓使者而遣之。韓自以為得齊之救,因與秦、魏戰(zhàn)。楚、趙聞之,果起兵而救之。齊因起兵襲燕國,取桑丘。
3.邯鄲之難。
威烈王二十三年(壬寅,公元前379年)
1.齊康公薨,無子,田氏遂并齊而有之。
2.救衛(wèi)。齊桓公亦薨,子威王因齊立。
威烈王二十四年(癸卯,公元前378年)
1.魏、韓、趙伐齊,至靈丘。
2.齊威王即位,得意忘形、狂縱無度、不予朝政。
3.三晉因齊喪來伐至靈丘。
威烈王元年(丙午,公元前375年)
三晉滅晉後而分其地。
威烈王三年(戊申,公元前373年)
魏伐齊,至博陵。
威烈王四年(己酉,公元前372年)
魯伐齊,入陽關(guān)。晉伐齊,至博陵。
威烈王五年(庚戌,公元前371年)
1.魏武侯薨,不立太子,子罃與公中緩爭立,國內(nèi)亂。
2.衛(wèi)伐齊,取薛陵。
威烈王六年(辛亥,公元前370年)
1.齊威王來朝。是時周室微弱,諸侯莫朝,而齊獨朝之,天下以此益賢威王。
2.趙伐齊,取鄄。
3.齊威王召即墨大夫,語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毀言日至。然吾使人視即墨,田野辟,人民給,官無事,東方以寧。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萬家。召阿大夫,語之曰:“自子守阿,譽言日至。吾使人視阿,田野不辟,人民貧餒。昔日趙攻鄄,子不救;衛(wèi)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幣事吾左右以求譽也!笔侨,烹阿大夫及左右嘗譽者。于是群臣聳懼,莫敢飾詐,務盡其情,齊國大治,強于天下。
4.鄒忌說琴諫齊王/鄒忌諷齊王納諫。
顯王
顯王元年(癸丑,公元前368年)
1.齊伐魏,取觀津。
2.趙侵齊,取長城。
顯王十三年(乙丑,公元前356年)
趙、齊、宋會于平陸。
顯王十四年(丙寅,公元前355年)
齊威王、魏惠王會田于郊;萃踉唬骸褒R亦有寶乎?”威王曰:“無有!被萃踉唬骸肮讶藝m小,尚有徑寸之珠,照車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豈以齊大國而無寶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為寶者與王異。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則楚人不敢為寇,泗上十二諸侯皆來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則趙人不敢東漁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則燕人祭北門,趙人祭西門,徙而從者七千馀家;吾臣有種首者,使備盜賊,則道不拾遺。此四臣者,將照千里,豈特十二乘哉!”惠王有慚色。
顯王十六年(戊辰,公元前353年)
1.魏惠王圍邯鄲,趙求救於齊。齊威王召大臣而謀曰:“救趙孰與勿救?”騶忌子曰:“不如勿救!倍胃膳笤唬骸安痪葎t不義,且不利!蓖踉唬骸昂我?”對曰:“夫魏氏并邯鄲,其於齊何利哉?且夫救趙而軍其郊,是趙不伐而魏全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鄲拔而乘魏之弊!蓖鯊钠溆嫛
2.齊威王使田忌救趙。初,孫臏與龐涓俱學兵法。龐涓仕魏為將軍,自以能不及孫臏,乃召之。至,則以法斷其兩足而黥之,欲使終身廢棄。齊使者至魏,孫臏以刑徒陰見,說齊使者。齊使者竊載與之齊。田忌善而客待之,進于威王。威王問兵法,遂以為師。于是威王謀救趙,以孫臏為將,辭以刑馀之人不可。乃以田忌為將而孫子為師,居輜車中,坐為計謀。
田忌欲引兵之趙。孫子曰:“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今梁、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于外,老弱疲于內(nèi)。子不若引兵疾走魏都,據(jù)其街路,沖其方虛,彼必釋趙以自救。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收弊于魏也!碧锛蓮闹。十月,邯鄲降魏。魏師還,與齊戰(zhàn)于桂陵,魏師大敗。
3.成侯騶忌與田忌不善,公孫閱謂成侯忌曰:“公何不謀伐魏,田忌必將。戰(zhàn)勝有功,則公之謀中也;戰(zhàn)不勝,非前死則後北,而命在公矣!庇谑浅珊钛酝,使田忌南攻襄陵。十月,邯鄲拔,齊因起兵擊魏,大敗之桂陵。于是齊最彊於諸侯,自稱為王,以令天下。
顯王二十三年(乙亥,公元前346年)
齊殺其大夫牟。
顯王二十八年(庚辰,公元前341年)
1.魏龐涓伐韓。韓請救于齊。齊威王召大臣而謀曰:“蚤救孰與晚救?”成侯曰:“不如勿救!碧锛稍唬骸案ゾ葎t韓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睂O臏曰:“夫韓、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韓受魏之兵,顧反聽命于韓也。且魏有破國之志,韓見亡,必東面而愬于齊矣。吾因深結(jié)韓之親而晚承魏之弊,則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蓖踉唬骸吧!”乃陰許韓使而遣之。韓因恃齊,五戰(zhàn)不勝,而東委國于齊。
齊因起兵,使田忌、田嬰、田盼將之,孫子為師,以救韓,直走魏都。龐涓聞之,去韓而歸。魏人大發(fā)兵,以太子申為將,以御齊師。孫子謂田忌曰:“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善戰(zhàn)者因其勢而利導之!侗ā罚簎2018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五十里而趣利者軍半至。u2019”乃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二萬灶。龐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乃棄其步軍,與其輕銳倍日并行逐之。
孫子度其行,暮當至馬陵。馬陵道狹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此樹下!”于是令齊師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期日暮見火舉而俱發(fā)。龐涓果夜到斫木下,見白書,以火燭之。讀未畢,萬弩俱發(fā),魏師大亂相失。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剄,曰:“遂成豎子之名!”齊因乘勝大破魏師,虜太子申。
2.成侯鄒忌惡田忌,使人操十金,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我為將三戰(zhàn)三勝,欲行大事,可乎?”卜者出,因使人執(zhí)之。田忌不能自明,率其徒攻臨淄,求成侯。不克,出奔楚。
3.田忌為齊將,系梁太子申,禽烹涓。孫子謂田忌曰:“將軍可以為大事乎?”田忌曰:“奈何?”孫子曰:“將軍無解兵而入齊。使彼罷弊于先弱守于部。主者,循軼之途也,鎋擊摩車而相過。使彼罷弊先弱守于主,必一而當十,十而當百,百而當千。然后背太山,左濟,右天唐,軍重踵高宛,使輕車銳騎沖雍門。若是,則齊君可正,而成侯可走。不然,則將軍不得入于齊矣!碧锛刹宦牐蝗臊R。
顯王二十九年(辛巳,公元前340年)
齊、趙伐魏。
顯王三十五年(丁亥,公元前334年)
1.齊王、魏王會于徐州以相王。
2.越王無疆伐齊。齊王使人說之以伐齊不如伐楚之利,越王遂伐楚。楚人大敗之,乘勝盡取吳故地,東至于浙江。越以此散,諸公族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于海上,朝服于楚。
顯王三十六年(戊子,公元前333年)
1.楚王伐齊,圍徐州。
2.蘇秦說齊王曰:“齊四塞之國,地方二千馀里,帶甲數(shù)十萬,粟如丘山。三軍之良,五家之兵,進如鋒矢,戰(zhàn)如雷霆,解如風雨。即有軍役,未嘗倍泰山,絕清河,涉渤海也。臨菑之中七萬戶,臣竊度之,不下戶三男子,不待發(fā)于遠縣,而臨菑之卒固已二十一萬矣。臨菑甚富而實,其民無不斗雞、走狗、六博、阘鞠。臨菑之涂,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揮汗成雨。
“夫韓、魏之所以重畏秦者,為與秦接境壤也。兵出而相當,不十日而戰(zhàn)勝存亡之機決矣。韓、魏戰(zhàn)而勝秦,則兵半折,四境不守;戰(zhàn)而不勝,則國已危亡隨其后。是故韓、魏之所以重與秦戰(zhàn)而輕為之臣也。
今秦之攻齊則不然。倍韓、魏之地,過衛(wèi)陽晉之道,經(jīng)乎亢父之險,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比行。百人守險,千人不敢過也。秦雖欲深入則狼顧,恐韓、魏之議其后也。是故恫疑、虛喝、驕矜而不敢進,則秦之不能害齊亦明矣。夫不深料秦之無奈齊何,而欲西面而事之,是群臣之計過也。今無臣事秦之名而有強國之寶,臣是故愿大王少留意計之。”
齊王許之。
3.齊威王薨,子宣王辟疆立;知成侯賣田忌,乃召而復之。
顯王三十七年(己丑,公元前332年)
齊王伐燕,取十城,已而復歸之。
顯王四十六年(戊戌,公元前323年)
秦張儀及齊、楚之相會嚙桑。
慎靚王
慎靚王二年(壬寅,公元前319年)
鄒忌卒。
史記記載
選自《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章》
齊侯太公和立二年,和卒,子桓公午立;腹缥迥,秦、魏攻韓,韓求救於齊。齊桓公召大臣而謀曰:“蚤救之孰與晚救之?”騶忌曰:“不若勿救!倍胃膳笤唬骸安痪,則韓且折而入於魏,不若救之。”田臣思曰:“過矣君之謀也!秦、魏攻韓、楚,趙必救之,是天以燕予齊也!被腹唬骸吧啤薄D岁幐骓n使者而遣之。韓自以為得齊之救,因與秦、魏戰(zhàn)。楚、趙聞之,果起兵而救之。齊因起兵襲燕國,取桑丘。
六年,救衛(wèi)。桓公卒,子威王因齊立。是歲,故齊康公卒,絕無後,奉邑皆入田氏。
齊威王元年,三晉因齊喪來伐我靈丘。三年,三晉滅晉後而分其地。六年,魯伐我,入陽關(guān)。晉伐我,至博陵。七年,衛(wèi)伐我,取薛陵。九年,趙伐我,取甄。
威王初即位以來,不治,委政卿大夫,九年之間,諸侯并伐,國人不治。于是威王召即墨大夫而語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毀言日至。然吾使人視即墨,田野辟,民人給,官無留事,東方以寧。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譽也。”封之萬家。召阿大夫語曰:“自子之守阿,譽言日聞。然使使視阿,田野不辟,民貧苦。昔日趙攻甄,子弗能救。衛(wèi)取薛陵,子弗知。是子以幣厚吾左右以求譽也!笔侨眨氚⒋蠓,及左右嘗譽者皆并烹之。遂起兵西擊趙、衛(wèi),敗魏於濁澤而圍惠王;萃跽埆I觀以和解,趙人歸我長城。于是齊國震懼,人人不敢飾非,務盡其誠。齊國大治。諸侯聞之,莫敢致兵於齊二十馀年。
騶忌子以鼓琴見威王,威王說而舍之右室。須臾,王鼓琴,騶忌子推戶入曰:“善哉鼓琴!”王勃然不說,去琴按劍曰:“夫子見容未察,何以知其善也?”騶忌子曰:“夫大弦濁以春溫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攫之深,醳之愉者,政令也;鈞諧以鳴,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者,四時也:吾是以知其善也!蓖踉唬骸吧普Z音!彬|忌子曰:“何獨語音,夫治國家而弭人民皆在其中。”王又勃然不說曰:“若夫語五音之紀,信未有如夫子者也。若夫治國家而弭人民,又何為乎絲桐之間?”騶忌子曰:“夫大弦濁以春溫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攫之深而舍之愉者,政令也;鈞諧以鳴,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者,四時也。夫復而不亂者,所以治昌也;連而徑者,所以存亡也:故曰琴音調(diào)而天下治。夫治國家而弭人民者,無若乎五音者!蓖踉唬骸吧。”
騶忌子見三月而受相印。淳于髡見之曰:“善說哉!髡有愚志,原陳諸前!彬|忌子曰:“謹受教!贝居邝赵唬骸暗萌,失全全亡!彬|忌子曰:“謹受令,請謹毋離前!贝居邝赵唬骸柏g膏棘軸,所以為滑也,然而不能運方穿!彬|忌子曰:“謹受令,請謹事左右!贝居邝赵唬骸肮z昔干,所以為合也,然而不能傅合疏罅!彬|忌子曰:“謹受令,請謹自附於萬民!贝居邝赵唬骸昂秒m敝,不可補以黃狗之皮!彬|忌子曰:“謹受令,請謹擇君子,毋雜小人其間。”淳于髡曰:“大車不較,不能載其常任;琴瑟不較,不能成其五音!彬|忌子曰:“謹受令,請謹脩法律而督奸吏!贝居邝照f畢,趨出,至門,而面其仆曰:“是人者,吾語之微言五,其應我若響之應聲,是人必封不久矣!本悠谀,封以下邳,號曰成侯。
威王二十三年,與趙王會平陸。二十四年,與魏王會田於郊。魏王問曰:“王亦有寶乎?”威王曰:“無有。”梁王曰:“若寡人國小也,尚有徑寸之珠照車前後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以萬乘之國而無寶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為寶與王異。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則楚人不敢為寇東取,泗上十二諸侯皆來朝。吾臣有朌子者,使守高唐,則趙人不敢東漁於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則燕人祭北門,趙人祭西門,徙而從者七千馀家。吾臣有種首者,使備盜賊,則道不拾遺。將以照千里,豈特十二乘哉!”梁惠王慚,不懌而去。
二十六年,魏惠王圍邯鄲,趙求救於齊。齊威王召大臣而謀曰:“救趙孰與勿救?”騶忌子曰:“不如勿救。”段干朋曰:“不救則不義,且不利。”威王曰:“何也?”對曰:“夫魏氏并邯鄲,其於齊何利哉?且夫救趙而軍其郊,是趙不伐而魏全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鄲拔而乘魏之弊。”威王從其計。
其後成侯騶忌與田忌不善,公孫閱謂成侯忌曰:“公何不謀伐魏,田忌必將。戰(zhàn)勝有功,則公之謀中也;戰(zhàn)不勝,非前死則後北,而命在公矣!庇谑浅珊钛酝酰固锛赡瞎ハ辶辍J,邯鄲拔,齊因起兵擊魏,大敗之桂陵。于是齊最彊於諸侯,自稱為王,以令天下。
三十三年,殺其大夫牟辛。
三十五年,公孫閱又謂成侯忌曰:“公何不令人操十金卜於市,曰u2018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戰(zhàn)而三勝,聲威天下。欲為大事,亦吉乎不吉乎u2019 ?”卜者出,因令人捕為之卜者,驗其辭於王之所。田忌聞之,因率其徒襲攻臨淄,求成侯,不勝而饹。
三十六年,威王卒,子宣王辟彊立。
后人爭議
小人說
問:
鄒忌諷齊威王納諫的故事已是家喻戶曉,但重溫了一遍電視劇《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那個該死的編劇為了突出主角孫臏竟然把鄒忌刻畫成一個心胸狹窄,通敵叛國的勢利小人,歷史上的鄒忌究竟是怎樣一個人,難道他真的是一個小人嗎?
答:
鄒忌與田忌是將相不合,戰(zhàn)國策中就說了“不相說”, 肯定與通敵叛國扯不上關(guān)系了。
有人說是鄒忌嫉妒田忌的才能,怕田忌會取代他。這也是無道理的,因為鄒忌是相,田忌是將,不存在替代的可能。
鄒忌與田忌之間的矛盾,也不一定單單是是鄒忌的錯。一種比較合理的說法是他們是相互猜忌的。鄒忌與田忌在齊國都算比較有權(quán)勢力的,并且將與相一個代表文官利益一個代表武官利益,鄒忌與田忌更可能是兩個政治派別的斗爭。當然用計排斥政敵算不上高尚的行為。
但,鄒忌善于思考,實事求是,能推己及人,忠君愛國,十分有內(nèi)涵和思想,是個有本事的人。
核心意蘊
這個發(fā)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小小插曲,本來是鄒忌用以設(shè)喻說理,感化齊王的一種手段!多u忌諷齊王納諫》一文具體記敘了這件事情。鄒忌以自身的生活經(jīng)驗設(shè)喻,通過類比聯(lián)想,向齊王闡明了一個重要的道理:為政必須善于納諫。撇開故事的社會意義不論,如果能從審美判斷的角度來仔細地思考一下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這則故事蘊含了十分豐富而深刻的美學思想。本文擬及三個方面來剖析一下故事所揭示的美學意蘊。
首先,故事中的妻、妾、客人的審美判斷和鄒忌對自身美丑的審美判斷告訴大家:主體一旦以功利實用的眼光來看待對象,就不可能對客體對象作出正確的審美判斷,反而誤解乃至歪曲了美。純粹的審美判斷必須排除實用功利等私心雜念的心理考慮,換言之,純粹的審美判斷是一種超功利的鑒賞判斷。很明顯,鄒忌的妻子認為鄒忌比城北徐公美,是因為她偏愛他,可謂“情人眼里出西施”。理性的分析和翔實的事實早已證明,這種偏見式的審美判斷實質(zhì)上是一種附庸性的審美判斷,即在這里與其說妻子認為丈夫美還不如說妻子偏愛丈夫恰當,美的判斷是附庸在偏愛的情緒之中的。妻子出于對丈夫的偏愛和敬重當然會說他美;而實際上丈夫美不美,那還是另一回事?梢,以混雜功利私念的眼光來審視客體對象,是不可能對對象作出正確的審美判斷的?梢哉f,這兒妻子對丈夫的偏愛是一種情感傾向,情感私念,至于說鄒忌的妾和客人都以為鄒忌美于城北徐公就更為明顯了。同樣道理,妾害怕鄒忌,以當鄒忌問她自己與徐公誰美時,出于迎奉諂媚的考慮,她當然言不由衷地作出錯誤的審美判斷?腿艘驗橛星笥卩u忌,所以也只能附和吹捧鄒忌美于徐公。妻、妾、客人的審美判斷告訴大家,純粹的審美鑒賞是不能夾雜任何私心雜念的,主體只有經(jīng)歷這種非功利性的審美體驗,才能對客體作出正確的鑒賞判斷。事實上,鄒忌對自身體貌的審美判斷正是如此。他窺鏡自視,仔細體察,摒棄個人私心雜念,發(fā)現(xiàn)自己遠遠不如徐公美。顯然,鄒忌的鑒賞判斷不帶任何功利私心,他只是一本正經(jīng)的,客觀公允的,非功利的審視自己,并把自己與徐公暗自比較,經(jīng)過這樣一番非功利的審美思考,他才可能對自身相貌的美丑作出正確的審美判斷。
其次,故事還告訴大家另一條美學原則,即美是在對象間的相互比較映襯中顯現(xiàn)出來的。當然,這并不是說,美一定要在對象的相互映襯中才能顯現(xiàn)出來,而是說,美如果能處于對象的一種比較映襯的狀態(tài)之中,則更能鮮明突出地顯現(xiàn)出來。美與美的比較,美與丑的映襯,相得益彰,美者更美,丑者益丑。其實,故事中的鄒忌的美也是在與城北徐公的美的比較中才顯得大為遜色的。倒過來,城北徐公也是在鄒忌的映襯下才更見其俊美風流的。試想,在鄒忌和城北徐公二人中,如果隨便缺少其中一人,那么,他們的美的差異程度還能這樣鮮明顯豁嗎?這是美與美的比較,當然,還有美與丑的比較,丑與丑的比較,效果類同。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就是如此。敲鐘人卡西摩多外貌奇丑而心靈高尚,他的養(yǎng)父,巴黎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而靈魂卑劣,是一個鮮明的對照;吉卜賽女郎艾絲達美拉生性賢淑,心地純真,她的情人法比斯衣冠楚楚而生性輕浮,是一個鮮明對照;里表皆美的艾絲美拉達同內(nèi)丑外美,企圖占有她的克洛德,更是鮮明的對比;而外丑內(nèi)秀的卡西摩多同表里如一的艾絲美拉達則是在外貌上形成奇特對比。小說就是通過人物從外貌到心靈的這種錯綜復雜的美丑對比及人物性格和命運的沖突,表達了追求真、善、美的思想,在讀者心中掀起情感的波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梢姡容^映襯,相得益彰是現(xiàn)實生活和藝術(shù)創(chuàng)傷中一條重要的美學原則。
最后,從故事所描述的眾人的審美判斷的語言中,也能看出,審美判斷在某種意義上說又是一種模糊判斷。鄒忌愛妾、妻子和客人的審美判斷語言分別是:“徐公何能及君也?”“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编u忌自己的審美判斷語言是:“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币幌盗信袛嗾Z言的表意都是飄浮不定,模糊不清的。徐公怎么不如鄒忌美呢?鄒忌的愛妾說不清所以然!熬郎酢,鄒忌比徐公美多少呢?他的妻子也說不清!坝指ト邕h甚!弊约罕刃旃啦疃嗌倌?鄒忌自己照樣說不清?梢姡瑢徝琅袛嗍且环N糊模判斷。雖然美是具體形象的,但是對美的判斷卻滲透了主體豐富復雜的情感體驗,而情感體驗卻是無法精確計算的,因此,作為一種摻雜主體情感體驗的審美判斷其實是一種模糊判斷。可以說,張三李四高5厘米,也可判斷張三比李四漂亮,但誰也無法知道張三比李四漂亮多少,相反,誰一旦提出這個問題,人們反而會笑話他。我想原因也正在于審美判斷的模糊性。這樣,結(jié)合人們早已確證的審美事實即審美判斷又是一種明晰性判斷來考察,完全可以得出結(jié)論,審美判斷是明晰性和模糊性的辨證統(tǒng)一。
其他核心問題
鄒忌向齊王進諫的原因
答:鄒忌是在比美中,在妻、妾、客的對話中,在當面與徐公比較,在暮寢而思之后,感受到自己受了蒙蔽。因此推己及人,立刻想到國君一定也多受蒙蔽,由此進諫。
鄒忌的為政性格
答:實事求是,勤于政事,勇于篤行,善諫樂思。
鄒忌進諫成功的原因
答:鄒忌能進諫成功有兩個關(guān)鍵:一在于他說話的藝術(shù)與技巧上,他巧妙地將自己的妻,妾,客人與威王的宮婦,群臣,鄰國進行類比,輕而易舉地讓齊王明白確實受了蒙蔽,二是納諫者齊王有謙厚開闊的胸襟,重賢而又明理。
人物影響
影響不是敢于進諫,善于進諫,善于從生活中反省自己,不被虛夸所蒙蔽的賢臣。
前人值得學習處
答:鄒忌──善于言辭。從自己的生活出發(fā),以類比推理,得出結(jié)論。語言委婉,易于讓人接受。齊威王──重賢。
進諫的結(jié)果
答:齊王采納了建議。下令面刺、上書、謗譏于市朝分別受上、中、下賞。進諫的人數(shù)由門庭若市—時時間進—無可進者。最后其他幾個國家皆朝于齊,乃至于戰(zhàn)勝于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