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期經(jīng)歷
鐘會出身穎川士族鐘氏,為太傅鐘繇的老來子、青州刺史鐘毓之幼弟。母親是鐘繇之妾張昌蒲。少年時聰慧敏捷異常。鐘會五歲時,鐘繇帶著他去見蔣濟(jì),蔣濟(jì)認(rèn)為鐘會“非常人也”。等鐘會長大后,有才數(shù)技藝,博學(xué)多聞,尤其精通玄學(xué)。弱冠時,與名士、玄學(xué)代表人物王弼并知名。
正始五年(245年),起家擔(dān)任秘書郎的職務(wù)。
正始八年(247年),遷尚書郎。
嘉平元年(249年),任中書侍郎。
高平陵之變(249年)后,權(quán)臣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相繼成為了曹魏的幕后執(zhí)掌者。而鐘會早年就受到司馬師的賞識,是其重要幕僚之一。根據(jù)世說新語的記載,同為名門公子的鐘會與司馬兄弟很可能在年輕時就有所交往。
正元元年(254年),高貴鄉(xiāng)公曹髦即帝位時,賜與鐘會關(guān)內(nèi)侯的爵位。鐘會私下對司馬師評價曹髦曰:“才同陳思,武類太祖。”
精煉策數(shù)
正元二年(255年),毌丘儉、文欽在淮南起兵謀反。當(dāng)時大將軍司馬師新割目瘤,身體還未恢復(fù)。朝廷大多數(shù)人認(rèn)為讓太尉司馬孚前去平叛就可以,只有傅嘏、王肅和鐘會勸司馬師親征。 司馬師東征毌丘儉,鐘會隨行,主管機(jī)密事宜。衛(wèi)將軍司馬昭率領(lǐng)大軍的后繼部隊。后來司馬師驟亡于許昌,司馬昭統(tǒng)領(lǐng)大軍,鐘會謀謨帷幄。當(dāng)時朝廷發(fā)詔書給尚書傅嘏,以東南剛剛平定為理由,讓司馬昭留在許昌,負(fù)責(zé)內(nèi)外接應(yīng),由傅嘏率領(lǐng)軍隊回朝。魏帝曹髦此舉是想奪回司馬昭的兵權(quán)。鐘會與傅嘏密謀,讓傅嘏上表,和司馬昭一同出發(fā),退到雒水南屯兵駐守。于是朝廷拜司馬昭為大將軍、輔政。鐘會升遷為黃門侍郎,升東武亭侯,邑三百戶。
甘露二年(257年),朝廷任命諸葛誕為司空,招其回京,當(dāng)時鐘會母親去世,正守喪在家,他算定諸葛誕必不從命,于是馳馬報告司馬昭。司馬昭認(rèn)為事已至此,不再追改。后來諸葛誕謀反,并向東吳尋求援兵。司馬昭帶著魏帝 帥二十六萬大軍親征,圣駕停駐在項縣,司馬昭率領(lǐng)大軍到壽春,鐘會再次隨行。
當(dāng)時東吳右大司馬全琮之子全懌、孫全端、全翩、全緝等率領(lǐng)三萬大軍來救援諸葛誕。全懌兄長的兒子全輝、全儀留在建業(yè),二人因為惹上官司,帶著母親和數(shù)十曲部渡江,投降了司馬昭。鐘會設(shè)計,秘密替全輝、全儀寫信,派遣全儀、全輝的家人進(jìn)城送信給全懌,說吳主因全懌等人不能拿下壽春而暴怒,要殺盡他的家人,故而才逃往北方。全懌等人聞訊 內(nèi)心恐懼,于是開城投降。投降的人都受到禮遇,從此城中的諸葛誕開始人心背離。后來攻破壽春,鐘會出謀劃策最多,因此越來越得到司馬昭的寵信。時人都將他比作西漢謀士張良。大軍撤還后,朝廷欲升鐘會為太仆,但他堅決拒絕。以中郎官在大將軍府任記室,為司馬昭的心腹。因為討伐諸葛誕有功,鐘會被封為陳侯,他亦反復(fù)辭讓。曹髦下詔表彰他功成不居的處事態(tài)度。
261年前后,鐘會升遷為司隸校尉。雖然身在外任,但朝廷大小事,官吏任免權(quán),鐘會無不插手。嵇康等人被殺,都是因為鐘會的謀劃。
興兵伐蜀
主詞條:魏滅蜀之戰(zhàn)
景元年間,司馬昭以為蜀漢大將姜維屢屢騷擾邊疆,料想他們國土狹小,百姓疲憊,財力將盡,想要派大軍伐蜀。群臣皆曰不可行,唯獨鐘會說蜀漢可以攻取,于是預(yù)先與司馬昭共同策劃謀略,勘察地形,縱論形勢。
景元三年(262年),鐘會被封為鎮(zhèn)西將軍、假節(jié)都督關(guān)中軍事。
景元四年(263年)秋,魏國舉兵攻打蜀漢,命鄧艾率三萬多人向甘松、沓中等地牽制姜維,諸葛緒率三萬多人向武街、橋頭等地截斷姜維的退路。鐘會為主將統(tǒng)兵十馀萬,分別從斜谷、駱谷進(jìn)兵。鐘會命牙門將許儀為在前修路,自己率領(lǐng)大軍在其后。過橋時,戰(zhàn)馬蹄陷入坑中,鐘會不顧及許儀先父許褚立下過汗馬功勞,將許儀斬首。諸軍聞之,無不驚恐畏懼。
當(dāng)時蜀漢命令各個防守?fù)?jù)點都不要交戰(zhàn),退回漢、樂二城固守。鐘會讓護(hù)軍荀愷、前將軍李輔各統(tǒng)領(lǐng)萬人,分別包圍漢城和樂城。鐘會西出陽安口,派遣人祭拜諸葛亮之墓,下令軍士不得在其墓附近牧馬砍柴。鐘會又派護(hù)軍胡烈等走在前面,攻破關(guān)城,得到那里的儲藏的糧食。姜維從沓中撤回,行軍至陰平,晃點欲斷蜀軍后路的諸葛緒,糾集兵力,想殺回關(guān)城,未到便聽說關(guān)城陷落,于是退向白水,與張翼、廖化一起防守劍閣抵御鐘會。
鄧艾追剿姜維直至陰平,想繞過劍閣,從漢德陽進(jìn)入江油、左儋道,到達(dá)綿竹,趨近成都。便邀諸葛緒一同走陰平道。諸葛緒以沒有收到向西進(jìn)發(fā)的命令為由拒絕了鄧艾,進(jìn)軍白水,與鐘會會師。鐘會派遣田章等人從劍閣西南方 直出江油。行軍不到百里,田章首先攻破蜀漢伏兵三個營壘,鄧艾讓田章為前鋒,長驅(qū)直入。鐘會與諸葛緒的部隊直奔劍閣。不過,鐘會想獨攬軍權(quán),密報說諸葛緒畏縮不進(jìn),于是將他押進(jìn)囚車運(yùn)回京城。這樣一來,大軍都由鐘會統(tǒng)領(lǐng)了。
蜀漢的軍隊占據(jù)天險地勢死守劍閣。鐘會大軍進(jìn)攻劍閣,沒有攻下來。不過冬十月司馬昭已經(jīng)因各路軍頻繁報捷封晉公、加九錫。魏軍攻關(guān)不克,運(yùn)糧路程遙遠(yuǎn),于是鐘會便開始商量退兵事宜。
這時鄧艾奇襲得手,率軍到綿竹,擊殺諸葛瞻。姜維等聽說諸葛瞻已被打敗,率部下向東到巴西郡。鐘會于是率兵到達(dá)涪縣,同時派遣胡烈、田續(xù)、龐會等追趕姜維。鄧艾率兵逼向成都,劉禪率眾投降,蜀漢正式滅亡。劉禪又派人命姜維向鐘會投降。姜維行至廣漢郪縣,將自己的符節(jié)送給胡烈,又從東道向鐘會投降。
鐘會下令禁止將士搶掠,禮賢下士,用以安撫蜀地官吏。又結(jié)交蔣斌蔣顯,和姜維情好歡甚。 十二月二十四日,朝廷下詔,以伐蜀之功 封鐘會為司徒,并封縣侯,邑萬戶。封他的兩個兒子為亭侯,封邑各千戶
野心自傲
主詞條:鐘會之亂
平蜀后,鐘會有謀反之心,因為鄧艾承制專事,于是上書說鄧艾有反狀。同時衛(wèi)瓘、胡烈和師纂也上書說鄧艾所作悖逆,于是正月初一朝廷下令用囚車押送鄧艾回京。司馬昭怕鄧艾不服命令,命令鐘會進(jìn)軍成都,監(jiān)軍衛(wèi)瓘打前陣,拿著司馬昭手書押鄧艾進(jìn)囚車。
鐘會忌憚的只有鄧艾。鄧艾被押后,鐘會馬上趕到成都,統(tǒng)率大軍,威震西土。自認(rèn)為功名天下無比,不愿再屈居人下。加之猛將精兵都控制在自己手中,于是舉兵反叛。 鐘會打算派姜維率蜀兵出斜谷,占領(lǐng)長安,再派騎兵經(jīng)陸路、步兵經(jīng)水路奪取天下。 鐘會收到司馬昭的書信說:“我擔(dān)心鄧艾不服命令,今派遣中護(hù)軍賈充率步兵和騎兵萬余人入斜谷,駐扎在樂城。我親自率十萬大軍駐扎在長安。我們不久就可以相見了!辩姇眯藕蟠篌@,對親信說:“僅僅抓獲鄧艾,相國知道我一人就能做到,他領(lǐng)大軍而來,必是發(fā)現(xiàn)異狀,我們應(yīng)當(dāng)迅速出發(fā)。如果順利,可以得到天下。如果不順,還可以退回蜀地學(xué)劉備偏安一隅。自以淮南之戰(zhàn)以來,我從未失策,已遠(yuǎn)近聞名。我這樣功高名盛的情況,哪能有好的歸宿呢?”
鐘會于正月十五到成都,先送走鄧艾。十六日,召請護(hù)軍、郡守、牙門騎督以上的將士以及蜀國的舊官,在蜀國朝堂為魏明帝郭皇后發(fā)喪。并假借郭太后遺命,起兵廢掉司馬昭。鐘會讓眾將士在版上寫下同意作為憑證,委派親信率領(lǐng)各路軍隊。而手下的將士并不跟從。于是鐘會把他們都關(guān)在益州各官府中,派兵嚴(yán)加看守。鐘會有一個器重的部下叫丘建,是胡烈舊屬,他對鐘會說,應(yīng)派一名親信為胡烈端飯倒水,諸牙門將也應(yīng)按例備一員侍從。胡烈趁機(jī)編造謊言說,鐘會已挖好大坑,想把將官一個個打死,埋在坑中。”眾牙門將的親兵們也把這個謠言口口相傳,一夜之間大家都有所耳聞,人心浮動。有人對鐘會建議:“應(yīng)把牙門騎督以上的官吏全都?xì)⑺。”鐘會猶豫不決。
十八日中午,胡烈部下與胡烈的兒子出門敲鼓,各路軍士也沒人統(tǒng)領(lǐng),都涌向城門。當(dāng)時鐘會剛給姜維鎧甲兵器,聽外面有兵作亂,鐘會驚問姜維如何是好。姜維說:“但當(dāng)擊之耳。”
景元五年(264年)正月十八日,鐘會與姜維死于兵變,終年四十歲。
鐘會死后,魏軍無人約束,數(shù)日里,蜀中軍眾鈔略,死喪狼籍。 鐘會帳下將士數(shù)百人被殺。姜維妻子兒女皆被殺。原蜀漢太子劉璿、左車騎將軍張翼、漢城護(hù)軍蔣斌、太子仆蔣顯、大尚書衛(wèi)繼等也被亂兵所殺。 關(guān)家被龐德子龐會滅門。鄧艾部下追上囚車,欲迎回鄧艾。衛(wèi)瓘指使田續(xù)殺掉鄧艾父子。師纂等也被殺。因鄧艾被定有謀反之罪,鄧艾在洛陽的諸子也都被殺,其妻和諸孫流放西城。后衛(wèi)瓘約束諸將,成都之亂方平。
鐘會未娶妻,養(yǎng)兄二子。鐘邕隨鐘會作亂,一同被殺。鐘會養(yǎng)子鐘毅和侄子鐘峻、鐘辿也都下獄,應(yīng)論死罪。司馬昭代表魏帝曹奐下詔,說念及鐘繇、鐘毓的功勞,僅處死鐘毅和鐘邕諸子,赦免了鐘峻、鐘辿,有官爵者如故。司馬昭又默認(rèn)向雄給鐘會收尸。
人物傳記
歷史傳記
三國時魏國謀士、將領(lǐng),曹魏大臣鐘繇的兒子。自幼才華橫溢,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對他非常賞識。在征討 毌丘儉、 諸葛誕其間,鐘會屢出奇謀。被人比作西漢謀士張良,又曾為 司馬昭獻(xiàn)策阻止了 曹髦的奪權(quán)企圖,鐘會得以成為司馬氏的親信。名士嵇康被殺,便是他的主意。景元年間,鐘會獨力支持司馬昭的伐蜀計劃,從而發(fā)動伐蜀之戰(zhàn)。滅蜀后,鐘會大力結(jié)交西蜀名士,打擊鄧艾等人,打算自立政權(quán),但由于手下官兵不支持鐘會的行動而發(fā)動兵變,鐘會與姜維等人皆死于兵亂之中。
演義傳記
鐘會,字士季,少有異才,受眾人賞識,夏侯霸降蜀后預(yù)言其終究成為吳蜀之大患。毌丘儉叛亂后,鐘會說服司馬師親征。司馬師病死后,鐘會又幫助司馬昭保住兵權(quán)。 諸葛誕叛亂其間,鐘會多次獻(xiàn)策助司馬昭平叛。又畫西蜀圖本力勸司馬昭伐蜀。伐蜀其間,鐘會為嚴(yán)軍法,處死名將許褚的兒子許儀,又攻下陽安關(guān),因為在陽安城中受諸葛亮托夢,于是對百姓秋毫無犯,但在追擊姜維時與鄧艾交惡。滅蜀后,鐘會打壓鄧艾,又準(zhǔn)備與姜維策劃謀反,但事情敗露,被士兵亂箭射死。
歷史評價
陳壽:王凌風(fēng)節(jié)格尚,毌丘儉才識拔干,諸葛誕嚴(yán)毅威重,鐘會精練策數(shù),咸以顯名,致茲榮任,而皆心大志迂,不慮禍難,變?nèi)绨l(fā)機(jī),宗族涂地,豈不謬惑邪!
蔣濟(jì):非常人也。
司馬師:此真王佐材也。
傅嘏:子志大其量,而勛業(yè)難為也?刹簧髟眨
曹髦:會典綜軍事,參同計策,料敵制勝,有謀謨之勛,而推寵固讓,辭指款實,前后累重,志不可奪。
夏侯霸:①有鐘士季,其人管朝政,吳、蜀之憂也。②有鐘士季者,其人雖少,終為吳、蜀之憂,然非非常之人亦不能用也。
王元姬:會見利忘義,好為事端,寵過必亂,不可大任。
辛憲英:會在事縱恣,非特久處下之道。
鐘毓:會挾術(shù)難保,不可專任。
姜維:聞君自淮南已來,算無遺策,晉道克昌,皆君之力。今復(fù)定蜀,威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謀,欲以此安歸乎!夫韓信不背漢于擾攘,以見疑于既平,大夫種不從范蠡于五湖,卒伏劍而妄死,彼豈暗主愚臣哉?利害使之然也。今君大功既立,大德已著,何不法陶朱公泛舟絕跡,全功保身,登峨嵋之嶺,而從赤松游乎?
裴楷:鐘會如觀武庫森森,但見矛戟在前。
荀勖:鐘會雖受恩,然其性未可許以見得思義,不可不速為之備。
李石:自獻(xiàn)而至?xí),朔歷斗杓轉(zhuǎn)。會初入蜀時,意不止弱禪。有如猿猱系,百巧欲伺便。殺女不作難,機(jī)鋒劇刀箭。會書固出繇,家法素所善。至學(xué)艾筆跡,暮夜走郵傳。老昭豈易欺,真?zhèn)吴щy辨。欺昭爾尚可,蜀士多秀彥。當(dāng)其下筆時,寧不愧顏面。雖蒙黼藻文,不揜糞土賤。
陳普:①身在成都已孟津,霎時飛首過函秦。子房智勇裁如此,不悟誅秦滅項人。②諸葛風(fēng)流尚未休,山川為斬鄧鍾頭。至今青史憂吳蜀,莫把知人責(zé)夏侯。
羅貫中:漢時良將后,幼作秘書郎。當(dāng)世夸英俊,時人號子房。壽春多贊畫,蜀郡逞軒昂。不學(xué)陶朱法,游魂返故鄉(xiāng)。
王夫之:(評郭崇韜)躡鐘會之已跡而益以貪,則必罹衛(wèi)瓘之網(wǎng)羅而弗能辯,誅死在眉睫而不悟,其工也,正其愚矣。
余嘉錫:觀其賞譽(yù)人者,如鐘會、王戎、王衍、王敦、王澄、司馬越、桓溫、郗超、王恭、司馬道子、殷仲堪之徒,并典午之罪人。被賞譽(yù)者,若樂廣、郭象、劉輿、祖約、楊朗、王應(yīng)之類,亦金行之亂賊。則其高下是非,又惡可盡信哉!
呂思勉:鐘會是個文人,很有學(xué)問的,不是什么不知義理的武人,他要盡忠于魏朝,是極合情理的。所以鐘會可說和王凌,毌丘儉,諸葛誕一樣,都是魏朝的忠臣,并不是自己有什么野心。而他的謀略,還在這三人之上,亦且兵權(quán)在手,設(shè)使沒有北兵的叛變,竟從長安而下,直指洛陽,這時候司馬氏的大勢如何,倒是很可擔(dān)憂的了。②鐘會的效忠于魏,姜維的效忠于漢,又可稱封建道德之下的兩個烈士了。
曹髦:會典綜軍事,參同計策,料敵制勝,有謀謨之勛,而推寵固讓,辭指款實,前后累重,志不可奪。(《三國志—鐘會傳》)
司馬師:此真王佐材也。ā度龂尽姇䝼鳌纷⒁妒勒Z》)
陳壽:①壽春之破,會謀居多,親待日隆,時人謂之子房。②王凌風(fēng)節(jié)格尚,毌丘儉才識拔干,諸葛誕嚴(yán)毅威重,鐘會精練策數(shù),咸以顯名,致茲榮任,而皆心大志迂,不慮禍難,變?nèi)绨l(fā)機(jī),宗族涂地,豈不謬惑邪。ā度龂尽鯕鹬T葛鄧鐘傳第廿八評》)
王元姬:會見利忘義,好為事端,寵過必亂,不可大任。(《晉書—文明皇后傳》)
辛憲英:會在事縱恣,非特久處下之道。(《三國志—鐘會傳》注引《世語》)
裴楷:鐘會“如觀武庫森森,但見矛戟在前”。(《晉書—裴楷傳》)
荀勖:鐘會雖受恩,然其性未可許以見得思義,不可不速為之備。(《晉書》)
傅嘏:子志大其量,而勛業(yè)難為也。可不慎哉。ā度龂尽罚
夏侯霸:有鐘士季,其人管朝政,吳、蜀之憂也。 (《三國志·鐘會傳》注引《世語》)又曰:有鐘士季者,其人雖少,終為吳、蜀之憂,然非非常之人亦不能用也。(《三國志·鐘會傳》注引《漢晉春秋》)
姜維:聞君自淮南已來,算無遺策,晉道克昌,皆君之力。今復(fù)定蜀,威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謀,欲以此安歸乎!夫韓信不背漢于擾攘,以見疑于既平,大夫種不從范蠡于五湖,卒伏劍而妄死,彼豈暗主愚臣哉?利害使之然也。今君大功既立,大德已著,何不法陶朱公泛舟絕跡,全功保身,登峨嵋之嶺,而從赤松游乎?(《漢晉春秋》)
王夫之:“躡鐘會之已跡而益以貪,則必罹衛(wèi)瓘之網(wǎng)羅而弗能辯,誅死在眉睫而不悟,其工也,正其愚矣!保ā蹲x通鑒論》)
書法造詣
鐘會之父為著名書法家鐘繇,而鐘會在書法上亦有相當(dāng)造詣,唐朝時尚有作品傳世。
南齊王僧虔《論書》曰:“張芝、索靖、韋誕、鐘會、二衛(wèi),并得名前代。古今既異,無以辨其優(yōu)劣,惟見筆力驚絕耳!
梁武帝蕭衍《古今書人優(yōu)劣評》稱“鐘會書有十二意,意多奇妙。”《杜工部草堂詩箋》注引袁昂《論書》云:“鐘書有十二種意外巧妙,實亦多奇!
梁庾肩吾《書品論》,分書法家上中下品,有十七人為上品、另有四十八人為中品,五十六人為下品。取三人為上品之上(張芝、鐘繇、王羲之),五人為上品之中(崔瑗、杜度、師宜官、張昶、王獻(xiàn)之),······索靖(幼安)、梁鵠(孟皇)、韋誕(仲將)、皇象(休明)、胡昭(孔明)、鐘會(士季)、衛(wèi)瓘(伯玉)、荀輿(長胤)、阮研(文幾)此九人為上品之下。 “士季之范元常,猶子敬之稟逸少。而功拙兼效,真草皆成。”
唐李嗣真《書后品》載:“始于秦氏,終唐世,凡八十一人,分為十等。上中品七人。蔡邕、索靖、梁鵠、鐘會、衛(wèi)瓘、韋誕、皇象……鐘、索跡雖少,吾家有小鐘正書《洛神賦》,河南長孫氏雅所珍好,用子敬草書數(shù)紙易之!笨梢,唐朝之時還有鐘會書法作品《洛神賦》,今不可見也。
唐張懷瓘在《書斷》中將鐘會的隸書、行書、章草和草書置于妙品中,僅次于神品。稱其為:“稍備筋骨,美兼行草,尤工隸書。遂逸致飄然,有凌云之志!
唐張懷瓘《書估》:“蔡邕、張昶、荀勖、皇象、韋誕、鐘會。度德比義,崔、張之亞也,可微劣右軍(王羲之)行書之價!陨狭说诙!
唐張懷瓘《書議》評價鐘會的書法為“真書第五”,“章書第六”,“草書第七”。
唐竇臮《述書賦》贊鐘會之書法“觀士季之軌轍,審鐘家之超越。將遺古而偕能,與象賢而蹈拙。如后生之可畏,實氣蓋于前哲!
唐韋續(xù)《墨藪》曰:“上古創(chuàng)意制字,務(wù)在形質(zhì)。自夏禹之后,乃精妙間生,體操屢移,實難具美。今繼真約古,晶藻錄其長,分為三等,皆旁通上中下,總一百九人,列之于后!辩姇朔直粴w為上下類。
唐張彥遠(yuǎn)《法書要錄》引梁庾元威《論書》目鐘會為九品中的“上品之下”。
唐盧元卿《法書錄》云:“貞元十一年正月,于都官郎中竇眾興化宅見王廙書、鐘會書各一卷!辩姇䲡ㄗ髌反藭r仍存于世。
但有人認(rèn)為鐘會的書法離鐘繇的書法還有很大距離。唐武平一《徐氏法書記》日:“先賢所評,子敬之比逸少,猶士季之比元常,言去之遠(yuǎn)矣!
善效人書
鐘會又擅長效仿他人筆跡。
裴子語林:鐘會年少時仿作一紙書,別人以為是阮籍所寫,都說字字生義。知道是鐘會作后,都不說了。
世說新語:鐘會仿外甥荀勖筆跡,騙取荀勖的寶劍。
志曰:淮南第三叛,鐘會偽為全輝、全儀作書,致使全懌投降司馬昭,諸葛誕開始人心背離。
志·引世語曰:鐘會在劍閣攔截鄧艾書信,把言辭改的傲慢無禮,又偽造司馬昭書信離間鄧艾。
刻寫碑記
據(jù)洪適《隸釋》卷二十七載:“漢《周公禮殿石楹記》,在成都府,初平五年,鐘會書!鼻摇傲,行三十八字!背跗轿迥(公元194年)是鐘會伐蜀的咸熙元年(公元264年)的70年前,因此王象之認(rèn)為:“《殿柱記》,先儒謂鐘會書,非也!焙檫m也有相似看法,“《天下碑錄》以《周公禮殿記》為鐘會書,按此碑以初平五年立……謂之會所書者,非也。”
曹學(xué)佺《蜀中廣記》卷一據(jù)李知幾《十詠》詩對鐘會書寫《周公禮殿石楹記》提出合理解釋,“會與鄧艾同入蜀,在咸熙元年甲申,距漢獻(xiàn)興平元年甲戌,凡七十一年矣,會蓋追文翁高君之美而書也”。
個人作品
鐘會亦是活躍于曹魏末年的玄學(xué)家、理論家和文學(xué)家。張溥在《魏鐘司徒集》題詞評價道:“覽其遺篇,彬彬儒雅,有建安七子的余澤!
玄學(xué)
鐘會弱冠時與王弼并知名。[6] 著有《老子道德經(jīng)注》二卷、《周易盡神論》一卷、《周易無互體論》三卷。
鐘會撰《四本論》對魏晉之際思想界的重要議題“才性之辯”作出分析研究。
小賦
王芑孫《淵雅堂全集》將鐘會賦歸為小賦:“……魏則一鐘會以外,高允、杜摯俱興!彼馁x以詠物者居多,有《孔雀賦》、《菊花賦》、與荀勖并作《蒲萄賦》等等,《遺榮賦》《懷士賦》亦可見殘章。從今存大抵已頗殘缺的文本看去,作風(fēng)略近于建安辭賦。
論文
鐘會死后,從他家獲得一部書,共有二十篇,名叫《道論》,實際所論卻是法家刑名之學(xué),文章像是鐘會所寫的。
《芻蕘論》五卷,鐘會撰。隋唐時將其歸入雜家著作,約在宋元亡佚,F(xiàn)可見殘章。
其他
《移蜀將吏士民檄》《母夫人張氏傳》《與吳主書》《與蔣斌書》《與姜維書》《太極東堂夏少康、漢高祖論》等。
五字客。司馬師不滿意虞松的作表,虞松苦思冥想也不知道怎么更改。鐘會只在表文上改動了五個字,司馬師看后極為贊賞。
軼事典故
《世說新語》中,有幾段說鐘會的故事。另兩段出自晉書。
汗不敢出
鐘毓、鐘會少年時就名聲在外。鐘繇引見他們兩個去見魏文帝曹丕,鐘毓緊張地全身是汗,鐘會呢好像沒事兒一樣,從容的很。曹丕問:“鐘毓啊,你怎么出了那么多汗?”鐘毓說:“陛下天威,臣戰(zhàn)戰(zhàn)兢兢,汗如雨下!辈茇в謫栫姇骸澳阍趺床怀龊鼓?”鐘會學(xué)著他大哥的口氣說:“陛下天威,臣戰(zhàn)戰(zhàn)兢兢,汗不敢出。”曹丕哈哈大笑。
*歷史上曹丕駕崩時鐘會僅一歲,故此軼事當(dāng)為小說家所杜撰。
偷酒不拜
鐘毓、鐘會小時候趁鐘繇午睡時,一起偷藥酒喝。鐘繇剛巧醒來,故意裝睡觀察兒子們怎樣行事。鐘毓行禮后才喝酒,鐘會只喝酒不行禮。隨后鐘繇問鐘毓為什么要行禮,鐘毓回答說:“酒以成禮,不敢不拜(酒是用來完成禮儀的,不敢不行禮)”父親又問鐘會為什么不行禮,鐘會說:“偷本非禮,所以不拜(偷,本來就不是行禮的行為,所以用不著行禮)”
*鐘繇去世時鐘會五歲,鐘毓又比鐘會大十幾歲,故真實性存疑。
妙語連珠
司馬昭和陳騫、陳泰一起乘車,經(jīng)過鐘會家時,招呼鐘會一同乘車,隨即駕車離開。等鐘會出來,車子已經(jīng)走遠(yuǎn)了。鐘會趕到后,司馬昭借機(jī)嘲笑說:“與人期行,何以遲遲?望卿遙遙不至(和別人約定時間一起走,你為什么遲遲不出來?大家盼著你,你卻遙遙無期)。”鐘會回答說:“矯然懿實,何必同群(矯然出眾、懿德實才的人,為什么一走要和大家合群)!”司馬昭又問鐘會:“皋繇是怎樣一個人?”鐘會回答說:“比上不如堯舜,比下不如周公和孔子,但也是當(dāng)時的懿德之士。”
按:鐘會的父親是鐘繇(音遙)。陳騫的父親名陳矯,司馬昭的父親是司馬懿,陳泰的父親名陳群,曾祖父名陳寔(音實)。鐘會在回答時或者直用其名,或者用同音字,以此來報復(fù)他們?nèi)?/i>。
慧眼識人
王戎、裴楷兩人童年時拜訪鐘會,一會兒就走了,走后,有位客人問鐘會說:“剛才那兩個小孩怎么樣?”鐘會說:“裴楷清廉通達(dá),王戎簡約扼要。二十年以后,這兩位賢才會做吏部尚書。希望那時候天下沒有被遺漏的人才!
鐘會評論安豐侯王戎說:“阿戎聰明伶俐,懂得別人的心意!庇衷u論說:“裴公善談,一整天也談不完!崩舨坷傻穆毼豢粘鰜砹,司馬昭問鐘會有什么人可以擔(dān)任,鐘會說:“裴楷清廉通達(dá),王戎能掌握要領(lǐng)而處事簡約,都是適當(dāng)?shù)娜诉x!庇谑俏闻峥。
交夏侯玄
夏侯玄被逮捕了,當(dāng)時鐘毓任廷尉,鐘會先前不與夏侯玄相知,這時想和他結(jié)交,態(tài)度親近而不莊重。夏侯玄說:“我雖然是罪人,也還不敢遵命。
拜訪嵇康
鐘會撰寫《四本論》,剛寫完。很想讓嵇康看看,揣在懷裏,決定要去見嵇康時,害怕他刁難自己,揣在懷裏不敢拿出來,就在嵇康家門外隔墻扔進(jìn)去,然后一溜煙跑了。
鐘會精明有才思,原先并不認(rèn)識嵇康。他便邀約了當(dāng)時一些賢能杰出的人士一起去找嵇康。嵇康正在樹下打鐵,向秀幫他拉風(fēng)箱。嵇康揮錘敲打不停,旁若無人,過了很久也不和鐘會他們說一句話。鐘會起身離開,嵇康說:“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你們聽說了什么而來?看到了什么而去?)”鐘會說:“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我們聽到了所聽到的而來,看到了所看到的而離開。)”
*魏氏春秋曰:鐘會拜訪嵇康時“乘肥衣輕,賓從如云!
*依之前鐘會投書和其交友之況,不太可能不識嵇康。
*志,晉書曰:因此事鐘會忌恨嵇康。數(shù)年后嵇康因呂安案入獄,因嵇康之前對司馬氏政權(quán)表達(dá)過不滿,司馬昭欲借此除去嵇康,但顧及輿論而猶豫。而鐘會趁此機(jī)會進(jìn)饞,使司馬昭下決心殺掉嵇康。
親近山濤
山濤晚年與鐘會、裴秀親近。因鐘、裴二人爭權(quán)奪利,山濤不偏不倚,處于中間,二人都從山濤那里得到好處而對他無恨。
*山濤交好鐘會,同時又是嵇康的至交好友及托孤對象;裴秀之堂弟裴楷被鐘會兩次推薦。可見魏晉時期人際關(guān)系頗為復(fù)雜。
哭祭許允
司馬師殺掉許允后,許妻和兒子一家搬到許允墓地居住。司馬師派鐘會去探視他們,交代說:如果許允兒子的才能比得上許允,就收捕他們。許允妻對兒子說:“你們雖然不錯,可是才能不大。坦率與鐘會作答就可以。也不必哀傷過度,鐘會不哭了,你們就不哭。又可以稍為問及朝廷的事!痹S允子聽從。鐘會回去后,把情況回報司馬師,許允二子免禍。
*不過許允二子后來一為司隸校尉,一為幽州刺史。
試問阮籍
司馬昭最初想為司馬炎向阮籍家提親,阮籍一連六十天酩酊大醉,親事沒法說,就算了。鐘會多次拿時事問阮籍,想借他的回答給他定罪。阮籍都因為酒醉而獲免。
才藝比拼
鐘會是濟(jì)北公荀勖的從舅,兩人感情不和。荀勖有把寶劍,約一百萬,經(jīng)常放在他母親鐘夫人那里。鐘會擅長書法,模仿荀勖筆跡向他母親要來寶劍,不還回來。荀勖知道是鐘會干的事兒,就想法報復(fù)他。后來鐘家兄弟花千萬建起一所住宅,剛落成,非常精美,還沒有搬進(jìn)去。荀勖很擅長繪畫,就偷偷地到鐘會的新居去,畫上鐘繇的像,衣帽、相貌都和生前一模一樣。鐘毓和鐘會進(jìn)門看見畫像,就大為感傷哀痛,房子于是空置廢棄。
親屬成員
父親:鐘繇,曹魏太傅
母親:張氏,字昌蒲,鐘繇之妾,太原茲氏人
兄長:鐘毓,曹魏青州刺史,后將軍
養(yǎng)子:鐘邕、鐘毅,二人原為鐘會兄子
從外甥:荀勖
侄孫女:鐘琰
藝術(shù)形象
文學(xué)形象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鐘會生平與正史略有出入。少有異才,受眾人賞識,夏侯霸降蜀后預(yù)言其終究成為吳蜀之大患。毌丘儉叛亂時,鐘會說服司馬師親征。司馬師病死后,鐘會又幫助司馬昭保住兵權(quán)。
諸葛誕叛亂其間,鐘會多次獻(xiàn)策助司馬昭平叛。又料定司馬昭欲伐蜀,預(yù)先畫好蜀漢地圖,遂被拜為鎮(zhèn)西將軍,假節(jié)鉞。又造大船假裝伐吳以迷惑蜀漢。伐蜀其間,鐘會為嚴(yán)明軍法,處死許褚的兒子許儀,又攻下陽安關(guān),因為在陽安城中受諸葛亮托夢,于是對百姓秋毫無犯。追擊姜維時與鄧艾交惡,欲殺諸葛緒時他說“便是鄧艾有罪,亦當(dāng)斬之!”鐘會非常欣賞姜維,滅蜀后,與之結(jié)為兄弟,數(shù)次向其問計。鐘會本有反心,姜維又加以挑唆,于是決定謀反。鐘會陷害鄧艾入囚車,又與姜維策劃誅殺魏將,但事情敗露,被士兵亂箭射死。
影視形象
1994年電視劇《三國演義》:管越飾演鐘會;
2017年電視劇《軍師聯(lián)盟》:劉岳飾演鐘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