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一之 - 簡介
陶一之:漢族,湖南長沙人,美國休斯敦萊斯大學女科學家,博士。1992年在中國北京大學獲得學士學位,1999年于普度大學獲得博士學位。2002年在哈佛大學完成博士后研究后,隨后即成為萊絲大學的正式職員,現(xiàn)為該大學生物化學和細胞生物學助理教授。2006年12月出版的英國科學周刊《自然》報道,美國休斯敦萊斯大學華人女科學家陶一之領導的小組,找到了H5N1病毒的弱點。陶一之發(fā)現(xiàn),流感病毒的核蛋白(NP)含有一個重要的尾環(huán),其分子結構相對薄弱,可作為新開發(fā)的流感藥物的攻擊目標。她認為,流感病毒存在的這個尾環(huán),是病毒自身復制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只要令其中的單個氨基酸發(fā)生突變,病毒即無法復制而感染不到其他細胞。陶一之的這一新發(fā)現(xiàn),將為人類尋找抗病毒藥物開辟一條新的途徑。2007年4月獲“2006影響世界華人大獎”。
陶一之 - 研究領域
陶博士主要致力于RNA病毒研究,其中她最著迷的是對A型流感病毒的研究工作,包括那些引發(fā)年度人流感傳播的A型流感病毒以及最近廣泛傳播的H5N1禽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含有RNA基因組,它們使用一套與其動物宿主不同的蛋白因子負責復制其基因組。最近,陶博士的課題組解決了流感病毒核蛋白的晶體結構,它是病毒RNA復制所必須的一個高度保守蛋白。
流感病毒核蛋白晶體結構發(fā)表在2006年的NATURE雜志上,在核蛋白的晶體結構上發(fā)現(xiàn)了一些很有意思的靶標,對抗流感病毒新藥物的研發(fā)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陶一之 - 生平
1984年的夏天,陶一之小學畢業(yè)。在大學教英文的父親對她說,“那你在家里搞自學吧。”12歲的陶一之想想,“那也蠻好的哦,可以不用去上學”。于是那一年,她在捧著《紅樓夢》多愁善感之余,順便也把父親找來的初中課本全部念完了。 這自學一年的遠期效應,就是她現(xiàn)在都還能對大量的紅樓夢詩詞倒背如流,而短期結果,就是第二年插班到長沙一中上高中,她的成績也成了班上墊底的!耙驗樽詫W,作業(yè)又做得少,學的東西就不扎實,所以插班后成績特別差,我們班上有50多名同學,都比我大兩歲左右,我大概排在40名的樣子!辈贿^陶一之也不急,反正那就“混混吧”。可沒想到時間過那么快,混一混,突然就要高考了,“這可怎么辦呢?要考不上大學,也比較麻煩,就業(yè)有困難”。她這下子急起來,把《紅樓夢》擱到一邊,開始發(fā)狠,每天早上5點起床,晚上做功課做到12點,“也蠻可憐的啊,一個小孩子”。她現(xiàn)在想起那段時間,還“嘖嘖”的。這么一發(fā)狠,成績上去了,還考上第一志愿北京大學生物系。
陶一之 - 生活
2008年3月,陶一之當上了母親。她的先生是當初一起出國的同學,兩人結婚已經13年。目前先生開了一家電子公司,經常美國中國兩邊跑。而為了照顧家庭,陶一之也不得不把生活重心從實驗室挪一部分回家里,以前一邊聽著莫扎特的歌劇《魔笛》,一邊觀察蛋白質結晶的時間,現(xiàn)在都要用來唱兒歌哄女兒入睡。
這個新媽媽不會勉強女兒受洗,但她認為教會可以給孩子帶來良好影響。“教會里實際上是天天做德育的,這樣教育出來的誠實、簡單生活、愛和幫助等信念,就比較根深蒂固!彼打算等女兒學會走路了,就帶她到實驗室來,幫自己洗洗盤子什么的,“讓她從小耳濡目染”。
陶一之依然喜歡《紅樓夢》,只是她的心態(tài)已經從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成長為成熟老練的薛寶釵。從網上看到熱鬧的“紅樓選秀”,她覺得:“那些演員長得都挺漂亮的,但氣質就不大對頭,要從這里面選演員就糟糕了!
陶一之 - 基督教
很多科學家都有宗教情結,陶一之也對基督教有特別的親切感。
“(宗教)有時候也是對人類智能的懷疑吧。即使人類已經有智能,但我們的智慧仍然無法和自然相比。比如我們現(xiàn)在對進化的理解,認為它就是一種隨機的進化,但很多時候還是覺得不好解釋這種隨機性。至于生老病死,可能都是造物主早就定好的,煩心也沒有用。” “學物理的人都有這個夢想,希望能夠通過解方程,來預測某一個系統(tǒng),比方它的行為是怎樣,它的將來怎樣,它的過去怎樣。但運用到生物學領域的話,生物太復雜了,所以在我們可見的將來,是不可能預測的。這只是熱愛物理的人的一個夢想!
陶一之 - 成就
制服禽流感
從1997年被發(fā)現(xiàn),到2002年開始猖獗,禽流感病毒在挑戰(zhàn)人類健康的同時,也在全球生物學界掀起了一場競賽。英美等地數(shù)十個實驗室同時開始針對禽流感H5N1病毒進行研究。
2006年12月,權威雜志英國科學周刊《自然》報道,美國休斯敦萊斯大學的華人女科學家陶一之博士領導的小組,找到了H5N1病毒的弱點:該病毒的核蛋白的某一部分的分子結構相對薄弱,可作為開發(fā)新的抗禽流感藥物的突破口。
陶一之研究的主要方式叫做“結晶學”,即培養(yǎng)大量該病毒的蛋白質晶體,然后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觀察和研究。而整個研究的最難部分,就是蛋白質晶體的培養(yǎng)。“蛋白質分子很大,而且結構不是很牢固,所以要培養(yǎng)它的晶體,比培養(yǎng)鉆石或者食鹽晶體難多了。”晶體的低產量一度讓陶一之很喪氣,“覺得肯定長不出來”。但在經過數(shù)千次的嘗試后,終于培養(yǎng)出足夠用于進一步觀察的晶體,從而找到了禽流感病毒的“軟肋”。
陶一之 - 榮譽
陶一之找到H5N1病毒弱點 被評為2006年度影響世界華人
“世界因你而美麗——2006影響世界華人盛典”在京頒獎,11位在不同領域影響著世界的杰出華人獲獎。美國萊斯大學華人女科學家陶一之博士因其課題組“找到了H5N1病毒的弱點”而成為盛典首位獲獎者。
陶一之博士于1992年在中國北京大學獲得學士學位,現(xiàn)為美國萊斯大學生物化學和細胞生物學助理教授,從事病毒研究10余年,4年前開始主攻流感病毒。該課題組找到了流感病毒核蛋白的晶體結構,在核蛋白的晶體結構上發(fā)現(xiàn)了一些對抗流感病毒新藥物的研發(fā)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的靶標,2006年12月的 NATURE雜志評價這一研究成果“找到了H5N1病毒的弱點”。世界毒學界病認為,該項成果不僅將大幅度推動流感病毒的基礎研究,而且對H5N1禽流感病的防治將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關于進一步研究方向,陶一之說:“我們已經開展針對禽流感病毒核蛋白結構的藥物設計,通過計算機的虛擬篩選,已經找到了一些很有希望的核蛋白抑制劑,希望在一兩年內可拿到用于臨床試驗的新藥。在藥物開發(fā)方面,我們正在初步開啟與中國國內幾個院校的合作。”
“2006影響世界華人盛典”活動由鳳凰衛(wèi)視及鳳凰新媒體聯(lián)合10家在內地、香港、東南亞、美加地區(qū)富影響力的華文媒體機構共同主辦。楊振寧先生獲“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張霞昌、蘇震西、劉醇逸、劉翔、丁俊暉、李安、譚盾、章子怡、陳易希與陶一之同獲2006年度大獎。
陶一之 - 評價
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陶一之在課題研究中也是一樣。作為課題組的負責人,她當時碰到的最大困難就是要讓核蛋白分子長出一個三維的晶體。
自由的學術風氣,讓陶一之可以研究任何自己感興趣的課題,但同時也讓她的責任重大:一旦交不出成績,便沒法繼續(xù)得到經費。而她做實驗需要的胚胎牛血清,一瓶就要幾百美元,到現(xiàn)在為止,陶一之已記不清用了多少瓶,她唯一清醒的意識是:要確保資金不掉鏈子,就必須在和英美數(shù)十家實驗室的競賽中早日勝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