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立天 - 簡介
方立天,1933年生于浙江永康,北大哲學系畢業(y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宗教學教授,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所長,中央文史館館員。兼任中國宗教學會顧問、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哲學史》雜志主編、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古籍整理委員會委員、中國文化書院導師等。主要從事中國佛教和中國哲學的教學與研究,尤其是在中國佛教思想史研究領(lǐng)域卓有建樹。著有《方立天文集》、《慧遠及其佛學》、《中國哲學研究》、《中國佛教研究》、《法藏評傳》等著作十余部。
方立天 - 經(jīng)歷
1961年,北京大學畢業(yè)的方立天先生被分配到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從事中國哲學史的教學和研究。當時,他選擇的方向是在中國思想史上儒、道、佛三教互動的魏晉南北朝隋唐時代。從此以后,他便與佛教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然而,確定以佛學為研究對象在當時并非易事。一方面,佛學在中國的研究幾乎是空白,他也幾乎要重新學起,而佛學的典籍卻浩如煙海。研究者又同時要具備語言、文字、宗教、哲學、歷史等諸多學科的知識。于是,他甚至曾經(jīng)到中國佛學院進修八個月。另一方面,當時的社會思想對于佛學研究并沒有一個良好的氛圍,即使在學術(shù)界,佛學研究也是被邊緣化的,“文革”期間更是被禁止。這對于一向珍惜時間的方立天先生來說的確是一件無奈的憾事。然而,本著對學術(shù)的負責,對真理的執(zhí)著,方立天先生選擇了佛學,也選擇了困難,選擇了勤奮。于是人們便看到了方立天先生幾十年如一日的在圖書館學習、工作的身影。
1978年,方立天先生恢復了他的研究計劃之后,很快便以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奠定了他的學術(shù)地位。1982年中華書局出版了他歷時十八年完成的《魏晉南北朝佛教論叢》,這部文集經(jīng)受住了歷史的檢驗,在初版13年后,于1995年再版,2002年三版。在個案研究領(lǐng)域,他專門寫作了《慧遠及其佛學》、《法藏》等。在佛教典籍的整理上,他與師友一起編輯的《中國佛教思想史料選編》共4卷10余冊,成為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國內(nèi)高校最流行的佛教思想資料集。他自己撰寫的《華嚴金師子章校釋》得到了國務院古籍整理小組的高度評價,成為古籍整理的范本。
這一時期,方立天先生影響最大的著作是《佛教哲學》。這本書可以說是方立天先生為佛教現(xiàn)代化所做出的一個努力。佛教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要能廣泛為現(xiàn)代人所了解,必須用現(xiàn)代哲學語言加以解釋。當時的佛教研究著作以佛教史居多,而介紹佛教基本思想的極少!斗鸾陶軐W》可以說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白。它對佛教哲學的基本內(nèi)涵做出了準確而精要的概括。此書出版后,受到專家學者和社會大眾乃至佛教界的共同推崇。北京大學周一良教授稱贊說,中國自此有了“一本真正的佛教入門書”。它的確成為了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大陸流行最廣的一部佛教入門書。這部書甚至也受到國際學術(shù)界的重視,1993年被譯為韓文,在韓國出版。
1978年以后的十年間,方立天先生出版專著6部,合著4部,發(fā)表論文50余篇,基于此突出成就,國務院1984年將其從講師破格晉級為教授。
方立天先生先后完成了《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fā)展史》和《中國佛教與傳統(tǒng)文化》。同時還萌發(fā)了撰寫在思路與體裁上與《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fā)展史》相似的中國佛教哲學著作的想法!耙环矫妫菫榱松罨袊鸾陶軐W的研究;一方面,是為了吸納佛教哲學研究成果于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以豐富中國哲學史的教學內(nèi)涵!边@一成果就是后來嘔心瀝血十五年完成的九十一萬字的巨著《中國佛教哲學要義》。這部書一出版,在學術(shù)界、佛教界以及政界都引起了強烈反響。它將中國佛教哲學置于中國思想發(fā)展史的背景下,對中國佛教哲學體系做出了前所未有的概括。顯示了佛教在中國化的進程中,印度文化與中國文化不斷融合,并產(chǎn)生中國佛教哲學的過程。專家評論說“與以往同類著作相比,該書無論是就思想的深度還是廣度而言,都是一個巨大的飛躍!辈粌H如此,這部書在一系列重要的理論問題上,都在充分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礎(chǔ)上有所突破。
方立天筆耕不輟,發(fā)表的文字已有400多萬字,論文350多篇。其中的重要著作和論文現(xiàn)已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匯編到《方立天文集》(六卷)。成為了解方先生思想的重要作品。
方立天 - 學術(shù)研究
方立天在對中國佛教和中國哲學進行理論創(chuàng)造的同時,他也時刻關(guān)注時代,關(guān)注理論與實踐的結(jié)合。改革開放以來,在全社會取得了空前進步的今天,精神領(lǐng)域卻出現(xiàn)了諸多危機。信仰與道德的失落,人文精神的貧乏,傳統(tǒng)觀念與現(xiàn)代文明激烈碰撞。而佛教本身有其積極入世的一面,對中國傳統(tǒng)社會各個方面也產(chǎn)生了極為深廣的影響。這便決定了宗教研究者應有一種歷史使命感,來反思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明的關(guān)系、各宗教之間、宗教與和諧社會之間的關(guān)系。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佛教如何在當代社會重建價值,發(fā)揮作用,成為了方立天先生理論思想的內(nèi)容之一。
方立天先生認為“宗教問題特別重要,千萬不能等閑視之!彼匾曌诮膛c社會的關(guān)系,并對中國宗教觀進行了理論的探索,撰寫了《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歸納、總結(jié)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十個創(chuàng)新觀點。方立天先生是教育部重大攻關(guān)課題“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的首席專家,正在為推動宗教研究在中國的發(fā)展,為建構(gòu)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
在經(jīng)過“同情之默應”與“心性之體會”之后,方立天先生也在實踐著自己的佛學人生。學術(shù)研究枯燥而繁瑣,在完成了《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之后,方立天先生形容“猶如參加一場馬拉松賽跑”。這不僅需要投入巨大的精力,更需要一種獻身精神的支撐,一種對名利的淡泊,對學術(shù)的熱忱。
方立天 - 觀點主張
方立天先生認為,心性和直覺是中國佛教哲學的兩大要點!吨袊鸾陶軐W要義》這部書以心性問題為中心,這“不僅抓住了佛學,而且是整個宗教的本質(zhì)問題!保膳嘣Z)方先生認為從思想文化的旨趣上看,儒釋道都是生命哲學,都強調(diào)人要在生命中進行向內(nèi)磨礪、完善心性修養(yǎng),最終成圣成賢,這也成為三教合流的思想基礎(chǔ)。佛教作為一種外來文化,與中國文化傳統(tǒng)有明顯的差異,其融入中國文化的立足點就是心性學說。
方立天先生對中國佛教的直覺現(xiàn)象予以了高度重視,認為這是中國佛教哲學最富特色和價值的部分之一。他利用現(xiàn)代學術(shù)方法解析這一具有濃郁宗教色彩的實踐方式,為人們科學地了解佛教的宗教實踐開辟了研究途徑。直覺思維方式并非為佛教所獨有,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和道家也擁有豐富的直覺思維資源,而且與佛教直覺是相通的。三者之間互相影響而各有特點,“中國佛教重視空觀是區(qū)別于中國固有哲學直覺論的根本特點,而中國佛教重視把自心與真理、本體結(jié)合起來進行觀照,以及鮮明的圓融直覺思維,則是有別于印度佛教直覺論的主要特色所在!
他認為“有人在追求外在物質(zhì)財富時,忽略了內(nèi)在價值和精神生活。甚至在富裕舒適的生活中喪失了人性和價值。物質(zhì)生活提升,精神生活下降;科學知識增多,道德素養(yǎng)欠缺……這是一種價值危機,它成為了當今人類進步的重大障礙,也成了人類社會諸多問題的根源之一!
方立天 - 評價
方立天并不是一位盲目的信仰者,而是理性的研究者。對于宗教信仰與研究的關(guān)系,他曾多次發(fā)揮了他的老師湯用彤先生提出的思想,即研究者必須有“同情之默應”與“心性之體會”。因為宗教是一種精神現(xiàn)象,包括了理論與實踐。“通過內(nèi)在心性的修養(yǎng),生命智慧的升華,精神品格的凈化,去體會佛教哲學,感悟人生的真實。只有這樣才能探驪得珠,真正得到佛教哲學的精華,提升人生境界和生命品質(zhì)。否則只做文字考證,舍本逐末,徒得其表!边@段話可以說道出了方立天先生研究佛學幾十年的體悟。把佛教思想與實踐結(jié)合起來,融入到生命之中,在學術(shù)與生活上都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完善自己,這正是方立天先生一生的寫照。
當人們贊嘆于他的勤奮與豐碩的研究成果時,他謙虛地認為,自己是農(nóng)民的兒子,又是新中國培養(yǎng)的知識分子,必要以最大的努力回報黨和人民。當被問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方先生的影響時,他說:“儒釋道三家的思想在我身上都能體現(xiàn)出來。我的工作、事業(yè)取儒家的態(tài)度——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生活、名利上則受道家、佛家思想的影響——順其自然、淡然處之!迸c方立天先生在學術(shù)上一絲不茍、兢兢業(yè)業(yè)的態(tài)度不同,他在生活上從來沒有高的追求。一年前,方立天先生一家還住在校內(nèi)80多平米、住了幾十年的房子。很多在房間放不下的書,都擺在走廊。不過,對此他不以為然。他的房子正如他心目中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因陳舊而失去價值,也不因時代的變遷、思想的變幻而改變。然而,正是這不變的生活和不變的執(zhí)著,成就了中國佛學研究、宗教發(fā)展的巨變。他的人生價值也由這變與不變得到了體現(xiàn)。
方立天 - 代表著作
一.專著之部
1.《魏晉南北朝佛教論叢》,中華書局1982.4版,1995.7(二版)。
2.《華嚴金師子章校釋》,中華書局1983.9版,1987(二版)。
3.《慧遠及其佛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4.11版,1987(二版)。
4.《佛教哲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6.6版,1991(增訂本),1997(二版)。
5.《中國佛教與傳統(tǒng)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4版,1992(二版)。
6.《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fā)展史》(上下冊),中華書局1990.2版,1992(二版)。
7.《華嚴金師子章今譯》,巴蜀書社1990.6版。
8.《法藏》,臺灣東大圖書公司1991版。
9.《中國哲學研究》,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92版。
10.《中國佛教研究》,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版。
11.《法藏評傳》,京華出版社1995.9版。
二.合著之部
1.《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中華書局1981~1992版。
2.《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評傳》(第二卷),齊魯書社1980版。
3.《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評傳續(xù)編》(第一、 二、 三卷), 齊魯書社1981 ~1982版。
4.《中國哲學通史》(第一.二.三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6~1995版。
5.《中華的智慧》,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版。
6.《世界十大宗教》,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版(譯著)。
7.《中國的文化與宗教》,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版(譯著)。
8.《中學生中外名著遠讀》(哲學卷),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版。
9.《中國文化的基本文獻》(哲學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版。
10.《佛藏輯要》,巴蜀書社1994版。
11.《宗教箴言錄》,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4版。
12.《佛教大師評傳叢書》(智顗、吉藏、玄奘、法藏、宗喀巴),京華出版社1995.9版。
13.《佛學精華》(三卷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版。
14.《儒學與中國文化現(xiàn)代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10版。
三.佛教論文
1.《道安的佛教哲學思想》,《新建設(shè)》1964.3。
2.《慧遠佛教因果報應說批評》,《新建設(shè)》1964.8─9。
3.《試論慧遠的佛教哲學思想》,《哲學研究》1965.5 美國《中國的哲學研究》轉(zhuǎn)載。
4.《僧肇的形而上學》,《新建設(shè)》1965.8。
5.《論竺道生的佛學思想》,《中國社會科學》1980.4。
6.《論魏晉時代佛學與玄學的異同》,《哲學研究》1980.10(合作)。
7.《慧遠評傳》,《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評傳》(第二卷),齊魯書社1980。
8.《僧肇評傳》,《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評傳》(第二卷),齊魯書社1980。
9.《論支遁的佛學思想》,《世界宗教研究》1981.1。
10.《論隋唐佛教宗派的形成》,《哲學研究》,1981.8(合作)。
11.《梁武帝蕭衍與佛教》,《世界宗教研究》1981.4。
12.《道安評傳》, 《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評傳續(xù)編》(第二卷), 齊魯書社1980。
13.《道生評傳》, 《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評傳續(xù)編》(第二卷), 齊魯書社1982。
14.《論隋唐佛教宗派的特點》,《中國哲學史研究》1982.4(合作)。
15.《〈華嚴金師子章〉評述》,《論中國哲學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16.《中國佛教哲學是中國哲學的一部分》,《中國哲學史研究》1983.1。
17.《華嚴金師子章校釋》,《中國哲學史研究》1983.2。
18.《佛性評述》,《求索》1984.4。
19.《華嚴宗的佛教理論構(gòu)架和哲學范疇體系》,《中國哲學范疇集》,人民出版社1985。
20.《魏晉南北朝佛教的演變》,《中原文物》特刊,1985。
21.《試析華嚴宗哲學范疇體系》,《哲學研究》1985.7。
22.《華嚴宗哲學范疇體系簡論》,日本《中外日報》1985.11.18;《世界宗教研究》1986.2。
23.《試論中國佛教的特點》,《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東方出版社1982;
《走向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化》,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1。
24.《佛教、佛法、佛學與佛教哲學》,《世界宗教研究》1986.4。
25.《中國佛教的特質(zhì)》,《文史知識》1986.10。
26.《三度舍身的梁武帝》,《文史知識》1986.10。
27.《佛教與中國倫理》,《五臺山研究》1987.1─2。
28.《佛教與中國政治》,《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87.2。
29.《佛教與中國哲學》,《晉陽學刊》1987.3。
30.《佛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哲學研究》1987.7,《新華文摘》1987.10轉(zhuǎn)載。
31.《佛教與中國哲學的沖突與融合》,日本《中外日報》1987.10.23;
《世界宗教研究》1988.1。
32.《略談華嚴學與五臺山》,《五臺山研究》1988.1。
33.《古代浙江籍佛教學者與中國文化》,《浙江學刊》1988.8(合作)。
34.《近十年來中國佛教研究概述》, 《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 東方出版社1987。
35.《佛教的人生哲學──兼論佛儒人生哲學之異同》, 《中國哲學史研究》1989.1。
36.《中印佛教思維方式之比較》,《哲學研究》1989.3。
37.《佛教中國化的歷程》,《世界宗教研究》1989.3。
38.《禪悟思維方式簡論》,《五臺山研究》1989.1─2。
39.《中國佛教哲學思維方式簡論》,《浙江大學學報.社科版》1989.1。
40.《般若思維簡論》,《江淮論壇》1989.5。
41.《佛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天津社會科學》1989.6。
42.《儒佛人生價值觀之比較》,《中國社會科學》1990.1。
43.《佛教文化體系結(jié)構(gòu)的核心是什么?》,香港《菩提》1990.12。
44.《論佛教文化體系結(jié)構(gòu)與核心》,《佛教文化》1991.2。
45.《論中國佛教哲學的形成》,《中國社會科學》1991.6。
46.《佛教與漢地習俗》,《現(xiàn)代中國》1991.11
47.《中國佛教哲學思維方式的類型和特點》,《中國思維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48.《論佛教文化體系》,《中華文化的過去. 現(xiàn)在和未來──中華書局成立80周年紀念論
文集》 , 中華書局1992.4。
49.《中國佛教哲學的歷史演變》,《歷史研究》1992.3。
50.《中國佛教哲學體系》,《哲學研究》1992.10。
51.《中國佛教心性論哲學范疇網(wǎng)絡》,《中國哲學史》創(chuàng)刊號,1992。
52.《天臺宗心性論述評》,《佛學研究》第1期,1992。
53.《心性論──佛教哲學與中國固有哲學的主要契合點》,《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3.1,
《新華摘》1993.3轉(zhuǎn)載。
54.《南北朝時代佛教三大心性論思潮》,《國故新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再詮釋》,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8。
55.《中國佛教的因果報應論》,《中國文化》第7期,1993,《書摘》1994. 3。
56.《中國佛教的神不滅論》,《世界宗教研究》1993.2。
57.《中國佛教文化漫述》,《中華文化》創(chuàng)刊號1993。
58.《洪州宗心性論述評》,《中國社會科學》1994.2。
59.《談談佛教與中國民俗》,《華夏文化》創(chuàng)刊號1994。
60.《臨濟宗心性論思想述評》,《北京社會科學》1994.2。
61.《〈壇經(jīng)〉心性論述評》,《哲學研究》1994.5,《智慧的探索──中國哲學1995年》,
上海出版社1996。
62.《如何全面認識玄奘的形象與思想》,《玄奘研究》創(chuàng)刊號,1994。
63.《真性與自覺──達摩、慧可、僧璨心性論》,《少林禪苑》1994.1。
64.《融合:佛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雙向選擇》, 《炎黃文化研究》增刊號,1994。
65.《略論我國的彌勒信仰》,《佛學研究》第2期,1993。
66.《華嚴宗心性論述評》,《中華文化論壇》1994.4。
67.《禪宗精神》,《哲學研究》1995.3。
68.《彌勒信仰在中國》,深圳大學《文化與傳播》1995.7。
69.《心性論──禪宗的理論要旨》,《中國文化研究》冬季號,1995。
70.《石頭宗心性論思想述評》,北京大學《國學研究》第3卷,1995。
71.《略論佛教對道教心性論思想的影響》,《世界宗教研究》1995.3。
72.《〈法華經(jīng)〉導讀》,臺灣《文化與哲學》,1995.10。
73.《禪與道》,《道家文化研究》第6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6。
74.《儒佛互動互補──以心性論為中心》,《炎黃文化研究》增刊號第2期,1995。
75.《中國佛教倫理思想論綱》,《中國社會科學》1996.2。
76.《印度佛教心性論思想述評》,《佛學研究》第4期,1995。
77.《佛教倫理中國化的方式與特色》,《哲學研究》1996.6。
78.《靈知心體說──荷澤宗心性思想略論》,《禪學研究》第2期,1994. 11。
79.《印度佛教人生理想論簡說》,《長白論叢》1996.4。
80.《慧遠的政教離即論》,《文史哲》1996.5。
81.《簡論中國佛教的涅槃思想》,《閩南佛學院學報》1996.2。
82.《從對“如何是佛”的回答看禪宗的核心思想》,《中國文化研究》冬季號,1996。
83.《中國佛教人生理想論》, 《亞文》第1、2輯,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1997。
84.《從中國佛教凈土思想的演變看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轉(zhuǎn)變》,《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1996.6。
85.《道佛互動互補──以心性論為中心》,《炎黃文化研究》1996。
86.《中國佛教的宇宙結(jié)構(gòu)論》,《宗教學研究》1997.1。
87.《印度佛教本體論簡述》,《哲學研究》1997.9
88.《中國佛教本無說的興起與終結(jié)》,《中國文化研究》冬季號,1997。
89.《中國佛教的氣本原說和道體說》,《宗教學研究》1997.4。
90.《中國佛教“理”思想的拓展與演進》, 北京大學《國學研究》第5卷,1998。
91.《〈法華經(jīng)〉與一念三千》,日本《中外日報》1997.11.25;《世界宗教研究》1998.2。
92.《略論中國佛教的佛身觀》,《五臺山研究》1998.2。
93.《華嚴宗的現(xiàn)象圓融論》,《文史哲》1998.5。
94.《中國佛教的過去與未來──為紀念中國佛教二千年而作》,《中國宗教》1998.4。
95.《天臺宗的現(xiàn)象即本質(zhì)論──“諸法即實相論”述評》,《浙江社會科學》1998.6。
96.《鎮(zhèn)澄對僧肇〈物不遷論〉的批評》,《哲學研究》1998.11。
97.《從中國固有本體論的特色看中國佛教本體論的形成》,《佛學研究》第7期,1998。
98.《從地論師與攝論師的心識本原之辨到天臺.華嚴心本說的闡發(fā)》,《人海燈》1998.4。
99.《中國佛教的心論》,《天心與人心──中西藝術(shù)與體驗》,臺灣立緒文化事業(yè)有限
公司,1999.2。
100.《中國佛教心本原說的創(chuàng)立與發(fā)展》,《文史》1999第2輯,中華書局。
101.《漢晉禪法略述》,《閩南佛學院學報》1999.1
102.《禪、禪定、禪悟》,《中國文化研究》秋季號1999。
103.《從達摩到慧能:禪法的演變》,《正法研究》1999創(chuàng)刊號,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
104.《論南頓北漸》,《世界宗教研究》2000.1。
105.《印度佛教真理觀略論》,《人海燈》2000.1。
106.《儒佛以心性論為中心的互動互補》,《中國哲學史》2000.2。
107.《圍繞佛教真理觀的一場歷史性論爭──佛教三論系與成論系在二諦問題上的岐異》,
《哲學研究》2000.6
108.《南北朝禪學》,《宗教學研究》2000.2。
109.《如來禪與祖師禪》,《中國社會科學》2000.5
四.中國哲學史論文
1.《論我國古代唯物主義者和自然科學家的聯(lián)盟》,《光明日報》1978.9.21
2.《賈思勰的樸素唯物主義真理觀》,《哲學研究》1979.4
3.《評“四人幫”在中國哲學史方法上的實用主義》,《中國哲學史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
1979.9
4.《我國古代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思想簡論》,《哲學研究》1979.10
5.《法制、是非、宗教──讀劉禹錫〈天論〉》,《光明日報》1979.12.20
6.《論我國古代唯物主義者的真理觀》,《教學與研究》1979.3
7.《再論墨子“三表”說的性質(zhì)問題》,《教學與研究》1980.1
8.《漢代經(jīng)學與魏晉玄學》,《哲學研究》1980.3
9.《略論漢代經(jīng)學衰亡的歷史必然性》,《中國哲學》第3輯,1980
10.《桓譚評傳》,《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評傳》(第2卷),齊魯書社1980
11.《中國哲學史中的佛學影響》,《百科知識》1980.5
12.《評唯心主義在社會史上的作用》,《人民日報》1980.7.17
13.《評唯心主義在社會史上的作用》,《中國哲學史研究》1981.1
14.《王充的戰(zhàn)斗精神》,《人民日報》1981.1.22
15.《〈白虎通義〉與封建等級制》,《學術(shù)月刊》1981.4
16.《中國古代哲學的性情范疇》,《中國哲學史研究》1984.1
17.《關(guān)于魏晉玄學的范疇、主題和分期》,《文史哲》1985.4
18.《中國古代唯物主義者歷史觀的合理因素》,《中國哲學史研究》1985.2
19.《中國古代形神論二題》,《天府新論》1985.6
20.《中國古代唯心主義者歷史觀的基本錯誤和合理因素》,《中國哲學史研究》1986.1
21.《魏晉南北朝時代的哲學》,《自修大學》1986.1
22.《隋唐時代的哲學》,《自修大學》1986.2
23.《欲與理》,《哲學范疇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10
24.《儒學與佛學》,《文史知識》1988.6
25.《儒家人生哲學簡論》,《百科知識》1988.6
26.《柳宗元、劉禹錫的天人論》,《人與自然》,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27.《早期儒家人格觀及其現(xiàn)代意義》,《南京社會科學》1991.2
28.《弘揚陳亮的精粹思想──在全國首屆陳亮學術(shù)討論會上的主題發(fā)言》,《中國哲學史》
1994.1
29.《儒道的人格價值觀及其會通》, 《長白論叢》1995.2 ,《新華文摘》1995.7轉(zhuǎn)載
30.《傳統(tǒng)人生價值觀與現(xiàn)代化》,《人民日報.海外報》1995.8.5
31.《儒道佛人生價值觀及其現(xiàn)代意義》,《中國哲學史》(1─2)1996
32.《中國哲學與唯物辯證思想》,《教學與研究》1996. 6 ,《新華文摘》1997.2轉(zhuǎn)載
33.《先秦哲學:中國古代睿智之光》,《高校理論戰(zhàn)線》1998.10
36.《先秦哲學與人類生存智慧》,《光明日報》1999.3.19,《教育報》199.4.20,
《新華文摘》1999.6轉(zhuǎn)載
37.《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人生價值觀》,《光明日報》1999.10.22,《新華文摘》 2000.1。
五.宗教、文化及其他
1.《讀〈漢唐中國佛教思想論集〉》,《哲學研究》1964.2
2.《對中國佛教思想的研究與批判》,《人民日報》1964.4.29
3.《文貴深沉──再評〈漢唐佛教思想論集〉》,《人民日報》1980.1.8
4.《良好的開端──介紹〈中國哲學史研究〉創(chuàng)刊號》,《光明日報》1981.3.5
5.《第一部中國哲學范疇史──評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人民日報》1983.1.21
6.《一部有學術(shù)生命力的著作──再評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中國哲學史研究》1983.3
7.《在民盟中央召開的中年知識分子座談會上的發(fā)言--發(fā)揮中堅和橋梁作用》,
《群言》1985.6
8.《佛教與中國文化》(訪談錄),《光明日報》1986.6。11.11
9.《佛教與中國社會》(訪談錄),《社會科學評論》1986.12
10.《在五臺山研究會首屆學術(shù)思想討論會上的發(fā)言》,《五臺山研究》1988.2
11.《中國宗教古跡一覽·序》,《哈爾濱地圖出版社》1988.9
12.《把握自我,勤奮開拓--治學漫談》,《文史哲》1988.4,《學者談藝錄》,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9
13.《積極投身于開創(chuàng)當代新文化運動》,《中國文化書院學報》第1期,1989.1
14.《禪者的思考·序》,中國青年出版社1989.10
15.《中國宗教十年》,香港《法言》1989.9,《世界宗教研究》1990.2
16.《了解、改造、創(chuàng)新 ──張岱年、丁守和、方立天談傳統(tǒng)文化》, 《光明日報》 1990.2.2
17.《積極開展宗教學研究》,《中國文化書院學報》第2期,1990.1
18.《向讀者推薦十本人文科學的書籍》,《中國圖書評論》1990.5
19.《宗教與當代中國社會》,《學術(shù)月刊》1990.1
20.《歷史的回響──評“太虛誕生一百周年國際會議”》,香港《法言》1990.4
21.《超凡世界·序》,中國文史出版社1990.6
22.《我與佛教研究》,《文史知識》1990.7
23.《澳門文化起儒風》.《澳門日報》、《華僑報》1990.12.30
24.《重德、自強、寬容、愛國》(訪談錄),《天津日報》1991.5.23
25.《剛健自強──談中華民族精神》,天津《學術(shù)信息》第6期,1991
26.《民族精神的界定與中華民族精神的內(nèi)涵》,《哲學研究》1991.5,《新華摘》1991.7轉(zhuǎn)載
27.《〈文化:宗教與人系列論叢〉總序》,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4
28.《深刻的反思科學的總結(jié)──評〈中國文化與文化論爭〉》,《光明日報》1991.11.21
29.《國情、開發(fā)、創(chuàng)新》,《中華文化論壇》創(chuàng)刊號,1994.1
30.《孫中山文化觀述評》,《學術(shù)研究》1994.1
31.《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尋蹤與闡揚》,《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4.6(合作)
32.《佛學研究的現(xiàn)代化與佛教中國化》,《瞭望》1994.7─8
33.《寶島臺灣歸來話佛教》,《法音》1994.5
34.《寶島臺灣歸來話佛教》(二),《法音》1994.9
35.《佛藏輯要·序》,巴蜀書社1994(合作)
36.《佛門大師評傳叢書·序》,京華出版社1995.9
37.《使人類向善,使世界光明──〈佛門大師評傳叢書〉之緣起》,《佛教文化》1996.1
38.《人生真相與生命意義的探求──〈禪心人〉序》團結(jié)出版社1996.5
39.《一部富有開創(chuàng)性的力作──江燦騰〈臺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1895 ─1995)》,
《法音》1996.7(合作)
40.《宗教與未來社會》,《21世紀中國戰(zhàn)略大策劃,大國方略》,紅旗出版社1996.9
41.《宗教·生活·文化》(訪談錄),《哲學動態(tài)》1996.10
42.《人文科學課題中的應有之義──重視開展宗教研究》,《高校社會科學研究與理論教學》
1996.6
43.《不立文字,見性成佛》(訪談錄),馬來西亞《星洲日報》1997.2.16
44.《祝賀〈藏外佛教文獻〉第一輯出版》,《世界宗教研究》1997.1
45.《〈張岱年全集〉五人談》(之一),《光明日報》1997.4.26
46.《對當今世界宗教發(fā)展趨勢的看法》,《中國宗教》1997.2
47.《認真研究中國道教文化──〈中國道教史〉筆談》, 《光明日報》1997.8.9
48.《在普陀山佛學院的講話》(摘要),中國佛教協(xié)會《研究動態(tài)》1998.1
49.《宗教美學的新開拓》,《中國高等教育》1998.4
50.《北大魂》,《青春的北大》,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4
51.《宗教與宗教學》,《慧泉》1998.2
52.《融合互補:未來的文化走向》,《中華文化論壇》1998.3
53.《傳統(tǒng)文化對現(xiàn)代化的切入點是什么?》,《人民論壇》1998.6
54. 《中國佛教2000 年──談中國佛教的發(fā)展》(訪談錄), 《科學時報》1999.1.28
55.《跬步記述》,《哲人憶往》,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1
56.《提高國民素質(zhì),增強審美意識──在大型畫冊〈傳世畫藏〉出版座談會上的發(fā)言》,
《中華讀書報》1999.6.2
57.《石峻與中國哲學研究》,《光明日報》1999.6.18(合作)
58.《深切懷念周叔迦先生》,《佛教文化》1999.4
59.《“元神不滅論”:愚弄人的邪說》,《人民日報》1999.8.10
60.《我和中國佛學及哲學研究》,《學林春秋》三編上冊第197─214頁,朝華出版社1999.12
61.《宣揚‘世界末日’就是反人類》,《高校理論戰(zhàn)線》2000.2。
62.《我和中國佛學研究》,《佛學研究》1999.8,1999年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63.《弘法利生:當代佛教的主旋律──“佛教在21世紀的使命”演講比賽評述》《法音》
2000.5。
64.《我與中國佛學》,《世界宗教文化》2000.2
65. 《一代覺者, 百世師范──深切悼念趙樸老》, 《佛教文化》2000.34。
66.《我與中國佛學及哲學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0.4。
67.《〈佛教與儒、道的沖突與融合──以漢魏兩晉時期為中心〉序》,《中國哲學史》
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