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差 - 簡介
夫差(?~公元前473)春秋戰(zhàn)國時吳國末代國君。吳王闔閭之子。公元前495~前473年在位。夫差二年(前494),即在夫椒(今江蘇吳縣西南太湖中)打敗越兵,又乘勝攻入越都,迫使越王勾踐退保會稽山。他不聽伍子胥的勸告,與越國講和。夫差遂率吳軍北上,征伐魯、齊等國。十年,在邗(今江蘇揚(yáng)州附近)筑城;又開鑿邗溝,連結(jié)了長江、淮水,欲爭霸中原。十一年,從海上伐齊國,之后又派兵從陸上討伐齊國,大敗齊國。十四年。夫差與晉、魯?shù)葒鴷邳S池(今河南封丘西南)。正當(dāng)吳與晉相爭,奪得霸主地位時。因國內(nèi)空虛,越王勾踐乘虛而入?yún)嵌,大敗吳軍,并殺死吳太子。夫差匆忙回師,與越議和。此后吳國又屢遭楚、越攻擊。二十三年,都城被勾踐攻破,夫差自殺。吳國滅亡。
吳國傳為西周初年所封,其始袓為文王伯父太伯、仲雍之后裔,初都蕃離(今江蘇無錫東南),后都于吳(今江蘇蘇州)。吳國到吳王闔閭執(zhí)政時(前五一四年 -- 前四九六年),以楚國舊臣伍子胥(? -- 前四八四年)為相,以齊人孫武為將軍,使國勢日益強(qiáng)盛。前五零六年,吳軍在孫武、伍子胥率領(lǐng)下,從淮水流域西攻到漢水,五戰(zhàn)五勝,攻克楚之郢都,逼得楚昭王出逃。后楚臣申包胥入秦乞師,在秦延哭了七天七夜,才使秦出兵助楚復(fù)國,但楚自此一蹶不振。
夫差 - 生平概述
概括
姬夫差--公元前495~前473年在位 。是春秋戰(zhàn)國時吳國末代國君。吳王闔閭之子。 春秋時期吳國君主(前496-前473)太子潑長子。家族廟號吳英宗,謚號吳末王,前495年─前473年在位,共23年。為遵從敗于越王勾踐的父王闔閭的遺訓(xùn),即位當(dāng)年就以伯嚭為太宰,與老將伍子胥操演軍隊(duì),以圖復(fù)仇。次年在夫椒大敗越國,攻破越都(今浙江紹興),使越屈服。公元前486年,開邗溝,連接長江和淮水,開辟出一條通向宋、魯?shù)乃,進(jìn)逼中原。此后,又在艾陵(今山東泰安)打敗齊國。公元前482年,在黃池(今河南封丘西南)大會諸侯,與晉爭霸,適逢晉室內(nèi)亂,夫差一度奪得霸主地位。連年的興師動眾,造成國力空虛。越王勾踐不忘會稽之恥,國力逐漸恢復(fù)。趁夫差率精銳赴黃池之會、只有太子與老弱留守之機(jī),越軍乘虛而入,并殺死吳太子。夫差匆匆趕回與越議和。吳長期窮兵黷武,民力凋敝,難以與越抗衡。公元前473年,越再次興兵,終滅吳國,夫差自殺。
詳析
王闔閭十九年夏,檇李之戰(zhàn)中,吳王闔閭病傷而死。闔閭使立太子夫差,謂曰:“爾而忘句踐殺汝父乎?”對曰:“不敢!”三年,乃報(bào)越。
元年,夫差以大夫伯嚭為太宰。習(xí)戰(zhàn)射,常以報(bào)越為志。二年,吳王悉精兵以伐越,敗之夫椒,報(bào)姑蘇也。越王句踐乃以甲兵五千人棲於會稽,使大夫種因吳太宰嚭而行成,請委國為臣妾。吳王將許之,伍子胥諫曰:“昔有過氏殺斟灌以伐斟尋,滅夏后帝相。帝相之妃后緡方娠,逃於有仍而生少康。少康為有仍牧正。有過又欲殺少康,少康奔有虞。有虞思夏德,於是妻之以二女而邑之於綸,有田一成,有眾一旅。後遂收夏眾,撫其官職。使人誘之,遂滅有過氏,復(fù)禹之績,祀夏配天,不失舊物。今吳不如有過之彊,而句踐大於少康。今不因此而滅之,又將之,不亦難乎!且句踐為人能辛苦,今不滅,後必悔之。”吳王不聽,聽太宰嚭,卒許越平,與盟而罷兵去。
七年,吳王夫差聞齊景公死而大臣爭寵,新君弱,乃興師北伐齊。子胥諫曰:“越王句踐食不重味,衣不重采,吊死問疾,且欲有所用其眾。此人不死,必為吳患。今越在腹心疾而王不先,而務(wù)齊,不亦謬乎!”吳王不聽,遂北伐齊,敗齊師於艾陵。至繒,召魯哀公而徵百牢。季康子使子貢以周禮說太宰嚭,乃得止。因留略地於齊魯之南。九年,為騶伐魯,,至與魯盟乃去。
十年,因伐齊而歸。十一年,復(fù)北伐齊。 越王句踐率其眾以朝吳,厚獻(xiàn)遺之,吳王喜。唯子胥懼,曰:“是棄吳也。”諫曰:“越在腹心,今得志於齊,猶石田,無所用。且盤庚之誥有顛越勿遺,商之以興!眳峭醪宦牐棺玉沆洱R,子胥屬其子於齊鮑氏,還報(bào)吳王。吳王聞之,大怒,賜子胥屬鏤之劍以死。將死,曰:“樹吾墓上以梓,令可為器。抉吾眼置之吳東門,以觀越之滅吳也! 齊鮑氏弒齊悼公。吳王聞之,哭於軍門外三日,乃從海上攻齊。齊人敗吳,吳王乃引兵歸。
十三年,吳召魯、衛(wèi)之君會於橐皋。
十四年春,吳王北會諸侯於黃池,欲霸中國以全周室。六月子,越王句踐伐吳。乙酉,越五千人與吳戰(zhàn)。丙戌,虜吳太子友。丁亥,入?yún)。吳人告敗於王夫差,夫差惡其聞也;蛐蛊湔Z,吳王怒,斬七人於幕下。七月辛丑,吳王與晉定公爭長。吳王曰:“於周室我為長。”晉定公曰:“於姬姓我為伯。”趙鞅怒,將伐吳,乃長晉定公。吳王已盟,與晉別,欲伐宋。太宰嚭曰:“可勝而不能居也。”乃引兵歸國。國亡太子,內(nèi)空,王居外久,士皆罷敝,於是乃使厚幣以與越平。
十五年,齊田常殺簡公。
十八年,越益彊。越王句踐率兵伐敗吳師於笠澤。楚滅陳。
二十年,越王勾踐復(fù)伐吳。二十一年,遂圍吳。二十三年十一月丁卯,越敗吳。越王勾踐欲遷吳王夫差於甬東,予百家居之。吳王曰:“孤老矣,不能事君王也。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彼熳詣q死。越王滅吳,誅太宰嚭,以為不忠,而歸。
譯文
公元前四九六年越王允常死,其子勾踐繼位。吳國起兵攻越。吳越兩軍戰(zhàn)于檇李(今浙江嘉興南)。吳國的軍隊(duì)陣列整齊嚴(yán)肅,越王勾踐派敢死隊(duì)沖鋒失敗,就改用罪人在陣前集體自殺,吸引吳軍的注意力,然后偷襲吳軍,越將靈姑浮揮戈刺傷吳王闔閭,吳軍敗退,闔閭死于途中,其子夫差繼位。夫差為報(bào)父仇,派專人侍立宮門,每逢夫差出入,便發(fā)問:“夫差,越王殺害你父親的仇恨你忘掉了嗎?”夫差則回答:“不敢忘!”終于在公元前497年,吳在夫椒(今江蘇吳縣西南太湖中)大敗越軍,迫使越國臣服,并讓越王勾踐到吳為奴三年。
三年后,夫差不聽伍子胥的勸告,沒有殺越王勾踐,放其回國。
公園前485年,夫差在黃池(今河南封丘西南)會盟諸侯,擊敗晉而成為霸主。
公園前478年,越國攻吳,兩國軍隊(duì)在笠澤(水域名,在今蘇州南,自太湖東至海,南與吳淞江平行)夾水對陣,夜里,越軍左右兩小隊(duì)兵卒或左或右,擊鼓吶喊,佯攻吳軍兩翼。吳軍分兵防御,而越國三軍主力暗暗涉水,猛攻吳國中軍,吳國大敗。
公元前473年,越軍第三次大規(guī)模進(jìn)攻吳國,將夫差包圍在姑蘇山上。夫差派公孫雄肉袒膝行,向越王勾踐求和未果。夫差羞愧交集,說道:“吾無顏見子胥也。”說罷,蒙面自殺。
夫差 - 雄起—夫椒之戰(zhàn)
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在吳楚爭霸戰(zhàn)爭中,吳王夫差率軍在夫椒(今江蘇太湖中洞庭山)大敗越軍的作戰(zhàn)。
這年,越王勾踐聞吳王夫差為報(bào)父仇,正加緊訓(xùn)練軍隊(duì),準(zhǔn)備攻越,遂不聽大夫范蠡的勸阻,決定先發(fā)制人,出兵攻吳。吳王聞報(bào),悉發(fā)精兵擊越。兩軍戰(zhàn)于夫椒。越軍戰(zhàn)敗,損失慘重,僅剩5000余人,退守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南)。吳軍乘勝追擊,占領(lǐng)會稽城(今浙江紹興),包圍會稽山。越王無奈,采納大夫范蠡、文種建議,派文種以美女、財(cái)寶賄賂吳太宰伯演,請其勸吳王夫差準(zhǔn)許越國附屬于吳。伍員請吳王勿許。此時,夫差急于北上與齊爭霸,不納伍員之言,遂與越講和,并率軍回國。
點(diǎn)評:夫椒之戰(zhàn),吳王夫差雖然獲勝,但許越議和,沒有乘勝一舉滅越,為以后越國的發(fā)展及繼而攻滅吳國埋下了隱患。
夫差 - 禍起—西施
人物簡介
西施,名夷光,越國人,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生于浙江諸暨苧蘿村。苧蘿村有東、西兩個村子,西施家住西村,因?yàn)榇遄永锏娜舜蠖夹帐杂辛恕拔魇钡姆Q謂。
因?yàn)榧揖池毢,所以西施很小就開始幫著家里干活,平時經(jīng)常在溪邊浣紗,西施的美貌遠(yuǎn)近聞名,但西施的身子卻有些弱,有心口疼的毛病。每次病發(fā)她都皺著眉頭,捂著心口,緩步前行,人們管這姿勢叫“西施捧心”,可見生病的西施也是楚楚動人,這事讓東村的一丑女知道了,于是便也學(xué)著西施的樣子走路,但走起來十分難看,比她平時的樣子還要丑很多,成了大家的笑料,于是別人把這個丑女叫作東施,“東施效顰”就出自于此。
緣由
春秋末期,各諸侯國稱雄,吳國和越國開戰(zhàn),結(jié)果越軍大敗,越國國王勾踐向吳國國王夫差乞降。吳王夫差不聽大夫伍子胥“殺掉勾踐,以絕后患”的勸告,卻采納被越王買通的奸臣主張,允許越國投降,把勾踐夫婦和越國大夫范蠡囚禁在姑蘇虎丘,為夫差養(yǎng)馬。勾踐君臣含垢忍辱,裝得非常恭順,夫差以為他們已真心臣服,3年后就把他們放回越國。
勾踐安全回到越國后,立志復(fù)國,臥薪嘗膽,勵精圖治。經(jīng)過“10年生聚,10年教訓(xùn)”,越國逐漸強(qiáng)盛起來,一心要打敗吳國,但是,當(dāng)時越國的軍事實(shí)力遠(yuǎn)遠(yuǎn)不敵吳國。勾踐在訓(xùn)練軍隊(duì)、發(fā)展農(nóng)業(yè)的同時,對吳王夫差實(shí)施了歷史上著名的“美人計(jì)”。
“美人計(jì)”的具體導(dǎo)演是春秋末年越國大夫范蠡。范蠡曾隨越王勾踐到吳國做人質(zhì)3年,深知吳王夫差的致命弱點(diǎn)。針對吳王夫差好色的特點(diǎn),范蠡便策劃實(shí)施了“美人計(jì)”。
范蠡按照越王勾踐的要求,在民間尋覓美女。擔(dān)任這個歷史重要任務(wù)的美女,不僅要美麗過人,而且要膽量過人,機(jī)智過人。經(jīng)過千挑萬選,范蠡選定了西施和鄭旦。當(dāng)時范蠡和西施一見面,西施的美貌與純真便打動了范蠡,而西施的心里對這位年少英雄、氣度不凡的將軍也是一見傾心。范蠡向西施說明了選美的原委,西施被范蠡的那份愛國熱情感染,表示愿意擔(dān)此重任。
勾踐親自接見西施和鄭旦,并讓人教她們習(xí)歌舞和宮廷禮儀,讓人為她們講解歷史、時局和權(quán)謀。勾踐還親自給西施面授機(jī)宜。勾踐把神圣的政治任務(wù)交給她們,交待了三件大事:沉溺夫差于酒色之中,荒其國政;慫恿夫差對外用兵,耗其國力;離間夫差和伍子胥,去其忠臣。
相遇
本身好色成性的吳王見了西施,自然十分歡喜。西施聰明、伶俐,時刻牢記自己來到吳國的政治使命,她用盡渾身解數(shù)讓吳王寵愛她并聽信她的話,夫差果然對她寵幸有加。 大臣伍子胥認(rèn)為這是“美人計(jì)”,苦心勸諫,夫差卻充耳不聞,立刻將西施納入后宮。
吳王夫差命人在靈巖山為西施建了館娃宮,在館娃宮附近修了玩花池、玩月池、吳王井、琴臺,還有采香徑、錦帆徑和打獵用的長洲苑。還修了響屐廊,就是在地上鑿一個大坑,把大缸放進(jìn)坑里,然后在上面鋪上木板,再鋪平,夫差讓西施穿著木屐在上面跳舞,咚咚有聲,所以叫響屐廊。
到了春天,夫差就和西施到采香徑、玩花池游玩;到了夏天,夫差就和西施在洞庭的南灣避暑,享受自然的“空調(diào)”。南灣有十多里長,兩面環(huán)山,吳王將此處取名為“消暑灣”,并令人在附近鑿了一個方圓八丈的白石池子,引來清泉,讓西施在泉中洗浴,起名為“香水溪”;秋天兩人一起攀登靈巖山,看靈石,賞秋葉;到冬天下雪的時候,夫差與西施披著狐皮大衣,令十多個嬪妃拉車尋梅,全然不顧嬪妃們汗流浹背,每次都要盡興后方才返回。
如此挖空心思地玩樂,可見吳王夫差已不顧朝政社稷,一門心思全放在西施身上。
吳王夫差對西施是越來越喜愛,西施也時刻想著怎樣讓吳王高興,怎樣讓吳王把更多的心思放在自己身上,好讓吳王能成無道之君,荒廢國事。西施還用了一個得力的助手伯嚭。伯嚭是吳國的大夫,深得吳王寵信,為人奸詐貪婪。越國利用他的這一弱點(diǎn),經(jīng)常給他送些金銀珠寶和美女,因而他對越國也是死心塌地,常常與西施兩個一道向吳王說越國的好話。
越國在勾踐的治理整頓下,國力日益增強(qiáng),軍隊(duì)也已訓(xùn)練有素。吳王夫差感到威脅,想要征伐越國,被伯嚭大夫巧言阻撓。
開戰(zhàn)
不久齊國與吳國關(guān)系惡化,夫差想要攻打齊國。伍子胥認(rèn)為,越國才是心腹大患,不宜遠(yuǎn)征齊國。但伯嚭大夫卻力主攻打齊國,并保證出師必捷,結(jié)果吳王僥幸勝利,一向與伍子胥有矛盾的伯嚭就乘機(jī)挑撥吳王和伍子胥之間的矛盾,吳王將伍子胥賜死,提拔伯嚭為相國。
伍子胥一死,越王認(rèn)為可以攻打吳國了,公元前482年夏,越國伐吳,吳國潰敗,正如后人所說:“吳之亡,應(yīng)由昏君夫差、奸佞伯嚭大夫負(fù)責(zé)。”
西施結(jié)局
吳國敗后,西施也不知去向,對于西施的結(jié)局,現(xiàn)在有兩種說法:
一是說她感覺已為國盡忠,但夫差對她百般疼愛確實(shí)出自真心,在與他相處的日子里,西施越來越感覺他的好,到完成任務(wù)的時候,她發(fā)覺自己已真正地愛上了夫差,而戰(zhàn)爭又讓她失去了夫差,她也無顏見范蠡,同時深感對不起夫差,于是投湖自盡。
二是范蠡找到了西施,兩人泛舟五湖,成了一對神仙眷侶。在《吳地記》中記述有關(guān)范蠡與西施在越國破吳后破鏡重圓、泛湖而去的說法。
夫差 - 墓
歷史上記載夫差墓在秦余杭山之卑猶。但在民國初年,國民黨元老、云南李根源留居蘇州時,曾寫《西山訪古記》一文。他親自察訪有關(guān)的古跡,竟未找到夫差之墓,最后斷言夫差墓不在蘇州,至今成了一個謎。
據(jù) 《吳越春秋·夫差內(nèi)傳》記載:夫差被圍姑蘇后,曾偕陪臣一起突圍,晝行夜遁三日三夜,直到秦余杭山,后面追兵迫近,他問前面為何地? 眾說前有胥山,他一聽當(dāng)即心里發(fā)慌,知道自己命將絕矣,愧對列祖列宗,愧對伍子肯,就舉劍自刎,而九個陪臣也盡忠而亡,一時悲慘至極。 據(jù)無錫民間傳說,夫差死后,越王勾踐為了表明自己是仁君,提出厚葬吳王夫差,遂在太湖中的一座孤島拖山(今名,該島距今馬山八公里)上建墓。他動用5萬官兵在對岸的吳塘門挖土,一人一筐,運(yùn)至拖山,堆成土墩。至今拖山頂上還有一個大土墩,旁邊有九個小土墩,在太湖周圍的老百姓稱它為夫差墓。
當(dāng)?shù)厥饕痪渲V言:欲見夫差身,要到齊水面。原來大土墩的下面滿是石排,勾踐為了穩(wěn)坐江山,讓吳族永遠(yuǎn)不得翻身,想出了深埋夫差的惡毒計(jì)謀。歷史上也有所評論。如今吳塘門還有不少深潭,傳說是當(dāng)年挖土所留。據(jù)說在民國初年,有三個小墩被盜,拿出來九只古樂器,形像橄欖形,二頭有孔,中間皆空,太湖上多風(fēng),常發(fā)出嗡嗡聲,盜墓人疑為有邪,不敢拿走,放在島上大王廟的神龕中,后被南方泉塾師朱浩然趁夜偷走,到上海文物市場出售,獲得巨款。。該島面積不大,綠樹成蔭,翠竹搖曳,風(fēng)景如畫,是太湖中的一顆明珠,F(xiàn)雖有柑桔研究所在島上種植柑桔。
夫差 - 夫差盉
吳王夫差是中國春秋末期的吳國君王,流傳至今,有關(guān)他的歷史實(shí)物已是少之又少。吳王夫差盉,就是兩千多年前吳王夫差遺留下來的唯一一件青銅酒器。
這只盉,高約27.8厘米,口徑11.7厘米,腹徑24.9厘米。整個盉通體上下都由龍紋進(jìn)行裝飾,表明了它出身高貴,應(yīng)該是春秋時期某諸侯國的宮廷用具。這件盉的頂上有蓋,蓋上有系,套在鏈上的一端,另一端與提梁上的小系相接。
整個器物上最突出的是盉的弧形提梁,采用了一個龍的造型,提梁內(nèi)部是中空的,由無數(shù)條小龍相互糾纏交結(jié)而成,這被稱為透雕交龍紋。盉的腹部呈扁圓形,圓口深腹。盉表面上也飾有變形的龍紋。腹的一側(cè)有一個短而曲折的龍頭流,圜底下置三個獸蹄形足,足的上部是變形獸面紋。整個器型極為規(guī)整而優(yōu)美。
這件青銅器造型古樸典雅,堪稱中國春秋晚期青銅鑄造的上乘之作。吳王夫差盉上還刻有一句銘文,它不僅標(biāo)志著此盉的身份,更揭示了兩千多年前這位君王的一段情感故事。
盉的肩上有一周銘文,銘文大意是吳王夫差用諸侯敬獻(xiàn)給他的青銅,為一位女子鑄了這件盉。
夫差 - 夫差矛
矛,中國古代用于直刺,扎挑格斗的冷兵器。由矛頭和矛柄組成。矛頭多以金屬制作,矛柄多采用木、竹和藤等材料制作,也有用金屬材料的。矛長通常為1.8-2.7米,有的達(dá)4米多。矛頭一般長40厘米,有的達(dá)80多厘米。早期的矛頭為石頭或獸骨,隨科學(xué)技術(shù)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青銅和鐵制矛頭。
春秋后期。刺擊兵器。器身與劍身相似而稍短,中線起脊,脊上有血槽,兩面血槽后端各鑄一獸首。骹中空,骹口扁園。通體滿是菱形幾何暗紋;坑绣e金銘文兩行八字,記器為吳王夫差自做。冶鑄精良,花紋優(yōu)雅,保存完好可與越王勾踐媲美。1983年湖北江陵馬山出土。現(xiàn)藏湖北省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