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駘 - 簡介
臺駘,上古五帝之一帝嚳時人,時為治水的官吏,是上古金天氏少昊的后代,所屬部族是最早的一批晉人,故事散見于《左傳》《山海經(jīng)》《史記》《水經(jīng)注》等古典籍。傳說臺駘是一位了不起的治水大師,遠在荒蠻上古時,洪水滔天,泛濫成災(zāi),被授為玄冥師(負責治水的官吏)的臺駘為平水患,輾轉(zhuǎn)于甘肅、陜西、山西、青海等廣大地區(qū),降伏水魔,造福人民。對于臺駘的功績,許多歷史文獻中均有“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為玄冥師,生允格、臺駘。臺駘能業(yè)其官,宣汾洮、障大澤……帝用嘉之”的記載。臺駘子承父志,經(jīng)過長期艱苦的與洪水作斗爭,九州滌陂,四海會同,終于以告成功于天下。從此,水歸河道,眾民乃生,萬國為治。因為治水有功,臺駘受到帝顓頊的嘉獎,被封為掌管汾州一帶的地方官員,并受到當?shù)厣、黃、蓐、姒等國家的祭祀。臺駘死后,被尊為汾河之神,又稱臺神。
臺駘 - 治汾始祖
上古時,煙波浩淼的汾河本來是由北往南,至三門峽方向浩浩注入黃河的。但通過研究考證,卻驗證了當時晉南一帶由于地殼頻繁運動,中條山不斷隆起,致使汾河下游河道中斷,河水四溢,發(fā)生汾水與洮河(今涑水)爭道的現(xiàn)象,洮河排泄不暢,造成晉南大面積洪災(zāi)。便是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臺駘登場了。上古時期,由于生產(chǎn)力比較落后,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相對很薄弱,所以對于風雨雷電,洪水旱澇等自然現(xiàn)象認為是上天作祟,向人類施以懲誡,所以一旦災(zāi)害來臨,往往以為是神靈震怒,并不會主動參與到與自然斗爭中去。因而當汾河泛濫,洮水洶涌,多數(shù)人只會虔誠地祈禱神靈禳災(zāi)滅禍,消極抵御洪水,做不到認真對自然現(xiàn)象加以分析而有所反應(yīng)。臺駘的適時出現(xiàn),其面目已不僅僅是晉南地域百姓的拯救者,而是人類發(fā)展歷程中,通過智慧認識和改造自然邁出堅實一大步的踐行者。面對滔滔洪浪,經(jīng)過艱苦細致的勘察測量,臺駘在今侯馬臺神村一帶汾河大拐彎處開鑿出了新的汾河河道,使南北流向的汾水開始有目的地滾滾向西,與洮水分開水道,形成了今天的汾河水系分布格局。而附近的東臺神和西臺神二村,也成為汾河流域唯一一處以臺神命名的村落。臺駘死后,其歷史功德久久流傳,人們立廟造碑,把他推崇為“雨神”和“雨師”。每逢農(nóng)歷五月十八日,汾河沿岸的許多地方都要舉行傳統(tǒng)廟會,百姓齊聚臺駘廟,盛況空前,以此紀念這位“能御大災(zāi),能抵大患,有功于民”的一代治水大師。五代十國時期,后晉天福年間(936-943)臺駘被追封為昌寧公,宋代又被追謚靈感元應(yīng)公。
臺駘一生活動在汾河流域,對山西有拓荒之勛,啟蒙之恩,開化之惠,是名符其實的“開發(fā)山西第一人”。臺駘先于共工孔壬、鯀禹父子之前治水并取得巨大成功,亦無愧“華夏治水第一人”的贊譽。在他的治理下,汾河流域根治水患,當?shù)匕傩瞻簿訕窐I(yè),繁衍后代,使晉南成為一片適宜人類生息的沃土,并加速了當?shù)厣鐣、生產(chǎn)、文化等方面優(yōu)于其它地域的發(fā)展,更為其后的堯、舜、禹相繼在晉南建都(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奠定了地理與物質(zhì)上的先決條件,使華夏文明在晉南薪火相傳并發(fā)揚光大。后人致以臺駘極高的敬意,臺神廟神龕的一副對聯(lián)對臺駘的事跡作了很好的概括:“統(tǒng)系出金天,障澤惟勤,三晉人民歌圣德;謹猷在汾地,安瀾普慶,一方保障賴神功。”臺神廟楹聯(lián)又曰牶“能業(yè)其官障澤宣汾昭亙古,永垂厥德平汾靜浪到于今!5000年悠悠歲月,臺駘的功績與影響?yīng)q如涓涓細流無聲地浸潤著整個三晉大地。
臺駘 - 侯馬臺神廟
臺駘死后被汾河沿岸百姓廣為供奉,太原、寧武、汾陽、侯馬等地至今仍存有多處臺神廟,其中歷史上始建最早、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處位于侯馬市西臺神村北的古翠嶺上,傍汾而立,地望極佳!蹲髠鳌飞线@樣記載侯馬臺神廟的來歷:公元前542年,晉平公患病,巫師稱為實沈和臺駘作祟所致。不想滿朝大夫,竟對實沈與臺駘一無所知。恰逢鄭國子產(chǎn)聘問晉國,探望平公病情,遂向其請教實沈、臺駘來歷。子產(chǎn)為法家祖師,知識淵博,口才極好,他即席將實沈和臺駘做了演述:實沈是上古高辛氏之子,與同住曠林的兄長伯閼交惡,被帝堯遷至大夏,以參星定時節(jié),參星是晉國的星宿,實沈為參星之神;臺駘是金天氏的后代,善于治水,疏通了汾、洮(今絳縣、聞喜的涑水河)水患,封堵大澤,保證了百姓的生息繁衍,被顓頊封予汾川,為汾河、涑水之神。臺駘和實沈是晉國的山川和星宿之神,怎會傷害晉國的君主?平公的病癥,應(yīng)是勞逸、飲食、享樂、女色等生活上的不合理所致。子產(chǎn)所述,使晉國君臣深感佩服。后來,晉平公為頌揚臺駘治水的功績,在國都新田古翠嶺修建了中間大兩側(cè)小的三座宮殿,祭祀臺神,祈禱其庇佑晉國社稷繁榮昌盛。上世紀60年代,經(jīng)考古勘測,侯馬臺神古城外西北角距古翠嶺500米處,確認為古臺神廟的夯土臺基。以當時“左祖右社”建設(shè)格局來看,臺神廟位于當時晉景公宮殿的正右側(cè)。以神廟為中心,在侯馬市西臺神村、銅廠、東臺神村一線發(fā)掘出了呈半圓形的祭祀帶,可見其當時是被作為晉國的社神來看待。僅面積來看,當時臺神廟的規(guī)模之大,祭祀之盛,可窺一斑。祭祀帶出土的實物經(jīng)考證均為東周時期,而其中一玉片竟書寫“少昊”二字,更證明古廟為祭祀作為少昊后人的臺駘無疑。事實證明,現(xiàn)存臺神廟與原古臺神廟近在咫尺,有一脈相承的正宗地位。臺神廟周圍,還出土許多宋、元、明、清等朝代的琉璃瓦碎片,證明該廟宇歷代均曾修復(fù)。
侯馬臺神廟占地約10000平方米,整個建筑群全部坐落在高約10米的古翠嶺上,建筑9處40余間,主要有臺王寶殿、娘娘殿及其獻殿和春秋樓。臺王寶殿坐落在神廟中軸線上,坐北朝南;娘娘殿位于臺王寶殿及其獻殿的東側(cè);兩座獻殿房頂部分相連,下留一通道,殿檐下為門樓形式;春秋樓即以門樓下的通道為中軸線而建,乃祭祀關(guān)帝之場所。整個建筑格局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廟宇建筑中“三教合一”的獨特風格。將釋、儒、道三教的崇拜有機而互不沖突地融為一體,是體現(xiàn)臺神的包容?抑或是預(yù)示他能夠兼濟這三教的追求?尤為值得讓人稱道的是,獻殿橫梁上懸掛一面金字匾額,上書四個大字“能三不能”,這是什么寓意呢?其實這是在借臺駘的功績曉喻世人,其“能三”的寓意指:能像臺駘那樣開山通河不能?能像臺駘那樣為天下造福不能?能像臺駘那樣廉潔奉公不能?至今看來,對今人仍不失為一道難得的訓勉碑,F(xiàn)存廟宇外圍通體被磚砌石壘,頂部包以女墻垛口,根據(jù)走勢自然形成一處船形城堡式大基座。遠遠望去,仿佛洪荒中和災(zāi)民們風雨同心的臺駘乘著一葉孤舟穿越數(shù)千年的歷史時空剛剛停泊在潺潺奔流著的汾河邊。
臺駘 - 晉祠臺駘廟
晉祠內(nèi)的臺駘廟,坐落于圣母殿南側(cè),并不大,里面塑著臺駘神像,白面長須,神清氣靜,塑像后是彩繪壁畫,內(nèi)容為先民們漁獵耕種,一派田園風光,表明臺駘治水功成后,先民得以生產(chǎn)繁衍,暗含著對臺駘的贊頌。
這座廟是晉祠東莊人,明朝嘉靖年間曾任過浙江按察副使的高汝行主持修建的,晉祠臺駘廟的廟額就出自他的手筆。民間傳說,高汝行在浙江做官時,乘船外出遇大風浪,危難之時,有一白須老人前來搭救,終于脫險。高汝行千恩萬謝,詢問姓名。老人先是不答,再三請求才說是“臺駘”。高汝行起先不解,后來才明白是他家鄉(xiāng)的汾河河神,回來后就建廟塑像以酬神恩——這應(yīng)該是臺駘第二次顯靈了吧,雖然是神仙,但從山西跑到浙江也有點難為他了!
傳說當然只是傳說,高汝行為何要修建臺駘廟,圣母殿北側(cè)的《重修臺駘廟碑記》中記載得很清楚,雖然也是出于酬神,但并不報一人之私恩,而是順東莊眾人之情。碑記中說,這個廟是“東莊高氏之所獨建也,其不建于東莊,而建于此地者,因臺駘澤為水之東匯,故建于其源頭”。臺駘宣汾洮障大澤,東莊人首獲其利,再加上“山川之神,則水旱癘疫之災(zāi),于是乎秇之”的古老觀念,才有此廟的修建。一直到解放前,晉祠臺駘廟的維修整飭都是由東莊人世代負責。
距晉祠十余里王郭村的臺駘廟是原太原縣臺駘公廟,“歲時祭祀”于此。方志中記載,此廟唐朝時就有,規(guī)模甚大,占地30畝,房屋200余間,亭臺樓閣林立,但屢遭兵燹天災(zāi),清末時已毀敗不堪,逐漸荒蕪。
臺駘 - 張氏祖祠臺駘廟
張氏祖祠臺駘廟,晉祠圣母殿南側(cè)和晉祠東南一公里許王郭村之東北各有一座。
臺駘是開拓太原最早的人!蹲髠?昭公元年》記載,說黃帝之子金天氏少昊青陽有裔孫,叫昧,任治水官,生兩個兒子,叫允格、臺駘。臺駘能繼父職,治理了汾河、洮河和大澤。大澤也稱晉澤,經(jīng)臺駘治理后,人們始處太原,故又稱臺駘澤,即今晉祠之東盛產(chǎn)晉祠大米的大片稻區(qū),譽為“北國江南”。臺駘治水有功,受到帝顓頊嘉獎,封于汾川,為汾河之神。臺駘是一位早于大禹的大禹式治水人物,后人建廟祭祀,即臺駘神廟。
晉祠臺駘由明代東莊高汝行所建,據(jù)說原因有二:一、高氏東莊地處臺駘澤之西畔,東莊百姓首獲其利;二、高汝行任浙江按察副使赴浙拒倭,途中涉江遇風浪,而救其脫險者,自稱叫臺駘。為感神恩,修建了臺駘廟。
王郭村臺駘神廟始建無考,據(jù)史、志載,早在唐代就有此廟,唐大中六至九年( 852—— 855),河東節(jié)度使盧鈞,“不欲稱名”,改“汾水川祠”。五代后晉天福六年(941)封“昌寧公”,又稱“昌寧公祠”。宋真家天禧四年(1020),封“靈感元應(yīng)公,賜額宣濟”。明洪武七年(1374)重修。清順治六年(1649),毀于兵火。嘉慶十七年(1812),又受汾水漫淹。道光十九年(1839)重修,僅建正殿三間,東西耳房、廂房各五間,山門、鐘鼓二樓及西偏院一所。之后失修,殿宇傾圮,古木被代,廟院荒蕪,只有臺駘神像為村民保護至今,藏于原廢正殿改修的平房內(nèi),現(xiàn)在廟址東西39米,南北37米,總面積1248平方米。
臺駘神廟是張氏祖祠。唐林寶《元和姓纂》和宋歐陽修《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皆載黃帝子少昊青陽生揮,為弓正,始制弓矢,賜姓張氏,為張氏之祖!稜栄?釋詁》:“正”即“長”。“弓正”即“弓長”,合起來便是“張”。明、清張氏族譜記載:“始祖揮公受封之國在山西太原府太原縣。揮生昧,昧生臺駘”,“廟在太原縣尹城里”,所居張氏“尹城派,天下通派之祖也”。尹城里即今王郭村。
王郭村西五里有天龍山,東麓神仙峁下有青陽河,古有青陽廟,祀張氏先祖少昊青陽,有張孟談配享。戰(zhàn)國初,張孟談相趙襄子抗智伯解晉陽之圍,功成身退,隱于“負丘”,即此。南有張氏祖塋,張家墳溝。再南為南峪,有張三豐墓。王郭村內(nèi)有明、清張氏民宅古建、張家巷等,皆張氏古跡。臺駘不僅是一位早于大禹的治水人物,受到后人的尊敬,他還是張氏先祖。臺駘神廟——張氏祖祠無疑是海內(nèi)外張氏尋根謁祖的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