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河南省伊川縣人。武昌起義爆發(fā)后,天縱率精兵千余人攻打洛陽。袁世凱篡國后,企圖拉攏王天縱,民國7年(1918年)1月,王天縱在豫西招集萬余人,組成河南靖國軍。后轉(zhuǎn)至鄂西,與北洋軍閥作戰(zhàn)。民國8年(1919年),到重慶參加了唐繼堯召開的川、滇、黔、豫、鄂五省靖國軍事會議。會后準備北上援陜。民國9年(1920年)病死夔州(今四川省夔縣),時年42歲。
王天縱(1879年~1919年),又名天同,字旭九,號光復。河南省伊川縣人。18歲時,不滿當?shù)毓俑姆饨ńy(tǒng)治,到楊山聚眾拉桿,打富濟貧。武昌起義爆發(fā)后,天縱率精兵千余人攻打洛陽,突破天險函谷關,攻取靈寶、澠池等地。后率輕騎南下占領南陽。
袁世凱篡國后,任命王天縱為京師軍警督察副處長,授陸軍中將銜。
民國6年(1917年),張勛復辟。王天縱率部攻打張勛公館,逼張?zhí)舆M荷蘭使館。孫中山任命他為靖國豫軍總司令。
民國8年(1919年)病死夔州(今四川省夔縣),時年41歲。
生平
王天縱(1879-1919) 靖國豫軍統(tǒng)帥。字旭九,號光復。河南嵩縣人。
早年從事反清活動,曾游歷日本。
1898年在嵩縣楊山聚眾拉桿,人稱"中州大俠"。
1911年武昌起義后,在豫西響應,被舉為“丁部大將軍”,在攻打洛陽的計劃失敗后,回軍陜西參加東征軍。王率師入盧氏經(jīng)商雒,于1911年11月中旬到陜西潼關,與張鈁(字伯英,新安縣人)領導的秦隴復漢東征軍匯合,改稱秦隴豫東征軍。
張鈁委任王天縱為先鋒官兼第1標標統(tǒng),后任河南副都督。
1912年2月14日,孫中山辭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職務,袁世凱繼任。南北議和后,袁招王天縱進京。5月,王天縱將其部屬交馬文德負責,自帶一連衛(wèi)隊進京。至京,袁世凱多次召見,詢問其經(jīng)歷后,委任王為京師總督察處副處長,加陸軍少將銜。并將王所帶衛(wèi)隊也編入督察處的稽察隊,供其指揮。
1913年,袁任命王天縱為直、蘇、豫、鄂四省剿匪聯(lián)軍總司令。1916年參加討袁。1917年參加討伐張勛之役,親率原帶衛(wèi)隊,冒著槍林彈雨,扒開南河沿以北的圍墻,架起云梯,猛攻張勛公館,迫使張勛逃入荷蘭使館。
孫中山在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他通過田范九與孫中山取得了聯(lián)系。不久,到上海謁見了孫中山。孫任命他為靖國豫軍總司令。
民國7年(1918年)1月,王天縱在豫西招集萬余人,組成河南靖國軍。后轉(zhuǎn)至鄂西,與北洋軍閥作戰(zhàn)。民國8年(1919年),到重慶參加了唐繼堯召開的川、滇、黔、豫、鄂五省靖國軍事會議。會后準備北上援陜。民國8年(1919年)病死夔州(今四川省夔縣),時年4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