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簡介
趙申喬(1644年-1720年),字慎旃,又字松五,號白云舊人 ,江南武進人(今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清朝官員。明末御史趙繼鼎之子,狀元趙熊詔之父。大學士李光地的門人!澳仙桨浮笔录臋z舉人,亦因為此案,與趙申喬兒子趙熊詔因科舉結(jié)怨的戴南山被康熙帝斬首。
康熙八年(1671年)中舉人,次年聯(lián)捷進士。二十年(1681年),授河南商丘縣知縣。二十七年(1688年),升任刑部主事。三十三年(1674年),遷刑部員外郎。
康熙四十年(1701年)經(jīng)直隸巡撫李光地舉薦,擢浙江布政使,革除南糧口袋及藩司陋規(guī),以廉名顯于世。次年升浙江巡撫,加右副都御史銜。不久,改偏沅(湖南)巡撫。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升左都御史。誥封資政大夫。五十年(1711年),擔任辛卯順天鄉(xiāng)試正考官。同年,檢舉《南山集》作者戴名世“狂妄不謹”,引發(fā)“南山集案”,名世被斬。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以左都御史充壬辰科會試大總裁。五十二年(1713年),改戶部尚書。五十七年(1718年),以戶部尚書兼管錢法事務(wù),充戊戌科會試副考官?滴跷迨拍辏1720年)卒,謚恭毅。雍正元年(1723年)贈太子太保。乾隆四年(1739年)入祀賢良祠。
起初授河南商丘知縣,頗有政績,外加做事嚴謹,很得上司賞識,在官場上步步高升。后因為直隸巡撫李光地的推薦,被康熙越級提升為浙江布政使,起初趙申喬堅辭不去,康熙曉諭他道:“浙江乃財賦要地,自上任布政使張鵬翮去后,錢糧蒙混不清,如今委派你當此重任,定要秉公察核,不虧損錢糧,不連累百姓。布政使為一省之表率,你清廉了,百官自然以你為表率,”申喬頓首稱謝。稱必將盡心職守,不負皇上所望。
趙申喬輕車簡裝,前去上任,沒有隨身帶一個幕僚,查對帳目等大小事宜皆自己動手,認真勤勉,浙江官場風氣大為改觀。第二年,康熙因申喬居官清正,能信守諾言,將他遷為巡撫。布政使舊時有孝敬費用,亦有平時的火耗錢,申喬省吃儉用,積下二千余兩銀子,全部封存起來給下一任代理布政使,對他說:“這里的錢糧混亂,今年能征收成功,已經(jīng)十分困難,下一年可能更難,這些錢足以辦得了一些的事情了,沒有必要的話,不要再去驚擾百姓。”
趙申喬不但廉潔,性格亦十分耿直,眼里容不得沙子,任江蘇巡撫時,他幾乎參遍了江蘇官員,一次,他參奏提督俞益謨私取兵糧三十五石,康熙下詔詰問益謨。益謨反而彈劾申喬為人太過苛刻,誣陷大臣?滴鯇⑸陠桃徊⒔夤儋|(zhì)訊,隨后命尚書蕭永藻細查此事,得知申喬所說屬實,下詔罷了益謨的官,命申喬還職。亦愛他的不懼權(quán)貴,將他升為御史,他對他的脾氣不太放心,曾經(jīng)說道,申喬為人甚是清廉,但就是有點小脾氣,人人皆都害怕他的耿直。朕喜愛他沒有私心,是以處處護惜他。
過不多久,趙申喬又上疏,說道每年農(nóng)忙時,京師當考慮到這個時令的原因,停止民間訴訟?滴鹾懿桓吲d這個有點無理的建議,但仍然耐心地回復(fù)他道:“農(nóng)忙停訟,聽之似有理,實乃無益。民非獨農(nóng)也,商訟則廢生理,工訟則廢手藝。地方官不濫準詞狀,準則速結(jié),訟亦少矣。若但四月至七月停訟,而平日濫準詞狀,又復(fù)何益?且此四月至七月間,或有奸民詐害良善,冤向誰訴?!苯o他分析了“停訴”的不利之處之外,康熙亦嚴正地告誡他:“讀書當明理,事有益於民,朕即允行,否則斷乎不可也!
趙申喬因為性格正直,不畏強權(quán),康熙皇帝對他確是十分偏愛,他曾經(jīng)康熙四十二年隨康熙皇帝巡游江南,之后趙申喬給弟弟寫了一封信,記錄了他與皇帝一路上的答問,實在是一部 《伴君日常生活錄》。當時皇帝問他文章寫得如何,字寫得怎么樣。趙申喬自謙:臣已花甲之年,做文章不行,字也寫得不好,臣弟趙申季自幼習練文徵明的字,倒有幾分神似;实塾謫査銉鹤尤绾,趙申喬答說兒子趙熊詔尚正在家中功讀,以期有朝一日能考取功名,皇帝點頭含笑。后來,他的弟弟果然中了進士,他的兒子也在康熙四十八年中了狀元。除去他們個人的努力,趙申喬的推薦應(yīng)該也是不可忽視的。
南山案文字獄
康熙五十年(1711年),趙申喬檢舉參奏《南山集》的作者戴名世“狂妄不謹”,名世被斬,此即清初文字獄“南山案”。
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十月,發(fā)生一件震驚全國的文字獄,當時有一個叫戴名世的翰林院編修,自幼喜讀史書,到了晚年,四出購買野史、雜史,訪問明朝遺老,寫出了一部叫《南山集》的書。書中對南明小朝廷表示了一些同情,而且又用了明桂王朱由榔的永歷年號。這事傳到都察院御史趙申喬耳朵里,于是趙申喬就寫了一個奏章, 參奏戴名世“為書狂妄”,誹謗朝廷。在奏章中,左都御史趙申喬以“狂妄不謹”的罪名彈劾著名文士戴名世,謂其“妄竊文名,恃才放蕩,前為諸生時,私刻文集,肆口游談,倒置是非,語多狂悖,”并末直指摘戴名世的“辱君”之罪,而是給他加上了“狂妄”的名字,趙申喬亦知這個罪名不能服人,所以自稱“臣與名世,素無嫌怨,但 法紀所關(guān),何敢徇隱不言?……”
有可能趙申喬的本意只想警告戴名世一下,沒想到康熙接到趙申喬的奏書,氣憤異常,當即傳下圣旨,令刑部嚴察,不可姑息。結(jié)果判戴名世處斬,與《南山集》有關(guān)的其它人犯免死刑,發(fā)配邊疆。連桐城派方苞那樣的大文人都受到牽連。這是趙申喬舉報時都沒意想到的。
朝廷流傳戴被殺的真正原因,因他會試時名列第一,殿試卻屈居第二,僅為“榜眼”,而狀元趙熊詔就是趙申喬之子;且戴名世在士林中素享盛名,趙熊詔則才名不顯, 當時不少人傳言趙因賄賂而為狀元,戴名世當然也牢騷滿腹,趙申喬故先發(fā)制人,羅織罪名置戴于死地,以斷他人追究之想、塞他人議論之口云云
流傳畢竟是流傳,君威難測,誰也沒法預(yù)料,但是到后來趙申喬的兒子趙鳳詔因貪污被參劾,論罪處斬了。朝中竟沒有一人肯站出來求情說話,后來康熙說,趙申喬確實清廉,但他養(yǎng)的這個兒子太貪了,應(yīng)按律處斬!意思是責怪趙申喬教子不嚴,趙便上書,稱自己“不能教子、求賜罷斥”!康熙看了他的折子,龍顏大怒:“今閱趙申喬所 奏,其詞意憤激,殊非大臣之體!碑敃r的趙申喬是戶部尚書,因失大臣之體,挨了處分,戴罪留用。
當初,趙申喬舉報清初載名世著作《南山集》用南明小王朝紀年,上綱上線為載名世意圖反清復(fù)明。康熙據(jù)此制造了一個空前的文字獄冤案。京中大小官員都以鄙視的眼光側(cè)目相看。再加上受了兒子的打擊,趙申喬自覺沒臉在京城再呆下去,而康熙又堅留不讓走,七十多歲的老人,憂憂郁郁便一病不起。
后來趙申喬因病情日重,以病乞休?滴跫为勞w申喬為官清廉,令在官調(diào)治。他的兒子鳳詔的贓款未清,免予追討,并諭大學士,謂“速傳此旨,使其早知,庶服藥可效也”。
老來喪子
趙申喬的兒子趙鳳詔,由于有個清官爹,而且特受皇帝寵的緣故,進入官場,升遷相當順利,很快做到太原知府。趙鳳詔自知在行為上跟他老子沒法比,于是功夫用在了理論創(chuàng)新上,他對康熙說,官員受賄,就跟大閨女失節(jié)一樣,為人不恥。政治貞操這種說法,據(jù)我 考證,大概趙鳳詔屬于首創(chuàng)。犯了眾怒,而又能安居高官者,大都靠的是皇帝的寵信,清朝的皇帝幾乎都有這種毛病,他寵信哪個之際,大伙越是反對,他就越是寵信,非要跟眾臣對著來。但是,皇帝寵信大臣,就跟寵愛妃子一樣,長不了,時間一久,難免膩了,這個時候,寵臣倒霉的日子就到了,趙申喬也是如此。一旦大伙發(fā)現(xiàn)此老不那么吃香了,就一擁而上,在他身上找不到毛病,就沖他兒子下手。于是,有一天,趙鳳詔被上司參奏,說是受賄三十萬,不知道真的受賄這么多,還是中了圈套,啞巴吃黃連,反正趙鳳詔自己說不清,皇帝聞此大怒,痛罵趙鳳詔是天下第一貪官,下令追贓斬首,此賜,正好跟他爹天下第一清官的美譽遙遙相對。在追贓的時候,趙申喬沒少受折辱,雖然皇帝開恩不加牽連,但此老經(jīng)此事變,憂憤成疾,不久就翹了辮子,隨他倒霉的兒子去了。
五十三年,旗丁請指圈滄州民地,直隸巡撫趙弘燮議以旗退地另撥,部議不許。申喬言滄州民地有旨停圈,宜如弘燮議,上從之。時方鑄大錢,商人請納銀領(lǐng)易小錢送寶源局改鑄,命內(nèi)務(wù)府會戶部議。申喬言:“收小錢,有司責也,商人圖利,恐近藉端擾民,不可許!倍枰焉,議準申喬奏,請罷斥。上召問狀,申喬言:“司官但送侍郎畫題,為所藐視,無顏復(fù)居職。”上曰:“君子懲忿窒欲,此語宜詳思。司官藐視,但當奏劾。爾性苛急,不能容人。天地之大德曰生,非但不殺而已。蓋於萬物皆養(yǎng)育而保全之。爾在官誠廉,然豈可恃廉而矯激乎?”命任事如故。卒用申喬議,罷商人納銀領(lǐng)錢。申喬子鳳詔,官太原知府。上幸龍泉關(guān),鳳詔入謁,上以申喬子優(yōu)遇之。問巡撫噶禮賢否,鳳詔言噶禮清廉第一,上為擢噶禮江南總督。及噶禮以貪敗,上舉鳳詔問尚書張鵬翮,鵬翮言其貪。五十四年,山西巡撫蘇克濟劾鳳詔受賕至三十馀萬,命奪官按治。申喬疏謝不能教子,請罷斥,上責其詞意忿激,非大臣體,命任事如故。鳳詔坐贓罪至死。
著作
《趙恭毅剩稿》八卷,《四庫總目》多奏議、案牘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