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錫闡 - 人物簡介
王錫闡,中國明清之際的民間天文學家。字寅旭,號曉庵,江蘇吳江人。生于明崇禎元年六月二十三日(公元1628年7月23日),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九月十八日(公元1682年10月18日)。他精通天文,經常進行天文觀測。曾獨立發(fā)明計算金星、水星陵日的方法,并提出精確計算日月食的方法。所著有《曉庵新法》六卷及《五星行度解》等。
王錫闡 - 人物概述
王錫闡自幼嗜學,11歲以后,“閉戶絕人事者二十年所!逼洹霸娢那蛣庞衅鏆狻,“尤精歷象之學”。他數十年勤奮治學不輟,以觀測勤勉著稱。他在天文學歷算領域深入研究的過程中,刻苦鉆研西方歷法,積極接受西方科學知識。所著《曉庵新法》、《歷說》和《五星行度解》等,為中國近代天文學和數學的發(fā)展作出了卓著貢獻。
王錫闡年少時已形成了忠于明王朝的思想,清政府建立后,王錫闡放棄科舉,拒不仕清,在與明遺民顧炎武、潘檉章、潘耒、呂留良、張履詳等人的交往中,以及穿漢衣的言行,都表現了他“性狷介,不與俗諧”的個性和為明守節(jié)的態(tài)度。王錫闡雖一生清貧,但矢志于學,所取成就,令人矚目。著名思想家、學者顧炎武稱“學究天人,確乎不拔,吾不如王寅旭”,對王錫闡以高度評價。
王錫闡十七歲時,明朝覆亡,他放棄科舉,致力于學術研究,尤其愛好天文,常在夜間仰觀天象。每遇日、月食,必以實測來檢驗自己的計算結果。去世前一年,雖已疾病纏身,仍堅持觀測。王錫闡生活在耶穌會士東來、歐洲天文學開始傳入中國的時期。對于應否接受歐洲天文學,當時中國學者有三種不同態(tài)度:一種是頑固拒絕,一種是盲目吸收,獨他能持批判吸收的態(tài)度,從當時集歐洲天文學大成的《崇禎歷書》入手,對其前后矛盾、互相抵觸之處予以揭露,對其不足之處予以批評,進而在吸收歐洲天文學優(yōu)點的基礎上,發(fā)展了中國天文學,寫成《曉庵新法》(1663年)和《五星行度解》(1673年)二書。
王錫闡 - 人物生平
王錫闡(1628—1682年),字寅旭,又字昭冥,號曉庵,又號余不,別號天同一生,江蘇吳江震澤人。清代天文學家。
王錫闡自幼嗜學,博覽群書。17歲時,正值清軍南下,南明弘光政權覆滅,江南各地紛起抗清,王錫闡以投河自盡表示盡忠明朝。遇救之后又絕食七日,后因父母強迫不得已而復食,從此放棄科舉,隱居鄉(xiāng)間,穿古衣,用古字,以教書為業(yè)。
清初,王錫闡以遺民自命,廣交天下有氣節(jié)之士。順治七年(1650年),吳越一帶眷懷故明、恥事新朝的文人成立了驚隱詩社(又稱逃社、逃之盟),當時加入詩社的有顧炎武、潘檉章、吳炎等名流,王錫闡亦參與其中。潘、吳都是王錫闡的摯友,潘檉章之弟潘耒還曾受業(yè)于王錫闡數年。潘檉章、吳炎兩人精通史事,因念明代沒有成史,遂仿《史記》體例合著了一部《明史記》,王錫闡亦參與撰寫了其中的年表、歷法?滴醵辏1663年),清廷大興文字獄,潘、吳兩人因莊氏《明史》案被殺。驚隱詩社遭此變故遂解散。為此,王錫闡作《挽潘、吳二節(jié)士》、《齊仕門》、《廣寧門》等詩篇以表懷念。
王錫闡對天文歷算情有獨鐘。明末時,中、西歷法并行,因其中原理深奧,常人不經專門傳授難以掌握。而徐光啟所修《崇禎歷書》世人奉為典范,學者亦依其為旨歸。唯王錫闡閉戶著述,勤于觀測,每遇天色晴霽便登屋仰察星象,竟夕不寐。久之,王錫闡兼通中、西歷學,并作《西歷啟蒙》和《大統(tǒng)歷法啟蒙》,評斷中、西歷法之優(yōu)劣。崇禎間,鑒于明《大統(tǒng)歷》較為疏簡,王錫闡又著《曉庵新法》六卷,兼采中西,參以己見,首創(chuàng)準確計算日月食的初虧和復圓方位的演算法以及金星、水星凌日和五星凌犯的演算法,此書后被編入《歷象考成》,成為編算歷法的重要依據。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王錫闡作《推步交朔測日小記》,確切測算了當年發(fā)生日食的時間。后又相繼著成《丁未歷稿》、《五星行度解》、《歷表》、《歷說》、《日月左右旋問答》、《圜解》、《三辰晷志》等。其中《五星行度解》和《日月左右旋問答》側重于宇宙理論的闡釋,影響頗大。
王錫闡在天文方面的獨到見解和成就為人所稱道。時人將他與當時北方的歷算名家薛鳳祚并稱為“南王北薛”。與王錫闡交誼甚篤的顧炎武亦甚為推崇王氏的天文學造詣,曾作《廣師》一文,稱自己在天文歷算方面遠不如王錫闡。天文數學家梅文鼎甚至認為王錫闡的歷學成就更勝薛鳳祚一籌,并以未能早知王錫闡其人、與他深研此學而深感惋惜。
王錫闡艱苦力學,學問根底廣博深厚,除醉心于歷法、算學外,于哲學、詩文亦頗有造詣。他反對王陽明的心學,提倡“經世致用”,獨尊程朱理學。從中年起,便與張履祥、呂留良、錢澄之等一起講授“濂洛之學”;又應松江周篆之約,組織講學會,講習理學精義,深受后輩的推崇。王錫闡的詩文峭勁有奇氣,大多率意而出,盡意而止,頗顯清妙,處處流露出平生的志向和氣節(jié)。
王錫闡一生以志節(jié)自勵,忍饑杜門,20余年如一日,晚年更是貧病交加。友人呂留良等來訪,連粗茶淡飯也招待不起。即使如此,他仍不忘保持晚節(jié),不用時世一錢。王錫闡死時55歲,由于無子,學無傳人,加之其著作都用篆字,人多不能識,故遺稿頗多散失。后來潘耒將其幸存的50余種遺稿加以搜集刊行。在這些遺作中,除上述歷學著述外,還有與薛鳳祚、萬斯大、朱彝尊、徐發(fā)等往來的書信,今皆見于《曉庵遺書》、《曉庵先生文集》,是研究王錫闡的重要史料。
王錫闡 - 成才之路
王錫闡出生在吳江震澤,震澤是太湖的古稱,因鎮(zhèn)近太湖,遂以震澤稱之震澤,亦以小橋流水著名,有“禹跡橋”、“思范橋”、“慈云禪寺”、“慈云寺塔”、“蠡澤湖”等古跡。王錫闡曾寫有《震澤八詠》、《江南曲四首》等歌頌家鄉(xiāng)和家鄉(xiāng)人。
錫闡跟叔父度日,家境與一般農戶一樣貧困。但在11歲開始悉心于學,他的詩文基礎很好,現在吳江圖書館就藏有他的詩文集。
與所有讀書人一樣,王錫闡本可以通過科舉獲取功名,然而,1644年(清順治元年),王錫闡17歲時清兵入關,改變了他的命運。
清兵給吳江帶來了災難,震澤也遭厄運。面對這場巨變,有著忠君思想的王錫闡作出的反應是自殺殉國。他先是投河,遇救未死,又絕食七日,后來在父母強迫下才不得不重新進食。這并不是他的一時沖動,他的報國之思、亡國之痛是刻骨銘心的,這伴隨了他的一生。王錫闡放棄科舉,為明守節(jié),穿古衣、用古字表示對現實不滿。
王錫闡忠于亡明,不愿與清廷合作,自然地與明朝遺民中的一些志同道合者走到一起。他最密切的朋友是潘檉章和吳炎。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和十三年(1640年)的時候,也就是王錫闡10~11歲時,潘檉章跟從他的父親潘凱到震澤康莊別墅吳氏家里做客,而當時,正巧潘檉章的朋友,同樣是平望人的吳炎也跟從叔父吳宗漢到震澤住在王錫闡家里?登f別墅吳氏家與王錫闡家相距二里多路,于是王錫闡就相識了潘檉章。他們就一起參加了以眷懷故明、恥事新朝為宗旨的驚隱詩社,一起仿《史記》體例,編《明史記》。該記由潘檉章作本記和志,吳炎撰世家列傳,王錫闡寫年表歷法,戴笠編流寇志。從順治十一年(1654年)開始,他們寒暑無間,埋頭寫作。然而就在《明史記》已成十有六七,即將完成之時,受浙江湖州府富商莊廷鑨“明史案”牽連,清康熙二年(1663年)2月潘檉章、吳炎遭逮捕后被斬杭州弼教坊。“明史案”使王錫闡變得謹小慎微,以后不再熱心于為亡明修史了。
就在這時,西方耶穌會士來華,為達到傳教的目的,他們帶來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學知識,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歷史上第二次較大規(guī)模的中外文化交流,史稱西學東漸。西學東漸,對中國科學影響最大的是天文學,這為王錫闡研究天文學打開了大門。
王錫闡不求取功名,又不能編寫明史,但他在歷算方面有特長,王錫闡自幼博覽群書,尤精通歷法、算學,在潘檉章家里的私塾中教書,與潘耒講論算法,于是,他開始投身于天文學的研究。王錫闡作為民間天文學家,研究得不到政府的資助,且不說他無法買必要的書籍,平時還為生活憂愁,但他堅持不懈。他一方面具有科學的態(tài)度,兼取中西之長;另一方面具有實踐第一的獻身精神,夜晚遇天色晴朗,即登上屋頂,仰觀天象,竟夕不寐。積月累日,學問越深。他著有《新法》、《歷說》、《大統(tǒng)歷啟蒙》、《圜解》、《三辰儀晷》、《日月左右旋問答》諸書,成為了中國杰出的民間天文學家。
王錫闡生長在一個特別的時代,在時代的激流中,他一介布衣卻在思想、精神、學術上對社會發(fā)展作出了不平凡的貢獻。
王錫闡 - 研究成果
王錫闡對于天文歷算特別愛好,在參加驚隱詩社活動和寫作《明史記》的同時,一直不停地進行天文研究。那時期先后行用的中、西兩種歷法,其中原理深奧,一般人不經過專門的傳授,是難以掌握的,但是王錫闡卻能夠沒有老師傳授而自己弄通大意。當時整個中國學術界對歐洲科學發(fā)展的了解處于閉塞狀態(tài),徐光啟等編釋的《崇禎歷書》,成為中國學者研究西法的范本,認為可以作為中國二、三百年不用修改的歷法。
王錫闡潛心于自己實際測算,每當遇到天色晴朗,他就爬到屋頂上,仰臥著觀察天空中的星象,整夜不睡覺。然后他對歷算書籍進行精心研究,驗證實際測算的結果。經過長期的實際測算,王錫闡對于中、西歷法有了相當深度的了解,他曾作有《西歷啟蒙》和《大統(tǒng)歷法啟蒙》來討論中、西歷法的優(yōu)劣。對于西歷提出了“如謂不易之法,無事求進,不可也!闭J為沒有不用改進的歷法。王錫闡基于一貫倡導的探求數理之本的主張,在當時作的《歷說》、《曉庵新法序》以及以后的著作中,對中、西歷法的交食、回歸年、刻度劃分、節(jié)氣閏法、行星理論等主要問題作了評論。王錫闡一向重視天文觀測,藉以驗證步歷理論,在他作的多次觀測中,唯有康熙二十年(1681年)的日食留下了較詳細的記述。這次日食前,他作有《推步交朔序》,并將自己及中、西歷的測算方法備陳于后。交食發(fā)生時,他與徐發(fā)等人用五家方法同時測算,而自己的測算方法最為慎密。為此他作了《測日小記序》,論說觀測要旨,認為“人明于理而不習于測,猶未之明”。在文章中還說:“每遇交會,必以所步所測,課較疏密,疾病寒暑無間。年齒漸邁,血氣早衰,聰明不及于前時,而黽黽孳孳,幾有一得,不自知其智力之不逮也”。每遇日、月食,必以實測來檢驗自己的計算結果。這一年他已經五十四歲,雖已疾病纏綿,仍堅持觀測。由此可見王錫闡嚴肅的科學態(tài)度。
王錫闡把迷信排除在科學之外,他生活在耶穌會士東來,歐洲天文數學知識開始傳入中國的時期。這些天文方法有較高的精確度,其中運用了對中國來說還是全新的三角幾何學知識、明確的地球觀及度量概念,因而產生了巨大影響。對于應否接受歐洲天文學當時中國學者有三種不同態(tài)度:一種是頑固拒絕,一種是盲目吸收,只有他能持批判吸收的態(tài)度。他從當時集歐洲天文學大成的《崇禎歷書》入手,對其前后矛盾、互相抵觸之處予以揭露,對其不足之處予以批評,進而在吸收歐洲天文學優(yōu)點的基礎上,發(fā)展了中國天文學。他在對中西歷法有了較深了解的基礎上,兼采中西,參與己意,寫成《曉庵新法》。
王錫闡 - 學術作品
《曉庵新法》 共六卷,運用剛傳到中國的球面三角學,首創(chuàng)準確計算日月食的初虧和復圓方位的演算法,以及金星、水星凌日和五星凌犯的演算法,后來都被清政府編入《歷象考成》,成為編算歷法的重要手段。所謂“凌日”,就是當金星或水星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人們看見太陽表面出現小黑點,這是金星或水星在日面上的投影,這種自然現象叫作凌日。因為在此之前,無論中歷還是西歷,僅能對此進行粗略的推算。
《五星行度解》 是在第谷體系的基礎上建立的一套行星運動理論。第谷為丹麥天文學家,曾提出一種介乎托勒密的地心體系和哥白尼的“日心體系”之間的宇宙體系。這個體系在歐洲沒有流行,但在十七世紀初傳入中國后曾一度被接受。王錫闡認為五大行星皆繞太陽運行,土星、木星、火星在自己的軌道上左旋(由東向西),金星、水星在自己的軌道上右旋(由西向東),各有各的平均行度;太陽在自己的軌道上繞地球運行,這軌道在恒星天上的投影即為黃道。他據此推導出一組公式,能預告行星的位置。他還考慮到日、月、行星運動的力學原因,但錯誤地認為這些是因假想的“宗動天”(恒星所在天球外的一層天球)的吸引所致。當時近代科學的引力理論尚未出現,對行星隨太陽運動的原因,西歷以“太陽于諸星,如磁石于鐵,不得不順其行”做了解釋。而王錫闡則進一步探詢了日月五星距離變化的原因,這種探討使他成為中國較早注意引力現象的學者之一。
王錫闡 - 文學表現
王錫闡不僅僅是一個天文、歷算學家,又是一個學者、詩人。他堅苦力學,博覽群書,學問根底廣博深厚,尤其醉心于哲學。他反對王陽明的主觀唯心主義,提倡“經世致用”,與顧炎武的論學宗旨相同,只是尊崇程朱。從中年起,先后與當時的著名學者張履祥、呂留良、錢澄之等一起講授濂洛之學;應松江周篆之約,組織講學會,具有很高的威望,受到后輩的尊重。同時對于《詩經》、《易經》、《春秋》等,有很多獨特的見解。他的詩文峭勁有奇氣,不一定求工,大多率意而出,盡意而止。特別是詩歌,有才華并顯得清妙。他不去沿襲追求時尚,卻處處流露出平生的志向和節(jié)慨。例如“我固冰雪心,炎燎不能灰。”“蟬抱高枝鳴,竭死聲不哀!笨梢娝沸缘酿,與冰雪相媲美。他有一首《幽居》:
北牖微風度, 斜陽意獨醒。
寒溪沉鷺白, 夏木掛蟲青。
理釣竿成曲, 為農具有經。
鄰翁尋舊約, 倚棹渡前汀。
清初的大詞人朱彝尊非常欣賞,把他作為明遺民,采入《明詩綜》。
王錫闡 - 人物軼事
王錫闡生于明清易代之際,與天文數學家梅文鼎同時而又齊名,王錫闡號曉庵,梅文鼎號勿庵,遂被后人并稱為“二庵”。兩人都嫻于天文歷算,然而王錫闡精核,梅文鼎博大,各造其極,不分高下。1644年,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進入北京,明朝覆亡;隨即清軍入關南下,弘光小朝廷覆滅。在急風暴雨的時代大變遷中,由于難以忍受“留發(fā)不留頭,留頭不留發(fā)”的民族高壓政策,江南各地紛紛起兵抗清。
王錫闡當時年僅十七歲,卻具有強烈的民族自尊,為了表示忠于明朝,他奮身投河自盡,但是意外地被人救了起來。由于他已下了必死的決心,于是又開始絕食,勺水不入,經過了七天,卻又沒有遂愿。最終因為父母的勸導與強迫,才不得已而復食?墒菑拇艘院,王錫闡放棄了科舉考試之路,他不愿去做清朝的官。從此王錫闡隱居在鄉(xiāng)間,以教書為業(yè),致力于學術研究;甘心于做一個故國遺民而貧困一生。
王錫闡生來聰明穎異,性格孤僻,從不與同年齡的孩子一起游戲。他天性愛好思考,不善于交際應酬。那時候一般的讀書人,對于數學上割圓、勾股的測量方法,大多感到目眩心迷,難以弄清楚,然而王錫闡卻能手畫口談,好像下棋時的黑子白子一樣清楚。他曾經說,自己與別人相見的時候,往往面面相覷,一天不講話。然而與志同道合的人討論古今的事情,卻又能夠縱橫不休,沒有停止的時候。因為家里貧困,得不到很多書;但即使得到了許多書,自己也并不都讀,讀過也并不都記住;只是當讀書有所心得的時候,卻會歡喜雀躍。這種學以致用的讀書方法在古人中也是不多的。
由于王錫闡專心致力于學問,與世人格格不入。他常常穿著明朝時的衣服,鞋子也破得露出腳跟,一個人獨來獨往。其實他的志向和節(jié)慨卻是效仿宋代末年謝皋羽、鄭所南這一流愛國人物。他常常喜歡一個人漫步在田野上,向著南方悵望,顯得特別憂傷,因此被鄉(xiāng)里人看作是一個“狂生”。王錫闡在自敘《天同一生傳》中,流露出強烈的亡國之痛,傷時之情,是他一生的最大隱痛。
王錫闡 - 王錫闡紀念館
王錫闡紀念館位于江蘇省吳江市震澤鎮(zhèn)。王賢祠為紀念我國明末清初的天文學家王錫闡(號曉庵)所建。蘇州巡撫林則徐曾籌款為王錫闡營建墓地,墓前立了題刻“高士王曉庵先生之墓”的碑石,墓東建造了“王賢祠”,設有王曉庵紀念館。1982年,王曉庵墓被列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錫闡先生在貧病交加中與世長辭,葬于西圩(現震澤中學)。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江蘇巡撫林則徐倡捐重修王錫闡墓。建立墓門,用張履祥語題曰“南服英賢”,又繚以周垣,北垣用顧炎武語為題“江天白云”。另在東鍘新建“王賢祠”即曉庵祠,仍用顧句題額“學究天人”,祠東面河上石橋為曉庵橋。 1982年王錫闡墓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是王錫闡先生誕辰370周年,在此市、鎮(zhèn)兩級政府投入二十多萬元,對墓、祠、橋等進行全面整修,并建立王錫闡紀念館。是年11月23日中國科學技術學會、中國天文學會等部門在吳江市聯(lián)合舉行《紀念王錫闡誕辰370周年學術研討會》,同時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