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源灝 - 簡介
劉源灝( 1794- 1865)字鑒泉,號曉瀛,世居直隸永清縣劉薪各莊村。其父劉崎歲貢生,曾任保定府滿城縣訓導;其母于氏、何氏、崔氏均誥授一品夫人。源灝少聰穎、好學、善讀書。6歲時在廟臺上玩耍,見幾位老人閑談,逐上前見禮,其中一位老人說:“聽說你聰明過人,你如能想辦法讓我們幾個老頭子下了廟臺,我們就相信!痹礊⊙劬σ晦D(zhuǎn)隨口說道:“這辦不到,但你們?nèi)缒艿綇R臺下,我則能使你們再到廟臺上!贝蠹乙宦犝f行,逐都自動走下廟臺,源灝欲離走,大家阻攔,指問道:“你不是能讓我們再回到廟臺上嗎?”小源灝笑而答曰:“開始要我想法使你們到廟臺下,這已辦到了,為何不讓我走呢?”幾位老人無言以對,愧嘆不已,深感信服。源灝13歲時十三經(jīng)皆成通,16歲中秀才時值家境貧寒,但仍一意苦讀,日夜無間。清嘉慶對年(公元1816年)22歲的劉源灝得中舉人。道光 3年(公元 1823年)考取進土,投翰林院編修,參加重修《康熙字典》。
道光14年(公元1834年)充山西鄉(xiāng)試正考官,取舉子61名。次年出任揚州府知府,揚州案牘繁多,源灝抵任后詞訟隨到隨結。原積壓舊案有幾年、十幾年的,甚至幾十年的。他白天坐堂處理公務,晚上調(diào)來原案稿件挑燈夜讀,逐一披覽,多年陳案件件弄個一清二楚,來龍去脈,起始原由了如指掌。往往不三數(shù)語而結,郡人驚誦神明。有人問他結案的決竅,源灝答日:“舊案雖歷經(jīng)多年,但總有其破綻和庇漏,其緊要關節(jié)所在是累累案情之中,吾無他術,只細細讀稿耳!彼谌螕P州選賢任能,所屬八個州縣萬余文童舉行府試,他親自閱卷。凡考試成績優(yōu)秀者招來揚州讀書。因此,培養(yǎng)造就了一大批人才如王凱泰,蔣超伯等人。有一年秋,洪湖水盛漲丈二有余,如果開壩泄水則下河數(shù)州縣田地將被淹沒,若不開壩水位上漲有沖決之險,源灝為百姓生命財產(chǎn)著想,力主遲開壩,可是河帥派人嚴摧開壩,他為民請命,堅持不開,是時下河居民沿堤齊集數(shù)十萬人,哭聲震地。源灝泣日:“鄉(xiāng)民遷徙高阜,開壩人夫齊集等候,水長則開,水平則止,我在此立候!毖援,水勢漸漸消落,在場人皆驚喜,西岸居民歡聲大作,憂地叩頭日:“我們的生命、財產(chǎn)皆大人為之保全卜’事后當?shù)厝嗣駷樵丛戳㈤L生祿位牌,以銘其功德。
道光19年(公元840年)升任陜西督糧道,到任后見省城西安鼓樓大街石路破損,年久失修,車輛難以通行。源灝慷慨解囊損銀萬兩,動工興修,一年告成,省人刻石立碑記其事。又在關中書院增設詩賦課,時人傳誦。后轉(zhuǎn)任陜西西逛商道,他下工夫清理稅務、裁減浮費,商賈云集,使省城繁榮起來?睾游靼栋傩臻L年引河水灌溉農(nóng)田,但因年久淤積,農(nóng)民失利。源灝損資重修水渠,引水歸故道居民公送扁額以感其恩德。在任山東按察使時,山東省盜匪蜂起。源灝一面清理冤獄,一面嚴令各屬查捕盜匪,地方漸就肅。旋升布政使,他加力整頓財務,韶除濫款本暑規(guī)費約二萬余兩,各屬欠款糾紛極力清理,禁止濫支,設法催繳欠項,如數(shù)上解京響。當時各省清查后催解之多沒有超過山東的咸豐元年(公元 1851年)山東逢災大收,源灝請命調(diào)入糧米 30萬石賑災民,百姓得沾實惠。次年粵匪竄陷臨清,源灝督辦省城團練,晝夜巡防,確保城鄉(xiāng)安全。后又升任貴州巡撫,到任不久太平軍將領石達開率部由四川入黔,屢陷州郡,直至廣順距省城七十里。源瀚日夜籌防,心力俱瘁。是時田興恕將軍在貴州軍威頗振,源灝奏請入黔辦理軍務,田將軍率部屢戰(zhàn)屢捷,省城轉(zhuǎn)危為安。同治元年(公元 1862年)升任云貴總督。次年 2月源灝因精力漸虧又患腿病逐乞修歸故里。
同治四年(公元 1865年)正月初八病故,享年71歲。死后與趙夫人葬于后奕鎮(zhèn)北,“文化大革命”中墳墓被毀,有墓志一塊尚存。
源灝天性孝母,其母崔氏儉約自持,他自幼受其陶冶,家風不變。10歲,他親授其弟苦讀詩文,誘掖備至,來京同寓一室,同處一榻,倦則眠,起則讀。源俊于道光七年(公元1836年)得中進土入翰林院選改編修;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5年)任荊州府知府。鄉(xiāng)人稱其兄弟二人為大翰林,二翰林,稱其故里為翰林院。源灝待人至厚。任陜西督糧道時拿出數(shù)千金為本族近支按戶置買田產(chǎn)代完官項;較遠者及同村戶口不下千人,均按戶付口糧,遇有婚喪大事隨時資助。源源常囑其弟:“我等廉俸有余,稍不注意便生奢侈。不如散給同族鄉(xiāng)里,各沾實惠。我等仍儉約自持不失本色,不失家風,不忘母教也!毕特S三年(公元 1853年)永定河決口,鄉(xiāng)園盡成澤國,村民嗷嗷待哺。源源捐資購買糧米,近十余村按戶按日發(fā)放,拯救不下數(shù)千人性命,鄉(xiāng)民至今稱頌。
劉源灝 - 年表
劉源灝,字監(jiān)泉,號曉灜,清乾隆58年(1794年)生,卒于同治四年(1865年)。家境貧寒,自幼好學聰明,遠近聞名。其父劉崎,歲貢生,當過保定府滿城縣訓導,其母崔氏受封一品誥命夫人。
16歲,嘉慶13年,1809年,中秀才;
23歲,嘉慶20年,1815年,中舉人;
29歲,道光3年, 1823年,中進士;被選入翰林院,任編修,參與重修“康熙字典”;
32-39歲,道光6-13年,先后任翰林院編修、武英殿協(xié)修官、武英殿纂修官、武英殿總纂官武英殿提調(diào)官;
39歲,道光13年,1833年,充任山西正考官;
40歲,道光14年,1834年,任江蘇揚州知府;
44-50歲,道光18-24年,1838-1844年,任陜西按察使,督糧道、潼西商道,陜西布政使;
51歲,道光25年,1845年,任山東按察使;
52歲,道光26年,1846年,任山西按察使;
53-59歲,道光27年-咸豐4年,1847-1853年,先后任山東鹽運使、山東按察使、山東巡撫;
60歲,咸豐4年,1854年,任光祿寺少卿;
63歲,咸豐7年,1857年,任湖南按察使;
66歲,咸豐10年,1860年,任云南布政使,貴州巡撫;
66-69歲,咸豐10年-同治2年,1860-1863年,任云貴總督;
70歲,同治3年,1864年,因年邁體衰,又患腿病,乞修故里,告老還鄉(xiāng);
同治4年,1865年,正月初八,病故于故里永清縣劉靳各莊村,享年71歲。與趙夫人同葬于后奕村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