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托·馮·俾斯麥 - 簡介
奧托·馮·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生于1815年4月1日,死于1898年,勞恩堡公爵,普魯士王國首相(1862年—1890年),德意志帝國第一任總理,人稱“鐵血宰相”(德文:Eiserner Kanzler)、“德國的建筑師”及“德國的領航員”。 普魯士宰相兼外交大臣,是德國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奧托·馮·俾斯麥是德國近代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作為普魯士德國容克資產階級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自上而下統一德國的代表人物。
奧托?馮?俾斯麥出生于普魯士勃蘭登堡阿爾特馬克雪恩豪森莊園一家大容克貴族世家。幼時受過良好教育,俾斯麥體格強壯、個性粗野,為了追求目標可以不擇手段,持現實主義態(tài)度。
1851—1858年被任命為普魯士邦駐德意志聯邦代表會的代表, 1862年任普魯士首相兼外交大臣,極力推行“鐵血政策”,主張通過戰(zhàn)爭,由普魯士統一德國。他相繼發(fā)動了對丹麥、奧地利和法國的戰(zhàn)爭,逐步實現了德國統一。1871年俾斯麥出任新成立后的德意志帝國宰相,并受封為公爵。最初,作為一個保守的專制主義者,俾斯麥鎮(zhèn)壓了19世紀80年代的社會民主運動。他通過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養(yǎng)老金、健康和醫(yī)療保險制度,或社會保險。
他權傾朝野。對內加強普魯士和帝國政府的權力,促進容克和資產階級的聯盟和經濟收益,鎮(zhèn)壓工人運動;對外采取現實主義態(tài)度,爭霸歐洲,并向海外積極擴張,1890年,他被新皇威廉二世命令辭職,回到莊園。1898年去世。
奧托·馮·俾斯麥 - 少年時期
俾斯麥于1815年4月1日在普魯士的一個名為興奧森的小鎮(zhèn)出生。其家族為傳統容克,擁有很多土地及莊園。俾斯麥父親,費迪南德?馮?俾斯麥(Ferdinand von Bismarck)是一位地主和退休軍官,終日只與友人打獵,并以35歲之齡娶了17歲的妻子,即俾斯麥的母親。俾斯麥的母親與其父親的出生背景大為不同,自小生活在資產階級的家庭,并且長居市區(qū),因而有著較為開放、先進的思想,而不像其父般保守、守舊。俾斯麥有一個比他年長5歲的哥哥及一個妹妹。俾斯麥父親希望他能成為出色的軍人,為國盡忠。但是其母則希望他成為政治家,在政界大顯光芒,雖然其雙親的期望大為不同,但最后俾斯麥同時達成了。
俾斯麥8歲時,被送往柏林小學讀書。由于同學大多生長在資產階級的家庭,因此大多排擠他這樣一個容克之子,令他的童年承受著極大的痛苦與壓力。
在他12歲時,他進入了中學,但仍然受到同學排擠。但他并不感到灰心,反而勤奮向上,學會英語、法語、俄語、波蘭語、荷蘭語,使其成為一個多語言的天才,并為其日后的外交官生涯打下基礎。
俾斯麥未滿17歲時,便入讀了哥廷根大學。然而,俾斯麥并不滿意大學的生活。在其就讀大學期間,他經常腰間佩劍,并牽著一只大狼狗。但卻無心向學,并染上很多惡習,曾與同學作過27次決斗。后來雖轉到柏林大學入讀法律系,但仍然沒有滿意。雖然畢業(yè)后成為了律師,但他并不甘于此,于是投考政府的官職,當上了一個小書記員。
在此時他結識了一位貴族女子,并結下婚約,可是他沒錢,想以賭博賺錢卻反而輸掉所有金錢,并欠下很多債務。因此這次婚約取消了。其后他結識了一位牧師的女兒,再訂婚約,可惜,那位女子亦跟一位富有的軍人走了。結果俾斯麥只有帶著欠債,回到家鄉(xiāng)。
回到家鄉(xiāng)后,他與其哥哥分家,當上了莊園主人,可是他并不滿意這種生活,所以很快便再次進入政壇。
奧托·馮·俾斯麥 - 政治生涯
議員生涯
這次步入政壇,使俾斯麥一生命運改變。他首先當上了河堤監(jiān)督官,這份差事很適合俾斯麥好勝的性格,因此他當得很稱職,很快便樹立了正面的形像。他藉此機會參加議會選舉。雖然只當選為候補議員,但他卻成功以手段逼使一位議員以患病理由退出,結果他成功當選為柏林州的正式議員。這年是1847年5月,俾斯麥當時只有33歲。
同年,他與一位名叫喬安娜的女子訂下婚約,并于該年完婚。
但就在次年,著名的1848年革命爆發(fā),普王被俘。俾斯麥決定親赴柏林,打探虛實。途中,他遇上了威廉親王的妻子,要求他協助其夫稱王,但俾斯麥拒絕了這個請求。后來腓特烈·威廉四世成功鎮(zhèn)壓了這場革命。
外交官生涯
在1851年,俾斯麥出駐法蘭克福邦聯會議之普魯士代表,并于不久后升為大使,而這份差事他足足當了8年。
在1857年,腓特烈?威廉四世精神失常,因此由其弟威廉親王攝政,威廉親王攝政后,實時召見俾斯麥,并任命他為駐俄大使。
在1861年威廉親王登基,是為威廉一世,但他隨即在擴充軍備方面,與議會發(fā)生沖突。無奈之下,只有任命俾斯麥為內相,但俾斯麥并不甘于只當內相,故此并不履行。
在1862年春, 俾斯麥回到柏林,普王因為內部的壓力,并不能升他為首相。結果俾斯麥請辭,并被改派為駐法大使。同年,在普魯士議會新一輪選舉中自由派獲得了絕對勝利,并馬上否決了普魯士政府的對軍事改革的全部撥款,政府和議會陷入了僵局。在重大矛盾之下,俾斯麥成為首相的唯一可能人選。1862年9月23日,威廉一世召回俾斯麥,并任命其為首相兼外交大臣。
首相生涯
成為首相的俾斯麥在9月26日的下院首次演講中堅定的對議會說道“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和多數派決議所能解決的……而是要用鐵和血來解決!” 從此俾斯麥被冠上了“鐵血首相”的綽號。隨后國王對俾斯麥說:“我很清楚結局,他們會在歌劇廣場我的窗前砍下你的頭,過些時候再砍下朕的頭!倍滤果渼t 回應道:“既然遲早要死,為何死得不體面一些?……無論是死在絞架上抑或死在戰(zhàn)場上,這之間是沒有區(qū)別的……必須抗爭到底!”從此,國王和他的首相間形成 了十分特別的牢固關系。
在俾斯麥就任首相后,并未能解決與議會的沖突,為此,他便欲以德國統一的大業(yè)來轉移議員的視線,并爭取工人階級的支持來抗衡資產階級自由派。很快地,他便開始籌劃三場統一戰(zhàn)爭。
奧托·馮·俾斯麥 - 統一戰(zhàn)爭
普丹戰(zhàn)爭
丹麥作為德意志的北鄰,經常插手德意志的事務,因此俾斯麥第一個便要解決丹麥。在1861年,丹麥國王欲接管普丹邊境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兩地,俾斯麥立即以此制造爭端。他首先確保如果普丹開戰(zhàn),其它列強不會干涉,并與奧地利結盟共同攻打丹麥,最后逼使丹麥放棄這兩個州。
在1864年10月30日所簽訂的《維也納條約》中,規(guī)定丹麥放棄兩地。而于1865年8月14日普、奧兩國達成《加斯坦因專約》,將石勒蘇益格劃歸普魯士統治,荷爾斯泰因則歸屬奧地利。
但是這其實是俾斯麥處心積慮的陰謀,因為奧地利所得的荷爾斯泰因不但面積狹小,而且被普魯士包圍。這樣奧地利很容易便會與普魯士發(fā)生沖突,因此這是一條將奧地利推向與普魯士發(fā)生戰(zhàn)爭的導火線。
普奧戰(zhàn)爭
在普丹戰(zhàn)爭后,俾斯麥決定要將奧地利趕出德意志邦聯,以利于將來德國的統一。因此他著手孤立奧地利,首先俾斯麥答允協助俄國取消《黑海中立條款》。并與法皇拿破侖三世會晤,表示普魯士不反對把盧森堡及萊茵河區(qū)讓給法國,以此確保法國在普奧戰(zhàn)爭中保持中立。而英國當時繼續(xù)實行光榮孤立的政策,因此在普奧發(fā)生沖突時會保持中立。最后,他在1866年4月8日,與意大利簽訂攻守同盟條約,規(guī)定如果普魯士在3個月內與奧開戰(zhàn),意大利則必須同時對奧宣戰(zhàn),只有在奧地利歸還威尼斯予意大利的情況下,方可與奧講和。
最后,奧皇因為不滿意《加斯坦因專約》的條款,而要求用普魯士最富庶的工業(yè)區(qū)西里西亞交換荷爾斯泰因,因此俾斯麥以此借口,指責奧地利毀約。結果在1866年5月,威廉一世下令全國總動員,并于同年6月對奧宣戰(zhàn)。意大利亦依據攻守同盟條約,同時對奧宣戰(zhàn)。
不久,普魯士便征服北德的親奧小邦,并于1866年7月3日以29.1萬軍力在薩多瓦與23.8萬奧軍發(fā)生大戰(zhàn),即薩多瓦會戰(zhàn),最后奧軍戰(zhàn)敗。
而這時俾斯麥決定與奧講和,而不是乘勝追擊,因為他明白到消滅奧地利并不是其首要目標,最重要的是要統一德國。因此他在該年8月23日簽訂的《布拉格條約》中給予奧地利極為寬容的講和條件,以便于保持對奧的良好的關系。
普奧戰(zhàn)爭結束后,妨礙德國統一的就只剩下在背后控制著南德諸邦的法國了。
普法戰(zhàn)爭
由于法國仍然在幕后操控著南德意志地區(qū)的各個邦國,阻礙德國統一。因此,俾斯麥以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制造爭端,逼使法皇拿破侖三世對普宣戰(zhàn),而普魯士則藉此團結德意志民族,對法國作出進攻。
普魯士很快便擊退了入侵的法軍,并向法國作出反攻,在阿爾薩斯會戰(zhàn)中,普軍大敗法軍,拿破侖三世投降。隨后普軍進軍至巴黎,協助巴黎新成立的國防政府消滅巴黎公社,以便獲得大量賠款。
最后,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的鏡廳中登基,宣布德意志帝國成立,并從法國獲得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地及50億法郎的戰(zhàn)爭賠款。
奧托·馮·俾斯麥 - 后期政治生涯
雖然德國統一了,但俾斯麥這位鐵血(Blood and Iron)宰相仍需面對眾多國內外問題。
國內問題
在國內問題方面,首先在1871年至1877年間的「文化斗爭」中,與羅馬教廷互相攻擊,最后以雙方互相妥協結束。再在1878年隨即開始「圍剿左派」,制定《非常法》,以打壓社會民主黨。但同時間,他亦制定了很多保障工人的措施,來進行攏絡,雖然很多只屬表面性質,但仍使德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擁有勞工立法的國家。
國外問題
在國外問題方面,自德國統一后,俾斯麥便不希望再有對外戰(zhàn)爭,以便讓德國可以休養(yǎng)生息,培養(yǎng)國力。因此他并不像其它歐洲國家一般,大量掠奪殖民地。但他又擔心法國報復,因此他采取結盟政策,孤立法國。首先在1873年,他與奧匈帝國,俄羅斯締結「三帝同盟」。但于1879年,俄國因與奧匈帝國在巴爾干半島有利益沖突,所以退出,俾斯麥隨即與奧國重訂盟約,稱為「德奧同盟」。然而俾斯麥擔心俄國會轉投法國,因此于1887年與俄簽訂「再保險條約」。
在1882年,他又與意大利,奧匈帝國簽訂「三國同盟」。
而在1877年,俄土戰(zhàn)爭爆發(fā),俄國大敗土耳其,并簽訂了《圣斯提法諾條約》,但這損害了英,法等列強的利益,因此列強便請沒有置身其中的俾斯麥作出調停。結果在1878年,于柏林舉行了柏林會議。在會議中,他偏袒奧國,但在表面上仍表現中立,但這使俄國成了大輸家。結果德、俄關系惡化,俄國退出三帝同盟。
這些問題在俾斯麥執(zhí)政晚期一直困擾著他,甚至使他感到坐立不安。
奧托·馮·俾斯麥 - 退出政壇
在1888年3月9日,威廉一世逝世,其子腓特烈·威廉繼位,稱為腓特烈三世。但在即位99日后隨即病故。結果其子威廉二世繼位,時年29歲。這位年少氣盛的少年皇帝不甘受制于俾斯麥,因此與俾斯麥在很多問題上出現分歧。而當時俾斯麥已達73歲高齡,更執(zhí)政了長達26年。結果在一系列權力斗爭中,俾斯麥漸明暸兔死狗烹的道理,感到心灰意冷,在1890年3月18日向威廉二世呈辭,正式下野。奧托·馮·俾斯麥 - 逝世
俾斯麥下野之后,長居于漢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魯莊園,并著有回憶錄《思考與回憶》。最后在1898年7月30日,這位名震天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悄悄離世,享年83歲。
奧托·馮·俾斯麥 - 軼事
1832年俾斯麥考上大學。在當年美國獨立戰(zhàn)爭紀念日上,他同自己的美國朋友莫特利用25瓶香檳啤酒打賭:25年內德意志必然統一。盡管德意志統一比他的賭注晚了十四年,但畢竟在他的手中實現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前,德國的宰相俾斯麥與國王威廉一世是對有名的搭檔。德國當時會強盛,不但是他這個首相行,同時也因為有這個寬容大度的好皇帝。威廉一世回到后宮中,經常氣得亂砸東西,摔茶杯,有時連一些珍貴的器皿都砸壞;屎髥査骸澳阌质芰速滤果溎莻老頭子的氣?”威廉一世說:“對呀!被屎笳f:“你為什么老是要受他的起呢?”威廉一世說:“你不懂。他是首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下面那許多人的氣,他都要受。他受了氣哪里出?只好往我身上出。∥耶敾实鄣挠滞睦锍瞿?只好摔茶杯啦!我受委屈,國家能好就行!”所以俾斯麥能夠成功,所以德國在那時候能夠那么強盛。
巴特基辛根這座小鎮(zhèn)上有一座“俾斯麥博物館”。俾斯麥是19世紀歐洲最卓越的政治家之一,普魯士王朝的鐵腕人物,人稱“鐵血宰相”。因為他曾在此生活過,故而當地為他專門修建了這座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