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巧玲 - 個人簡介
梅巧玲(1842—1882),江蘇泰州人,字麗芬,雪芬,著名京劇演員,四喜班班主,梅蘭芳祖父。因家境貧困,8歲時過繼江姓,后被輾轉販賣。11歲入福盛班從班主楊三喜學昆旦兼皮黃青衣,又從夏白眼習藝,后與四喜班名旦羅巧福習花旦,藝成后即嶄露頭角,且極有人緣,遂為四喜班主要旦角。三十幾歲即掌管四喜班。梅巧玲天資聰慧,學戲刻苦,扮相雍容端麗,表演細膩逼真,念白文雅脫俗,京昆俱佳。在京劇早期,青衣、花旦界限很嚴,但梅巧玲戲路很寬,花旦戲外,兼工青衣和昆旦,實為余紫云、王瑤卿、梅蘭芳等創(chuàng)花衫行當打下基礎。他為人正直,辦事公道,他一反苛待藝徒和梨園同業(yè)惡習,厚待四喜班貧苦同業(yè),在四喜班遇到困難時,梅巧玲盡出自己私蓄,以維持班內同業(yè)生活,其重信義,講情誼,深為人們所重。梅巧玲去世甚早,年僅41歲。長子雨田,京劇琴師;次子竹芬,乳名二鎖,工旦,二十幾歲即早逝。竹芬之子即梅蘭芳。梅巧玲 - 常演劇目
梅巧玲戲路極為寬廣。常演劇目,昆曲有《百花贈劍》、《刺虎》、《思凡》、《折柳》、《小宴》、《絮閣》等。京劇有《盤絲洞》、《閨房樂》、《梅玉配》、《浣花溪》、《虹霓關》、《胭脂虎》、《玉玲瓏》、《彩樓配》、《龍女牧羊》、《乘龍會》、《五彩輿》、《德政坊》等。最拿手的是旗裝戲,如《四郎探母》、《雁門關》(扮演蕭太后)等。此外還有《得意緣》、《二進宮》、《百花亭》、《密誓》等。
梅巧玲 - 藝術貢獻
梅巧玲天資聰慧,學戲刻苦,扮相雍容端麗,表演細膩逼真,念白文雅脫俗,京昆俱佳。在京劇早期,青衣、花旦界限很嚴,但梅巧玲戲路很寬,花旦戲外,兼工青衣和昆旦,實為余紫云、王瑤卿、梅蘭芳等創(chuàng)花衫行當打下基礎。
梅巧玲 - 性格特點
他為人正直,辦事公道,他一反苛待藝徒和梨園同業(yè)惡習,厚待四喜班貧苦同業(yè),在四喜班遇到困難時,梅巧玲盡出自己私蓄,以維持班內同業(yè)生活,其重信義,講情誼,深為人們所重。
梅巧玲 - 個人軼事
梅巧玲焚券
“焚券”的故事是記述畹華先生于1956年在揚州演出時,接到當?shù)貜埵逡拖壬男,提到焚券的對象是謝夢漁。當時,住在揚州市場海島巷51號的謝澤山,正是謝夢漁先生的侄孫子。謝澤山君將從小在家里聽到的事實,對梅先生陳述。他說:“先伯祖夢漁公,名增,是揚州儀征籍,前清道光庚戌科的探花,官做到御史,一生廉潔,兩袖清風。他的舊學淵博,兼通音律,梅慧老(梅巧玲字慧仙)常常和他在一起研究字音,唱腔,又兼是同鄉(xiāng)關系,所以往來甚密,交誼很深;劾现老炔娴木皼r很窘,凡遭到有了急需的時候,總是誠懇地送錢來幫助他度過難關。但他每次拿到了借款,不論數(shù)目多少,總是親筆寫一張借據送給梅家,這樣的通財繼續(xù)了好多年,總共積欠慧老三千兩銀子。接著,他講其伯祖謝夢漁享年70余歲,病逝在北京,在揚州會館設奠,梅巧玲親往吊祭的情景。當時的社會習慣,交情深的吊客有向孝子致唁的,梅巧玲見了夢漁的長子,拿出一把借據給他看,謝子看完,不勝惶恐地說:“這件事我們都知道,目前實在沒有力量,但是一定要如數(shù)歸還的!泵非闪釗u了搖頭說:他不是要賬的,和令尊是多年的至交,今天知己已亡,非常傷痛,是特意來了結一件事情的。
梅巧玲講完,就拿這一把借據放在靈前燃著的白臘燭上焚化了。緊接著,又問:“這次的喪葬費用夠不夠?”當他得知謝家的情況實在拮據時,又順手從自己的靴統(tǒng)時取出二百兩的銀票交給謝子,作當?shù)靸x。他的謝夢漁的靈前徘徊了很長時間,然后黯然登車而去。當時,在場目睹這種情況的親友們有許多感動得流淚的。此事馬上傳遍了北京城,李莼客所著的《越縵堂日記》中也曾記述了這件事。梅巧玲做為一個京劇藝人,他這種慷慨好義,雪中送炭的事跡,實在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義伶”
天下素有兩種人:一種人將自己曾受的苦難變本加厲地施加于人;另一種人則恰恰相反。梅巧玲屬于后者。他在江姓人家作義子時,飽受義父母的虐待,時常數(shù)天得不到一口飯吃;離開江家進入“福盛班”后,又不幸遇到好用硬木板毒打徒弟的班主楊三喜。在楊三喜的木板下,梅巧玲的手紋都被打平了。從磨難中出頭的梅巧玲在做了班主之后,一反苛待學徒和同業(yè)的戲班惡習,無論是對待角兒或是普通學徒,他都尊重愛護,并且特別寬容。在“國喪”期間戲班不能演出而沒了收入時,他竟不照日薪制的行規(guī),不惜借貸給演員發(fā)全薪。對行外朋友,他也十分慷慨義氣。他曾在前往吊唁身后蕭條、生前借他錢的一位朋友時,隨手將欠條丟進靈前的燭火而不向其未亡人及子嗣索還;也曾對一位靠典當生活的舉子大動惻隱——瞞著舉子將東西贖回并給他留下百兩銀子。諸如此類,梅巧玲因而又有“義伶”的美譽。
梅巧玲 - 家庭情況
妻子:為陳金雀之女,生有二子二女。
長子:梅雨田,梅雨田極具音樂天賦,從小父親梅巧玲遍請京城名家好手教過,鼓鑼琴弦無不精通,尤擅胡琴,曾為伶界大王譚鑫培操琴多年。
次子:梅竹芬,乳名二鎖,梅竹芬遺傳了梅巧玲善良溫順的性格,又做事認真而不投機取巧。他最早學的是老生,后改小生,最后承乃父衣缽,唱青衣花旦。因為他的唱法極似梅巧玲,長相也酷似父親,故有“梅肖芬”之稱。對于竹芬的英年早逝,最悲傷的自然莫過于梅蘭芳的祖母陳氏,她痛心地說:“竹芬是累死的,因他忠厚老實,什么累活都叫他干。”竹芬之子即梅蘭芳時年僅3歲。至梅葆玖,為四代梨園世家。
梅巧玲 - 梅巧玲故居
梅巧玲享名后,購置京城宣南的李鐵拐斜街45號(今鐵樹斜街101號)寓所,名“景和堂”,故梅巧玲又稱“景和堂主人”。該宅第為兩層院落,后門今為櫻桃斜街62號。這是一所普通的小四合院,梅氏全家住前院,街門與二道門相對,南房為三間半,半間為大門道,用花磚墁地。院內原有木隔墻,中間為月亮門(早已不存)。北房為上,亦為三間半,每間約十四平方米,房前帶前廊,為梅巧玲夫婦居住,右側有過道通后院,東、西廂房各為兩間。清光緒八年農歷十一月初七,梅巧玲故于此宅,當年四喜班同仁與梨園界人士,為其舉行了隆重的葬禮,曾轟動京城。梅蘭芳之父竹芬,時年僅八歲。梅巧玲病故后,譚鑫培因感激當年搭四喜班時甚得梅巧玲之關照,故每逢年節(jié)必至梅宅拜望。清光緒二十年(甲午)農歷九月二十四,京劇大師梅蘭芳誕生于東廂房內,其母為楊隆壽長女長玉。梅蘭芳三歲時,不幸其父竹芬因患大頭瘟癥故此老宅內,年僅二十三歲。庚子年,梅蘭芳六歲時,此房產變賣,舉家遷至離此不遠的百順胡同居住。梅巧玲 - 主要弟子
梅巧玲弟子甚眾,最著名者為余紫云。梅巧玲 - 活動年表
1879年9月4日(光緒五年(己卯)七月十八、十九兩日),三慶班應史家胡同仁和王文恰公夒石宅堂會,并外串四喜班。主要劇目
《伏虎》(程長庚)
《文昭關》(程長庚)
《八大錘》(徐小香,楊月樓,黃潤甫)
《梳妝擲戟》(徐小香,朱蓮芬)
《游園驚夢》(徐小香,朱蓮芬)
《四思凡帶下山》(朱蓮芬,沈芷秋,孫彩珠,陳蘭仙,楊明玉)
《群英會》(楊月樓,盧勝奎,徐小香,錢寶峰,孫二官)
《活捉三郎》(楊明玉,朱蓮芬)
《雙包案》(初連奎,何桂山)
《伐東吳》(譚金福)
《一門忠烈》(譚金福)
《定軍山》(譚金福)
《巧連環(huán)》(德子杰,李順亭)
《捉放曹》(盧勝奎,何桂山,劉桂慶)
《玉玲瓏》(蔣長福,小二哥)
《鎮(zhèn)潭州》(李小珍,殷德瑞)
《陽平關》(遲定兒,黃潤甫,李順亭,張三元)
《狀元譜》(小叫天,孫二官,陸杏林)
《雙泗洲》(李小珍,李小玉,張芷芳,朱小元)
《祭江》(陸小芬)
《闖山》(宋福壽,劉趕三)
《相梁刺梁》(楊明玉,朱蓮芬,葉中定)
《大小騙》(楊明玉,宋趕升)
《探母》(楊月樓,陳德霖,陸小芬)
《北詐》(何桂山)
《截江》(遲定兒,孔元福)
《御碑亭》(小叫天,趙寶芬,李小珍,陳德霖)
《桑園寄子》(盧勝奎,陳德霖)
《金山寺》(陳德霖,李六兒,李七兒,錢金福,李殿甲)
《云臺觀》(盧勝奎)
《戲目蓮》(陳德霖,陸杏林)
外串四喜班主要劇目
《千里駒》(陳蘭仙,曹春山,葉中定,姚增祿,王阿巧)
全本《梅玉配》(梅巧玲,夏福寶,范春桂,鮑福山,吳連奎)
《探親》(劉趕三,梅巧玲)
《孝感天》(余紫云,李硯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