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經(jīng)歷
潘月樵生于清同治八年(1869),原籍揚州,木匠家庭出身。他小時家境清貧,其父死后,與長兄恩榮、小弟少棠逃荒到天津,舉目無親,只能幫人打短工,生活十分艱辛。后來恩榮入贅到侯家后陳家,兄弟三人這才安定下來。嫂嫂為人賢惠,用自己多年積攢的一點兒私房錢,送兩個小叔子跟私塾先生讀書識字。彼時,梆子大戲在天津方興未艾,一些窮苦人家的孩子都去學戲,潘月樵、潘少棠兄弟二人進了西馬路上的一家戲班學徒。那時學戲,無論將來擔當哪種行當,武功是非練不可的。起初潘月樵學的是梆子文武老生,后因青春期嗓子變聲(行話稱之為倒倉),改學了京劇。潘少棠先學花臉后改青衣。幾年后,潘月樵以小連生作藝名,在金聲園等戲園子里表演《掃雪打碗》《桑園寄子》《烏龍院》等戲,“耍髯口”技巧格外受觀眾歡迎。
光緒年間,天津的戲曲藝人紛紛南下尋求發(fā)展。在這股潮流下,潘月樵帶著兄弟、侄子去了上海,搭入老天仙茶園班。庚子事變后,他自編自演《黑奴吁天錄》《新茶花》《潘公投!返刃聭,很快便紅極上海灘。除了唱戲,潘月樵還有超凡的組織能力,大家推舉他兼任上海戲曲界商團的負責人。
革命生涯
1911年11月3日,革命軍攻打上海江南制造總局,戰(zhàn)斗隨即進入膠著狀態(tài),革命黨遇到了守軍的頑固抵抗,幾次沖鋒都未成功,陳其美前去談判卻被扣押,情勢危急。此時在商團司令部里,出現(xiàn)了一個裝束打扮怪異的人。他黑布包頭,身穿黑緞衣褲,耳邊掛兩條白彩綢,外罩黑斗篷,腰佩指揮刀,就像戲臺上太平軍的打扮。他口講指劃地向司令講述攻打制造局的情況,口齒清楚,精神飽滿,大家都被他深深吸引,說完,他向司令立正行了軍禮,隨后走出大門,縱身躍上白馬,又到前方督戰(zhàn)去了。后面許多人追著看他,他回頭揚鞭對大家說:“你們就等著聽好消息吧!”這人是誰?上海竹枝詞云:“兵工廠接滬軍營,革命風潮一夕驚?尚賵鰪埑䦟,不如伶界小連生!边@個小連生就是上文所訴之人,也就是梨園界赫赫有名的潘月樵。
潘月樵和夏氏兄弟第一次將中國舊式的茶園改為半月型鏡框式舞臺,組建了“新舞臺”,并在新舞臺編演《黑籍冤魂》、《潘烈士投海》、《明末遺恨》等新戲,這些戲痛貶時弊,“以改良戲劇,為開通社會之先聲”,潘月樵他們則被稱為“中國的哥倫布”。然本文并不著意于潘月樵在戲劇領域的貢獻,而是將他一生為中華謀出路,為革命獻身之事,撰文一二。
在攻打江南制造局的戰(zhàn)斗中,潘月樵率領的伶界敢死隊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在制造局屢攻不下之時潘月樵發(fā)現(xiàn)可火攻,于是用火油縱火,亂了守軍的陣腳,一舉攻入。戰(zhàn)斗中潘月樵身先士卒,第一個沖了出去,“其臂臀受傷不自覺,其衣褥血染皆赤!闭怯辛怂@樣的死士,八角星旗才在上海掛了起來,上海起義才能成功。有竹枝詞為證“汗馬功勞戲里看,有誰真?zhèn)跨征鞍。裹創(chuàng)力戰(zhàn)夸雄武,潘月樵真敢死隊!
此戰(zhàn)后,潘月樵因為負傷不得不閉門養(yǎng)病,但他仍然心系江寧戰(zhàn)事,恨不能親歷戰(zhàn)場。他在給已是滬都督的陳其美的信中說:“月樵既未能身歷戎行,以盡國民之職,而毀家助餉,豈肯讓美于前人?”潘月樵向上海軍政府捐1000元,又聯(lián)合商團票友在“新舞臺”義演籌餉。鑒于潘月樵為革命的貢獻,陳其美授予他少校軍銜,孫中山頒贈“急公好義”鎏金勛章。
說到潘月樵的慷慨,他和革命志士藍天蔚有一段佳話。藍天蔚為革命赴上;I措軍餉和器械,不想一無所獲,藍天蔚憤欲自裁。潘月樵知曉后立刻變賣家產(chǎn),換成三萬兩銀子慷慨贈與藍天蔚,資助革命。從此二人結成生死知己,當潘月樵因為反對袁世凱復辟而被追殺時,藍天蔚從國外趕回營救潘月樵。
潘月樵鬧革命不為富貴權勢,只為心中的自由夢想。上海光復后組建上海市都督府,并選舉都督。因為潘月樵功不可沒,眾人勸說其去上海市政廳當都督,潘月樵淡然笑問:“又不是唱《三國》里的周瑜,要做什么都督?”
然而在亂世之中,在權利的你爭我奪之中,潘月樵所期望的清平世界并沒有出現(xiàn)。他出任過調查部長、旅長、監(jiān)訓統(tǒng)領、監(jiān)知事、通水局長、水上警察廳廳長,從他的履歷可以看出,之后的他郁郁不得志,忽官忽伶,出入于新舞臺。后被鄭汝成追殺,受厄于沈鴻英,又遇盜洗劫,僅身幸免。十年湖海,豪氣殆盡,垂老未成,最后以五十七歲辭于世。
人物軼事
潘月樵攻打江南製造局: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農歷八月十九日)武昌起義,消息傳到上海,上海的革命黨人躍躍欲試。上海同盟會中部總會領導人之一的陳其美(即陳英士),取得上海商團公會會長李平書的支持,又策動清廷軍警反正,于十一月三日,農歷九月十三日發(fā)動起義。這次起義,商團是重要的武裝力量,商團涵蓋上海工商各界,各行各業(yè),有錢業(yè)、糖業(yè)、綢業(yè)、豆米業(yè)、伶界、城南、十六鋪等,團員有六千馀名,大多為青壯年。是日下午,陳其美準備了槍支,組織了一支二百馀人的敢死隊,欲襲取江南製造局。設在黃浦江邊高昌廟的江南製造局是清政府生產(chǎn)槍炮的軍火工廠,如果佔領該廠,對于切斷清政府軍火供應,光復上海有重要意義。陳其美率眾乘製造局放工之際,擁入局內。陳其美和《民立報》的高子白想先做勸降工作,結果反被局方拘捕,被綁在花廳院子里的桂花樹上。
李平書聞訊(李平書又是江南製造局的提調,相當于副局長),即與王一亭馳入局中,會晤江南製造局總辦張士珩(張楚寶),請求釋放陳其美等,遭張士珩拒絕,李、王只得怏怏而返。製造局派人荷槍實彈迎擊,敢死隊也敗退了。李平書趕到南市毛家弄商團公會召開緊急會議,大家得知進攻失利、陳其美被擒的消息,群情激奮。于是連夜組織總攻擊,由王一亭起草總攻擊令,立即組織敢死隊、先鋒隊,民黨代表李英石為總司令。
在參加總攻擊的隊伍里,特別令人注目的,那就是上海伶界商團的人馬。他們都是京戲演員,梨園行的。為首為頭的是潘月樵和夏月珊,兩人均為伶界商團的負責人,夏月珊又是伶界救火聯(lián)合會的會長,救火會成員大半是劇團是演武行的精壯青年。他們在十六鋪新舞臺集會,誓師二次攻打製造局。南市員警隊也予支持。潘月樵號召新舞臺全體演員、伶界救火聯(lián)合會眾會員參加這一戰(zhàn)役。潘月樵被公推為攻打製造局總隊長。夜間十一時,潘月樵率領人馬出發(fā),荷槍的員警隊與商團在前,隨后是新舞臺三部救火車。潘月樵頭包黑布,身穿黑緞?衣,耳邊掛兩條白彩綢,外罩黑斗篷,腰佩指揮刀,就像戲臺上的太平軍的裝束,他騎?一匹白馬,親自指揮督戰(zhàn)。
製造局重兵把守,用機關槍掃射,商團無法攻入。此時夏氏兄弟沿墻根繞到製造局的邊門,看到旁邊有間木匠間,里面堆了許多刨花碎木,于是即命表弟薛壽齡騎馬到附近的煙紙點買來兩箱火油。夏月潤把火油倒刨花堆上,并予點燃。頃刻間烈焰騰騰。商團借助火勢,殺聲四起,守軍慌做一團,一商團團員從製造局鐵柵欄門邊的一個小洞潛入,用大石頭砸開鐵柵門的鎖,商團一擁而入?傓k張士珩倉皇乘小火輪逃往浦東,衛(wèi)隊亦紛紛散去。于是商團一舉佔領了製造局,并救出了陳其美、高子白。至十四日上午八時許,起義的武裝全面攻佔了製造局。參加這一場戰(zhàn)役的新舞臺人員,有數(shù)人受傷,但無一重傷。潘月樵左腿中了一槍。製造局攻克不久,上海宣告光復。第二天為慶祝光復上海,潘月樵還帶傷上臺演出。
社會評價
潘月樵長年演出于上海,曾倡導改革戲班舊制,主張戲劇針砭時弊,演劇要做到教化人心。他的演出劇目除了《四進士》、《生死板》、《打漁殺家》、《九件衣》、《明末遺恨》等一些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歷史劇外,還與夏月珊等一些進步藝人合作演出了《茶花女》、《黑籍冤魂》、《潘烈士投海》等一些具有進步思想的時裝新戲。
潘月樵是梆子演員出身的京劇演員,功底深厚,文武兼能,擅長做工。運用甩發(fā)、髯口、紗帽翅等技巧堪稱一絕,其唱寬亮中帶沙音,念白吐字清晰有勁,表演真實感人,不單純仿效前輩,不任意隨波逐流(周信芳的表演深受其影響)。潘飾演義仆及紗帽生等一類角色最為得當,如《九更天》中之馬義、《一捧雪》中之莫成、《九件衣》中之府尹、《玉堂春》中之劉秉義,唱時裝新戲扮演志士、長官一類角色也頗具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