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翁偶虹

    翁偶虹

    翁偶虹,原名翁麟聲,筆名藕紅,后改偶虹。生于1909年,中國劇作家,北京人。翁偶虹青年時期就讀于京兆高級中學(xué),業(yè)余常以票友身份登臺。畢業(yè)后致力于戲曲研究,常與黃占彭、程茂亭、關(guān)醉禪等名票同臺。1930年中華戲劇專科學(xué)校建立,翁被聘于該校兼課。1934年于中華戲曲專科學(xué)校任編劇和導(dǎo)演。1935年被聘任為中華戲劇?茖W(xué)校戲曲改良委員會主任委員。1949年以后在中國京劇院任編劇。1974年退休。

    戲劇人生

      翁偶虹的父親在清朝政府的銀庫任職,嗜好京劇。耳濡目染,少年時代的翁偶虹就對京劇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常跟隨其姨父著名京劇花臉梁惠亭先生和名票胡子均先生學(xué)唱花臉,偶爾也粉墨登場。1926年,翁偶虹從郎家胡同第一中學(xué)考入京兆高級中學(xué)(河北師大的前身順天高等學(xué)堂進(jìn)入民國后改建為京兆公立第一中學(xué),1925年改名京兆高級中學(xué))。在入學(xué)第一年的游藝會上,翁偶虹就以飾演《托兆》中的楊七郎、《賣馬》中的單雄信而名噪校園。第二年,翁偶虹飾演了《捉放曹》里的曹操、《連環(huán)套》里的竇爾墩,第三年演的是《草橋關(guān)》里的姚期,《定軍山》里的夏侯淵和《失街亭》里的馬謖。在翁偶虹和一幫票友的帶動下,京兆高中游藝會的京劇彩唱,成為非常精彩的保留節(jié)目,并且在北京城開風(fēng)氣之先,引得其他學(xué)校紛紛效仿。他們有時候也受邀到其他學(xué)校演出。除上述劇目外,翁偶虹還演出過《法門寺》的劉瑾,《鬧江州》的李逵等人物,深受戲迷們的喜愛。

      后來,京兆高中的京劇演出名聲越來越大,翁偶虹也經(jīng)常與幾位票友相約,走上社會,到外面的戲院演出。當(dāng)時,因為父母的愿望是學(xué)而優(yōu)則仕,希望兒子能夠讀書做官,光宗耀祖,不希望兒子走入梨園行,當(dāng)一個被人瞧不起的倡優(yōu)、戲子。所以,翁偶虹的演出活動,都是背著家人的?墒堑酵饷嫜莩鰰r要張貼海報,翁偶虹原名翁麟聲,于是,“翁麟生君”演出《連環(huán)套》、《法門寺》、《群英會》、《黃鶴樓》、《李七長亭》等等的海報貼滿了北京的大街小巷,當(dāng)然也就瞞不過家里人了。有一次,翁偶虹與名票友紀(jì)文屏在地安門大街同聲戲院演出《連環(huán)套》,忽然發(fā)現(xiàn)他的父親坐在臺下,翁偶虹心里一驚,心想恐怕要遭到父親的責(zé)罵了。不料回家見到父親,不但沒有受到責(zé)罵,反而很受稱贊。父親表態(tài)說:“咱們家從你這一代起,就棄仕而優(yōu)吧!”

      從此,翁偶虹對京劇更加癡迷,走上了一條聽?wèi)、學(xué)戲、演戲、寫戲、評戲、畫戲(畫戲劇臉譜)的藝術(shù)家的道路,為此,他將自己的居室命名為“六戲齋”。翁偶虹自幼聰明好學(xué),5歲開始讀書,10歲就向報紙投稿,在校期間,他還經(jīng)常在報紙上發(fā)表詩歌、小說和戲劇評論文章。1929年,翁偶虹從京兆高中畢業(yè),受聘在京兆第二小學(xué)任庶務(wù),工作也比較清閑,他就在上午寫小說,下午唱戲。1930年,中華戲劇?茖W(xué)校成立,他被聘為兼職教員。1934年,正式到中華戲劇?茖W(xué)校任編劇和導(dǎo)演。1935年被聘為中華戲劇?茖W(xué)校戲曲改良委員會主任委員。1949年以后,翁偶虹任中國京劇院編劇,直到1974年退休。

    創(chuàng)作劇目

      翁偶虹先后為程硯秋、金少山、李少春、袁世海、葉盛蘭、童芷苓、黃玉華、吳素秋等演員以及中華戲曲專科學(xué)校、富連成科班編寫劇本。一生共編寫劇本(包括移植、整理、改編)100余出,其代表劇作有《宏碧緣》、《火燒紅蓮寺》、《三婦艷》、《甕頭春》、《鎖麟囊》、《女兒心》、《鴛鴦淚》、《美人魚》、《鳳雙飛》、《小行者力跳十二塹》、《同命鳥》、《薔薇刺》、《蝶戀花》、《碧血桃花》、《英雄春秋》、《花貓戲翠屏》,《百鳥朝鳳》、《比翼舌》、《玉壺冰》、《白虹貫日》、《罵綿袍》等。

      翁老創(chuàng)作年表——花馬金裘

    翁偶虹

      1,《溫酒斬華雄》 為中華戲校學(xué)生改編,1931年

     。,《孤忠傳》 為中華戲校學(xué)生改編,1931年,

           取材自岳飛抗金的故事

     。,《平陽公主》 為中華戲校學(xué)生改編,1936年

      4,《頭二本宏碧緣》 為中華戲校學(xué)生編排

      取材自評書《綠牡丹》

      王金璐飾駱宏勛,宋德珠飾花碧蓮,傅德威飾花振芳,李金泉飾駱母

     。,《火燒紅蓮寺》 為中華戲校學(xué)生編排

      取材自不肖生小說《江湖奇?zhèn)b傳》

     。叮豆蒙┯⑿邸贰橹腥A戲校學(xué)生編排

      整理傳統(tǒng)戲《馬上緣》、《樊江關(guān)》、《蘆花河》

      王玉芹飾前樊梨花,白玉薇飾后樊梨花

      李玉芝飾全部薛金蓮,徐和才飾前部薛丁山,李和曾飾后部薛丁山

     。,《穆桂英》 為中華戲校學(xué)生編排

      整理傳統(tǒng)戲《穆柯寨》、《轅門斬子》、《破洪州》

      李玉茹主演

     。,《三婦艷》 為中華戲校學(xué)生編排

      取材自樂府古詞,描寫三個不同類型女性的婚姻離合,提示男女平等主題

      侯玉蘭飾魏慈蘋,李玉茹飾尚蔓蘅,白玉薇飾戈靜懿

     。,《甕頭春》 為程硯秋編寫,1939年

      社會問題劇

      10,《鎖麟囊》 為程硯秋編寫,1939年

      11,《鴛鴦淚》 為中華戲校學(xué)生編排

      改編自山西梆子《忠義俠》

      儲金鵬飾周仁, 李玉茹飾周妻馮素蕙,王金璐飾王四公

      徐和才飾杜文學(xué),李玉芝飾杜娘子, 周和桐飾嚴(yán)嵩

      1954年中國京劇院重排此劇,更名《周仁獻(xiàn)嫂》,主演:葉盛蘭

      12,《美人魚》 為中華戲校學(xué)生編排

      取材于民初小說家陸士諤編著的《明清八俠》

      主演:李玉茹、王金璐、趙金年、儲金鵬、王玉讓、張金梁、李金泉、馮玉增、袁金凱、周和桐

      13,《鳳雙飛》 為中華戲校學(xué)生編排

      改編自傳統(tǒng)戲曲《蝴蝶杯》

      李玉芝飾胡鳳蓮,張玉英飾田夫人,趙金年飾田云山,儲金鵬飾田玉用

      王玉讓飾盧林, 李金泉飾盧夫人,張金梁飾盧公子

      14,《十二塹》 為中華戲校學(xué)生編排

      取材自《后西游記》

      賀玉欽飾小行者

      15,《好姐姐》,評劇, 為喜彩蓮編寫

      取材雜劇《救風(fēng)塵》

      16,《千金小姐》,評劇,為喜彩蓮編寫

      取材雜劇《墻頭馬上》

      17,《同命鳥》 為“如意社”編排,1940年

      取材自傳統(tǒng)梆子劇目《琥珀珠》

      1940年11月首演于長安戲院

      李玉茹飾燕香,儲金鵬飾鄭興郎,王金璐飾李智

      18,《薔薇刺》,又名《桃花醋》 為“如意社”編排,1940年

      取材自昆曲《開口笑》

      19,《水晶簾》 為綠染香(嚴(yán)月秋)編寫,1941年

      1947年,童芷苓于天津北洋戲院上演

      20,《百鳥朝鳳》 為“潁光社”編排,1941年

      取材自明傳奇《缽中蓮》故事重新編寫

      王金璐前飾王合瑞,后飾鳳凰王;慈少泉前飾韓成,后飾鋸缸匠

      儲金鵬飾祝癡生,王玉讓飾鐘馗,程玉煥飾山神

      趙德勛、蕭德寅、何金海、宋金聲分飾孔雀、金翅、白鸚鵡、綠鸚鵡

      許盛奎飾灶王,李盛佐飾茅廁神

      21,《女兒心》 為程硯秋編寫

      22,《楚宮秋》 為程硯秋編寫

      23,《杜鵑紅》 為徐東明、徐東霞編寫

      取材山西梆子《女中孝》故事

      一九四二年春《杜鵑紅》首飾于三慶戲院

      24,《一字香》 為徐東明、徐東霞編寫,1942年

      改編自昆曲《十五貫》

      25,《比翼舌》 為吳素秋編寫,1942年

      揭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態(tài)中婆媳之間、媳小姑之間矛盾的社會劇

      吳素秋飾葛小香,李德彬飾周洛,賈多才飾葛母

      26,《鸚鵡舌》 為吳素秋編寫,1942年

      五代宮闈喜劇

      吳素秋飾公主石凝香,賈多才飾公主石凝碧

      李德彬飾駙馬劉穎, 王玉讓飾南唐太子李璟

      27,《玉壺冰》 為黃玉華編寫

      28,《北觀音》 為黃玉華編寫

      取材于元代野史,宮闈悲劇

      1945年校友劇團(tuán)演出,主演:陳永玲、高玉倩、王金璐、儲金鵬、張洪祥、賈多才、孫玉祥、趙金年、李金鴻、谷玉蘭

      29,《鐘馗傳》 為金少山編寫

      30,《金大力》 為金少山編寫

      31,《罵錦袍》 為劉迎秋編寫

      32,《全部周瑜》 為葉盛蘭編寫,1945年

      葉盛蘭飾周瑜,葉盛長飾喬玄,陳永玲飾小喬

      任志秋飾大喬,茹元俊飾孫策

      33,《天國女兒》(《韓寶英》) 為南鐵生編寫

      34,《白虹貫日》 為紀(jì)念抗日勝利編寫

      取材于安史之亂中張巡守睢陽和郭子儀光復(fù)兩京之事

      王金璐前飾南霽云、后飾郭子儀,王和霖飾雷海青, 李金鴻飾謝阿蠻

      蕭德寅飾張巡,儲金鵬飾雷萬春,齊和昌飾許遠(yuǎn), 陳永玲飾梅妃

      高玉倩飾徐菡,趙金年飾李豬兒,蘇維明飾賀蘭進(jìn)明,曹世嘉飾耿義

      李慶山飾張增,張洪祥飾安祿山,曹二庚飾老軍, 由賡金群司鼓

      后更名《百戰(zhàn)興唐》于上海演出

      李少春前部飾雷海青,中部飾南霽云,后部飾郭子儀

      袁世海飾張巡,葉盛章飾李豬兒,葉盛蘭飾雷萬春,李世霖飾許遠(yuǎn)

      李玉茹飾徐菡,魏蓮芳飾梅妃, 班世超飾謝阿蠻,李幼春飾賀蘭進(jìn)明

      高維廉飾耿義,馬富祿飾蔡保,王泉奎飾安祿山

      35,《通靈筆》(《天涯芳草》) 為程硯秋編寫1945

      36,《明末三奇女》 為李世芳編寫

      明末陳圓圓、顧眉波、葛嫩娘三女故事,寫明末亡國之慘,巾幗抗敵之雄

      李世芳前飾陳圓圓,后飾葛嫩娘

      37,《十二金錢鏢》 為唐韻笙編寫,1947年

      取材于白羽同名小說

      38,《生死鴛鴦》 為李少春、李玉茹編寫

      39,《英雄走國記》 為李少春、李玉茹編寫

      40,《洛神》 為梅蘭芳整理電影劇本,1948年

      41,《投筆從戎》 為葉盛蘭編寫

      42,《新蝴蝶夢》 1948年

      王金璐飾莊子, 高玉倩飾田氏, 李金鴻飾新寡少婦

      朱玉安飾二百五,沈金波飾楚王孫

      43,《裴云裳》 為程硯秋編寫,1949年

      44,《五人義》(《十三太保反蘇州》) 為葉盛章編寫

      取材傳奇《清忠譜》、《萬民安》。

      45,《血淚城》 為校友劇團(tuán)編寫的

      取材于明末農(nóng)民起義故事,后李少春、袁世海搬演:

      李少春前飾田壽,后飾吳三桂,

      高維廉飾前部吳三桂,李世震飾后部田壽

      袁世海飾李自成,魏蓮芳飾陳圓圓,駱洪年飾田喜,王泉奎飾劉宗敏

      46,《小鰲山》 為譚富英編寫

      取材于《水游》“宋江夜看小鰲山,花榮大鬧清風(fēng)寨”一回。

      47,《夜奔梁山》 為新中國實驗京劇團(tuán)編寫

      48,《云羅山》 為新中國實驗京劇團(tuán)改編

      主演:李少春、袁世海、葉盛章、黃玉華、李文英、李世霖、李金泉

      孫盛武、李幼春、駱洪年、婁振奎、張盛利

      49,《香妃》 為程硯秋編寫

      50,《將相和》

      新中國實驗京劇團(tuán)李少春、袁世海與太平京劇團(tuán)譚富英、裘盛戎同時排演

      新中國實驗京劇團(tuán)主演:李少春、袁世海飾、葉盛章、李世霖、李幼春

      張盛利、婁振奎、李金泉、孫盛武、駱洪年

      葉德霖、高盛虹

      太平京劇團(tuán)主演: 譚富英、裘盛戎、黃元慶、李世琦、張洪祥

      儲金鵬、何盛清、茹富華、馬富祿、慈少泉

      李盛芳、劉春利

      這一時期相繼飾出《將相和》的其他劇團(tuán):

      首都實驗京劇團(tuán)主演: 奚嘯伯、蘇維明、李春恒、侯永奎、王少樓

      首都實驗京劇團(tuán)改組后,李萬春、景榮慶主演

      明來京劇團(tuán)主演: 徐東明、郭元汾、哈寶山、高維廉、高盛麟

      進(jìn)步京劇團(tuán)主演: 李鳴盛、王泉奎、閔兆華、茹元俊、馬富祿

      此外排演者:言少朋(青島)、紀(jì)玉良(南京)、白王昆(天津)

      楊寶森、王泉奎,馬連良、袁世海(1951年)

      1951年,北京市文化局評定《將相和》為優(yōu)秀劇目

      1952年,文化部舉行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將相和》獲劇本獎

      陸續(xù)排演此劇尚有:尚長榮、譚元壽、馮志孝、方榮翔、孫岳、吳鈺璋等

      經(jīng)歷了半個世紀(jì),新編的《將相和》已成為傳統(tǒng)保留劇目

      51,《三好漢》 為李少春、袁世海、葉盛章編寫

      根據(jù)《水滸》素材,綜合史進(jìn)、魯智深、時遷三好漢故事編寫

      52,《野豬林》 為葉盛章增加人物

      53,《虎符救趙》 為了配合抗美援朝編寫,1951年

      李少春飾信陵君,袁世海飾魏王,黃玉華飾如姬,葉盛章飾朱亥

      李金泉飾太妃, 李世霖飾侯生,李幼春飾晉鄙,李元瑞飾趙王

      婁振奎飾秦王, 閻世善飾平原夫人

      54,《宋景持》 與田漢、阿甲、景孤血合作

      取材清初山東農(nóng)民起義

      主演:李少春、李洪春、茹元俊、夏韻龍、葉盛章、李金泉、李幼春

      駱洪年、類振奎、李世霖

      55,《五馬山》 為葉盛章編寫,1955年

      取材南宋抗金英雄馬擴(kuò)之事

      56,《班門斧》

      袁世海飾公輸班,李和曾飾墨翟

      57,《大鬧天宮》 1956年

      58,《李逵探母》 為袁世海編寫

      主演:袁世海、李金泉

      59,《桃花村》 為袁世海改編

      改編自傳統(tǒng)劇《花田錯》與《桃花村》

      主演:袁世海、杜近芳、葉盛蘭、李幼春、張霽英、李世霖、王鳴仲

      駱洪年、葉德霖、茹木春

      60,《響馬傳》 為李少春編寫

      李少春飾秦瓊, 袁世海飾程咬金,蘇維明飾尤俊達(dá),婁振奎飾單雄信

      李幼春飾楊林, 谷春章飾侯君集,劉鳴嘯飾尚懷忠,鈕風(fēng)華飾羅成 

      劉元漢飾王君可,李世霖飾徐績, 李繼曾飾魏征,

      李金鴻、王鳴仲、李金泉飾、孫盛武、曹韻清、駱洪年、張雯英

      列入國慶十周年獻(xiàn)禮之選

      劇本刊登于1959年9月《劇本》月刊

      1983年11月,天津市京劇團(tuán)的馬少良、李榮威等重排

      61,《香港怒潮》

      主演:李宗義、李慧芳、趙炳嘯

      62,《雞毛信》 為張春華編寫

      63,《赤壁之戰(zhàn)》

      國慶十年獻(xiàn)禮劇目

      導(dǎo)演團(tuán):阿 甲、翁偶虹、馬連良、李少春、李慕良、鐘 靈、劉吉典

      趙金聲、任桂林、李 綸、張東川、張夢庚、馬少波

      音樂設(shè)計:李慕良,劉吉典、賡金群

      美術(shù)設(shè)計:鐘 靈、趙金聲、安振山

      馬連良飾孔明,李和曾飾張昭,譚富英、李少春輪飾魯肅、劉備

      袁世海飾曹操,裘盛戎飾黃蓋,景榮慶飾孫權(quán)、葉盛蘭飾周瑜

      孫盛武飾將干

      曹將:劉永利飾張邵,馬崇仁飾文聘,陳元昌飾曹洪,劉元漢飾夏侯惇

      陸洪瑞飾許褚,張濱江飾張遼,高韻芬飾李典,江金爵飾樂進(jìn)

      李益春飾蔡瑁,李維坤飾張允,馮玉亭飾毛玠,董德義飾于禁

      霍德瑞飾焦觸,孫德印飾張南,茹富華飾蔡中,閔兆華飾蔡和

      曹幕:李繼曾飾荀攸,李世霖飾程顯,張盛利飾劉馥

      吳將:蘇維明飾太史慈,鈕風(fēng)華飾甘寧,王鳴仲飾蔣欽,董德林飾韓當(dāng)

      耿少義飾周泰, 高寶賢飾丁奉,張韻斌飾徐盛

      吳幕:由李幼春飾趙達(dá),霍德瑞飾步騭,李金鴻飾陸績,羅世保飾薛綜

      鼓師:譚世秀、王德元、庚金群

      琴師:李慕良

      64,《生死牌》 1959年

      改編益陽花鼓戲劇團(tuán)劇目

      導(dǎo)演:樊放,唱腔設(shè)計:費文治

      李和曾飾黃伯賢,江新蓉飾王玉環(huán),高玉倩飾黃秀蘭,嚴(yán)慧春飾李秋萍

      蕭盛萱飾賀三郎,景榮慶飾賀總兵

      高元峰、王玉敏、李世璋、李甫春、孫繼良、曹世才

      65,《摘星樓》 與馬少波合作

      李和曾飾黃飛虎,江新蓉飾賈氏, 高玉倩飾妲已,景榮慶飾紂王

      張云溪飾黃天化,張春華飾龍環(huán), 李世璋飾黃兗,王玉敏飾黃母

      江世玉飾武王, 趙文奎飾姜子牙,嚴(yán)慧春飾黃妃,蕭盛萱飾費仲

      曹世才飾尤渾, 李甫春飾尹賢, 董鶴春飾周紀(jì),閻世善飾龍吉公主

      66,《高亮趕水》

      張云溪、張春華主演并導(dǎo)演

      音樂設(shè)計:劉吉典

      美術(shù)設(shè)計:趙金聲

      李甫春、董鶴春、高元峰、曹世才、蕭盛萱、王春喜、葉慶先、奎福全

      羅喜鈞、劉鳴發(fā)、沈金啟、譚韻壽、侯連升、何金海、劉斌升

      67,《灞陵橋》 為李少春、袁世海編寫,1959年

      68,《英雄臺》(《鄭子明打龍棚》) 為袁世海編寫

      69,《連環(huán)套》 為袁世海改編

      70,《青梅煮酒論英雄》 為袁世海、馮志孝改編

      71,《鳳凰二喬》 與阿甲合作

      李和曾飾喬玄,張云溪飾孫策,江世玉飾周瑜,高玉倩飾大喬

      江新蓉飾小喬

      趙永泉、張春華、王玉敏、張元智、趙文奎、董鶴春、蕭盛萱

      1982年重排:

      李和曾飾喬玄,高牧坤飾孫策,李瑞祥飾周瑜,沈健瑾飾大喬

      李偉紅飾小喬

      72,《賊老爺》為張云溪編寫

      取材《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

      73,《冷山記》

      74,《鐘離春》為李慧芳編寫

      75,《百鳥朝鳳》為楊秋玲、劉長瑜、俞大陸編寫

      76,《雪夜破蔡州》為楊秋玲、劉長瑜、俞大陸編寫

      77,《大破天門陣》與崔嵬合作編寫戲曲藝術(shù)影片

      78,《金田風(fēng)雷》 與馬少波、王頡竹合作

      取材太平天國金田起義之事

      李世霖飾洪秀全,李金泉飾馮云山,張云溪飾楊秀清,葉盛蘭飾韋昌輝

      景榮慶飾蕭朝貴,李甫春飾石達(dá)開,高玉倩飾洪宣嬌,董鶴春飾羅大綱

      閻世善飾李開芳,孫繼良飾林鳳祥,茹元俊飾李秀成,張春華飾徐盛朝

      譚韻壽、侯玉蘭、張雯英、李世章、何金海、楊建春、趙永泉、蘇維明

      79,《朱仙鎮(zhèn)》 與張云溪合作

      根據(jù)豫劇改編

      張云溪飾陸文龍,李和曾飾王佐,王玉敏飾乳娘

      80,《孫安動本》 與祁野耘合作

      移植山東柳子戲

      主演:李和曾、景榮慶

      81,《文成公主》 為北方昆曲劇院加工

      原著:許寶骙,改編:黃勵、時弢、白云生

      82,《荊釵記》 為北方昆曲劇院改編,與王頡竹、何異旭合作

      導(dǎo)演:馬祥斌

      譜曲:傅雪漪

      張玉文飾錢玉蓮,許鳳山飾王十朋,韓建成飾孫半洲,周萬江飾萬俟卨

      秦肖玉、傅德忠、王小瑞、馬德華、喬燕和、

      83,《西門豹》 1963年

      主演:袁世海、谷春章、孫洪勛、李金泉、張雯英、李世霖、駱洪年

      84,《迎春花》

      85,《紅燈記》 與阿甲合作,1964年

      李少春飾李玉和,劉長瑜飾李鐵梅,高玉倩飾李奶奶,袁世海飾鳩山

      谷春章飾磨刀人,夏美珍飾桂蘭, 曹韻清飾侯憲補,孫洪勛飾王連舉

      孫盛武飾假皮匠,劉鳴嘯飾小伍長,張盛利飾的特務(wù),

      86,《平原游擊隊》 與張東川等人合作,1966年

      87,《小刀會英雄傳》 為北京軍區(qū)戰(zhàn)友京劇團(tuán)編寫,1976年

      導(dǎo)演:葉少蘭、袁小海

      唱腔設(shè)計:溫如華

      主演:辛寶達(dá)、許嘉寶、李巖、劉金泉、馮月茹、李寶榮、朱寶光

      88,《美人計》 為北京軍區(qū)戰(zhàn)友京劇團(tuán)編寫,1977年

      參考川劇《和親記》,改編《龍鳳呈祥》

      許嘉寶飾孫尚香,辛寶達(dá)飾劉備,李崇林飾喬玄, 周月華飾小喬

      溫如華飾周瑜, 劉金泉飾孫權(quán),李寶榮飾吳國太,白蔭棠飾張飛

      89,《白面郎君》 為溫如華編寫

      90,《打青龍》 為王繼珠改編

    代表劇目

      最為人們熟知的作品有《鎖麟囊》、《將相和》、《響馬傳》、《大鬧天宮》、《李逵探母》、《紅燈記》等。

     

    繪畫戲劇

      翁偶虹還是著名的臉譜繪畫大師, 他認(rèn)為臉譜的“五性”,是從創(chuàng)造中國文字是“六書”來的。使其成為一位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戲曲臉譜研究大家。[3]

      畫戲的范疇,是從搜集、摹畫、繪制開始,進(jìn)而研究戲曲臉譜的藝術(shù)規(guī)律。翁先生對臉譜的愛好,基于他對花臉表演藝術(shù)的酷愛。孩童時代,他便從姨父梁惠亭先生和名票胡子鈞先生學(xué)唱花臉。遇有粉墨登場,常煩盟兄劉連榮幫忙勾畫。由于不甘旁人“彩畫人頭”之誚,遂嘗試著自己拿起了畫筆,攬鏡濡染。稍長,從臉上勾畫,激起探討臉譜的來源、衍變及藝術(shù)個性的興趣。為便于保存,發(fā)展為紙上臨摹,分門別類,裝幀成冊;有特殊扮相的,還加畫盔頭、髯口、服飾,以準(zhǔn)確地記其舞臺風(fēng)貌。

      從那時起,“六戲齋”儼然變成了一間畫室,彩筆鱗列,翰墨藻陳。翁先生常常午夜在茶樓戲園觀賞楊小樓、尚和玉、錢金福、金少山、郝壽臣、侯喜瑞等諸京劇名伶的精彩表演,默記臉譜。不等戲散,便一溜兒煙地轉(zhuǎn)回家門,挑燈拈毫,仔細(xì)摹畫……京劇以外,他還臨摹搜集了昆曲、山西梆子、漢劇、秦腔、川劇、紹興大班等劇種的名家臉譜。與北昆侯益隆、郝振基、侯玉山,晉劇喬國瑞、張玉璽、彥章黑、馬武黑、金鈴黑,紹興大班汪小奎、小恒珊等凈行巨擘契交忘年,盤桓切磋。旦角臉譜,如北昆《棋盤山》的鐘無鹽、山西梆子《美人圖》的丑姑姑等,亦收珊瑚于鐵網(wǎng),展珠璣于陋室。

      鉤奇之欲促發(fā)了探古之心。翁先生創(chuàng)辦“辛未社”,邀請四九城票友弦管試聲期間,輾轉(zhuǎn)托人,數(shù)經(jīng)周折,終于搞到了一部出自清宮升平署“供奉”之手的《鐘球齋臉譜集》,共七十二幀。鑒其譜式古樸簡潔,知為同光故物,于是理其破碎之跡,施碧研朱,珍重摹畫……

    學(xué)術(shù)作品

      從上世紀(jì)20、30年代起,翁先生陸續(xù)在當(dāng)時的《劇學(xué)月刊》《戲劇月刊》《北平晨報》《新民報》上,撰寫介紹、闡述臉譜產(chǎn)生、地位、性能、分類以及勾法的文章,影響甚廣。在著述中,他第一次提出了戲曲臉譜的16種分類,闡明了臉譜構(gòu)圖的主、副、實、界、襯五色,以及引證出臉譜藝術(shù)的“六書”“五性”。還匠心獨運地探討出焦贊、張飛等人物,以主色“通天黑”代表“黑臉”的立體結(jié)構(gòu),為梨園界推崇和模仿。隨著臉譜研究的漸次深入,繪制技法亦日臻精到,內(nèi)外行均以拱璧視之。當(dāng)時的書畫名店“榮寶齋”曾以每幀銀元20塊的潤筆費,請其繪制“四大金剛”“十二生肖”扇面兩幀。并由吳幻蓀建議,再煩其繪制屏條四幅,請四位翰林分別題字,陳列于“榮寶齋”書畫之林,觀者如織。此外,其所繪精品還曾在巴拿馬博覽會上展出……在翁先生60余年的“畫戲”生涯中,曾為李萬春《十八羅漢收大鵬》設(shè)計了大鵬臉譜,為馬連良《春秋筆》設(shè)計了檀道濟(jì)臉譜,為李玉茹、王金璐《美人魚》設(shè)計了周潯臉譜,為吳鈺璋《強項令》設(shè)計了董宣臉譜等,構(gòu)圖新穎,令人嘆為觀止。

      可惜的是,翁先生數(shù)十年來收藏的臉譜珍品,俱在十年浩劫中毀散殆盡。

    創(chuàng)作特色

      翁偶虹在作劇中,十分注重人物的塑造,他把能否寫出生動的人物形象,視為一劇成敗之關(guān)鍵。他曾說:“高爾基把文學(xué)稱做u2018人學(xué)u2019,那么戲劇也可以視為u2018人劇u2019!彼谒茉烊宋飼r,很少使用那種平鋪直敘的方式,而是著力于在不同的事件和戲劇矛盾中去揭示人物內(nèi)在的心理狀態(tài)。例如《鴛鴦淚》一劇,作者為了塑造周仁的正義英烈性格,在全劇中緊緊地把握住周仁“為友獻(xiàn)妻”這一事件,安排了這樣三個關(guān)節(jié):一是周仁見妻子馮素蕙刺殺嚴(yán)年未成,恐露破綻,強忍悲淚,示妻自刎。二是王四公誤認(rèn)周仁將盟嫂獻(xiàn)給了嚴(yán)年,憤怒之下杖打周仁,而周仁為顧全大局,只得把委曲埋在心底,忍辱受杖。三是周仁的盟兄杜文學(xué)在邊疆破敵立功,回朝加爵,又誤認(rèn)周仁獻(xiàn)出了盟嫂,隨之又是一頓責(zé)打。周仁“憤人情之以怨報德,恨世道之暗無天日”,他不肯自辨而存,在盟友杜文學(xué)的屈打之下,含冤而殉。(見翁偶虹《翁偶虹編劇生涯》)作者正是通過這三處矛盾,把周仁這個正義果敢,憤世疾俗,忍辱負(fù)重,俠肝義膽的形象,塑造得有血有肉,活靈活現(xiàn)。

      京劇藝術(shù)有其自身的藝術(shù)表現(xiàn)程式和手法。因此,一個京劇劇本的寫成,在一定的條件下,決定于作者對于京劇藝術(shù)的熟悉程度。由于翁偶虹諳熟舞臺,精通表演,因此他寫起戲來,唱念做打,安排得十分得當(dāng)。特別是作者在編寫劇本中,講究與演員的“默契”,能夠根據(jù)演員的特點,進(jìn)行技術(shù)上的發(fā)揮。例如他編寫的《玉壺冰》“洞房冷遇”一場,作者考慮到演員表演的需要,借鑒了《少華山》“烤火”一場的程式技巧。作者從塑造黃秋云、崔解二人物需要出發(fā),重新加以組織,以“火盆”象征青年男女的火熱愛情,根據(jù)黃秋云、崔解兩個人物的不同心情,安排了“獨烤”、“睡烤”、“招烤”、“避烤”、“擠烤”、“竊烤”、“憤烤”、“奪烤”等動作,一方面表現(xiàn)了黃秋云癡心希望未婚夫崔解能夠理解她的一片真情,在患難相共中結(jié)為夫妻的心愿,一方面則表現(xiàn)了迷惑于禮教道學(xué)之中的崔懈,對于未婚妻的冷漠無情。同時,觀眾又在這段戲中欣賞到了演員唯妙唯肖的表演技術(shù),滿足了觀眾藝術(shù)欣賞的需要。

      翁偶虹有較深文化素養(yǎng),又精于戲曲表演,因此出其手筆之作品,具有文學(xué)性、表演性兼得的特點。通觀翁偶虹劇作,立意深刻,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注重人物塑造,宜于舞臺演出,這是翁劇能夠受到廣大群眾喜愛的重要原因。新中國建立后,他人勤筆健,就職于中國京劇院編劇期間,編寫了《將相和》、《竊符救趙》、《響馬傳》、《摘星樓》、《高亮趕水》、《桃花村》、《李逵探母》、《紅燈記》等劇。

    繪畫戲劇  翁偶虹還是著名的臉譜繪畫大師, 他認(rèn)為臉譜的“五性”,是從創(chuàng)造中國文字是“六書”來的。使其成為一位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戲曲臉譜研究大家。

      畫戲的范疇,是從搜集、摹畫、繪制開始,進(jìn)而研究戲曲臉譜的藝術(shù)規(guī)律。翁先生對臉譜的愛好,基于他對花臉表演藝術(shù)的酷愛。孩童時代,他便從姨父梁惠亭先生和名票胡子鈞先生學(xué)唱花臉。遇有粉墨登場,常煩盟兄劉連榮幫忙勾畫。由于不甘旁人“彩畫人頭”之誚,遂嘗試著自己拿起了畫筆,攬鏡濡染。稍長,從臉上勾畫,激起探討臉譜的來源、衍變及藝術(shù)個性的興趣。為便于保存,發(fā)展為紙上臨摹,分門別類,裝幀成冊;有特殊扮相的,還加畫盔頭、髯口、服飾,以準(zhǔn)確地記其舞臺風(fēng)貌。

      從那時起,“六戲齋”儼然變成了一間畫室,彩筆鱗列,翰墨藻陳。翁先生常常午夜在茶樓戲園觀賞楊小樓、尚和玉、錢金福、金少山、郝壽臣、侯喜瑞等諸京劇名伶的精彩表演,默記臉譜。不等戲散,便一溜兒煙地轉(zhuǎn)回家門,挑燈拈毫,仔細(xì)摹畫……京劇以外,他還臨摹搜集了昆曲、山西梆子、漢劇、秦腔、川劇、紹興大班等劇種的名家臉譜。與北昆侯益隆、郝振基、侯玉山,晉劇喬國瑞、張玉璽、彥章黑、馬武黑、金鈴黑,紹興大班汪小奎、小恒珊等凈行巨擘契交忘年,盤桓切磋。旦角臉譜,如北昆《棋盤山》的鐘無鹽、山西梆子《美人圖》的丑姑姑等,亦收珊瑚于鐵網(wǎng),展珠璣于陋室。

      鉤奇之欲促發(fā)了探古之心。翁先生創(chuàng)辦“辛未社”,邀請四九城票友弦管試聲期間,輾轉(zhuǎn)托人,數(shù)經(jīng)周折,終于搞到了一部出自清宮升平署“供奉”之手的《鐘球齋臉譜集》,共七十二幀。鑒其譜式古樸簡潔,知為同光故物,于是理其破碎之跡,施碧研朱,珍重摹畫……

      從上世紀(jì)20、30年代起,翁先生陸續(xù)在當(dāng)時的《劇學(xué)月刊》《戲劇月刊》《北平晨報》《新民報》上,撰寫介紹、闡述臉譜產(chǎn)生、地位、性能、分類以及勾法的文章,影響甚廣。在著述中,他第一次提出了戲曲臉譜的16種分類,闡明了臉譜構(gòu)圖的主、副、實、界、襯五色,以及引證出臉譜藝術(shù)的“六書”“五性”。還匠心獨運地探討出焦贊、張飛等人物,以主色“通天黑”代表“黑臉”的立體結(jié)構(gòu),為梨園界推崇和模仿。隨著臉譜研究的漸次深入,繪制技法亦日臻精到,內(nèi)外行均以拱璧視之。當(dāng)時的書畫名店“榮寶齋”曾以每幀銀元20塊的潤筆費,請其繪制“四大金剛”“十二生肖”扇面兩幀。并由吳幻蓀建議,再煩其繪制屏條四幅,請四位翰林分別題字,陳列于“榮寶齋”書畫之林,觀者如織。此外,其所繪精品還曾在巴拿馬博覽會上展出……在翁先生60余年的“畫戲”生涯中,曾為李萬春《十八羅漢收大鵬》設(shè)計了大鵬臉譜,為馬連良《春秋筆》設(shè)計了檀道濟(jì)臉譜,為李玉茹、王金璐《美人魚》設(shè)計了周潯臉譜,為吳鈺璋《強項令》設(shè)計了董宣臉譜等,構(gòu)圖新穎,令人嘆為觀止。

      可惜的是,翁先生數(shù)十年來收藏的臉譜珍品,俱在十年浩劫中毀散殆盡。

    主要著作

      翁偶虹先生不僅是著名的戲劇家,還是難得的散文大家,其作品以優(yōu)美醇厚的散文筆法,描述民國時期的北平市井和梨園行的境況,創(chuàng)造了一種令人流連往返的文字魅力。同時也為讀者提供了許多翔實的戲劇史料、藝壇的軼事趣聞以及民國時期北平、上海、南京、天津等地的社會風(fēng)情,是一部難得的、原汁原味的、平民戲劇家的自述。晚歲,總結(jié)其一生的創(chuàng)作實踐,編撰有《翁偶虹戲曲論文集》和《翁偶虹編劇生涯》兩部專著。此外還有《 翁偶虹劇作選》。

      翁偶虹的《自志銘》寫得很的經(jīng)典,如下:

      是讀書的種子,也是江湖伶人,也曾粉墨涂面,也曾朱墨為文。甘作花虱子與菊圃,不厭蠹魚與書林,書破萬卷,只青一衿;路行萬里,未薄層云。寧俯首于花鳥,不折腰于搢紳。步汗卿而無珠簾之影,儀笠翁而無玉堂之心?雌茖嵨醋觯鲙追e中忙叟;未歸反有歸,為一代人之古人。

     

    TAGS: 京劇臉譜 北京人 戲曲名家 文化人物
    名人推薦
    • 王占昕
      王占昕,男,漢族,1970年生于內(nèi)蒙古巴彥淖爾市臨河區(qū),共產(chǎn)黨員,內(nèi)蒙古巴彥淖爾市第二屆政協(xié)委員中國曲藝家協(xié)會會員,內(nèi)蒙古曲藝家協(xié)會理事,巴彥...
    • 王玉磬
      她出身梨園世家,6歲學(xué)戲,專攻老生,幼拜王文炳為師,13歲隨母來津,藝宗小香水,受過筱瑞芳的指教,20世紀(jì)40年代末成名,1953年參加天津市河北梆...
    • 王蓉蓉
      王蓉蓉,1961年04月18日出生,是中國京劇演員(工青衣),畢業(yè)于中國戲曲學(xué)院,是當(dāng)代張派的名家,第十一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2007年起擔(dān)任北京...
    • 魏海敏
      魏海敏,臺灣著名京劇旦角演員。從幼年起在臺灣接受京劇表演培訓(xùn),專攻旦角。1978年畢業(yè)于海光劇校,初學(xué)刀馬旦、后習(xí)青衣。畢業(yè)后即任海光國劇隊當(dāng)...
    • 徐大樹
      徐大樹,男,楚劇小生。新中國成立以后培養(yǎng)的優(yōu)秀青年演員,1952年加入武漢市楚劇團(tuán)。
    • 蕭南英
      蕭南英(1938-),女,潮劇花旦。汕頭市潮陽區(qū)人。1953年參加正順潮劇團(tuán),1956年調(diào)廣東潮劇團(tuán),后轉(zhuǎn)廣東潮劇院一團(tuán)。受教于潮劇名教戲馬飛先生,工...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