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若呆 - 個人簡介
1929年經(jīng)著名演員靚少佳介紹加入勝壽年劇團,先學(xué)“提場”,后成為編劇,先后為勝中華、興中華、錦添花、
新聲、龍鳳、覺先聲等劇團編撰劇本,數(shù)量近百部。1950年從香港回廣州定居,先后擔(dān)任永光明、珠江、南方、太陽升、新世界等劇團的劇務(wù),創(chuàng)編的劇目也有近百部。公開出版的“廣州文藝叢書”和“最新粵劇叢書”,曾出版了他編寫的十多個劇本。徐若呆的筆下多為離奇曲折、通俗警世之作,主要作品有《初夜權(quán)》、《虛名造出薄情花》、《脂粉盜》等。據(jù)1951年12月18日廣州《聯(lián)合報》載,他編撰的《赤馬蕩天魔》、《鴛鴦山恩仇記》、《乞兒審狀元》、《醉斬鄭恩》四個劇目,同時在人民、太平、樂善、天星四間戲院上演,此記錄可謂“空前”。由他編劇,梁蔭棠、陳少棠合演的《武松醉打蔣門神》,也曾連演十場,場場爆滿。
紀念徐若呆逝世四十周年之際,著名粵劇編劇家楊子靜作詩《冊載方家慕典型——追挽若呆藝友》,詩日:“出道君同卓別林,每于呆拙見聰明;一麾善噱生花筆,時博哄堂喝彩聲。赴召歸天誠戲劇,謳歌隨處亦哀榮;靈前絮酒情如昨,冊載方家慕典型!焙芎玫馗爬诵烊舸舻乃囀潞腿似。
徐若呆 - 職業(yè)生涯
2006年4月26日,被譽為“喜劇大師”的粵劇編劇家徐若呆逝世五十四周年了……
“傻仔”開戲,“傻仔”洞房
上世紀20年代,廣州的大新公司、先施公司等都設(shè)天臺游樂場,上演粵劇、雜耍及魔術(shù)等,令顧客集購物、娛樂于一時,觀眾踴躍;泟《嗍侨啵菚r還未稱劇團),俗謂“三個女人一個墟”,節(jié)目間隙中插演“傻仔戲”(滑稽戲),更令游樂場充滿笑聲。
1927年,城外大新公司(今南方大廈)天臺游樂場的雜耍魔術(shù)班來了個年輕的“傻仔”,藝名徐若呆,口齒伶俐、動作滑稽,連“演曼麗”全女班的女藝人任劍輝、郎筠玉、白玉瓊等,閑來也愛與他說笑,女丑生邱寶珠因常與若呆交流,從相識到相熟,逐漸步入“拍拖”階段。
一位叫蘇靜葵的毛巾廠中年女工是戲迷,年輕時已“梳起”(即舊粵俗的女子立志不結(jié)婚),一天聽若呆說起自己的身世,心生憐憫。原來,若呆原名徐慶鸞,1908年7月18日(農(nóng)歷六月二十)生于順德倫漖,家境清貧,10歲才進私塾,只讀3年,因父親去世而輟學(xué)。后母無良,逼他離家自尋生計。于是,13歲的慶鸞來到廣州,在金鋪當勤雜工、裁縫店當學(xué)徒,19歲時轉(zhuǎn)到魔術(shù)班演滑稽戲……
蘇靜葵暗想,自己以后也不結(jié)婚,干脆收若呆為“契仔”(義子)。若呆常與粵劇全女班接觸,也喜歡上了粵劇。一次,名藝人靚少佳發(fā)現(xiàn)他天資聰慧,介紹他入自己所在的“勝壽年劇團”,跟隨知名編劇郭式鴻(綽號“開戲雞”)學(xué)“提場”(劇務(wù))。漸漸地,他也成為劇團的編劇之一。全女班“近水樓臺先得月”,常請若呆寫新戲。若呆與邱寶珠有感情,且生性詼諧,故多編突出丑生的喜劇給全女班演出。他寫的唱詞通俗幽默,逐漸在粵劇行內(nèi)揚名。事業(yè)初成后,遂與邱寶珠共偕連理。邱寶珠擅演《六國大封相》中的“胭脂馬”,生動詼諧;演《傻仔洞房》中的傻仔,妙趣橫生。結(jié)婚時,全女班一群姐妹便笑稱他們是“傻仔與傻仔洞房”。契媽蘇靜葵還住進他們家中,寶珠息影后,生下三男一女,均由蘇契媽照顧,一家和睦。
愛國新戲,振奮人心
1932年,徐若呆已小有名氣,報上贊他的劇“以精細純粹之心思,冠以莊諧脫俗之歌曲,故事入情入理,結(jié)構(gòu)層出不窮”。1940年出版、麥嘯霞著的《廣東戲劇史略》,把徐若呆列在“名編劇”之列。徐若呆的劇作情節(jié)緊湊、人物鮮明、用曲流暢、語言幽默,劇場效果好。也有一些改編為粵劇電影,有多次“一戲扭乾坤”的故事。1936年,靚少佳應(yīng)美國華僑名流司徒美堂之邀赴美演出,國內(nèi)的勝壽年劇團沒有主角而解散(1941年靚少佳回香港后才重組赴越南演出);而中華劇團也因名花旦肖麗章赴美演出而解體。兩個劇團的臺柱,聯(lián)合組成“勝中華劇團”,演員有白玉堂、曾三多、林超群、李海泉等,徐若呆負責(zé)編劇與撰曲,南佗任舞臺美術(shù)設(shè)計(布景等)。拿什么新戲吸引觀眾呢?其時日軍吞并我國東三省,全國抗日情緒高漲,徐若呆便首先推出配合抗日救亡形勢的《肉搏黑龍江》、《香風(fēng)滅戰(zhàn)云》兩劇,因愛國之情洋溢劇中,大受觀眾歡迎,“勝中華劇團”一炮打紅。接著,徐若呆又推出據(jù)《水滸傳》改編的《煞星降地球》,連演七本,也場場“收得”,名藝人白玉堂也因此聲譽更著。
1938年初,日軍飛機轟炸廣州后,勝中華劇團移師香港,改名“興中華”,徐若呆繼續(xù)推出《煞星降地球》第八本,接著又寫出名劇《乞米養(yǎng)狀元》、《白菊花》三本、《白蟒抗魔龍》,由春節(jié)初一演至初八,日夜場連連爆滿。白玉堂的興中華劇團,因此與薛覺先的覺先聲劇團、馬師曾的太平劇團,成為鼎足而立的省港名班。
此時,以女文武生任劍輝為首的全女班鏡花艷影劇團,在澳門清平戲院演出。因上座率不佳,任劍輝想起舊友徐若呆,連忙叫清平戲院經(jīng)理李其佳到香港,請徐幫忙編寫有號召力的新劇本。若呆想起當年天臺游樂場時的友誼,慨然允諾,先送上《雙鳳擁蛟龍》救急,接著送上新編的貼近民心的時裝戲《漢奸之子》,令鏡花艷影劇團震動澳門、香港!稘h奸之子》一劇緊扣抗日救亡形勢,演出時戲中出現(xiàn)“血濺盧溝橋”和“轟炸上海日本軍艦”兩個場景,全場掌聲雷動;至終場前,“漢奸”被千夫所指,舞臺上出現(xiàn)各界人士怒斥漢奸的場面,全場觀眾站起,與演員齊聲高唱《義勇軍進行曲》,場面十分壯觀。上演兩個多月,香港也有不少戲迷專程渡海到澳門觀看。
1941年香港淪陷后,任劍輝在澳門見全女班已不適應(yīng)觀眾要求,另組男女同臺演出的新聲劇團,徐若呆為劇務(wù)主任。徐若呆編出了轟動一時的《晨妻暮嫂》后,又編出《紅樓夢》多本劇,加上女文武生任劍輝、名花旦陳艷儂,名小武靚次伯、名丑生歐陽儉等的精彩表演,更加吸引觀眾。新聲劇團演紅樓夢戲欲罷不能,直至徐若呆再推出《黛玉魂歸離恨天》才告一段落。新聲劇團從此聲名鵲起,任劍輝逐漸紅透港澳地區(qū)。1948年,任劍輝率新聲劇團到廣州,以太平戲院為基地。當時何非凡新組班的“非凡響劇團”正在演紅樓戲的《情僧偷到瀟湘館》,火爆異常!靶侣暋钡募t樓戲遂與他爭奪觀眾。徐若呆與非凡響劇團的編劇馮志芬是好朋友,知道自己的曲詞文采不及馮志芬,便在情節(jié)、細節(jié)上下工夫,“度橋”、“度介口”,力求表演創(chuàng)新。他與丑生歐陽儉(綽號苦瓜儉)一起研究,迭出新招,獲觀眾盛贊。如《紅樓夢》演到賈政怒打?qū)氂駮r,不用“打仔”舊排場,而讓賈政在壁上扯下巨畫卷軸,急匆匆撕去軸上畫紙,露出酸枝棍,打向?qū)氂,顯其怒不可遏,令觀眾“拍爛手掌”。當時報紙上贊道:“度橋度介口,徐若呆靠此成家,加上苦瓜儉出謀獻計,何愁不落凡仔棚牙(意為勝過何非凡)!
徐若呆將大眾歡迎的電臺播放小說《蕭月白》改編為同名粵劇,也得到觀眾的喜愛。1949年初,他為永光明劇團編的《夢斷殘宵》,寫到兩個賣唱為生的藝人,辛辛苦苦掙來一把貶值錢幣,不夠一餐飯錢,插了一段針砭時弊的“口古”,直斥社會的紙幣貶值,觀眾反響熱烈。當晚完場后,立即受到反動當局警告:再演不準有這段“口古”!快筆冠羊城,創(chuàng)空前紀錄
新中國成立后,更激勵徐若呆的創(chuàng)作熱情。1950年,徐若呆合家回到廣州,為新中國建設(shè)出力,他先為大眾劇團(主要演員有曾三多、梁蔭棠等)寫出幾套新戲,與曾三多合作編的《百花齊放朵朵紅》,是歌頌新中國的新戲,后來成為戲劇改革獲獎劇目。又把傳統(tǒng)戲《活捉登州虎》改編為《梁山人馬》,矛頭直指土豪劣紳,劇本被華南文聯(lián)翻印,給為土改服務(wù)的粵劇宣傳隊演出。徐若呆還以“文攻”為筆名,寫了配合“抗美援朝”運動的粵劇小品《杜魯門夢會東條》、《麥克阿瑟嘆五更》發(fā)表在《華南文藝》上,《杜》劇曾被馬師曾、梁醒波演出,還編出《武松醉打蔣門神》、《浪里白條黑旋風(fēng)》等適合梁蔭堂戲路的新劇,令該劇團的上座率大升。因此,多個劇團請徐若呆“度身定做”寫新戲。他寫的著名劇目還有《漢光武走南陽》、《虎將拜陳橋》(靚少佳、郎筠玉主演),《綠野仙蹤》(呂玉郎、楚岫云、陸云飛主演),《烈女吊英魂》、《道學(xué)先生》、《祥林嫂》(羅品超、文覺非、郎筠玉主演)等。
1951年9月,南方劇團成立,曾三多為團長,徐若呆為劇務(wù)。但那時劇團還是民營劇團,徐若呆仍然可以為多個劇團寫戲。
1951年12月18日,廣州《聯(lián)合報》載:同一城市同一晚演出徐若呆自編或合編的戲達4部之多,人民戲院太陽升劇團上演《赤馬蕩天魔》、太平戲院永光明劇團上演《鴛鴦山恩仇記》、樂善戲院南方劇團上演《乞兒審狀元》、天星戲院珠江劇團上演《醉斬鄭恩》。除《醉》劇是徐若呆與莫志勤合編的外,其余3部都是徐獨力所編。這一紀錄不但“空前”,說“絕后”也不為過。
1951年廣州人間書屋刊出的“廣州文藝叢書”以及醉經(jīng)書局等刊行的“最新粵劇叢書”,出版了徐若呆寫的劇本十余種。從1950年夏到1952年春,不到兩年時間內(nèi),徐若呆寫出近百部粵劇劇本,雖然有兩個助手協(xié)助,但此寫作速度真令當今的快筆作家也目瞪口呆了。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上世紀30年代的收不全),徐若呆一生劇作200部。
徐若呆寫戲還樂于扶持年輕演員,對當時的青年女藝人林小群、陳小茶、小木蘭的成名幫助很大。如為陳小茶編《千紅萬紫赤眉軍》,令她一戲成名,徐若呆人生最后看的自編戲《百姓雄師》,也是為陳小茶突出戲分之作;小木蘭擅演武戲,徐若呆編《九紋龍史進》時突出她的戲分,讓她發(fā)揮所長而揚名;林小群擅演文戲,徐為她編寫《燕子樓》,成為絕筆之作。徐若呆去世時,林小群哭得如淚人兒;1992年她還題詞紀念徐老師道:“肯將生花筆,造就我成材!
鞠躬盡瘁,聲譽長留
1952年4月26日,徐若呆為太陽升劇團寫完《燕子樓》(林小群主演),以臺歷上記下“燕子樓編竣”五字。當晚,他到樂善戲院觀看自編新戲《百姓雄師》。此劇根據(jù)蘇聯(lián)電影《丹娘》改編,貼近新進演員陳小茶的戲分,突出一位為人民愛戴的女英雄形象。此夜觀看時,市文化局副局長丁波等文化部門負責(zé)人坐在徐的旁邊?吹骄侍帲〔ń蛔∵B聲稱贊,徐若呆興奮之余,忽然覺得頭痛之極,頓時倒下。眾人連忙把他抬上后臺搶救,豈料回天無力,一代英才魂歸天國。原來,徐若呆早已發(fā)現(xiàn)自己患有高血壓癥,但他視作等閑,以煲“臭草綠豆沙”吃作治療藥物,依舊晚晚“開夜車”寫劇,終致勞累過度,猝然而逝。
出殯之日,粵劇界編劇及十多個粵劇團的演員、音樂員去見徐若呆最后一面,音樂員自動組成樂隊,奏出深情的哀樂,不少演員流出熱淚,哭得最傷心的是林小群。編劇家何建青寫的誄文有句道:“……新天向往,盡獻忠忱;不死枕席,品戲殉身。藝人執(zhí)紼,臉有啼痕;哭之至慟,林女小群……”
徐若呆的契娘蘇靜葵悲痛成病,約一年后逝世。徐夫人邱寶珠夫妻情深,雖只有37歲,卻誓不改嫁,賣掉房屋,含辛茹苦養(yǎng)大三子一女,終于各自事業(yè)有成。然而,就在徐若呆逝世不到半年,粵劇界的一次被批判卻與他扯上了關(guān)系;蛘哌@要由“戲改”說起。上世紀50年代初,徐若呆根據(jù)傳統(tǒng)劇《拗碎靈芝》改編成《三春審父》,準備作為參加全國戲曲觀摩會的劇目。直至他逝世后,《三春審父》才經(jīng)過陳卓瑩、莫志勤修改,于9月參加中南區(qū)第一屆戲曲觀察匯演。演出后,中南軍政委員會文化部負責(zé)人認為:這劇“是一個維護封建的劇本”。于是,《三春審父》被批判為“資產(chǎn)階級文化思想的產(chǎn)物”。徐若呆已逝去近半年,當然不會接受批判了,只是,從此沒有人再贊揚他生前的寫戲熱忱,使他埋名近40年。一直到1992年4月,在省市文化部門支持下,省港澳及海外的徐若呆昔日好友,合力在廣州舉行紀念活動,近30位文化界名人、名藝人題詞緬懷徐若呆的成就,廣州市文化局老領(lǐng)導(dǎo)丁波題:“若呆并不呆,寫出了人間嬉笑怒罵!笔f(xié)負責(zé)人李門題《憶江南》詞道:“長相憶,簫鼓寄胸懷。幽默文風(fēng)通大眾,也奇情節(jié)顯多才。仙逝有余哀!敝巹〖谊惞谇漕}詩道:“三市六街談戲勁,《晨妻暮嫂》爆棚時。構(gòu)思獨特行文妙,喜劇大師有口碑。”名藝人文覺非題道:“匠心獨具,悲喜皆宜!标愋h題道:“編劇元老,功在藝壇———徐若呆老師逝世四十周年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