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譚鑫培

    譚鑫培(京劇)

    譚鑫培,1847年4月23日武漢市江夏區(qū),中國內(nèi)地京劇演員。譚鑫培10歲隨父到北京,11歲入小金奎科班習(xí)武丑,后改武生及文武老生。1863年出科。23歲搭三慶班,以演《神州擂》、《三岔口》、《白水灘》及"八大拿"等武生戲為主。曾傍程長庚演《青石山》馬童,得"大老板"賞識,委以武行頭。在《同光十三絕》畫中,譚鑫培是唯一的武生演員。譚鑫培為京劇老生的表演藝術(shù)開拓了新的天地, 影響深遠(yuǎn),在京劇史上起到了繼往開來的作用。代表劇目有《定軍山》、《四郎探母》和《戰(zhàn)太平》等。譚鑫培1917年逝世,享年70歲。


    人物簡介

    譚鑫培(1847年4月23日-1917年5月10日),藝名小叫天,人稱譚叫天,湖北省武昌縣(今武漢市江夏區(qū))人,京劇演員,工生行,曾演武生。他是一位承先啟后的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影響極大,他故去后,梁啟超寫的挽聯(lián)“四海一人譚鑫培,聲名卅載轟如雷”說明了其影響。代表劇目有《定軍山》、《陽平關(guān)》、《南陽關(guān)》等。

    生平經(jīng)歷

    譚鑫培(1847年4月23日~1917年5月10日)演員,工老生,曾演武生。本名金福,字望重。因堂號英秀,人又以英秀稱之。藝名小叫天。籍貫湖北黃陂(今武漢市黃陂區(qū))。出生于武漢市江夏區(qū)(原武昌縣)大東門外譚左灣九夫村。其父譚志道,工老旦兼老生。譚鑫培為其獨(dú)子,清道光二十七年三月初九出生。

    10歲隨父到北京,11歲入小金奎科班習(xí)武丑,后改武生及文武老生。1863年出科。23歲搭三慶班,以演《神州擂》、《三岔口》、《白水灘》及"八大拿"等武生戲為主。曾傍程長庚演《青石山》馬童,得"大老板"賞識,委以武行頭。在《同光十三絕》畫中,譚鑫培是唯一的武生演員。以老生享名劇壇則是光緒十年以后的事了。

    藝壇評價

    程長庚曾預(yù)言:“吾死后,鑫培必成大氣候。”譚鑫培曾師事程長庚、余三勝,并向張二奎、盧勝奎、王九齡問藝,博采眾長化為己有,終成一家,與汪桂芬、孫菊仙被譽(yù)為“新三鼎甲”,并成為京劇史上第一個老生流派--譚派創(chuàng)始人。光緒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與孫秀華、陳德霖、羅壽山四人被選入升平署進(jìn)宮承差,宮內(nèi)藝名譚金培。1917年5月10日上午8時病逝于京城宣內(nèi)大街大外郎營1號寓所,享年71歲。葬于戒臺寺栗園莊墓地,界樁上刻“英秀堂”。今譚門已是七代梨園世家。

    弟子流派

    譚派的弟子很少,但私淑者極多,當(dāng)時幾乎“無生(老生)不學(xué)譚”,傳人分新老兩派,老譚派代 表人物是王又宸,還有譚小培(其子)、賈俊卿、孟小茹、羅小寶、貫大元、賈洪林等。言菊朋早期的表演,也嚴(yán)格遵循譚的路子!靶伦T派”的代表人物是余叔巖。余在繼承譚派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造了新的老生流派。票界學(xué)譚者有紅豆館主、夏山樓主、王雨田、王君直、王庾生,喬藎臣、程君謀等,對譚派的研究皆有精深的造詣。后來的馬連良、言菊朋等均受譚派影響很深。其孫譚富英的“小譚派”則基本上是“老譚派”的基礎(chǔ)上有所發(fā)展。其他行當(dāng)?shù)难輪T如武生楊小樓,旦行梅蘭芳、王瑤卿等,也受其啟發(fā)和影響頗大。

    譚鑫培

    相比“四大名旦”的家傳到如今大都不過三代的歷史,另一梨園世家——譚家卻成為京劇史上的一個傳奇。自1863年譚鑫培隨父親譚志道在京城“廣和成”搭班演戲算起,這個世所罕見的藝術(shù)家族七代都從事同一戲種、同一行當(dāng),且一脈相承,整個家族算下來共40多人從事京劇事業(yè),堪稱一部“濃縮的中國京劇史”。

    被尊為京劇界鼻祖的譚鑫培是其中的最杰出代表,所創(chuàng)唱法世稱“譚派”,行內(nèi)有“無腔不學(xué)譚”之說。

    譚鑫培的兒子譚小培不僅繼承了全部家學(xué),更培養(yǎng)了他的兒子譚富英。譚富英發(fā)展創(chuàng)新了“新譚派”,后被譽(yù)為“四大須生”之一。譚派第五代譚元壽少年進(jìn)入富連成科班,有扎實全面的功底,他將譚氏門風(fēng)的精華體現(xiàn)無遺,并因主演現(xiàn)代京劇《沙家浜》而馳名全國。譚元壽之子譚孝曾是北京京劇院譚派當(dāng)家老生,他的兒子譚正巖是譚家第七代,剛30歲出頭,其扮相、唱腔頗有譚富英遺風(fēng)。值得一提的是,譚門七代既保留著譚門藝術(shù)中一脈相承的譚派精華,又結(jié)合各自的特色發(fā)展創(chuàng)新,使譚派藝術(shù)始終葆有時代的活力。

    “高祖創(chuàng)下譚派藝術(shù)不容易,我們頂著光環(huán),責(zé)任感很強(qiáng)、社會壓力也很大!比缃,譚家上下已把眼光轉(zhuǎn)移到譚正巖身上,為他量體裁衣整理劇目!叭蘸,如果譚正巖生了兒子,我們也希望他能繼承祖上基業(yè)。”譚孝曾說。

    其弟子有王月芳、賈洪林、劉喜春、李鑫甫、余叔巖5人。

    藝術(shù)特色

    藝術(shù)形象

    譚鑫培一生創(chuàng)造了為數(shù)眾多的藝術(shù)形象。由于他善于體察人物的身份、性格和精神氣質(zhì),因而演來無不形神畢肖。熟悉譚派藝術(shù)的著名票友陳彥衡說:“譚鑫培演孔明有儒者氣,演黃忠有老將風(fēng),《胭脂褶》之白槐居然公門老吏,《五人義》之周文元恰是市井頑民。流品迥殊而各具神似!彼谒茉烊宋飼r,不僅注意形象的真,而且講求藝術(shù)的美,在唱念做打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獨(dú)特創(chuàng)造。當(dāng)時的“老生三杰”中,孫菊仙的唱善用“膛音”,以慷慨激昂勝;汪桂芬善用“腦后音”,以雄健剛勁勝;譚鑫培不取孫、汪的實大聲寵、滿宮滿調(diào)的實力唱法,而用“云遮月”的嗓音,以聲調(diào)悠揚(yáng)婉轉(zhuǎn),長于抒情取勝,但有時不免略帶感傷。同一劇目如《文昭關(guān)》、《捉放曹》、《魚腸劍》等,三人演來,各有特色。譚的唱腔不但集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王九齡、盧勝奎、馮瑞祥等唱法之大成,而且廣泛吸取了青衣、老旦、花臉各行的唱法以及昆曲、梆子和大鼓的音調(diào),巧妙地融于老生唱腔中而不露痕跡,又能統(tǒng)一于自己的獨(dú)特風(fēng)格之中,自成一家。

    演唱風(fēng)格

    他還善于突破二二三、三三四的句法,運(yùn)用襯字、虛字潤腔,靈活地轉(zhuǎn)變板眼,因而他的演唱玲瓏活潑,變化多端,于平淡中見靈巧,并能細(xì)膩而鮮明地表現(xiàn)不同人物的感情。如《賣馬》中秦瓊的抑郁感傷,《洪羊洞》中楊廷昭的凄愴沉痛,《戰(zhàn)太平》中花云的激昂慷慨,《李陵碑》中楊繼業(yè)的悲憤蒼涼等,無不曲盡其妙。他的念白,字斟句酌,清晰流暢,《空城計》的“三報”、《八大錘》的“說書”等,都是他的精心杰作。

    身手敏捷

    譚鑫培早年曾演武生,武功根底堅實純熟,身手矯健穩(wěn)練,所以無論演靠把戲、箭衣戲或褶子戲,都能做到身段靈活灑脫,干凈洗煉,在很多戲里還表現(xiàn)了獨(dú)特的技巧,如《四郎探母》的“吊毛”、《戰(zhàn)太平》的“虎跳”(一說“撥浪鼓”)、《八大錘》的“斷臂”、《李陵碑》的卸甲丟盔等,都有獨(dú)到的功力;全本《瓊林宴》的身段繁重,他演來卻游刃有余,顯示了他的腰腿功夫;《當(dāng)锏賣馬》中的耍锏、《翠屏山》的舞刀等也都有獨(dú)到之處。

    藝術(shù)革新

    譚鑫培在藝術(shù)上富有革新精神,所演各劇,在劇詞和表演藝術(shù)上多有加工改革之處。又能揚(yáng)其所長,避其所短,他面形清癯,因此不常演王帽戲;演《定軍山》的黃忠,不戴帥盔而戴扎巾,都是為了掩其所短而發(fā)揮其所長。

    代表劇目

    譚鑫培在藝術(shù)上文武昆亂不擋,能戲甚多,其中有代表性的劇目為:《空城計》、《當(dāng)锏賣馬》、《李陵碑》、《擊鼓罵曹》、《捉放曹》、《洪羊洞》、《桑園寄子》、《四郎探母》、《武家坡》、《汾河灣》、《定軍山》、《戰(zhàn)太平》、《連營寨》、《南陽關(guān)》、《珠簾寨》、《打漁殺家》、《八大錘》、《瓊林宴》、《胭脂褶》、《南天門》、《坐樓殺惜》、《清風(fēng)亭》、《戰(zhàn)宛城》、《別母亂箭》等。

    主要劇目

    《伏虎》(程長庚)

    《文昭關(guān)》(程長庚)

    《八大錘》(徐小香,楊月樓,黃潤甫)

    《梳妝擲戟》(徐小香,朱蓮芬)

    《游園驚夢》(徐小香,朱蓮芬)

    《四思凡帶下山》(朱蓮芬,沈芷秋,孫彩珠,陳蘭仙,楊明玉)

    《群英會》(楊月樓,盧勝奎,徐小香,錢寶峰,孫二官)

    《活捉三郎》(楊明玉,朱蓮芬)

    《雙包案》(初連奎,何桂山)

    《伐東吳》(譚金福)

    《一門忠烈》(譚金福)

    《定軍山》(譚金福)

    《巧連環(huán)》(德子杰,李順亭)

    《捉放曹》(盧勝奎,何桂山,劉桂慶)

    《玉玲瓏》(蔣長福,小二哥)

    《鎮(zhèn)潭州》(李小珍,殷德瑞)

    《陽平關(guān)》(遲定兒,黃潤甫,李順亭,張三元)

    《狀元譜》(小叫天,孫二官,陸杏林)

    《雙泗洲》(李小珍,李小玉,張芷芳,朱小元)

    《祭江》(陸小芬)

    《闖山》(宋福壽,劉趕三)

    《相梁刺梁》(楊明玉,朱蓮芬,葉中定)

    《大小騙》(楊明玉,宋趕升)

    《探母》(楊月樓,陳德霖,陸小芬)

    《北詐》(何桂山)

    《截江》(遲定兒,孔元福)

    《御碑亭》(小叫天,趙寶芬,李小珍,陳德霖)

    《桑園寄子》(盧勝奎,陳德霖)

    《金山寺》(陳德霖,李六兒,李七兒,錢金福,李殿甲)

    《云臺觀》(盧勝奎)

    《戲目蓮》(陳德霖,陸杏林)

    外串四喜班主要劇目

    《千里駒》(陳蘭仙,曹春山,葉中定,姚增祿,王阿巧)

    全本《梅玉配》(梅巧玲,夏福寶,范春桂,鮑福山,吳連奎)

    《探親》(劉趕三,梅巧玲)

    《孝感天》(余紫云,李硯儂)

    唱腔資料

    電影

    1905年,豐泰照相館于琉璃廠的土地祠,為其拍攝了《定軍山》片段,該片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部黑白無聲影片。

    唱片

    百代唱片公司為其灌制了七張半寶石唱盤傳世,計《賣馬》、《托兆碰碑》、《捉放曹》、《桑園寄子》、《烏盆記》、《四郎探母》各一張,《洪羊洞》、《戰(zhàn)太平》、《慶頂珠》各半張。

    陳彥衡整理的《譚鑫培唱腔集》3冊,收《空城計》等10個劇目。

    歷史貢獻(xiàn)

    譚鑫培為京劇老生的表演藝術(shù)開拓了新的天地, 影響深遠(yuǎn),在京劇史上起到了繼往開來的作用。半個多世紀(jì)以來,很多京劇老生都宗法于他,世稱“譚派”。 譚鑫培以畢生的心血和精力,全面地繼承和發(fā)展了民族傳統(tǒng)的戲曲藝術(shù),從他開始,老生藝術(shù)進(jìn)一步規(guī)范 化、體系化了,基本穩(wěn)定了京劇的格局;他在60余年的演劇生活中,上至宮廷王府,下至鄉(xiāng)鎮(zhèn)村野,占領(lǐng)過當(dāng) 時中國各種樣式的舞臺,贏得了各種層次的觀眾。他創(chuàng)造的譚派藝術(shù)多方面地代表了中國戲曲的傳統(tǒng)風(fēng)范。他出色地 傳承了前輩程長庚、余三勝等徽派、漢派的精華,文武兼擅,昆亂不擋,唱念做打全方位的發(fā)展,并且開“韻味派”之先河,使京劇逐漸趨入精美的境界。他創(chuàng)始的譚派是流傳最廣、對后世影響最大、枝葉最為繁茂的一 個藝術(shù)流派,在京劇歷史上,始終被認(rèn)定為老生行當(dāng)中的主流派。后來的余叔巖、馬連良、言菊朋、楊寶森等重要的老生流派,都是從譚派衍化出來的。

    活動年表

    1879年

    1879年,光緒五年(己卯):譚鑫培首次赴滬

    譚鑫培與孫彩珠同赴滬。譚鑫培年三十五,隸金桂茶園,藝名譚金福,專演武生戲。時秦腔方盛于上海,有陳彩林者實執(zhí)牛耳。彩林本隸京中勝春班,班為某內(nèi)監(jiān)所蓄,彩林恃寵勢,不赴其侍御之召,侍御銜之,遂飛章彈劾宦官不得私蓄梨園,班遂報散。彩林至上海,歷金桂,傾倒一時。譚不得志,明春回京,始蓄志研究皮簧劇,譚本充三慶班武行頭,父唱老旦兼老生,其音左嗓,故稱之譚叫天,非美名也。譚早年坐科于金奎班,文武昆亂,皆所兼習(xí),出科后拜程長庚為師,但程為安徽人,而譚籍湖北黃陂,鄉(xiāng)音不改。及后成名,宗譚者反以湖廣音咬字為正宗,而并誤皮簧為黃陂者,可謂數(shù)典忘祖矣。(摘自《春申舊聞》:《譚鑫培五次蒞滬》)

    1879年9月4日,光緒五年(己卯)七月十八日:三慶班應(yīng)史家胡同仁和王文恰公夒石宅堂會

    農(nóng)歷七月十八、十九兩日,三慶班應(yīng)史家胡同仁和王文恰公夒石宅堂會,并外串四喜班。

    1884年

    1884年,光緒十年(甲申):譚鑫培二次赴滬

    譚鑫培二赴滬演唱,藝名小叫天,大奎官同行,搭三慶茶園,后改丹桂。老生武生兩門抱,時孫菊仙在滬,出演天仙。

    1890年

    1890年7月11日,光緒十六年(庚寅)五月廿五日:譚鑫培、陳德霖、孫秀華、羅壽山入選升平署當(dāng)差

    譚鑫培、陳德霖、孫秀華、羅壽山四人,同時以民籍學(xué)生的身份入選升平署當(dāng)差。

    1908年6月29日,光緒三十四年(戊申)六月初一日:光緒三十四年六月南海傳差

    南海傳差。共時二十六刻十。

    演出劇目

    《福祿壽》(一刻)

    《穆柯寨》(三刻十)(楊德福)

    《蟠桃會》(三刻)(朱裕康)

    《釣金龜》(二刻五)(龔云甫)

    《舉鼎》(二刻五)(王鳳卿,朱素云)

    《水簾洞》(三刻十)(楊小樓)

    《教子》(二刻五)(譚鑫培,王瑤卿)

    《鐵弓緣》(三刻)(侯俊山)

    《青石山》(三刻)(李順亭)

    《萬壽無疆》(二刻)

    1908年

    1908年9月5日,光緒三十四年(戊申)八月初十日:光緒三十四年八月南海傳差

    南海傳差。共時四十刻十分。

    演出劇目

    《福祿壽》(一刻)

    《泗洲城》(二刻十)(朱裕康)

    《昭君》(二刻)(陳德霖)

    《八大錘》(五刻)(侯俊山,錢金福)

    《天齊廟》(四刻)(郎德山,龔云甫)

    《金錢豹》(三刻五)(楊小樓)

    《探親》(一刻五)(王瑤卿,張二鎖)

    《五人義》(三刻五)(李連仲)

    《昭關(guān)》(二刻)(王鳳卿)

    《長坂坡》(五刻)(楊小樓)

    《查關(guān)》(二刻)(楊德福,朱素云)

    《竹簾寨》(七刻)(譚鑫培)

    《萬壽無疆》(二刻)

    1909年

    1909年,宣統(tǒng)元年(己酉),夏:譚鑫培首次在營業(yè)戲中貼演《珠簾寨》

    是年夏,譚鑫培于慶升園貼《珠簾寨》,此為譚氏入宮后首次在營業(yè)戲中貼演此劇。言菊朋聞訊急請假往觀,倉促不及更換制服,恰遇學(xué)校監(jiān)督亦在座中,遂得記大過一次。而菊朋渾不為意,只以得觀《珠簾寨》為樂。

    1909年3月3日,宣統(tǒng)元年(己酉)二月十二日:德宗與孝欽后雙國孝除

    德宗與孝欽后雙國孝除,各戲園恢復(fù)營業(yè)戲。譚鑫培因家人弟子促請,勉力登臺。言菊朋因之每演必至。

    1910年

    1910年,宣統(tǒng)二年(庚戌):譚鑫培三次赴滬

    譚鑫培三次赴滬,演于丹桂園。專貼老生戲,未久即遄返。

    1910年,宣統(tǒng)二年(庚戌):時慧寶搭春慶班及雙慶班

    1910年至1917年,時慧寶搭入譚鑫培的春慶班及俞振亭所組的雙慶班演出,主要劇目有:《馬鞍山》、《魚腸劍》、《烏龍院》、《捉放曹》、《朱砂痣》等。

    1910年4月12日,宣統(tǒng)二年(庚戌)三月初三日:1910年4月12日丹桂園演出,當(dāng)日丹桂園由春慶班演出日場戲。

    壓軸:《朱砂痣》(帶賣子)(譚鑫培飾韓員外,陳德霖飾江氏,謝寶云飾金氏,賈洪林飾吳惠泉)

    大軸:《飛叉陣》(余筱琴)

    1912年

    1912年,農(nóng)歷壬子年:譚鑫培四次赴滬

    譚鑫培四次赴滬,演于新新舞臺,始以“伶界大王,內(nèi)廷供奉”頭銜與滬人相見,并正名為譚鑫培,而年已六十五矣。同行配角,有金秀山、孫怡云、德珺如、文榮壽、慈瑞泉,陣容之盛,煊赫一時,金秀山、德珺如均以票友下海,與孫菊仙合唱《二進(jìn)宮》,向有“三羊開泰”之稱(內(nèi)行稱票友羊毛)。滬人以耳為目,不知輕重,而楊四立方出演丹桂,紅極一時,楊本武丑兼唱老生,演《空城計》讀“昭烈”為“罩笠”;讀“馬謖言過其實”為“馬謖年過七十”笑話不一而足,而滬人喜灑狗血,竟認(rèn)楊四立為京朝南下,唯一老生;而視譚為瘟功。一日,楊貼《豬八戒盜魂鈴》,學(xué)唱各種生、旦、凈、末、丑兼四個臺,滬人空巷往觀。譚本擅武功,不甘示弱,次日亦貼《豬八戒盜魂鈴》,滬人亦空巷而往。及唱,無學(xué)南北腔調(diào),觀者已漸嘩矣。及登四個臺,以年老失功,竟無法翻騰,而緣著桌腳子爬下。有小報界人劉束軒者,少年氣盛,在包廂中大呼倒好。時許少卿為新新舞臺主,亦恃勢氣盛,自后摑束軒頸。而風(fēng)波軒起矣。次日小報界無不攻擊譚鑫培,至于體無完膚,劉許亦相見公堂。譚大憤,不終約而北返,立誓不再至滬唱戲(按余叔巖亦曾立誓不至滬唱戲)。

    在滬期間,周信芳曾向譚鑫培學(xué)《御碑亭》《打棍出箱》等戲。

    1912年,農(nóng)歷壬子年:周信芳入新新舞臺劇場

    周信芳入上海新新舞臺等劇場。與譚鑫培、李吉瑞、孫菊仙、金秀山、馮子和、江夢花等名角同臺演出,深受熏陶。

    1912年,農(nóng)歷壬子年:梅蘭芳與譚鑫培首次同臺演出

    梅蘭芳第一次與譚鑫培同臺演出,演出劇目《桑園寄子》。

    1914年

    1914年6月7日,農(nóng)歷甲寅年五月十四日:1914年6月7日慶升園演出,當(dāng)日譚鑫培、黃潤甫、李順亭、劉春喜在慶升園演《罵曹》。

    1914年10月19日,農(nóng)歷甲寅年九月初一日:1914年10月19日文明園演出,當(dāng)日譚鑫培、何桂山、李秀峰在文明園合作《罵曹》。

    1915年,農(nóng)歷乙卯年:譚鑫培五次赴滬

    九畝地新舞臺二次成立,虧損累累,其婿夏月潤(新舞臺老板)、王又宸(新舞臺臺柱)親蒞北平,跪求老爺子幫忙。譚鑫培始允南下,為第五次赴滬,演十天,首日《空城計》,末日《珠簾寨》。票價樓上樓下一律五元,滬人始震動,傾市而出。新舞臺上下二千一百十五座,座無空椅,立無隙地,而譚年已七十矣。時楊四立亦隸新舞臺,唱倒第二,譚上演必誤時,楊輒拉長馬后,以延時間。臺下不知,以為楊好賣弄,則哄堂報以倒好,翌日演《南天門》,臺下竟享以茶壺蓋、銅板、桔子皮,楊至頭破流血,然亦無法不唱也。

    譚前后來滬凡五次,京戲近百年瑣記稱為六次南下者誤,因譚初次北返以后,未幾即入內(nèi)廷供奉,清制供奉賞四品白石頂戴,例不得出外演戲。庚子之亂,清后西狩,供奉伶人始有在外演戲以為糊口者;未幾回鑾,孫菊仙已逃滬,不敢返,而禁例亦稍破,則光緒二十六年以后事矣。故鑫培二十七年南下當(dāng)為第二次,非第三次。

    1917年

    1917年4月14日,農(nóng)歷丁巳年閏二月廿五日:譚鑫培最后一次演出

    北京官府為了歡迎廣西督軍陸榮庭,在金魚胡同那家花園設(shè)盛宴唱堂會,其時70歲高齡的譚鑫培衰弱多病,只好婉言辭卻,不料因此觸犯了當(dāng)局,便傳出話來,如果不去,不但不釋放他的孫子譚霜(曾因犯案在押),還要拉他去一起關(guān)押。并且派了4名巡警上門,名為迎接,實則押送,譚便不得不勉強(qiáng)扶病而去,到場一看戲碼貼的是《洪羊洞》,又吃了一驚,因為戲中他演的楊六郎是以死殉職的,而且他的師父程長庚生前最后唱的也是這一出戲,觸景生情,便有大難臨頭的預(yù)感。這一次演出實在不能唱全本,經(jīng)再三請求,從“探病”一場唱起,他拼老命全力以赴,唱做一絲不茍,至終場還是渾身抖擻,精彩紛呈,但一到后臺,就伏在桌子上暈倒了。據(jù)同臺配演八賢王的賈洪林說:“我與老板一起演唱多年,從來未有見過像他這一次的神情異常,特別是雙目炯炯發(fā)光,咄咄逼人,嚇得我不敢正眼看他!弊T回家又氣又累,病勢日重,不久去世。

    相關(guān)信息

    劇名:譚鑫培

    題材:近代傳奇

    集數(shù):30集

    許可證號:(京)字第822號

    制作公司:北京紅色世紀(jì)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少年譚鑫培受父影響癡迷京劇,隨父北上尋訪名師。在天津首次亮相后,進(jìn)入金奎班學(xué)習(xí),幾年后初露頭角,并與童年玩伴侯玉兒訂婚。侯家因譚鑫培倒嗓而要悔婚,譚鑫培赴津與侯家理論,博玉兒芳心,二人赴京闖蕩。在楊月樓引薦下,他進(jìn)入三慶班。后拜余三勝,程長庚等人為師,博采眾長。楊月樓冤案后,譚鑫培改演武老生,并培養(yǎng)楊小樓,譚小培,余叔巖等新人,創(chuàng)立譚派藝術(shù),成為伶界大王。八國聯(lián)軍進(jìn)京后,譚鑫培聯(lián)合伶界進(jìn)行反抗,并鼓勵楊小樓將京劇發(fā)揚(yáng)光大。譚鑫培演出的電影《定軍山》震撼世人,譚鑫培與楊小樓合作演出大獲成功,并與梁啟超等人在湖廣會館結(jié)下深厚友誼。家鄉(xiāng)湖北受災(zāi)后,譚鑫培捐出家產(chǎn)賑災(zāi),之后被總督府威脅演出時,譚鑫培悲憤交加,在舞臺上結(jié)束了自己輝煌而慘烈的一生。

    名人推薦
    • 舒桐
      舒桐,男,京劇凈角。滿族人。出身于梨園世家,父親舒茂林坐科于天津“稽古社”,工武生,藝名承元;母親是與謝銳青、劉秀榮為同門師姐妹的陳玉英。...
    • 沈健瑾
      沈健瑾,京劇旦角。出生于1945年。畢業(yè)于中國戲曲學(xué)院。
    • 孫盛武
      孫盛武(1913~1986)京劇丑角演員。河北河間人,生于上海,出身梨園世家。
    • 宋昌林
      宋昌林,男,1955年生,京劇凈角。祖籍山東榮成。現(xiàn)為山東省京劇院花臉演員、副院長。1976年畢業(yè)于山東省藝術(shù)學(xué)校后加入山東省京劇院,受教于恩師方...
    • 譚富英
      譚富英(1906年—1977年),是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四大須生之一,生于北京,祖籍湖北武昌。曾任北京京劇團(tuán)副團(tuán)長。祖父譚鑫培,父親譚小培。
    • 譚曉令
      譚曉令,著名演員,譚鑫培第七代后人,中國戲曲學(xué)院畢業(yè),曾獲2001年文化部“全國優(yōu)秀青年演員評比”二等獎。先后被評為2004年、2006年度國家京劇...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