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簡介
柯羅連科,.. Keluolianke
柯羅連科,..(1853~1921)
俄國作家、社會活動家。1853年 7月27日生于烏克蘭沃倫省日托米爾城一個貴族出身的縣法官家庭。自幼目睹烏克蘭農民的苦難生活,深表同情。
生平
在中學時開始接受進步思想。1871年入彼得堡工藝?茖W校,不久因經濟困難輟學,從事繪圖、校對等工作。1874年到莫斯科進彼得農林學院,與一些革命青年接近,閱讀禁書,管理秘密的學生圖書館,同時開始向往民粹主義思想,學習縫靴技術,為“到民間去”作準備。
1876年被推為學生代表,向院方呈遞由他參加起草的集體抗議書,因而被開除學籍,并被放逐到沃洛格達。恍乜Μ樖┧镁幼,受到警察的監(jiān)視。一年后到彼得堡,入礦業(yè)學院學習。
1879年創(chuàng)作并發(fā)表第一篇短篇小說《探求者的生活插曲》,描寫一個青年放棄個人幸福,走上為人民服務的艱苦道路。同年,因涉嫌同革命活動家來往而被捕,流放維亞特卡省。
1880年又被誣為脫逃,判處流放東西伯利亞,中途改為安置彼爾姆居住,受警察監(jiān)視。是年在流放途中創(chuàng)作了短篇小說《雅?ā,描寫一個農民由于抗拒地方當局而被作為瘋子監(jiān)禁以及在牢房內繼續(xù)斗爭的故事。同年在獄中寫成短篇小說《奇女子》,塑造了一個被判處流刑的不屈不撓的女革命者形象。
1881年,因拒絕向新即位的亞歷山大三世作書面的效忠宣誓,又被流放到遙遠的西伯利亞雅庫特州阿姆加村,1885年才得以遷居下諾夫哥羅德。在阿姆加村,他縫制皮靴,干農活,過著與當地農民相同的艱苦的生活。流放使他對農村有深刻的認識,同時開拓了視野,在作品中描寫為“文明”社會所不齒的流浪漢、苦役犯、流刑犯和乞丐等。
短篇小說《馬卡爾的夢》(1883)寫一個善良的農民備受貧困折磨,最后發(fā)出抗議。這篇小說使作者一舉成名!对趬幕锇橹小(1885)描繪社會底層的貧民的倨傲不屈的性格。以愛好自由的流浪漢為題材的《庫頁島上的人》(1885)被契訶夫稱為“近年來最優(yōu)秀的作品”。此外,在《無家可歸的費多爾》(1885)《林嘯》(1886)、《阿特—達凡》(1892)、《奇物》(1894)、《瑪魯霞的新墾地》(1899)、《嚴寒》(1901)等短篇小說中,也涉及這一類題材?铝_連科遷居下諾夫哥羅德時,正當民粹運動衰落、貴族勢力大盛的反動年代。托爾斯泰的“不抗惡”學說在社會上很有影響,柯羅連科針鋒相對地寫了《關于弗洛爾、阿格利普和葉古達之子梅納赫姆的傳說》(即《弗洛爾的故事》,1886),以寓言形式指出,只有與壓迫者進行武裝斗爭,各族人民才能和睦團結。
1886年發(fā)表的中篇小說《盲音樂家》(經過多次修改,最后一次是1889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描述一個盲人克服了個人的不幸而與人民相結合,終于成為著名的音樂家。作品表明,唯有積極為人類服務,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短篇小說《嬉鬧的河》(1892)以船夫久林的形象,象征沉睡著的人民力量的覺醒。《啞口無言》(1895)是1893年作者游歷美國之后寫成的,敘述一個被誘騙到美國去尋求幸福的烏克蘭農民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悲慘經歷!端查g》(1900)和《火光》(1901)則是寫追求自由和向往光明的主題。在下諾夫哥羅德,柯羅連科關心社會上的重大問題,寫了不少評論、通訊和特寫,抨擊地方當局以至社會制度由于對生活的認真觀察,他同自己原來同情的民粹派的觀點也有了分歧!栋透β宸蛱貙憽(1890)反映小手工業(yè)者的破產及其從屬于侵入農村的資本主義的情況,列寧在駁斥民粹派理論家時曾引用過這本書在《饑餓的年代》(1892)中,柯羅連科指出農民貧困的真正原因是農村中的農奴制殘余,這部特寫集被書報檢查機關看作向農民發(fā)出的革命號召。
1895至1896年間,柯羅連科曾為 7個被誣告為犯殺人祭神罪的烏德穆爾特族農民辯護,終于使他們被宣告無罪(《摩爾坦村祭祀案》)。
1896年柯羅連科遷到彼得堡,與尼·米哈伊洛夫斯基一起編輯自由主義民粹派雜志《俄國財富》,并在后者去世(1904)后主持雜志的工作,但他在許多問題上和雜志的其他領導者意見不同。
1900年當選為科學院的名譽院士。1902年,為了抗議非法撤銷高爾基當選的名譽院士資格,和契訶夫一起聲明放棄自己的這個稱號。從1900年起遷居波爾塔瓦。
1905年革命失敗后,寫了特寫《索羅慶采悲劇》(1907)、論文《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1910)等,揭露沙皇政府迫害人民的暴行。1905至1921年寫作 4卷本自傳體小說《我的同時代人的故事》(1922),廣泛地涉及19世紀60至80年代社會運動的發(fā)展,寫出了當時與民粹主義傾向有過聯(lián)系的俄國一般知識分子所經歷的道路。1921年12月25日逝世。
柯羅連科著有不少文學評論,最出色的是兩篇關于托爾斯泰的文章(1908)。他在一些論文、書信、日記中要求寫英雄主義,指出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各自缺陷,認為新的藝術將是兩者的綜合。
柯羅連科對十月革命的態(tài)度是十分矛盾的。他自稱是“無黨派的社會主義者”,不同情布爾什維克思想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原則;但他始終堅決反對專制政體和私有制度,反對反革命。他的創(chuàng)作中充滿著社會政治的主題,洋溢著愛國主義和人道主義思想,并且表現(xiàn)了人民的開始覺醒,他們的憤怒和抗議,他們的向往真理和自由。他繼承俄國民主主義文學的傳統(tǒng),維護文學的社會使命。他的寫作風格深受屠格涅夫的影響。高爾基把他看作自己的老師。列寧稱他為“進步作家”。
魯迅評價
魯迅在《摩羅詩力說》(1907)中曾談到柯羅連科的作品。柯羅連科的代表作《我的同時代人的故事》和《盲音樂家》等早已譯成中文出版。
柯羅連科著有不少文學評論,最出色的是兩篇關于托爾斯泰的文章(1908)。他在一些論文、書信、日記中要求寫英雄主義,指出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各自缺陷,認為新的藝術將是兩者的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