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釋義
出自他姓或賜姓。據(jù)《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時有鮮卑安遲氏改為安姓者;唐時安祿山由康姓改為安姓;明朝時有元人孟格、達色等被賜姓安;另有唐時回鶻人、奚人,明清彝族沙罵氏、村密氏、吉巴氏及其它少數(shù)民族中安佳氏、阿爾丹氏、德力根氏、安帳氏等眾多別姓改為安姓者。以國名為氏唐代有“昭武九姓”之一,以其原“安國”國名首字為氏。出自滿族改漢姓而來的安姓。滿族最早使用的漢字姓,在渤海國時即有此姓。改為安姓的滿族老姓包括:安佳氏、額勒赫氏、納喇氏,以及加入滿族的阿爾丹氏(達斡爾族)等。
相關(guān)詞語
五代時期,天下大亂,而安氏也出過三位當時最有實權(quán),最為神氣的節(jié)度使,那就是西川節(jié)度使安潛:永興軍節(jié)度使安光鄴,和成德軍節(jié)度使安重榮。他們?nèi)唬m然都是獨當一面,大權(quán)在握的重臣,但都能行仁政,一點也不飛揚跋扈,所以能在青史留名。其中的安重榮,更曾在石敬塘答應當契丹人之子時,痛言此事乃"詘中國以尊夷狄,此萬世之恥也"而留芳百世。相傳先秦時有安國,國君偃姓,是帝堯賢臣皋陶的后裔,其后代也有安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