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密 - 人物傳
費密
[清](一六二三至一六九九)字此度,號燕峰,四川新繁人。謨家為道士,流遇江蘇泰州。工書善詩。王士禎頗賞其詩,遂與訂交。后師孫奇逢,學益進。有鹿峰、燕峰等集。卒年七十七!兑嬷輹嬩洝
費密(1623-1699)字此度,號燕峰,新繁人,生于明末清初,遭逢離亂,經(jīng)歷兵戈,后移家陜西、江蘇等地。他廣結文友,潛心著述,教授生徒,為清初著名學者、詩人和思想家。
費密出身于書香世家,祖父嘉誥為四川大竹縣訓導,父經(jīng)虞為云南昆明知縣。他六歲從師讀書,好學窮理,深得長輩的贊賞。二十歲時,張獻忠率領的農(nóng)民起義軍打到成都。他只身去昆明探望父親,途中被少數(shù)民族擄劫,幸為父親贖回,受到鎮(zhèn)守嘉定的明將楊展任用。后來楊展被投降張獻忠的武林定所殺,費密出曾被俘。1652年,費密回故鄉(xiāng)新繁,見祖?zhèn)鞣课菀殉苫覡a,遂北行到陜西沔縣定居。在沔縣,他謝絕了當?shù)乜偙俸椭亟鹌赣,而專心研究醫(yī)學。1657年,他又攜家到江蘇揚州。當時海內(nèi)名流錢謙益、屈大均、萬斯同、朱彝尊、孔尚任等都與他交往密切。為了不斷增長學識,他于1673年徒步數(shù)千里專程到河南衛(wèi)輝蘇門山問學于儒學名士孔逢奇,得其真?zhèn)。次年春他又到浙江與思想家呂留良切磋學問。費密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直至老死,葬于泰州野田村。
費密 - 著述
費密守志窮理,講學著述,在文學、史學、經(jīng)學、醫(yī)學、教育和書法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其主要著作有《中傳正紀》、《弘道書》、《文集》、《詩鈔》、《外集》等40種298卷,并完成其父所編的《劍閣芳華集》20卷,《雅論》26卷。后代學者評論說:"蜀中自楊升庵外,唯密著作最富,論說精辟,對后世頗有影響"。
在學術上,費密以漢儒為宗,力倡實學,反對宋儒空虛疏狂的積習,對其抹煞漢唐諸儒的功績表示異議。費密肯定漢唐諸儒在學術上的成就和貢獻,對宋明理學的"道統(tǒng)論"進行深刻的批判,在開創(chuàng)清代學風上起了"導夫先路"的作用,在清代學術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費密學識淵博,詩文亦頗有建樹。他繼楊升庵之后為中華和巴蜀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的詩題材廣泛,法度謹嚴,"以深厚為本,和平為調(diào),以善寄托為妙,常戒雕巧快心之語",清初蜀中談詩者,首推費氏為大家。費密的詩現(xiàn)存55首,大多抒寫親身經(jīng)歷,感情真摯,意境深遠,文筆清新,樸實自然。他的《朝天峽》一詩深受當時著名學者兼詩人王士禎的贊賞,稱其中"大江流漢水,孤艇接殘春"兩句為"十字堪千古"/1958年,毛澤東主席在成都會議期間,所圈閱唐、宋、明朝人歌詠四川的一些詩詞中,就有費密的《朝天峽》。費密之子錫琮、錫璜也都以詩文著名于世,錫琮有詩集《白鶴樓稿》,錫璜有《掣鯨堂詩集》和《貫道堂文集》。
費密生逢戰(zhàn)亂,長期寓居江南,不能回歸故鄉(xiāng),曾請著名畫家石濤繪《繁川春遠圖》寄托鄉(xiāng)思。故鄉(xiāng)人民也沒有忘記這位先賢。清道光八年(1828),新繁知縣馬裕霖在新繁城南建費公祠,1922年,新繁知事劉咸煊將費公祠移建于東湖,擴大規(guī)模,更名"四費祠",以紀念費氏四代六位鄉(xiāng)賢。